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十字会由瑞士银行家杜南于1860年创立,是个以“站在中立角度救援战场伤兵”为宗旨的国际慈善机构。起初的名称为“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1875年更名为“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该机构成立后,因“与战争各方无关的中立性”而闻名,在战场上,无论交战的哪一方,见到“红十字”的标志和人员,均要避让三分。当然,后来该组织的宗旨逐步转变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老助残、助人为乐”,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地。

中国的“红十字会”1904年5月在上海成立,时称“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分会”,1906年称为“大清红十字会”,1912年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承认。此后该组织广泛活跃于国内各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可为“唯一代表中国”的会员组织,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国际承认”的组织。近段日子,“中国红十字会”是个曝光频繁的名字,但不可否认,长期一来,红十字会还是做了大量有益的慈善工作。
东北可以说是红十字会在中国最早开展活动的地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当时的“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就在营口设立了办事机构,开展了红十字救援活动。而交战一方的日本,也派出了“日本赤十字社”来到中国,在旅顺设立了“日本赤十字社满洲委员部”,针对日方的有关人员开展了相应的救援活动。此后的中、日双方红十字会人员各自开展着自己的工作,此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
1932年“满洲国”设立后,原来属于“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的“东北分会”被日本人控制,继而宣布脱离“中国红十字会”而成立“满洲国赤十字社”。而原属于日方的“日本赤十字社满洲委员部”依旧活跃在“全满”各地。1938年10月,经过“满洲国”政府、关东军、日本赤十字社等各方协调,将满洲和日本双方的红十字会合并整合,加上“恩赐财团普济会”,三者共同组建了新的“社团法人满洲国赤十字社”,属于“满洲国”的“社会事业团体”,归主管“意识形态”的“满洲国协和会”统一“指导”。此机构成立后,就在本文介绍的这栋建筑落脚,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医疗救护、培养救护人员、调整医疗资金、调配卫生器材、经营社会事业等。此后,其分支机构遍布全满,就是长春也另有它的“新京支部”存在,在长春还有它开设的医院、恤兵院、护士学校等机构,也是“满洲国”比较重要的“社团法人”之一。
(这是该社成立时发行的纪念邮票,据说目前市场售价3万元左右)
说起这个“恩赐财团普济会”,也有点小故事。1934年“满洲国”改为帝制后,以溥仪登基后“下赐”的100万元为基金,于1934年8月成立了“恩赐财团普济会”,主要从事救济贫民、派遣医疗班、救助军警及公职人员中的贫困者等事项,当时有一家“恩赐病院”,就是这个机构开办的。直到1938年10月,此机构被合并于“满洲国赤十字社”。

(该社发放的委任状)
“满洲国赤十字社”成立之初,就申请加入“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但当时国际上的外交主流是“不承认满洲国”,所以一直到“满洲国”消亡,这家机构也没得到国际承认,就是自己在那玩呢。看当时这些机构的宗旨,都是“普济众生”的好词,至于到底能否做到,客观说,好事肯定是做过滴!不过享受好事的人你闭眼睛也知道主要是谁。这也不奇怪,它总不能对着“抗联”搞慈善吧?!至于那时候是不是也有“开着豪车的某美美”,遗憾啊,那时候没有“围脖”!!不知道啦!嘻嘻嘻……
解放以后,1957年的“六一儿童节”,“长春市儿童医院”在此诞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座小楼是儿童医院的院部办公室,曾经的幼儿园也在此楼之内。不知道是那一年,此楼的西侧按东侧的状况向西接建了一部分,接建时找不到原色的瓷砖可以理解,可窗户的大小也不一致,莫非是原来的小窗户太小,享受不到“社会主义阳光温暖”缘故?!
(这是网友08年拍摄的老楼内部图,谢了!)
这一片,除了这栋老楼外,在此楼的东边和北边,现在还有一些同时代的老住宅楼。时值今日,儿童医院的大楼也盖起来了。这栋老楼应该是租给了各种单位,而旁边的老住宅楼也是人走楼空的架势。前两年也吵嚷着拆迁,看样子像,不过至少今天去那里,还能看见老模样。
(这是老建筑东边和后边的老住宅楼,典型的二层别墅)

(这是老楼的转角及后边,那根老烟囱似乎还是那么结实)

(后边的老住宅楼,尽管门前破烂不堪,可还能看出老住宅楼的往日风采)
长春市儿童医院至今仍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我们这些“老小孩”、“中小孩”还是“真小孩”的时候,免不得在此看过病、打过针!那时候,哪有几个享受“打滴流”待遇的?!如果谁挂上吊瓶,那是真的病的不轻了!一般情况下,屁股上挨两针就得了,还记得打“青霉素”的时候,那叫一个疼!“打完走不了道”绝非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