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异七记

 停云西风 2011-09-16
怪异记之一:九长尾妖狐
 
        九长尾妖狐,简称九尾狐,是中国乃至东亚神话中很重要的一个形象。
        在古籍和网络上看到的关于九尾狐的传说,拉拉杂杂地记了一些,最简要地说一下:
 
        九尾狐是一种四脚、九尾(或七尾)、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绒毛的怪兽。
        关于九尾狐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
        后来《吕氏春秋》中记有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的传说。(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称自己是“涂山后裔”。)这可能源于远古时期的部落图腾。
        于是九长尾狐妖就成了集吃人妖孽与“神圣”于一身的特色怪异。其实这两种性质原本就有相通之处。
 
        对于九尾狐“能食人”的说法,后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妖狐每100年吃掉10个男人的肝脏,就会有1条尾巴出现。当9条尾巴齐全的时候,就成为九尾狐。再过 100 年,也就是说这只九尾狐活了1000 年、吃了 100 个男人的肝脏以后,就会变成美丽的女人。而这个以美丽女人的外形出现的九长尾狐妖,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去糟蹋人。
 
        九尾狐最为人熟知的形象是《封神演义》中的绝色妖女妲己。这也是“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的最著名的例证。其实凶残本质在于纣王,妲己只不过是纣王凶残所利用的魅惑手段而已。
 
        在有些传说中,九长尾狐妖的形象又同“猪龙”的形象融合起来,从而更加强了它的残忍性。在这种形象中,九长尾化作九条毒蛇。这倒同希腊神话中的蛇发怪物美杜莎异曲同工了。
 
 
 
怪异记之二:貔貅
 
        “貔貅”是起源很早的一种神话怪兽。
        在原始时期,作为一种凶猛的野兽,成为氏族的图腾。
        在文字记载方面,《尚书·牧誓》中有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的描写;《礼记·曲礼》中有“前有挚兽,则载貔貅”之语。
        《史记》中则记叙了一个接近神话的传说:黄帝指挥虎、豹、熊、罴、貔貅等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蚩尤。
        后来貔貅就经常被作为“军队”的代称。
 
        貔貅之所以凶猛无比,在较晚的传说中,同它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特点有重要关系:貔貅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器官,——也就是只有进而没有出。
        可以想象,这样一种贪得无厌的怪物,简直就是一部嗜血机器!
        正因为这样,貔貅的凶猛又被视为凶残。像南宋女词人徐君宝妻就用貔貅比喻元兵:“一旦刀兵齐举,百万貔貅。”
 
        由于貔貅具有只进不出、贪得无厌的特点,它又被推崇为“财神”。
        很早就有貔貅以金银珠宝为食物的说法。
        这其实就是一个巨大无比、永远装不满的大口袋!
 
        一方面,永无满足、永无休止的杀戮;
        一方面,永无满足、永无休止的抢劫。
        这就是貔貅。
 
 
 
怪异记之三:独脚怪物夔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形状似牛,所以又称“夔牛”。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庄子·秋水》中有一段提到夔的寓言,也证明了夔是一种独脚怪物:“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商周铜器上多有夔状纹饰。不过这些夔纹已经呈现为、或正在转化为龙蛇的形状。它们又被称为“夔龙”。
        其主要特征为: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
        《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吕氏春秋·察传》中记录了鲁哀公问夔于孔丘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乐正夔一足,信乎?”孔丘答:“......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这段对话在中国神话研究中经常被提到。既缺乏学识、又毫无想象力的孔丘,否定了“夔只有一足”的可能性,把它曲解为“若夔者一而足矣”。这种任意曲解,被认为损害了对古代神话资料的保存。
 
        神话中的夔只有一只脚,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过这的确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想象,——只有一只脚,就是站立也很困难,更不用说行走了。
        那么这种想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也许,这种只用一条腿站立的姿态,表现出一种特别“独”的性格,特别霸道的气势。
        自以为是,独断独行,一意孤行,至死不悟!
 
        我还联想到蜗牛:可不可以看作只有一只大脚?
        由于贪得无厌,想要占据所有的地方,以致形成了一只大脚,并且越来越大,直到除了头和脖子就只有一只大脚。

 
 
怪异记之四:制造幻象迷惑人的“蜃”
 
        在平静的海面或沙漠等地方,有时空中会突然出现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这就是“海市蜃楼”。
 
        之所以称之为“蜃楼”,是因为这种幻象被认为是一种蛟龙之属的怪物“蜃”吐气而成。
        另一种说法,蜃是一种大蛤。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
 
        对于这种幻象,西方与中国的认识截然不同:
        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
        而在中国,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
 
        奇怪的是,中国古代既然已经认为海市蜃楼是由怪物蜃吐气而成,却又痴想那个幻境是可以追求到的。
        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
 
        看来,贪婪之心使人很容易堕入妄想,而妄想又使得人们极易轻信幻象,轻信谎言。
        犹如精神被麻醉,犹如患了梦游症,不再有个人意识、个人意志。
        于是就被“蜃”这个怪物牢牢地俘获,任由这个怪物驱使、凌辱、残害而不能觉悟。

 
 
怪异记之五:无形的吃人怪物“年”
 
        中国人过年,除夕夜要放鞭炮。这起源于一种辟邪驱怪的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深山密林中有一种怪物,每到严冬之时,由于大雪覆盖了大地,在山林中找不到食物,就闯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掠食。这种怪物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后来人们就想出了点燃竹筒、用爆炸的声音把它吓跑的方法。
        这种怪物被称为“年”或“夕”。
        而怪物到来和被驱逐的那个夜晚,后来也就随之被称为“夕”,天亮后的那天则被称为“年”。
 
        这个传说后来又有了更恐怖的发展:
        “年”这种怪物在除夕之夜来到人间就是为了吃人。
        所以在天亮之后大家要互相看看有没有人被吃掉。
        由此形成了“拜年”的习俗。
 
        至于这个怪物的具体形状和来历,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且都是语焉不详。
        除了“来自山林的四角四足怪兽”之说外,还有“深居海底的头生触角的怪兽”等说法。
 
        再看古籍中的记载:
        在《吕氏春秋·季冬记》中,已经有关于古人在除夕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的记载。
        《神异经》中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山臊是可以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
        ——由此可见,早期的除夕之怪并非掠食、吃人的怪兽,而是传播疫疬、寒热的鬼魅。
 
        难怪对于那个吃人的“年”的描写语焉不详,因为它源自无形的传播疫疬之鬼魅。
        也就是说,“年”其实是个无形的吃人怪物。
 
        这种无形的怪物当然更难对付、更为恐怖。
        ——你知道它的残暴,知道它随时有可能加害于你,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真地来到你的身边,也不知道它用什么方式祸害你。
        它似乎无处不在,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
        由于对方无形,你也就很难找到对抗它的方法。
 
        还好,人们发现这种怪物畏惧爆发的声响,从而找到了一种驱逐它的方法。
        遗憾的是,却无法改变它的性质,也无法将其消灭。
        ......

 
 
怪异记之六:蛊

        蛊,一种用巫术培养出来的邪毒之物,其中主要是蛊虫。
        培养蛊虫是用来害人的。
 
        在甲骨文中,“蛊”字象形器皿中之虫。这表明蛊术起源极早。
        《春秋左传》中有了关于蛊的记载。
        而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有人教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后世的造蛊之法,仍以置虫于器皿为主:
        取诸毒虫密闭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素。
        《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
 
        施蛊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把蛊虫研磨成粉末,投入食物之中。
        但是高级的蛊巫则使用更为隐秘的方法。
        ——刘南《苗荒小记》:“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关于蛊虫害人的方式,由于施蛊的基本方式是投入饮食中,所以在许多记载和传说中是蛊虫进入中蛊者腹中后,引起腹胀、腹痛、腹泻、呕吐诸症,中蛊者逐渐消瘦,终致衰竭而亡。也有蛊虫入腹后“食其五脏”的说法。
        其实这是把某些疾病与中蛊相混淆了。(当代中医就有以中蛊为罹患“今人所称之血吸虫病”者。)
 
        从“蛊惑”这个词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蛊,蛊术,施蛊,主要是迷惑对象的心智。
        ——“以蛊惑之”,类似催眠的作用,使人意识昏迷,丧失自制力,从而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
        而已经被控制了的中蛊者,由于神志不清,不辨是非,又会去迷惑其他人。
 
        这真是一种最为邪恶的力量。
        许多记载和传说中关于蛊虫制作的基本方法是:五月初五(最毒之日),取最毒之虫十二种(或百种),置封闭容器中,使相互残杀。最后存活下来的那只毒虫,即化身为蛊虫。
        难怪!
 
 
 
怪异记之七:5毛

        “5毛”这种怪物,就形状而言,比无形的“年”、多种类的“蛊”更为怪异。
        它同时具有蛞蝓(鼻涕虫)、狗、蛙、蜣螂、苍蝇等几种形状,——可以不断转换,也可以融合为一种模糊的综合形态。
 
        人头蛞蝓是5毛的基本形状。没有骨头不用说了,还像一滩鼻涕一样恶心人。
 
        人面狗是由人头蛞蝓演变而来的一种形状。
        没有骨头的蛞蝓,沦为奴才,变化为摇尾乞怜的人面狗的形状。
        奴才必然要为主子效力,必然会仗势欺人,于是又变化为疯狂咬人的人面狗。
 
        为数众多的没有成为亲信、也没有多大本事的低级奴才,选择了一种为主子舔痔的计件领酬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奴才为数众多,所以“5毛”就成了奴才的主要代名词。
        计件领酬,当然发言多多益善。
        于是化身为蛙,声嘶力竭地鼓噪。
 
        “5毛”这种怪物,在古籍和民间传说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
        这应了据说是林语堂说的一段话: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