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1(必修)各章教学建议

 原拓野 2011-09-14
地理1(必修)各章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尤溪一中校园网    点击数: 2067    更新时间:2008-3-9

 

本文来自:http://www./Article/jxyj/xkzl/dl/200711/518.html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共包括五章,每章各有特色,下面就根据各章的特点向教师们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请教师们注意,这里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将有关地球运动规律的一些结论记住,而是要把重点放在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在这一章的教学中仅凭教师讲授是不够的,要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例如让学生动手来画。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地球公转轨道示意模型(包括太阳和处于二分二至点的地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绘制成示意图;还可以利用晨昏仪,要求学生画出不同日期、不同角度的太阳光照图,以及晨昏线和经纬线之间的角度关系。通过观察和绘制,使学生建立起地球运动的空间思维线索。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来演示。例如为了强调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可以让学生斜着身子绕着自己的课桌转一圈,说明地球公转的姿态;为了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让五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太阳和二分二至日的地球,当地球都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身子时,看一看太阳直射点分别在什么位置。总之,第一章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难度就体现在学生空间思维的建立,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培养思维。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这一章是地理原理比较集中的一章,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运动原理等等。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偏重于对地理原理的机械记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应重视对原理的探究和应用过程。做实验通常被认为是物理、化学教师的专利,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地理教师也可以利用演示实验,甚至是分组实验来进行地理原理的探究。例如在模拟海陆热力差异时,就可用两个烧杯一个装土一个装水,再用100瓦的白炽灯把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来测温度。热力环流原理也可以设计为探索性的实验,一个木盒子里一边放上冰,另一边放上点燃的酒精灯,空气会怎样运动呢?将点燃的香放进木盒子,烟雾的飘动方向就说明了空气的运动方向。这里要明确一点:做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是一种摆设,所以教师要将其真正设计到教学过程之中。理解和记忆地理原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生理解了大气的热力作用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月球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地球上大得多?阴天和晴天哪一个昼夜温差大?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是什么?青藏高原为什么太阳辐射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这些问题都会带领学生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再如学习完热力环流原理之后,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在这一章的教学建议中笔者想谈一谈地理分布规律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对地理分布规律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规律的总结过程和对规律形成原因的探究。这一章中最典型的是洋流分布规律,对于这一内容很多教师采取的就是让学生记、背、默写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首先应该让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找出三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分布的共性,并提示学生能不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经过全班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世界洋流模式图。这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个大洋的洋流分布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呢?经过讨论得出定向风的吹拂、大陆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是影响世界洋流分布的三个主要原因。那有没有特例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来分析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一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何分析这种地理事物分布的成因。在海水的温度分布、海水的盐度分布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希望教师们能够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地表形态有其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但那是地质和地貌学的研究范畴,在地理学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地表的形态及其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有关地质和地貌的原理分析得过深过难,重点应放在地形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上,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北京的城市规划将北京的西北地区定为生态环境带,东南地区定为经济发展带,这就和北京西北为山区、东南是平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都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之上等等。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首先,教师们应该明确这一章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应该说这一章是对前面四章的总结和提升,所以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不断联系前面几章的知识。例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就表现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再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规律实际上是以气候的分异规律为基础的,气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和动物种类。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还应突出两个基本地理观念,一是综合性的观念,二是因地制宜的观念。在教学中应多用各种案例来说明,例如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可以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分析,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以及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分析等事例来说明;又如因地制宜的观念可以选用我国农作物的分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事例来说明。这两个基本观念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基本准则,只有深入理解并切实履行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希望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的学习,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