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儿童自然成长

 文山书院 2011-09-14

让儿童自然成长

朱 煜 《 博览群书 》( 2011年06月07日)

    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我不间断地给他写成长录,平均一周一篇,到现在,已写了三百多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觉得这样做不仅能为儿子留下一份成长记录,也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以及了解儿童世界的困难。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成长日记:

    公开课后

    昨天,儿子的班主任给他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老师带小朋友们做游戏。老师扮演洒水车,小朋友们扮演行人。“行人”见到“洒水车洒水”就要立刻躲开。听张老师说,允成非但没有躲开,还说因为他的车窗关上了。玩第二次时,他依然这样做。张老师觉得游戏规则设计得不理想,而允成的行为正好揭示了这个“不理想”。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允成的行为只能说明他在上课的时候太随便,只想着自己的意思,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为此,我和张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我们的争论不是家长与老师间的争论,而是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的。同时,性别也是一个因素。

    晚上,我跟儿子说起这件事情。刚开了个头,允成就兴奋地说:“王老师开洒水车,我们开小汽车,我开的是颐达(一款小轿车)……”

    “你知道什么行人吗?”我突然想到,也许他不知道什么是行人。

    “不知道……就是开车的人啊……”允成回答。

    原来如此。想来也难怪,儿子出门就坐车,很少有在马路上步行的经历。我们好像也没有给他解释过行人和驾车的区别。

    理解幼儿世界之难,可见一斑。

    我将它和另几篇成长日记组合成一篇《育儿记》,放进《讲台上下的启蒙》一书中。

    有朋友读了《讲台上下的启蒙》对我说,这本书和平时常见的教育教学随笔集有些不同,将近1/3看上去好像与教育没什么关系。书中的第三部分是读书笔记,可评论的几乎都不是教育类书籍。第四部分则是关于亲友的杂记和游记。我一直以为,小学教师做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好各方面的底子,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不求专深,但求广博,这样教师的知识结构会更完善,人也会更有情趣,就会被学生所喜欢,进而,教师就能成为学生与各种知识间的桥梁。要做杂家,还是得多读书,读教师专业方面的书,更要读非专业的书。尤其要花力气读小孩子喜欢读的书。那样,就能和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之交流相处,让儿童在情感上与你靠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成人得想办法走进去。书中的那组读书笔记无非就是想传递这样的信息——读书要驳杂。读书,然后明理。于是遇到儿童的教育问题,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便于找出办法。

    总觉得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教学行为的选择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联。我将怀念父亲、养育孩子、记录朋友交往的文章放在一处,为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一些感悟。亲人、师长、朋友、学生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人生苦短,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段人生连短短一瞬都称不上,我们既然有缘形成某种关联,那我就要惜福惜缘,真挚平和地对待他们。由此,再想到教育,我觉得小学教师经常性地回顾自己的童年,并加以客观分析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很有好处。教师常常说以学生为本。说说容易,怎么做呢?四个字——将心比心。教师最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我这样讲课学生能有兴趣听吗?我这样与学生交流,他们能接受吗?我这样布置作业,学生能完成吗?我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全体学生都有所进步吗?叶圣陶先生在1919年元旦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写到语文教学中的以生为本: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欣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这段话可以间接回答我上面的问题。这段话说到现在快一百年了,我们做到了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有进步吗?这段话里蕴含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有些家长、教师有时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想找出立竿见影的好点子。他们在书本里找答案,他们也会尝试着与孩子交流,试图走进儿童的内心。可越是急,结果越是糟。儿童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儿童教育是慢的教育。任何拔苗助长,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里就提前学会了多少位的加减法等等之类的话。可这些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盲目跟风的家长不会去分析,孩子是否是真学会,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潜能的发掘、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儿童教育得慢慢来,即使是孩子在某方面早慧,也得仔细分析,科学引导,区别用力。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反复时,更要平等对话,悉心指导,宽容地对待。尊重孩子,真正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一次,我教孩子们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小镜头。课上到最后,我请孩子们讨论学写小镜头的好处。一个孩子说,能让我们用笔写下喜怒哀乐,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这话说得多好啊!小时候的开心与不开心,等长大后回忆起来,不都是有趣的吗?这样的话,我想不出来。有人说,儿童是成人之师。说得太对了。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家长也需要这样做。如此,孩子就能时时给我们惊喜。

    让儿童慢慢地自然成长。家长、教师在一旁提供必要的条件,然后带着一颗赤子之心静静地关注、欣赏。

    作者单位: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