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初的兴安大路(西安大路),也是《国都建设计划》中重点打造的一条大路,从大同广场(人民广场)一直向西,越过跨越铁路线的兴安桥(西安桥)后,延续到现西安广场处。顺西安大路过西安桥(现俗称“西安桥外”)后,在西安大路路南,除了临路的一条建筑街道外,向南一直到现皓月大街(俗称“朝阳桥外”)的大片土地,都为这“两场”所有。当时高尔夫球场在东、赛马场在西,两者的分界就是赛马街(现普阳街)。

长春的这座高尔夫球场,相比于当时的其它城市,算是建的比较晚了。在长春尚未变成“新京”之前,这里没有专业的高尔夫球场,而当时的哈尔滨、大连和奉天等城市早就有了相应的球场。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作为“首都”,当然不能缺了这样的场所。于是在《国都建设计划》的规划中,很自然地选了此地并建设了这个“标准18洞”的高尔夫球场(后期北部被“满洲航空队司令部(原七航校)”占用一部分)。
相比于赛马,高尔夫更为我们熟悉,这项起源于英伦苏格兰的“贵族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全盘西化,“时髦且彰显身份的高尔夫”自然也被日本人推崇。于是,这个“新京高尔夫球场”建成后,是什么人在玩就不难想象了。实际上,就是时至今日,高尔夫运动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体育健身”,它“交际平台”的作用更让人趋之若鹜。

新京赛马场虽然在1935年左右就基本建成了,但真正成为“国立赛马场”,还是1938年的事。赛马这项活动,在“满洲国”成立前,就在哈尔滨、奉天(沈阳)等城市开展了,只不过那时是“民营”的。1933年5月,“满洲国”政府颁布《赛马法》,将赛马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禁止私设赛马活动。随后先在哈尔滨、奉天开设“国立赛马场”,1938年“新京国立赛马场”正式开业。后来,赛马管制逐步放松,一些“财团法人”开办的“民营”赛马场也被批准,最后在“满洲国”内的各主要城市,共设立了有9处赛马场,其中最大的是“奉天国立赛马场”。当时“满洲国司法部马政局”是这些赛马场的“归口管理”单位,后来又归“满洲马事公会”管理,办公地点设于新京安达街(现长春安达街)。

因为众知的原因,我们对“赛马”相对陌生,实际上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博彩经营活动”。从马匹选择、骑手配备、比赛时间、场次设定、博彩种类、彩金分配等等方面,自成体系、繁杂深邃,至于那些幕后的东西,更属“人鬼莫测”之列。
当时全“满洲国”的赛马,时间是严格限定的,天气等原因停赛,概不顺延。每年只在春秋两季举行,每季两次、每次两周,这样全年共有52个比赛日,每日12场,这些赛事是在各城市的赛马场巡回进行的。而对赛事的“主角”赛马,有着严格的马种要求;而对御马者,则有着骑手到骑士等复杂升级规定;赛马的调教师也是很高收入的职业。之所有有这么多严格的规定,根本目的就是一个:搭建正规的竞赛平台,获取后续博彩的公信力。

当时的比赛形式有两种,其一是马车赛(就是马拉双轮车,人在车上一块“蹽”);其二是跑马赛(就是人骑着马“蹽”),而跑马赛还有速度赛和障碍赛(“嗖嗖蹽”和“蹦高蹽”,哈哈!)。其实,赛马过程只是个平台,真正的目的是“立于其上的博彩经营”。当时赛马场的入场门票是0.5元,虽然涌入几万人也是一笔不菲收入(长春赛马场当时的看台和周边就能容纳15万人),但真正的主角是五元一张的“马票”,马票的玩法种类繁多,像“单式票”、“复式票”等等,简单理解就是“所有买对的人平分抽红以后的奖金”。除此之外,还有一元一张的“摇奖票”,随着每场比赛结束而进行“摇号兑奖”,诸如此类的得奖活动变着花样地钩你掏钱。这个一点都不奇怪,跟现在的股市原理一样,你赢我输,只不过是你兜里的钱到了我兜里而已,但中间“抽红”(收取各种费用)的人只赚不赔不是?!不管这样的活动是张什么皮,都属“金融上圈钱的工具”之一!


当时,在东边的高尔夫球场,进入者基本都是“高档人”,而在赛马场这边,可就是鱼龙混杂了。不光是那些“达官贵人”们会来此“弄点小钱刺激一下”,大量的“贫民百姓们”也纷纷涌入,谁不期望一夜暴富啊?!在老地图赛马场前的公共汽车站点上,就标明着“赛马会时临时通行”,应该不难想象当时人头攒动的盛况。每当赛马结束的时候,得奖者兴高采烈,而大多数的“倒霉蛋”则又重新开始了下一场的美梦……
(这是1942年“满洲国建国十周年”的马事大会,热闹异常!)
(这张图片不一定是长春的,但寻求“一夜暴富梦”的人们,在哪都是这个样子滴!)
1945年8月“满洲国”消亡后,这个热闹场景不再。解放以后,这两个地方的大片场地被移为它用。你想想吧,东起翔云街、南到皓月大路、西至现长春公园、北到差不多是西安大路的范围内,新建的单位已经根本就数不清了!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地方曾经是这样的两个所在!
可偏偏就有文物爱好者精明,2009年的时候,《中国记忆》吉林版的三位腕级网友,经过实地考察后,在网上贴出了“原新京赛马场的旧址遗迹”,找到了那些“还记得往日喧嚣的砖头瓦块”!现存的那点东西,如果不告诉你来龙去脉,除了能隐约看出“是个看台”,根本不可能想象出这些残迹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场场几万、十几万人的进进出出”!!




全部恢复是不可能了,原来的占地也太大了!那老些单位和居民咋整?!不过,把这个残留的老看台整整还是可能的。等那一天整好了,坐在看台上看院子里的库房,也挺有意思哈?!嘿嘿……
(码写此文时,参阅了“雪域艺术中心”的博文,“悠仁亲王”、“徒步长春”、“良师益友”的网络贴图,在此对他们认真而执着的精神表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