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陆尖子生的新去处 他们为何选择去香港读大学

 孙西洋 2011-09-14

内陆尖子生的新去处 他们为何选择去香港读大学

 孙西洋

 

 编者按: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各大高校之间的争抢优秀生源之战又将拉开序幕。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香港的20所大学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大有囊括尖子生、问鼎中原之势。2010年,3位高考状元和5位保送北大的学生分别放弃北大、清华和复旦的录取,转投香港。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香港?优秀生的流失又能否冲击内陆高校呢?内陆尖子生的香港攻略  北京: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3站地外的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不存在高考升学率问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001年—2010年,每年有40%的考生能升入北大、清华和人大。

2010年,一位在两次模拟考试中都考出高分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二志愿填写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但在正式高考中发挥失常,比清华的录取线还少两分。结果香港城市大学不仅录取了他,还奖励了24万元奖学金。这个事例在同学中广为流传。

北京时代凤凰快递公司经理储皖沪的孩子今年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

年初,孩子赴港参加京港学生对话,专门到香港中文大学转了转。回来后,说了一句让原本还犹豫的妈妈彻底改变主意的话: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这个家庭决定用香港攻略来应对孩子的命运之战。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港方教师这样说。

这一点,恰恰说到了家长们的心窝里——内陆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当场拿定主意: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学。

上海:没有奖学金也去香港

上海学生考大学历来有足不出沪的传统,哪怕是内陆最顶尖的清华、北大,到了上海也不得不设置一个零志愿来吸引考生。香港高校来上海招生,能否志在必得?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然选择香港。陈济(化名)说,哪怕没有全奖。

2009年,陈济考上复旦后被香港城市大学选中,赴港攻读电子商务专业。

我先是接到复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被挑去参加香港城市大学的面试。当时复旦参加面试的大概有120人,他们从中挑了9个人。对我这样读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香港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最让陈济印象深刻的是两所学校的课本,同样的电子商务课本,上海高校用的是香港城大1995年的版本,而城大几乎每个学期都有更新。现在我们用的课本是2009年版的。

2010年《香港及上海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报告中,共有32项竞争力指标,香港31项领先于上海,惟有在宏观经济结构一项中得分相同。

越来越多的上海高中毕业生把香港作为一个未来的选择。上海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胡老师告诉记者,去香港读书要开具高中时期的成绩证明,而今年来开成绩证明的学生明显比往年要多

香港高校的吸引力

今年,香港的中文大学、城市大学、香港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和教育学院在中国内陆20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根据教育部批准,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高校名单。其余6所香港高校则自主招生。

北京,608;四川,668;辽宁,636。我们和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非常接近。提起去年录取内陆理科生的平均成绩,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陆学生及学生事务主任朱力径博士一脸骄傲。

陈秀野,北京状元,以687分的高分曾被清华大学录取,再三权衡之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刘扬,广东状元,放弃复旦大学,投奔香港科技大学。

李洋,海南状元,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清华拒之门外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已被确定保送北大、清华、中科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成为香港高校重点争取的生源。去年香港科大接触的13个保送生中,已有5人被保送北大,但家长听完科大的介绍后,当即表示愿送孩子到香港。

香港的大学为何如此受欢迎?

 提供高额奖学金

香港高校一年的学费约为6万-8万港币,生活费在1万-4万港币左右。为吸引尖子生,各校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

中文大学今年计划在内陆招生270人,其中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每个全奖包括大学4年所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共计约50万港元。

城市大学设立了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去年海南状元李洋首获殊荣。此外,该校还分不同等级发放其他奖学金,从24万到2万港元不等。

来自深圳的薛明宇,因中学期间曾获国际化学竞赛金牌而于2009年被保送北大。入学不久,他获知香港大学招收全奖学生,立即报名并被顺利录取。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什么不来?薛明宇说。但这种诱惑也仅限尖子生。

B与国际并轨的教学方式

并非所有内陆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

根据《泰晤士报》评比,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在世界200所大学排名中居前50位,该校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许多教授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力。我们除中文系外,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本身就是外国人,不会讲中文。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

和内陆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用国际承认的GPA绩点计算。

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在一学期里持续不断地为每一科努力。温州来的城市大学翻译及传译专业一年级学生夏倩说。由于期末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的出勤率、测验、作业、课堂演讲等反占更大比重,夏倩不敢忽视任何一天的课程。我在内陆上大学的同学总是很闲,平时玩电脑游戏,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背背书就可以了。夏倩说。

灵活的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深圳学生庄冰冰就读香港大学数学系,她在港大还选修了多门音乐课、日语、文化比较等和数学不相关的课程。内陆大学也给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但选择很少。香港大学的语言系有近20种语言供学生选择,日语系仅为修第二外语的学生就开了十几个班。庄冰冰说。

C丰富的交流和就业机会

香港高校极重视学生的对外交流。

来自深圳的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杜先杰,明年初将到新加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5个月,事务所和学校将为他提供工资和补助,并报销路费。杜先杰觉得,如果实习顺利,毕业后直接去那里工作。

而温州来的夏倩也已争取到明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一学期交换学生的机会。

类似的实习和交流在香港高校非常普遍。城市大学各科系会为学生寻找本地、内陆以及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等地著名企业的实习机会。

香港大学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陆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中文大学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

薛明宇曾在北大度过一年的委培时光。据他统计,北大每年由学校提供资金到国外实习的最多一两个,到国外交流学习的不过10到15个;而港大去年仅仅到国外最顶级学府交流的学生就有30人左右,其中12个来自内陆。

D毕业前景充满希望

据城市大学统计,前几年城市大学的内陆毕业生,有67%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深造。香港大学的内陆毕业生则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及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

如果都是毕业出国深造,香港大学的学生应该比北大学生更容易一点,毕竟这里的教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比较多,他们的推荐信对国外的名牌大学更有说服力。薛明宇说,北大、清华也有很多著名学者,但他们很多都不再亲自带本科生了。

E成为领袖型人才

不是所有内陆尖子生都适合在香港读大学。周陈文琬认为:一个教育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2010年,在各省报考港大的学生中,有11个省的高考最高分考生被拒绝。黄依倩说:他们不适合读港大。

比如,有位学生想报港大建筑系,但面试考官认为该生缺乏创意,是学建筑的大忌。劝说后该生仍坚持读建筑,港大只有放弃。还有的考生在面试时不善言词或对想学专业毫无了解,也被港大拒之门外。

香港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的领袖。黄依倩说,一定要打破一个观念,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科技大学的朱力径博士也举例说,科大曾在深圳招过一个偏理科的学生,文科成绩并不好,考内陆的一般大学都困难。但从科大毕业后,这个学生拿了全奖到麻省理工读博士。独立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心胸开阔、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才适合到香港读书。城市大学的朱国斌博士说。

思考:会否冲击内陆高等学府

随着香港高校在内陆招生影响力的扩大,有学者和媒体提出,香港高校的吸引力已超越北大和清华,双方在每年高考后争夺最优秀生源已是必然。

朱国斌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如果香港高校对内陆的冲击能让内陆高校意识到两地教育的差异,内陆自会考虑怎么办。

丁学良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香港高校会对内陆的教育制度造成两方面的刺激,首先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发现年轻人的素质、潜力;其次是如何保证这些方式不被滥用。前者是对国内的教育系统而言,后者是从制度层面而言,即内陆高校如果自主招生,如何保证不会产生腐败。

许子东 凤凰卫视评论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人才不是流失,是流动,这种交流非常好。到香港的内陆学生大多非常出色,勤奋刻苦,给香港学生很大激励,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竞争。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我相信在香港,学生能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内陆的大学,整体上还处在前现代状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内陆大学生上互联网要付额外的费用;而在香港,这是校方提供的基本服务之一。

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如果不扩大招生规模,20年内,香港都难撼动北大和清华在内陆的霸主地位。如果教育体制不变,香港招生只会对自己有利,北大和清华依旧可以选到高分考生。但是公众会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启迪,舆论将迫使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名校不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