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月6日?奇姓专题?(铁、赫连)

 小酒灯 2011-09-15

tiě
同姓名人
铁  铉(1366—1402):字鼎石,回族,河南邓州(今邓县)人,明朝著名将领。曾在济南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
铁  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满族正黄旗人,清代书法家。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曹县、乐陵、惠民、青州、济南、德州、滨州等地市都有铁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北京、河南、甘肃、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均有铁姓人分布。


铁公祠为纪念铁铉而建

  在济南大明湖西北岸,有一个颇具特色的庭院,名为“铁公祠”,是为纪念明朝著名忠臣铁铉而建的祠堂。
  铁铉祖上为波斯人,生于河南邓州。洪武中,铁铉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调任都督府断事,深得朱元璋器重,并被赐字鼎石。
  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登基,任铁弦为山东参政,铁铉乃忠义之臣,一直尽忠职守。后来燕王朱棣为与侄子争夺帝王,发动了“靖难之变”。当燕王的军队行至济南时,铁铉誓死抵抗燕军南下,守卫济南城。铁铉不仅忠义还非常机敏,当燕军炮火攻城时,铁铉令人在城上挂起了朱元璋的巨幅画像并在城墙上树立其牌位,使燕军不能开炮。不仅如此,他还在城门上预设铁板,设计诈降,诱使朱棣亲自领军进城,险些用厚重的铁板把朱棣砸死。朱棣见济南城久攻不下,只好撤兵。铁铉智勇并举守城有功,不仅被建文帝朱允炆擢升为兵部尚书,还被济南百姓称颂为“城神”。
  建文三年,朱棣再次兴兵,绕过济南,最终攻下南京并自立为明成祖。朱棣再次发兵复取济南。此次铁铉寡不敌众,终于兵败被俘。相传朱棣曾多次劝降。铁铉非但不为其所动,还怒斥其叛逆无道。已然失去耐心的朱棣又联想到铁铉曾险些要了自己的性命,盛怒不已,便下令割其舌头、耳朵、鼻子,最终以凌迟的酷刑将铁铉处死。
  铁铉竭尽职守、刚烈如铁的不屈精神深受后人敬佩,他们尊称其为“铁公”,并在大明湖畔专门修建铁公祠以兹纪念。

 

铁铉后人为避患而改姓

  现在陕西的张顺成祖籍山东,名字“张顺成”是几经“演化”的结果。“按照家谱的辈分排序,我应该是荣字辈的,名字应该叫荣顺。说到姓氏,张是改姓,祖上本姓铁,我们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忠臣铁铉的后代。”张顺成对记者说。
  “听老人说,当年铁铉遭满门抄斩之灾,铁夫人便带着三个儿子逃至曹县,改为张姓定居下来。”张顺成说这段历史在祖传的家谱中有所记载。
  张顺成介绍说,同族后人在济南的也不少,但现在大多姓张。“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一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族人到铁公祠祭拜祖先,曹县、德州、济南等山东各地的都有,这些后人有的和我一样改姓为张,有的则保留原姓。”
  张国臣祖籍德州乐陵铁营一带,记者在网上是通过“铁中标”的名字认识他的。“铁中标是我的本名,张国臣是改名,不过属于个人行为,并不是由于历史原因由‘铁’改‘张’的结果。但是历史上铁姓祖先确实因为避患曾经隐姓埋名,据我所知,有改为马姓、李姓的。”铁中标说。

 

为民请命的铁士杰

  “山东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铁姓人,只不过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我曾去过青州,那里的铁姓人有将近500人。在德州,乐陵、阳信都有铁姓人。”铁中标说。“惠民的铁姓人应该和沈阳铁姓属于同一支,都是回族。值得一提的是,惠民有一块铁士杰的碑石,他和他的为民请命的故事被王树理写进了名为《沙窝故事》的小说里。”
  据说惠民一带在历史上曾经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自嘉庆年间的历次黄河洪灾把这里变成了荒芜之地,民众生存很是艰辛。当地官员却虚报地亩、隐额侵蚀、滥增官税,仍然催逼百姓上交官粮。铁士杰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也是被逼百姓之一。据说当时清王朝有一条律,回民若告朝廷必先接受重罚。尽管如此,铁士杰还是决定冒死为民请命,带领几十个村民把县令和山东巡抚告上了刑部。
  按照条律,铁士杰必须赤脚走过被烧红的铁板,当他忍着撕心裂肺的疼痛,双脚血肉模糊地将诉状递呈到主审官面前时,他执着坚毅的精神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主审官也相信若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百姓断不会以这种以死相拼的方式告御状便将此案作为重点案件进行查办。几个月后,案件得到清查,同时自宫里传出了嘉庆皇帝免征商河、惠民两地沙地赋税的御批。
  官司打赢了,百姓从苦海中得救了,铁士杰却因告御状而终身残疾,为了纪念铁士杰的义举,人们特为他建造了一座石碑。

 

铁姓人足迹遍布全国

  蒙古族亦有铁姓人,据说他们是铁木真的后裔。铁木真的第三代孙、忽必烈之孙——铁木见进驻河南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渐从汉俗,将姓氏汉化、简化为铁。
  铁中标计划写一本有关铁姓的专著,为此走访了很多铁姓人的聚集地并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铁铉是铁姓人最值得骄傲的先祖,但他显然不是始祖。铁姓人的始祖大概应从铁铉往前推三辈,应该是当时的波斯人。当年蒙古军队西征时被迫迁至中原。”铁中标说。
  “目前国内铁姓人最大的聚集地在沈阳南清真寺一带,那里的同姓人都是回族。他们保存了完整的家谱,已有600多年历史了,现在已被辽宁博物馆收藏了。”据铁中标介绍,铁铉的一个儿子当年逃亡至辽宁,并在锦州定居下来。后来,这一支铁姓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东北地区。“据我了解,现在沈阳的铁姓人多达六七千人。”铁中标说。
  “湖南常德的铁姓人也不少,这一支主要是铁公另一个儿子的后代。因为历史原因,常德地区的铁姓人现在多为汉族。”
  另外,据铁中标介绍,现在北京的铁姓人大约1200多人;河南的鲁山、禹城也是铁姓人聚集的地区;居住在甘肃的铁姓人多为蒙古族;而江苏盐城一带的铁姓人多为早年沈阳铁姓先祖的后裔。
 


 
 

                     赫连:大夏国王为始祖 祖先或为蒙古族
 
赫连
hè lián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济南、菏泽等地有赫连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河南、河北、山西、广西、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有赫连姓氏人分布。

同姓名人
赫连韬(生卒年代待考):漳浦人,唐代诗人。与莆田陈黯、萧枢、林贤等人合称“八贤”。
赫连达(?—573):字朔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北)人,赫连勃勃的后裔。


“赫连”是固有复姓而非时尚组合

  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往往希望与众不同,于是,这种愿望催生出了一种时尚的“组合姓氏”,即把父母双方的姓氏都纳入孩子的名中,好像一个复姓。初看姓氏“赫连”,有人便会联想到这种时尚的“组合姓氏”。赫连玉良是一位济南的读者,他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形,“碰巧‘赫’、‘连’也都是姓氏,所以有人以为我的姓氏‘赫连’是父母姓氏的组合。其实‘赫连’本就是一个固有的复姓,在《百家姓》里有的,不过人数很少,所以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赫连玉良祖籍菏泽郓城付官屯村,“村里同姓人有将近300人。据我所知,济南也有三、四户同姓人。”赫连运学来自菏泽曹县,他的赫连家族人口多达48人。

 

复姓“赫连”生活中或简化为赫

  据赫连玉良介绍,在菏泽老家,同姓人在非正式场合下会把姓氏简称为“赫”,但正式场合还有重要证件上仍然自称“赫连”,“现在在济南,亲戚还有相熟的朋友、同事有时候也会直接称呼我老赫或者小赫。”而本报5月17日的奇姓专题曾推出过赫姓,赫姓人在菏泽、聊城、潍坊、济南、文登等地有分布。
  赫连玉良曾在东北工作生活过,“东北的满族、赫哲族也有赫姓人,但他们和我们并非同源。很多外姓人以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其实我们都是汉族的。”赫连玉良对记者说。
  “我看咱们这个专题的列表上有赫姓,是以前采写的吧?很遗憾没能看到,很想知道‘赫连’和‘赫’这两个姓氏有什么关联和渊源。”赫连玉良说。记者在采写赫这一姓氏时曾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资料显示,关于赫姓的渊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确与复姓赫连相关,是复姓赫连简化的结果,但并非姓氏的主流。

 

赫连祖先或为蒙古族

  “有一年我出差去西安,在参观西安的历史博物馆时看到他们的介绍词开篇就提到了赫连,说这个姓氏源自秦以前的夏国,国王叫赫连勃勃。”据赫连玉良介绍,夏国后来被秦国所灭,王公贵族四散逃亡,逃到山西的改姓为刘,出了娘子关,逃到河北、山东的保留了赫连原姓。“那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可能记得不太准确。听老人说,后来因为避患,赫连先人有的改姓为‘赫’或者‘连’,所以三姓关系很密切。”赫连玉良说。
  赫连明雷祖籍郓城县郭屯镇,据他介绍,在明朝建立之前,他祖上是元朝水师里的军医,属于蒙古族,当时家住在掖县(今烟台莱州市)城南的赫家村,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因为生计所迫全家才内迁到郓城县。“我看家谱得知,大体在唐朝前后,赫连所属的铁弗部落就演变成了匈奴别支——突厥族的一支,原始姓氏为‘突捷克斯’,后来简化为赫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时被并入蒙古部落。而在明朝建立后,因为一些复杂的政治原因,我的先辈又将‘赫连’简化为‘赫’姓,成为汉族人。直到民国时期,我的曾祖父又把姓改了过来,其实菏泽还有一部分赫连氏的后裔,现在仍然姓‘赫’。”赫连明雷接受采访时曾说,他的这一说法恰与赫连玉良听说相吻合。

 

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乃为始祖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赫连氏是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人。
  当年为了融洽与汉王朝的关系,匈奴单于冒顿娶了汉朝公主并也让其子孙随他们的母亲为刘姓。而赫连玉良所说的赫连勃勃原姓铁弗,名屈孑,赫连勃勃,就是匈奴单于冒顿的后代,所以也叫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刘虎是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的从子,居山西五台县北。后来由于战败,带领残余部众逃到黄河以西的鄂尔多斯。而到赫连勃勃父亲刘卫辰统治时期,则对北魏采取恭顺政策,又是朝贡,又是求婚。
  相传赫连勃勃残暴嗜杀,狂妄自慢,史书记载其建造都城时,巡工发现墙面能用铁锥子刺入一寸,便把工匠处死,尸体也被砌入墙内,因此,统万城的城墙坚硬如铁。而骁勇剽悍,善于骑射,长于用兵且足智多谋曾成就了赫连勃勃,使他不仅一度称雄漠北,更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大夏国。
  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后,自称“光辉显‘赫’,德与天‘连’”,并于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将姓氏改为赫连氏。据说赫连勃勃当年选用这个姓颇费尽脑筋,他在诏书中明确规定,只有他的正统嫡系子孙才得世袭此姓,其余支庶,只能以“铁伐”为氏。而赫连勃勃由此被后人奉为得姓始祖。
  夏真兴七年(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于帝位,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墓于嘉平陵。其三子赫连昌继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