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炳南:草根书家的惊人之举

 阳光老人 2011-09-16

草根书家的惊人之举

吴炳南

    三安先生是一位逾七奔八、退休归隐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生规避权力、远离名利、拒绝低俗。似这等不识时务不够和谐的角儿,头顶无桂冠,身上无光环,乃顺理成章的结局。“三媛堂主”,可能是她唯一的“官衔”。先生不是那类卖红薯的百里小官,这个堂主,绝对称职,做得风生水起,熠熠生辉。膝下育有三千金,顺遂天性,自由发展,个个自律自尊,学有所成,眼下时值盛年,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安享天伦,孝女反哺抚慰慈母,遂使三安先生更为醉心于书法艺术的耕耘与收获。

    文化传承尤其是书法,非来自遗传因子,而赖于后天习得,三安先生也许是特殊个例,似乎二者兼备。三安本名龚达文,1934年出生于合肥龚氏望族,其先父终身从教,曾任职以改良私塾提倡新学为宗旨的督学,又倾全力创办合肥近郊双墩国民小学;先母乃寿州名门孙状元后裔,也以教职为业,一手好字名满街坊邻里。来往尺牍,柬帖以至文友诗词酬唱,莫不以她母亲挥毫书就为乐。俚语有云:衙门口棒槌,挂了三年也成精。文明家风浸染,儒雅书香熏陶,达文嗜读经典文学名著、潜心研习书画,可谓与生俱来,雅趣天成。胸有诗书气自华。其外秀内慧端庄贤淑的气质,也盖源于此。

    达文习书自娱,从不以书家自诩,然其探索书道严谨有守,经常临习东汉史晨、乙瑛、元赵孟頫、明文徵明等碑帖,继以近人吴昌硕、陈左黄、王乐匋诸家为师,正草隶篆皆擅,尤精行楷,采众家之长,成一己之风。娟秀蕴隽拔,飞动寓沉吟,风清骨峻,通体光华。达文为人低调、不善张扬,其作品少有展示,业界鲜为人知,凡旧友同好相索,则慨然允诺,口碑频传、不胫而走。三安这只书坛野鹤,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旧友新朋、友人之友、同事之同事、近亲之远亲,辗转相托相求,将三安先生墨迹或悬之于壁,或嵌入屏风,或置于醒目处便于临摹,更有添置新宅尚未装潢者,每每登门预求中堂墨宝,拟精裱安装,为新居增辉。道道风景中人物,大多是工薪一族、诸行白领,也不乏文坛宿将、院校教授,还包括农民工和贩夫走卒,唯达官新贵则少与交往。品茗谈艺中,友人戏称三安书法“上得了厅堂,登不上庙堂”,她则回以会心一笑。时有慧眼识珠友人,赞赏作品之余,劝其预交800元人民币加入某某协会,达文婉言坦陈:“我习书自娱自乐,入不入会还是写字”。寥寥数语朴实无华,令笔者油然忆起五柳先生语:“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穿越时空隧道,达文竟然与东晋陶令公心有灵犀而为之感叹。陶公米失五斗,腰不打弯,达文无“箪瓢屡空”之忧,800元小钱不在话下,当学界沦为二衙门或成了伪专家的制造商之际,她甘居体制边缘,守护的同样是一种文化人的独立自由精神无虚名之累,免尘事纷扰,达文退休多年,心无旁骛地锁定在一项集文学、史学、美学于一炉的自娱工程上,即手抄万历版全本《金瓶梅词话》。

    三安先生曾将《金瓶梅》原刻本与删节本,进行过对照阅读,又研读了一系列有关金学的论著,逐步领悟到这部书的精髓,书中大胆披露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万事不纲。矛头直指朝廷,正如明代文学家沈德符谓《金瓶梅》“亦斥时事”。.该书一经面世,声震朝野,毁誉皆有,争论不休。毁之者视作“古今第一淫书”、“坏人心术”,清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则明确告示将其列为“应禁书目”;崇之者赞其是“云霞满纸”的“逸典”、“稗官之上乘”。小说一改大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仙鬼怪之局面,而以普通市民为主人公,以世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在习惯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世,致力于撕破真、善、美之伪装,将现实丑恶兜底翻出,这显然为封建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岂料屡禁屡兴,《金瓶梅》已经被译为十几种文字在国外流传,能说是出于侥幸或偶然吗?至于书写男女苟合、乱伦滥交,是以淫棍荡妇之暴亡,意在鞭挞丑恶的财色交易。小说卷首撰写一组批判酒色财气的《四贪诗》,第一回开场编进项羽因宠虞姬而霸图隳、刘邦因宠戚氏而子妾残丧的故事,也可看出作者有喻世之用心。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对明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尚,民俗方言和人物刻划诸多方面,被文学先辈视为“描摹世态,见其炎凉”之“世情书”。,鲁迅先生云“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三安先生有以上认知基础,便从容淡定地投入校正、抄写工作中了。

    2004年,已年届古稀的三安女士,开始着手抄写《词话》,连续730多个日日夜夜用于笔犁砚耕,兴致所至,三更灯火五更鸡,凌晨四点半钟便起床伏案,不计寒暑,废寝忘食,堪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006年,终于以其隽逸的行楷校正、抄就一部鲜活通畅的86万字的文学巨著。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金瓶梅》一书,自明万历四十七年问世,迄今四百余年,仅版本就有万历本、崇祯本、康熙张竹坡本等多种;流传过程中,书名亦有诸多变化,有的如《绣像八才子词话》、《四大奇书第四种》、《新镌绘图第一奇书钟情传》、《校正加批多妻鉴全集》等,压根儿未标“金瓶梅”三个字;作者兰陵笑笑生,其真实姓名是谁,也言人人殊,明朝人有作者为“嘉靖间大名士”、“绍兴老儒”等记载,后人又提及徐渭、卢楠、王世贞、李渔、冯惟敏等十余位,现居香港老金学家梅节先生则持“世代累积”说,而非完成一人之手。笔者不嫌絮叨略举数例,意在说明热门金学在海内外华人界历久不衰。研究、考证、校点《金瓶梅》的书刊及网络文章,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三安先生遨游其间,广涉猎,勤阅览,善思辨,直至定取舍,案前准备工作所耗心力岂可量化?脑细胞新陈代谢频率之高谁人知晓?倾注时日又岂止是两年三年? 三安先生并非是只钻故纸堆的古董,她注意到身处网络时代,传播科技使得全球化的文化互动极为频繁而快捷。从网上得知《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出版信息不久,幸运地借到梅节先生所校勘的这本书,三安先生又一次捧起万历丁巳刻本《金瓶梅词话》,与梅节《校读记》逐页逐句对照研读。梅节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根据金瓶梅两个系统的本子,征引中外学者近500种研究文献,扩大校勘范围,对《金瓶梅词话》进行整理校订,15年间三易其稿,将流传坊间的书中非通行字、辞、同音或近音字以及成句成段的遗漏、错位等7400多处,一一校正,1998年出版了他的三校本,被海内外专家认为是“最接近原本、最具可读性的一个本子”,“它将长留后世,是可以断言的”。有鉴于此,三安先生毅然踏上漫漫长征路。手抄之前,在万历原本上用红笔钩出、校正,复又通读,使之流畅与梅节勘校相符无误,才一笔一划地落在千年寿纸上。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乐趣各异,三安先生此种近于苦行僧式的自娱活法,在现代人中几率最小,我不揣妄断,或有人讥为傻帽。所幸,国中不缺明白人,一位颇具实力的行家里手、某知名出版社的负责人,目睹三安先生手抄本,欣然北上南下专程奔走,因碍于人事体制“当不了家,做不了主”而引以为憾,并表示此种文学与书法珠联璧合的版书,国内还未见问世。笔者闻此,良久无语。最后只迸出一句话:三安先生,您的惊人之举,怎一个“自娱”词语了得?

                                              2011.6.29草就

  出处:老顽童网站 作者:吴炳南 发表时间:2011年9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