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稀动物入药“三问”

 文山书院 2011-09-16

珍稀动物入药“三问”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6日   05 版)
河南省郑州市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在用牛黄配药。董亮
黑龙江佳木斯鹿场长新鹿茸的梅花鹿

    “这样下去,将来可能就只能用很有限的几味药,来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了。”面对中药发展中“能用的动物药越来越少”的现象,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显得很无奈。

    最新的研究资料显示,中医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药物中,植物药发展比较正常,动物药从《本草纲目》记述种类到现在的实际应用种类,缩小得比较厉害。

    “能用的”动物药越来越少,主要在于两个限制因素。一个是动物资源本身在减少,濒危动物更是如此;另一个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一些动物药要限制使用。“野外资源减少、枯竭,很多动物药材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导致我们一些传统经典、特效的国宝级中成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丧失。”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说,同时国内外还存在一些对中医药濒危药用资源的夸大性负面宣传,这也增加了动物药发展的困难。

    濒危动物需要保护,动物中药也要发展,面对日益枯竭的珍稀药用动物资源,如何既科学地保护动物,又合理地开发利用动物中药?

    1 问:动物药,能不能被替代?

    寻求珍稀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是解决动物药源匮乏的一条途径。动物药能否被人工制剂或者类似产品替代,也是中医动物入药必须回答的问题。

    著名中药专家周荣汉介绍,目前寻求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一个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动物来代替。在我国,处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药,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浓缩粉代替,内服药中的虎骨多暂时以等量相类动物骨代替。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人工合成的非天然产品来替代。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的研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周荣汉教授介绍,我们现在的非天然牛黄有三种。一种是人工牛黄,是从牛黄分析结果中研究出来的,用胆红素、胆酸加以配置,但药效不被认可;一种是在牛体内植入塑料物体,使其产生病态而得到牛黄;另一种是体外仿生培养。

    相近替代、人工合成,两种方法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就是药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道出了临床上的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和人工合成化,中药的药效也在下降。”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周超凡教授以熊胆为例解释说,天然熊胆的成分有五大类,其中包括胆酸类,而人工熊胆的成分“熊去氧胆酸”只是胆酸类中的一种,“其中有一些药效熊去氧胆酸是有的,有一些药效则不具备。比如熊去氧胆酸能治疗带状疱疹吗?能治疗痔疮吗?治不了。”国外一些“天然药完全可用人工制剂替代”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更有一些利益集团出于商业目的来反对中药利用天然资源。

    “能替代当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都还没有取得突破。当前的做法是,普通药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药还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表示,在我国,像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一些精品成药,为了保证疗效,还都是使用的天然药源。

    2 问:濒危动物药源,会不会越用越少?

    现在我国一共记载濒危物种358种,其中168种可入药,占到53%。那么,濒危物种入药,会不会加剧物种的生存危机?

    针对这样的疑问,周荣汉教授解释说,天然动物资源入药,并不是滥用。用野生动物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动物入药的开发利用,与动物保护并不矛盾。

    动物保护专家黄乘明也认为,通过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那种“谁都不能动”的极端保护主义,在动物保护中是需要避免的。

    在福建惠安县,由于熊胆的开发利用,归真堂的黑熊养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养殖的黑熊已经超过了野生黑熊,并成功实现了利益的替代,从而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野生黑熊种群。专家告诉我们,其实在日本、韩国用于药用的黑熊养殖场也具有较大规模。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动物药物的获取方式也已经实现更符合动物保护原则的无痛化方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认为,保护动物种群的目的,是要保证其繁衍,同时要为人类健康服务。当年中医治疗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以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这些优秀品种,现在为保护野生老虎,也基本停滞了,没法延续了。“如果每个珍稀物种像老虎这样,自己濒危了,慢慢中药也就萎缩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措施,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也难以有效支持下去。

    “像银杏,最初是濒危物种,但通过开发它的药用价值,现在就不再濒危。有些名贵药材,比如人参,通过人工培育,使得价格大大降低,受益的是老百姓。”中国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学会专家李宜平教授解释说,通过对珍稀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能保护这些物种免于灭绝,还能大大降低药品的价格,普惠民众。

    3 问:动物医药产业,怎样突破困局?

    针对中药事业发展的现状,房书亭会长说:“现在能用的药在减少,产业也在萎缩。”

    “为解决资源问题,发展动物医药产业,开展人工养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径。”王瑛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野外资源也得以保护和恢复,像梅花鹿、黑熊的养殖,有的已经完全解决了商品问题,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资料显示,在中国,动物药中只有少数几种如梅花鹿、黑熊、乌鸡、白花蛇等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但只有美洲大蠊通过了国家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大部分动物药还面临“弱、小、散、乱”的问题。对此,周荣汉呼吁,对那些药用动物的养殖企业,国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动物药用资源,实现产业化。

    周荣汉举例说:“梅花鹿,它也是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吉林提出,以鹿养鹿,获取鹿胎、鹿茸,把野生的梅花鹿换成家养梅花鹿,建立国家标准的家养梅花鹿饲养规范。如果有人问,你的鹿怎么证明它是家养的而不是野生的?我可以给他提供充分的证明,包括种源登记,还有一个条码也就是防伪条码,耳朵上放一个芯片,都可以查出来,它确实是家养的。”

    专家呼吁,为了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相协调,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药用动物养殖的准入制度和评价体系,从而确保人工养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地保护动物,同时实现祖国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本报见习记者 陈 恒 本报记者 郭丽君)

 链 接

  一些常见的动物中药

    蛇蜕:又名蛇皮、蛇衣、龙衣。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纲目》:今人用蛇蜕,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煅,各随方法。

    蟾蜍:俗称癞蛤蟆。以其耳后腺及背上隆起的疣粉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成块状入药。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鹿茸:含有内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蟋蟀:利尿,破血,利咽。《纲目拾遗》:性通利,治小便切。以干燥全体入药。

    蜣螂:又名推粪虫、屎壳郎等。以其干燥体入药。《本草经疏》:蜣螂,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张春雷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