国家规定,建成区范围内标准公厕的数量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按照这个标准,大连市内四区至少要有400座以上的公厕,而目前大连实际在使用的公厕数量为150座。如此巨大的数量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如厕难!如厕难的后果就是经常看到那些内急的人,在人行路边“大行方便”,成为影响大连城市品质的一个硬伤。
首先是认识不足。公厕是城市的衍生品,更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对公厕的认识提升不到文化的层面,而把它看作人们简单“方便”的区区小问题,只从使用角度去简单地看待公厕的价值。其实韩国水原“以厕兴市”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韩日世界杯期间,为了借世界杯的机会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水原,当地政府可谓煞费苦心,考虑到水原的文化古迹不多没有多少文化资源,最终,决定把“厕所文化”作为城市特色。于是,“美景盥洗室”成为当今厕所文化的典型,水原这个首尔的卫星城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名城。
其次,管理不到位。有关部门早有规定,开放沿街学校、机关及宾馆饭店的厕所以补充数量上的不足,但很多单位嫌麻烦不愿执行。去过新加坡的人都有一种体会,新加坡的公厕不仅干净,而且管理也比较严,比如新加坡规定,使用厕所后不主动抽水冲洗就是违法,违犯者最高可罚5000元人民币。这种严厉的制度源于政府对公厕重要性的认识,新加坡政府认为公共厕所的卫生是一个国家“维持声誉和增加投资信心”的关键。他们将干净的公厕定为“优雅社会”的标志之一,为此,每年都要举行清洁公共厕所的运动,组织公众评选最佳厕所,还召开全国厕所研讨会,集中讨论厕所设施、设计和保养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管理,还能存在如厕难的问题吗?
公厕也许仅仅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城市细节最能体现城市的品质,最能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最能彰显城市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厕是对城市文明的“公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