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病不同病种的表现形式与鉴别

 MHXQ 2011-09-14

4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范围、病程的一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 l
)腰部疼痛腰痛一般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症状,可以出现在劳动、激烈运动、扭挫伤等明显的外伤之后,也可以没有明显的诱因。腰痛的范围较广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骼部,以时轻时重的钝痛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可减轻,久站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腰部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和放散性痛,同l 付可见腰部肌肉痉挛,腰推功能受限,腰椎的生理前屈变小或消失呈平腰。腰椎侧弯畸形、双肩不等高,臀部向一侧偏歪等特有姿势。
( 2
)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发生前出现,也可在腰痛发生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大便时均可使疼痛加剧。这种下肢放射性疼痛多表现为一侧性的,也有一侧轻一侧重、左右交替的情况,少数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为双下肢均疼痛。
( 3
)下肢感觉异常患侧下肢后外侧感觉麻木,发凉怕冷,尤为足趾末梢皮温降低,有时出现蚁行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下肢后外侧感觉麻木可与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随出现,而足趾的感觉异常常在较晚时间出现。
( 4
)肌力减弱或瘫痪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产

晒腮推向盘夹出应生神经麻痹而致肌肉力量减弱甚至瘫痪。这多为低一5 椎间盘突出,腰5 神经根受压麻痹所致。一般可出现胫前肌、排骨长短肌、伸拇长肌、伸趾长肌麻痹,表现为伸拇力或屈拇力下降,重者表现为足下垂。
( 5
)脊柱畸形与间歇性跋行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大部分程度不同地存在有腰椎侧弯畸形、身躯向一侧倾斜,腰不能伸直,臀部向一侧偏歪,呈一种特有的姿势.而且表现有明显的玻行,跋行可随着行走距离的延长而加重,经短时间的停留或蹲坐休息而减轻,这样循环往复,即为间歇性跋行。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的同时继发腰椎管狭窄所致。
( 6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的腰推间盘突出,若突出物较大,或椎管骨性狭窄,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痪。此型应尽快手术治疗。

4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目前医学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尚未统一分型的标准,各种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分法:按突出程度分成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和脱垂型;按突出物大小及突出方向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根据手术观察及突出又分为完整型、膜下破裂型及椎管内破裂型。陶甫据128 例手术将突出分为成熟型、幼弱型和中央型。另外,还有根据症状分为轻型、重型、典型与不典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根据部位分为高位、低位、单侧、双侧、双侧交替、单发、双发等;根据方向可分为前突、椎管内突和后突A 椎间盘突出示意B 椎间盘脱出示意C 椎间盘膨出示意三型。
国际腰椎研究会(I 551 另)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 )将椎间盘突出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型及游离型

43.高位椎间盘突出症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1 3 椎间盘突出,占腰稚间盘突出症的1 %一10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33 . 8 %。误诊和漏诊达黝%一40 % ,需再手术者占加.7 %。腰1 2 、腰2 3 椎间盘突出受压的神经为股神经,症状与一般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主要表现在大腿前方疼痛,股四头肌萎缩,伸膝力量减弱,膝反射减弱,腹股沟、大腿前侧至小腿内侧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原则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相同,因脊髓末端在第1 腰椎下缘,故手术危险性大于下位腰椎。

44.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较少见,占腰椎间盘发病率的1 %。常因外伤、椎间盘退变过早而发病。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和单一性放射痛,但不剧烈,较成人症状轻、体征重。检查可有明显的腰椎侧后凸畸形,腰椎功能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在30 以下,有明显的“筋短感”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原则与中年人相似。青少年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弹性较好,没有骨质增生,黄韧带也不肥厚,一般不存在椎管狭窄,非手术治疗能达到缓解、消除症状的目的,故尽量采用卧床体息、牵引、推拿、理疗、小针刀等方法治疗。

45.老年型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总门诊量的10 %左右。明显低于青壮年,其原因是老年人的椎间盘与腰椎都有明显退变,腰椎结构对椎间盘的退变已经适应:再者老年人运动量较少,负重量有所下降,扭伤机会减少。因此,老年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老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症状较轻,疼痛剧烈症状明显者较少,常表现为腰部隐痛,以酸痛不适为主,活动轻度受限,伴有一侧下肢放射疼、麻木,一般不涉及整个下肢。
因老年人病理特点较为复杂,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等,故选用非手术疗法较好。

46.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物在中央突人椎管,压迫神经,使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障碍,称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 、腰,间隙发生率最多,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一15 %。患者椎间盘退变、突出、破裂,退变多较重,年龄偏高。发作反复后突然加重而致瘫或扭伤,劳累时引发腰或腰腿痛,2 3 天内即出现马尾神经障碍。
腰生理前凸多消失感后凸,强迫体位,截瘫者起不了床,直腿抬高可双侧阳性,疼痛、感觉、运动涉及臀部双下肢,广泛不集中,跟腿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

47.硬膜内型腰稚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腰椎间盘破人硬膜腔内者称为硬膜内型或蛛网膜腔下型,都是后rl ,央型,很少见。
病人多有较长的腰腿痛病史,且多为双侧腿痛者多,可能为硬膜前层与后纵韧带发生乳连,纤维环破裂时一起破裂,或逐渐破裂的纤维环引起后纵韧带及硬膜薪连,突然破裂时“纤维环”破裂,造成的马尾神经伤比硬膜外为重。

48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是术中椎管内探查未找到突出物,这包括纵行平面和横断面定位错误及推间盘突出的识别错误。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这两种错误均易发生。它压迫位于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的神经根或脊神经,与椎管内上位间盘突出有同样的临床特征。在定位诊断错误的情况下手术,则难以发现真正的病变。
4 、腰5 椎间盘突出症最多,跳、腰4 次之。多在50 岁以上的病人。临床表现有下肢痛和下肢感觉障碍,推旁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及膝健反射减弱或消失。突出椎体旁以放射痛为主,腰前屈、后仰时症状不加重而侧弯时加重,股神经牵拉可引起疼痛。

49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与男性相同,因女性有其特有的生理特点,故又有所差异。月经期时盆腔充血刺激盆腔神经丛,造成骸丛神经痛与坐骨神经分布区混合痛,使症状混淆。妊娠期前可无症状,妊娠期出现症状或原腰腿痛症状加重。因好娠期身体重心前移,使上半身后仰,多胎妇女韧带松弛引起脊柱不稳。绝经期“钙饥饿”引起骨质疏松、骨萎缩,椎间盘退变,加上家务劳动多,发病率高。

预防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应抓住妊娠期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防止孕时的腰酸背痛,也有利于日后分娩。

50.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治疗或手术不及时致足下垂。临床上大多病史长,多次外伤,症状渐重,下肢麻痛无力.后有肌萎缩,弛缓或突发足下垂,否认排总神经损伤和内压迫因素,腰骸部多有畸形和相应的椎旁压痛,放射性下肢串痛,腿反射消失,足背伸功能丧失呈足下垂,X 线片有脊柱退变、钙化和骨赘,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神经鞘袖缺失或位置改变。
患本病者需尽早手术。年轻、病史短,足下垂轻者,行单侧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病史长,足下垂重,对侧肌力改变者行双侧椎板开窗;年龄大、病史久,足下垂重伴腰椎退变者行全椎板切除。骨性突出及有复合因素,神经根有缺血性实质病变、减压不彻底的足下垂恢复差。

51.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会导致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会导致日后瘫痪,这是大多数患者所共同关注和担心的问题,患此病的人导致瘫痪者毕竟是少数,只要及时、合理、正确地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其突出物向后方正中挤压硬膜囊,使马尾神经受损,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疼痛、肌肉无力,鞍子感觉障碍、麻痹,二便发生异常改变,这些症状及体征本身就是一种轻微瘫痪的表现,若治疗不当,长期不能恢复,病情会不断恶化,最后出现典型的瘫痪。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为中央型后突,发生瘫痪的比例明显增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特点是呈突发性瘫痪。
以上是易发生瘫痪的两个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任何非手术治疗都是无效的,必须立即手术,越早越好,拖延时间过久,神经受压变性,甚至坏死,恢复起来就困难了。

52.钙化型腰椎闻盘突出症

钙化型即指突出的椎间盘发生钙化,此型较为少见,突出的髓核组织,围绕其纤维环常出现断裂。长时间的突出,突出物出现炎症反应,逐渐纤维化,突出物与纤维环发生钙化,形成局部钙化点,这种病理改变可以延长到椎间盘内部,如果完全钙化,突出物可以变成骨性关节。
由于病人多伴有骨质及韧带增生,久病后可有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迫、出现间歇性破行,徒步行几百米即感下肢酸胀无力.难以坚持,弯腰或蹲下休息片刻症状可暂时缓解或减轻。
值得提出的是,胶原酶注射髓核溶解术对于钙化而变得坚硬的椎间盘难以发挥作用。如胶原酶可以溶解椎间盘,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手术,但对沉积在其中的钙质却无能为力,因而对于症状显著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手术为好。

53 .伴有稚管狭窄的腰稚间盘突出症

有些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跤行。其特点是病人行走一定距离后,即感一侧或两侧下肢酸胀无力,不能坚持下去,此时弯弯腰或蹲下片刻,症状便有所缓解。因而停停走走,十分困难。这是由于病人小关节和椎板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已经占据椎管内部分空间.加之椎间盘突出,椎管严重狭窄,同时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的微循环受阻,出现缺血性神经炎,从而产生腰腿疼、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弯腰、下蹲或骑自行车时,身体前倾,椎管向前弯曲,椎管容积稍微增加,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伴有腰稚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原则与一般腰椎问盘突出症相同。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方法可能效果不好,比如胶原酶注射髓核溶解术、经皮椎间盘髓核部分切除术等。原因是不能解决韧带和骨质增生引起的狭窄问题,所以不宜选用。症状严重的,以手术治疗为佳;对于症状较轻、无特殊体征、脊髓造影根据不足或临床表现虽很典型,但脊髓造影仅显示中度狭窄的患者,则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54.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大小便异常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除少数极高位型外,伤及的是马尾神经,马尾神经有阴部神经、盆神经等分支,支配会阴部肌肉及括约肌,影响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有的患者长期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加上治疗不当,出现排尿困难,每次排不净,呈满溢性尿失禁,严重时导致尿漪留。若支配肛门的神经受到压迫,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大便干燥,而导致排便困难。以上情况是由于腰4 5 或腰5 一能1 椎间盘突出、突出物较大且为中央型,严重压迫马尾神经。初期会出现会阴部麻木现象,继而出现排尿、排便失控现象,这种患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瘫痪。
现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多效果较好,很少有患者发展到大、小便异常的程度。即使是有,也是突然发病。这种情况下应立即手术治疗,避免压迫时间过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55.没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医生偶然也碰到一些患者,做腰椎CT MRI 或脊髓造影检查,发现腰推间盘明显突出,但反复体检、询问,却没有任何腰腿疼痛的症状,如常人一般。
细心的医生可以观察到,有些坐骨神经痛很严重的腰推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不能站立行走,不得不卧床体息,经过推拿、牵引、小针刀、理疗等非手术治疗,腰腿疼等症状大大好转,甚至消失,经CT MRI 或脊髓造影检查,腰推间盘突出却依然如前,这是为什么呢?
腰椎间盘与人体其他结构一样,随年龄的增长必然会老化退变,含水量大大下降,弹性不足,在身体重力作用下变扁、膨出,这属生理变化,故无腰腿疼现象。
另一方面,神经受到压迫也不一定发生症状。只有发生炎症反应,释放出炎症因子,刺激神经纤维才会产生疼痛。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突出依然如故,而炎症反应消退,症状因而大大减轻。医生应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作出明确诊断。对患者来说,在体检时查出腰推间盘突出,只要没有症状,不必背上思想包袱。忧心忡忡。有些人为此劳心费神,甚至要求手术,这大可不必。如果过去有坐骨神经痛症状,做砚、N I 也证实腰椎间盘突出,但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就说明治疗有效。

56.腰椎椎管狭窄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本病是指腰推管、神经根管或推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管腔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一种病症。

脊柱附件骨质增生使椎管内径变小
左图椎板增生右图推板、关节突椎体后缘增生
上述临未表现颇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又有些不同,即主诉的症状重而客观体征轻。主要特点是发病缓慢,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一厂肢出现问歇性跋行,但骑自行车无影响。腰部后伸活动受限,下肢麻木,疼痛,行走无力。其不同于腰推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如下:
( 1
)腰痛并不太明显,但腰部后伸时,则立即增加疼痛程度和范围。这是由于腰后伸时,推管容量减少的缘故。
( 2
)间歇性玻行是本病常见表现,即行走之前,疼痛不明显,但行走一定距离后,患者逐渐感到下肢疼痛发麻,以致不能继续行走,经蹲位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又可继续行走。这种情况,可反复发生。
( 3
)坐骨神经痛此种神经痛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但程度的轻重完全根据其狭窄程度不同而异。轻症者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合并有严重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者,则其坐骨神经痛可以十分明显,更胜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
( 4
)下肢无力或麻木在休息时并不严重,但行路后立即出现。晚期患者由于神经受压时间过久,病程较长者,亦可为持久性症状。

57.腰椎结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腰椎结核压痛、叩击痛在棘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在棘突间隙,并向下肢放射。
腰椎结核疼痛集中在腰骸部,无坐骨神经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由腰部逐渐向下肢转移,下肢痛严重而后腰痛反而减轻或消失,为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下肢麻木感,足趾背伸无力,膛反射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结核为阴性。
腰椎结核可有不同程度的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性全身反应,血沉较正常快、白细胞可增高,轻度贫血。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无全身症状,化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发病年龄不同:腰推结核发病年龄为8 30 岁,女性居多。腰椎问盘突出症多见于35 55 岁,中年居多,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X 线检查:腰椎结核早期可无明显改变或可见到椎体松质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模糊呈磨砂玻璃样改变,椎间隙可略变窄。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除生理屈曲有改变外,其他无异常所见。
总之,二者区别明显,即使结核早期,只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症状、体征,鉴别也无太大难度,若做Cr MRI 检查,鉴别就更容易了。

58 .腰椎骶化与腰稚间盘突出症

当第5 腰椎与骶椎相连,两个脊椎骨异常融合,变为类似器椎形态时称为腰椎骶化。腰椎骶化一般是一侧或两侧横突增大成翼状,并且和能骨或骼骨形成假关节甚至相连,有时第5 腰椎与骶骨完全合并,两个脊椎骨异常融合,这时腰椎数目即为“四个”。腰椎骶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脊柱无畸形,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除急性期之外无放射痛,无玻行。腰骶部压痛在腰,单侧或双侧横突末端处,以及骶骼关节后侧间隙处。屈膝屈骶试验、“4 '' ’字试验及双髓外展试验均为阳性。X 线片可见腰椎的数目变化和骸化程度,当完全能化后症状可明显减轻。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与腰推骸化相类似的另一种变异― 骶椎腰化。腰椎由5 节变成6 节,活动范围与杠杆作用增加,加重了肌肉韧带的负担,同时也增加劳损和扭伤的机会,引起慢性腰痛。
以上两种脊柱先天性变异,均需拍X 线片确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混淆。

59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与腰稚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指因梨状肌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梨状肌水肿、痉挛、肥厚等,刺激或压迫了坐骨神经及其他能丛神经、件部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有以下几点: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系示惫图
( 1
)损伤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前者常为舰关节扭闪拉伤;而后者常无明显外伤史,或腰部扭伤所致。
( 2
)症状不同前者疼痛在臂部并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后者是腰痛及下肢痛,放射的起点是腰部而不是臀部。

 ( 3 )压痛.点不同前者压痛点在臀部及沿坐骨神经干的走行,并可触及到水肿、痉挛呈条状的梨状肌,腰部无压痛;而后者压痛点主要在腰骸部棘突间或某一棘突间旁开1 . 0 1 . 5 厘米处,及环跳穴。
( 4
)临床表现不同前者腰部无畸形,运动无障碍,无压痛、叩击痛及放射痛,而后者与其相反。
( 5
)直腿抬高试验虽都为阳性,但前者抬高60 内疼痛明显,超过60 则减轻,做踩关节背伸加强试验阴性;而后者大多数不能超过60 '' ,加强试验阳性。
6 )前者在痛点做局部封闭后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后者却无明显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偶见有两病同时存在者,需认真仔细鉴别。若拍X 线或做盯检查,诊断会更明确。

60 .隐性脊椎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脊椎后弓的两半未能会合而造成的骨性缺损称为脊椎裂,也叫椎弓裂或椎板裂。脊椎裂是由于胚胎时期胚叶发育不全所产生的脊柱畸形,最常发生于腰骸部,其次在颈部。如果只有骨缺陷,没有椎管内的组织从裂口向后膨出就称为隐性脊椎裂。隐性脊椎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易混淆,在合并坐骨神经痛时需注意鉴别。如腰髓部都有压痛、叩击痛和放射痛,但后者放射痛更明显。二者虽都有坐骨神经痛,但仍有区别,前者是在腰椎过伸时疼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而后者几乎哪种体位都有疼痛,只不过是轻重而己,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前者以慢性持勿腰推向盘夹出应续性腰痛为主,而后者以下肢坐骨神经痛为主。前者X 线片可见第5 腰椎和第1 能推椎板有未愈合之裂隙,可有游离棘突,而后者正常或见腰椎侧弯、生理前屈减小或消失。
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拍摄X 线片或做CT 检查时,发现有低椎隐性裂畸形,诊断时可以下两个诊断,但治疗时肯定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因为坐骨神经痛是其主症,偶见隐性能椎裂,并在特定体位下较为明显,所以此时的腰痛症状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

61 .腰背邵肌筋膜炎与腰稚阅盘哭出症的鉴别

腰背部肌筋膜遮于腰背部肌肉的表面,肌肉收缩时,肌筋膜参与位移和肌肉收缩的张力活动,保证肌肉收缩的正常功能。肌筋膜的结缔纤维组织丰富,富有弹性。炎症时弹性减弱并出现退行性改变。
损伤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寒冷和潮湿是腰背部肌筋膜炎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痛风、风湿类疾病均可引起该病。表现为弥散性疼痛,腰背部、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以腰部、骼岭上方最明显,伴有酸胀、僵硬、麻木等。早起后疼痛加重,活动后缓解,劳累时加重,腰背部可触及僵硬的条索状物或结节,为炎症后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挛缩及痕痕化形成的小病灶.在低骼关节、骼暗上、腰椎横突及能棘肌外缘多见。
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或同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本、感觉异常、肌力减弱甚则瘫痪。有时有间歇性跋行,以及会阴部麻本、刺痛,排尿、排便无力,女性出现尿失禁,男性出现阳痪等马尾神经症状。
根据临床上这些表现的差异,可以判断出哪种疾病。

62.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骨质琉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代谢性骨病。其特点是每单位容积内骨组织总量减少,但骨的化学成分不变。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的在进行体检或者外伤而发生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琉松病变,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肋间神经痛,部分患者感觉全身骨头痛,尤以负重的脊椎骨、骨盆、股骨等部位疼痛为甚。
X
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之一,其表现为骨骼脱钙,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椎体呈不同程度的扁平化或塌陷及楔形变等。

63.3横突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3 腰椎横突最长,是腰椎伸屈、旋转、侧弯等活动的枢纽,当人体用力做弯腰活动或劳动时,深筋膜和张棘肌就会受到牵拉而进一步损伤,引起局部出血、充血、水肿。由于受第3 腰推横突尖部摩擦、牵拉损伤的肌肉部原是在第3 横突尖部运动范围内的一条线上,因此发生粘连必在横突尖部,当粘连形成后,将痛点固定在第3 横突尖部这个点上,故形成第三横突综合征。
患有腰3 横突综合征的病人大多数有长期从事弯腰活动的职业或腰扭伤史,主要表现为腰痛,亦可牵涉到臀部和下肢,甚至牵涉到腹部,弯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瘦高体型的人易患,查体可见在腰3 横突尖端和背侧有较明显的压痛,有时可向下肢放射,有的可触及一纤维性的软组织硬结或条索状物,X 线片常显示腰3 横突过长或肥大,有时在其附近软组织内可发现不规则的钙化影。
患腰;横突综合征者,腰椎生理平衡遭到破坏,诱发软组织炎症,粘连能直接影响腰椎的生理功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晚期,脊柱侧弯等因素可造成腰3 横突的损伤,并发腰、横突综合征。所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间超过一个月者应常规检查腰:椎横突,若发现有前者的表现,应积极正规的治疗。

64.腰椎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椎管内肿瘤可分为脊髓内和脊髓外肿瘤两大类,而脊髓外肿瘤又可分为硬膜内和硬膜外肿瘤两种。〔 3 )硬脊膜外肿瘤
推管内肿瘤的部位分类
髓内肿瘤较少见,主要为胶质细胞瘤,脊髓外硬膜内肿瘤比较常见,约占推管肿瘤60 %一70 % ,大多为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有以下儿点:( 1 ) X 线平片肿瘤早期绝大部分病例中有骨质改变,常见的异常改变为:1 .椎间孔改变:发生在神经根的肿瘤,在X 线片上可见推间孔扩大与破坏。11 .推管扩大:可见两侧椎弓根间隙增宽。111 .椎体和附件有骨质破坏。由于推体破坏,可见弧形凹陷、椎体变薄和萎缩,椎弓根可见骨质吸收、变薄和变形。Iv .推管内钙化:椎管内呈斑片状钙化影。V .椎管旁软组织阴影:某些肿瘤或转移瘤可经椎间孔向椎管内外伸展而出现椎旁阴影。
以上病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是见不到的,能看到的有生理曲度的改变和侧弯,无骨质方面的改变。
( 2
)脑脊液检查正常脑脊液外观性状是清彻透明,无沉淀混浊,猫稠度适中,若呈粉红色、淡黄色则为病理性改变。首先做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正常的在测压管中可见随呼吸而波动,在腹部或颈动脉加压时,脑脊液在测压管中迅速上升,去压后迅速降至原来高度。若椎管完全梗塞时,加压后脑脊液无变化,若上升缓慢,幅度较小,减压后下降缓慢,为不完全梗塞,而腰椎间盘突出症脑脊液检查无任何异常改变。
< 3
)化验室检查肿瘤根据其性质不同,可有化验室检查的异常改变,特别是恶性肿瘤、转移瘤常有血沉快、碱性磷酸酶增高、贫血、异常球蛋白、钙磷的变化,而化验室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任何诊断意义。

65.强直性脊椎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自两侧能骸关节开始逐渐上行到腰椎、胸椎以至整个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故也称上行性脊椎炎。本病与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通俗讲,是某些因素刺激了体内免疫细胞产生了一种抗体,而这种抗体敌我不分,向人体自身正常组织发起进攻,使关节的滑脱和软骨遭到破坏,继之,椎间的纤维环、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发生纤维钙化,钙化后形成椎体间的骨桥连接,椎体呈竹节样改变。
本病患者多见于巧一30 岁的青壮年,多有家族遗传史。早期腰骸部、髓部、背部酸痛僵硬,腰椎前凸消失,不能挺腰,只能半俯身行走。病变多以能髓关节开始,逐步上行蔓延至颈椎,最后致脊柱强直,四肢大关节可累及。大部分患者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20 %的患者发病急骤,出现高烧等全身症状。X 线片显示早期骸散关节边缘模糊.少见致密,关节间隙增宽;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与腐蚀交错,呈锯齿状;

晚期关节间隙消失。早期脊柱仅见骨质疏松,中晚期出现小骨刺,方椎,小关节融合,关节囊及韧带钙化,脊柱强直呈“竹节”状,髓髓关节改变,为诊断强直性脊椎炎的主要依据。

前者早期可表现与后者类似的腰腿痛症状但其与后者是两种发病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疾病,前者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变化。二有可能造成误诊,后者是运动劳损性

66.骶、髋关节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 1 )发病情况不同前者均有明显外伤史而且受伤后立即出现剧烈的疼痛,功能障碍等典型症状、体征;而后者无明显外伤史,有外伤史者开始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后逐渐加重,体征明显而典型。
2 )脊柱改变有区别前者腰椎属假性侧弯,是患侧不敢负重,而将躯干重心移向健侧,脊柱实际上是直立倾斜;而后者则是为躲避突出物对种经根的挤压而产生的保护性姿势,呈现出S 形侧弯。
( 3
)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不同前者出现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点:1 .能髓关节附近的韧带肌肉或其他软组织受第4 5 腰椎神经支配,当低髓关节损伤时,可引起这些神经反射性疼痛。n .坐骨神经及腹后侧神经束紧贴能骸关节和梨状肌的两侧,当抵髓关节周围的韧带因扭伤而出血、肿胀或梨状肌痉挛可直接刺激神经束而引起疼痛。川.髓敌关节扭伤时合并腰能关节扭伤亦可刺激神经根而引起坐骨神经痛;而后者是由突出的椎间盘挤压所致。

 ( 4 )治疗方法和疗效不同前者若按后者行脱水抗炎治疗无明显疗效,而行恰当的手法复位可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后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一次手法治疗,全部症状立刻消失,若予以抗炎治疗,急性期症状可在较短时间得到缓解。
总之,临床上只要认真仔细了解病史,二者鉴别并不难,必要时应拍X 线片或CT 检查,切不可凡是具有腰、臀、腿、坐骨神经痛者,都按后者治疗。

67 .腰稚后关节紊乱症与腰稚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腰椎后关节错缝”、“腰椎后关节滑脱嵌顿”、“腰椎后关节炎”的统称,是骨伤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患者的疼痛主要在腰部、能部,少数可累及到臀部、大腿,疼痛异常剧烈,脊柱的任何活动、咳嗽、震动都会使疼痛加重,卧床时被迫于某一体位。翻身,上、下.床都很困难,即使是稍微改变体位,也会使疼痛明显加重。
查体可见腰椎生理屈度变直,骸棘肌痉挛,椎旁小关节体表投影有明显的深压痛,程度较腰椎间盘突出症轻,无放射痛及感觉障碍,反射没有异常,发病部位主要在腰孤关节和腰4 5 与后者相似,X 线检查除腰椎序列改变外,多无异常。仅在小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时可见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密度增高。
手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如诊断明确,手法治疗后多能立见功效。在放松腰背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确实偏歪的棘突,施行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注意适当的卧床体息,以利病变恢复。

68.腰椎滑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相邻腰椎间慢性脱位称为腰椎滑脱,多发于腰骼部。根据腰,在骸骨上向前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四度:一度为1 / 4 以内;二度为1 龙以内;三度为3 / 4 以内;四度为3 / 4 以上,若超过骸骨则为腰椎脱离。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如下:
( l
)腰骼部疼痛前者开始为间歇性钝痛,负重过度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而后者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多在外伤、扭伤时出现,剧痛时可使腰椎活动受限。
( 2
)下肢放射或麻木感腰椎滑脱最初痛点在臀部或大腿后部向腰骸部及小腿放射,弯腰活动受限;而后者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跟、足背。
( 3
)局部压痛患椎棘突处压痛,局部有台阶感,下腰段前凸增大,或保护性强直,而后者压痛在病变间隙棘突旁。
( 4 ) x
线平片腰推滑脱侧位腰椎X 线片上可见到上、下关节突间由后向前下的裂缝,而X 线平片对后者无任何意义。

 69 .腰稚间盘突出症的脊柱外形改

正常人脊柱的外形从后面看是直的,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推、腰椎呈现生理性前凸,胸椎和骸椎是生理性后凸。腰稚间盘突出症可使这种生理性弯曲发生改变,轻者可在外形上出现腰推生理性前凸变浅,严重者则腰椎生理性前凸可完全消失,函睡推向盘突出庄甚或反凸。除此之外,脊推还可以出现侧弯,侧弯主要发生在腰段,腰段脊柱侧弯方向可突向患侧,也可突向健侧,这与突出物和神经根的相邻关系有关,如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脊柱凸向健侧,如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脊柱突向患侧。部分患者脊柱侧弯方向可呈现交替性改变,即开始脊柱突向一侧,过一阶段后变成另一侧,这往往是因为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正前方,当腰部活动时,神经根可移向突出物内侧,或复移向突出物的外侧,致使侧弯出现交替性变化。这种迹象往往表明神经根与突出物没有粘连。一般来说,风、腰5 推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而腰,、骸1 椎间盘突出时,则侧弯不太明显。那么腰椎生理性前曲为什么又会变平,甚或反凸呢?这是由于推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相应的神经根而引起疼痛,为了减轻疼痛.推间隙(腰)后部增宽,以尽可能的加宽后侧椎间隙,使突出物张力变小,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还可使后纵韧带张力增加,髓核部分还纳。故临床上出现了生理性前凸变小,甚至平直或反凸。

7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活动为何受限

腰部在正常情况下的活动度前屈可达90 ,后伸及左右侧弯可达30。老年人及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者的活动度可能会小些,而体操运动员、舞蹈演员杂技演员,其活动度可大大超过上述范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各方向的活动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病情是否在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差别亦较大,轻者可近于正常,严重者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甚到巨绝测试腰部活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受限的方向可以是前屈、后伸,或向两侧屈曲受限。
活动受限的常见原因:
( l
)腰部活动可使本病患者腰疼更为剧烈,腰部活动受限是一种生理性自我保护,以前屈活动受限多见。当腰部向前屈曲时,髓核与突出的其他组织向后方移动,可进一步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疼痛会更剧烈。临床上,可见到患者不敢弯腰,如穿袜子、穿鞋等。其次为后伸受限。因后伸时后方椎间隙变窄而使突出物更为后突,加重了对神经根刺激。
左右侧屈活动受限:这与椎间盘突出物同神经根位置关系有关,其表现为某一侧受限为主,而向另一侧无明显障碍。( 2 )腰部肌肉痉挛,为腰部活动受限的另一原因,痉挛的肌肉可将腰椎固定在相应位置,以减少疼痛,起到保护性作用。

7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什么感觉减退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感觉减退,大多数为患者主观上感觉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外侧麻木感,但用针刺足背及小腿皮肤时,其感觉和其他部位一样,并无减退或消失。下肢麻木可与下肢放散性疼痛相伴出现,其主要机制为突出物机械性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纤维损伤,使其支配区域发生麻木、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什么会导致小腿外侧及足部麻木的异常感觉呢?这与腰部解剖位置有关。我们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腰4 、腰5 和腰5 椎阿盘,而腰4 、腰5 和骼卜髓之、髓3 等五条共同组成坐骨神经。该神经自腰部发出后,下出骨盆,支配下肢相应的区域或部位。一旦腰推间突出压迫腰4 、腰,或孤,、髓:、抵的神经根时,就会沿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及分布区域发生麻木或其他异常感觉,少数中央型突出的患者会有鞍区麻木感觉。

72.腰椎间盘突出症腱反射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患侧下肢可有不同程度的膝胜反射及跟胜反射减弱或消失。腰:、腰3 或腰;、腰4 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可致膝键反射减弱,腰4 、腰5 或腰5 、低1 推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常导致眼睦反射减弱。
膝胜反射的反射弧中枢在腰2 4 中段,其检查方法如下: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放松,自然悬垂,或一腿重叠置于另一腿上,俗称“翘二郎腿”。卧位时医生用左手在胭窝处托起双下肢,使镜膝关节稍屈曲,然后用叩诊锤叩击骼骨下方股四头肌肌膜。正常情况下,应为小腿伸展,(踢腿样动作)。临床上若出现膝胜反射减弱或亢进,表明腰2 4 脊神经根有损伤或异常刺激。
跟健反射检查方法如下:嘱病人侧卧,髓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医生用左手轻将病人的足环推向足背,使足稍弯曲,然后用叩诊锤叩击眼腔;另一种方法可嘱病人跪于椅面上,双足自然下垂,然后转叩跟键,正常反应足向踌面屈曲,反射中枢在低髓1 4 节。
检查时,应注意两侧对比,腰3 1 推间盘突出时常出现该反射减退或消失。

 73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致姆趾背伸无力

蹬趾背伸无力,常出现在腰4 、腰,椎间盘突出时,因为腰4 、腰5 椎间盘突出后压迫腰5 神经根,该神经支配的姆长伸肌有促足尖上抬的功能,故该肌肌力减弱时,可致姆趾背伸无力。临床__匕可见.走路时,足尖抬不起来,使鞋尖和地面摩擦,形成“拖拉步”。压迫骸,神经根时,情况与上正好相反,出现足尖向上翘和足跟上抬无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由于患足的上抬功能障碍、疼痛、无力,不敢持重,加上脊柱侧弯,形成了本病特有的畸形特征和跋行步态。

7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多在有病变椎间隙的棘旁,如病变发生在腰4 、腰、椎间隙,则在4 5 推间隙棘突旁边有深压痛,此种疼痛向同侧的臀部及下肢放射,放射程度远近不一。这由于在作深压痛时刺激背部肌肉的背根神经纤维,使原来敏感性已增高的神经根产生感应痛,这种棘突旁的放射性压痛,在腰4 、腰5 椎间盘突出时常很明显,而部分腰5 能;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多是不太明显。部分病人可仅有腰部压痛而无放射痛,甚至有时局限压痛也不明显,压痛点对本病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如何去正确寻找压痛点,如何去判断其可靠性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间题。压痛点多位于突出物的棘间隙棘突偏外1 厘米左右,当按压时可产生剧痛,并沿神经根向下的分布区域放射。有时压痛点难以查找,遇此情况时,可采取两侧对比按压,或用手掌加力按压,不可在局部叩击、振动等,以避免假象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压痛多为深压痛,按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有时浅表的、局部的软组织病变可产生局部浅表疼痛,应注意其间的鉴别。

75.腰椎间盘突出症致使下肢肌肉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引起患侧下肢肌肉萎缩,可表现为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臀部软平、双侧下肢粗细不对称,这是本病的常见体征。其原因主要是腰髓神经根受压和废用性肌萎缩、腰能神经根一且受压或受刺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失调,所支配肌肉的活力低下,运动无力,神经营养状态不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所支配肌肉萎缩,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现肢体不温怕凉等症状。肌肉萎缩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废用性肌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由于坐骨神经疼,使病人在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以健肢来负重,而患肢由于不敢负重,行走及其他活动明显减少,长时间肌肉得不到锻炼、代谢减慢,自然就会萎缩。
以上两种因素多同时存在,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双下肢明显不对称。

7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腹为何疼痛

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有下腹疼或辜丸疼,这可能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同节段病变的输人脉冲在脊髓后角与交感神经丛内脏传脉冲相互聚合,因而患者有腰腿疼痛的同时又有下腹以及盆腔内器官疼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腰:、腰:、腰3 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一般认为,腹股沟外侧疼痛为腰4 、腰。椎间盘突出,而腹股沟内侧和会阴区疼痛为腰5 、淞:椎间盘突出,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牵涉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它是由于内脏病变刺激了疼觉神经纤维,通过交感神经干和交通支而人后根和脊髓,又将刺激转移扩散到该段脊髓和神经根支配的皮肤和筋膜等。

77.

个别病例报道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见患侧小腿水肿,排除其他致病原因,其可能机制为神经根受刺激,粘连水肿,交感神经传导功能失常或窦椎神经异常短路,使下肢血管神经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主诉肢体发凉与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一致。其部位多在下肢后外侧,尤以足背、足趾多见。有时则局限于大腿或小腿的某一部位。此系腰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的收缩所致。

78.腰的放射痛

人体内某一神经根或起始阶段受到病理刺激而引起的沿着神经走行和分布出现的疼痛称为放射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传导受到炎症、肿瘤、腰椎间盘突出及骨刺造成的刺激或压迫,使疼痛沿着神经向末梢方向传导,以致在远离病变的受累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疼痛。在腰部的放射痛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放射痛犹如过电样的串麻感,由腰臀部放射到腿的后侧,直达足部。病程较长的患者,还会出现肌键反射减弱和皮肤麻木等变化,而这些改变均与受累神经的支配区域相一致。坐骨神经痛也属于放射性疼痛。

79.腰的牵涉性痛

牵涉性痛是由于内脏病变时刺激了内脏的痛觉传入纤维,通过交感神经干和交通支而入后根和脊髓,又将刺激转移扩散到该段脊髓和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和筋膜等组织,从而在此产生疼痛、压痛和感觉过敏。在临床上很常见。例子有很多,如肝胆疾患引起的右肩痛,心绞痛时引起的左臂内侧痛、肾结石引起的腰痛和盆腔疾患引起的腰既痛,这些均属牵涉性痛。某些子宫后倾的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出现的腰痛,也属此范围。背部疾患也可引起内脏痛,如颈椎病引起的.合绞痛和心律失常等。

80 .腰的反射性疼痛

反射性疼痛也称扩散性疼痛,是指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或损害时,疼痛除向该分支支配区放射外,还可累及该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区而产生疼痛。腰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分为前后两个分支,前支形成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后支则支配腰背肌肉筋膜和皮肤。当腰背肌肉筋膜出现病变时,也会影响到腰神经的前支而出现前支支配区腰部的疼痛。此时的腿痛并非是由腰部疾患造成的,而是由腰背部病变引起的反射性疼痛。治疗应以腰背为主,才会收效。所以,病人腿部出现症状时,切勿忘记进行相应的腰部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81 .间歇性玻行― 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

间歇性破行是指当患者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腰酸腿痛以致跋行,但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消退、减轻,病人可继续行走。但骑自行车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却毫无影响,故又称为“骑车行百里,步行百步难”。这种情况可以反复出现。因这一过程出现的症状(跋行)有间歇性,故名间歇性跋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特点之一:
间歇性跋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行走时‘F 肢肌肉的舒缩活动促使椎管内相应的神经根部一血情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痕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此处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炎。当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行走休息,休息行走,如此反复交替,上述病理改变也相应地同步出现,这就形成了间歇性跋行。

82.腓总神经麻痹与腰稚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胖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分支。从胭窝部由坐骨神经分出,紧贴排骨头绕向前下方。由于该处神经位于浅表部位,内有排骨头的硬性衬托,外无丰厚的软组织保护,因而膝总神经常在此部位造成损伤,这与该处的解剖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损伤的原因有排骨头部位的撞击伤;胖骨头骨折,骨折后移位及骨痴和周围软组织粘连的刺激和压迫,石膏压板及局部应用止血带的压迫;战时军人应用扎腿带过紧或时间过长;麻醉、昏迷和小腿活动障碍时,小腿置于硬物上时间过长;最常见的原因是蹲位工作时,膝关节强力屈曲,大腿压于小腿后方,从而造成胖总神经的血运障碍及直接压迫而发生功能障碍。
麟总神经有排探和排浅神经两个分支。前者支配胫前肌、趾长短伸肌和姆长短伸肌,有使足背伸的作用。如该神经受损则足不能跷起,形成了足下垂。而后者支配排骨肌,有使足外翻的作用。该神经受损时则足的外翻功能障碍。此外,尚有步态拖拽、肌肉萎缩及感觉障碍等表现。
上述病症常被称作自休压迫性胖总神经麻痹。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亦可引起本病,但要注意从病因上加以区别,因二者的治疗等方面相差甚远。
自体压迫性膊总神经麻痹多能恢复,但要早期治疗,并注意保护麻痹的肌肉,可穿矫形鞋等。劳动时应尽量减少下蹲时间,如必须下蹲则应左右侧交替,以免排总神经长时间受压而发生麻痹。

83.大腿外侧麻木疼痛除椎间盘突出症外还有什么原因

有的人(特别是中年以上的男人)常常感到大腿前外侧部位麻木、刺痒、酸胀、烧灼及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呢?
支配大腿前外侧皮肤的神经叫做股外侧皮神经。该神经起自于第2 3 腰脊神经的后根,从腰大肌外缘出来之后,越过骼肌深面至骼前上棘,然后在其内侧通过腹股沟韧带下方,沿缝匠肌外侧下行,穿过大腿阔筋膜后分为前后两支面分布于该处的皮肤,主司该处的皮肤感觉,在某种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该神经,就会出现该神经支配的大腿前外侧麻木、疼痛等不适。医学上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痛或感觉异常性股痛。
引起这种病的原因很多,除腰椎间盘突出刺激神经根而发病外,受凉、感冒、糖尿病、嗜烟酒等可引起该神经的中毒和损伤而发病,特别是在骼前上棘附近更是如此。在该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和大腿阔筋膜处也可由于组织的纤维化和挛缩而直接束压该神经,从而发病。可见,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而且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和发现。
这种病除大腿前外侧麻木、疼痛等表现外,有的还有腰背疼痛,腿部无力、串麻等。疼痛以刺痛或灼痛、酸痛为多,时重时轻或间断发作,如呈持续性疼痛,较剧,甚至影响睡眠。腰部旋转,站

确脸推向台突出庄立、行走,腰部受寒及皮带过紧时常易引起发作,而卧床、遇热则可使症状减轻。在骼前上棘的内侧或下方可有明显压痛,或摸到条索状物,揉之滚动、疼痛。在大腿前外侧有形状、大小不一的感觉减退区。
本病的防治应首先找到病因而来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找不到明显原因的,用理疗、按摩、封闭等也会取得良好效果。只有个别顽固病例需行阔筋膜下神经切断术。

84 .坐骨神经痛除腰稚间盘哭出症外还有什么原因?

坐骨神经由椎间孔发出后,走行于骨盆后侧,在梨状肌的下部出骨盆而进人臀部,在股骨大粗隆与坐骨结节之间,沿大腿后侧向下走行,在胭窝上角处分为胫神经(内侧)和徘总神经(外侧)。坐骨神经在其分支以上的走行部位,因各种原因的刺激或压迫,均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如风、寒、湿邪的侵袭,坐骨神经炎飞椎间关节炎、能骼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脊椎滑脱、腰椎能化或散椎腰化、脊椎裂、腰椎结核、马尾神经瘤、妊娠时胎儿的压迫、臀部注射药物的刺激、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子宫附件炎、子宫肿瘤、股后软组织劳损等均可引起放射性或反射性的坐骨神经痛。由此可见,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很多。治疗时不应因痛治痛,而要找出病因,从本而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