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业发展系列调研之一

 于歌 2011-09-16

全市奶业发展系列调研之一

 

 

抓住机遇加速推动我市奶牛产业提档升级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全市奶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我市的奶业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奶牛存栏47.7万头,同比增长11.7%,鲜奶产量65.9万吨,同比增长3.7%,奶牛存栏已超过哈尔滨市一跃成为全省第一奶牛大市;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18家,年设计加工能力170万吨,饲料企业73家,机械榨乳站475个,奶牛繁育点1044处;全市奶牛养殖小区97个,规模养殖场655个,奶牛专业户1.2万户,奶业基地建设正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可以说,这一串串可喜的数字背后,折射出我市发展奶业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昭示着我市奶业发展实现了三个大转折:一是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推进主辅换位,使全市奶牛产业实现了由农民家庭副业和农村附属产业向相对独立、联结城乡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现代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转折。二是突出产业化经营,紧紧依靠大品牌促进奶业升级,通过招商引资与工程化运作,推动了乳业龙头由富裕县“一花独放”向多品牌、集群化方向的转折。三是加速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通过扩展技术指导、政策支持、信息传递等服务面,狠抓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态化的转折。

应该说,这“三大转折”为我市奶牛产业提升生产水平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调研中也充分感受到了奶业发展的迅猛势头,无论县区还是乡村样样有典型、处处有变化,形势十分喜人。

二、我市奶牛产业提档升级面临机遇但更需加倍努力

将奶牛养殖上升到产业层面来认识并有所突破还是近十年来的事。但就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机遇看,还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国家对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良种补贴、奖励大县、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养殖保险等方面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增加和扩大,并拿出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其中畜牧业也是投资重点。二是省委、省政府在支持奶业发展上动作更大。省里出台的奶牛发展“千万吨工程”战略规划,启动了贷款贴息、青黄贮生产补贴、后备母牛补贴等一系列项目,大幅度增加了对奶业的投入。三是全国畜牧养殖新格局的形成给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受土地、空间、资源等因素限制,加之动物疫情频发和出现的原奶安全问题,部分省(区)奶业发展开始萎缩,而我市在这方面则具有鲜明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防疫优势和环境优势。

面对大好形势和机遇,我们应该如何有准备地去谋求发展,在与县区政府、畜牧部门、企业和奶农代表的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我市奶业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问题。从个体的角度说,这个问题表现在产业各环节都缺乏资金和项目的扶持,抗御风险能力低;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一方面,我市规模养殖比重仍处于低位。就全国看,现在只有10%的牛奶原料来自牧场(区),其余的90%都是来自奶农,这与国家新产业政策规定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30%相差很远。作为奶业第二大省,我省的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转变。我市现有的97个规模养殖小区,饲养奶牛5.1万头,如果按2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奶牛存栏的标准计算,我市规模养殖比重与全省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散户及粗放养殖效益日益走低。我们在富裕、龙江、甘南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奶牛专业村和起步村两种类型进行了算帐对比:同一头奶牛,专业村散户饲养与标准化规模养殖收益相差3700元;起步村的散户饲养与规模养殖收益相差1008元。这里,就有个标准化的问题。富裕县吉斯堡村一专业大户养殖奶牛110头,完全是粗放式生产,泌乳牛不足30%,单产3吨多,如此细算下来年亏损近20万元。

农民养少了不赚钱,养多了没有钱,有钱养又怕赔钱。由此政府愁规模、企业愁奶源,奶业基地扩张存在“夹层”。一个时期以来,我市优质奶源短缺、加工企业吃不饱、产销旺季争抢奶源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源于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现阶段推动奶牛产业升级的几点建议

面对这样一些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感到,推动奶业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在这个关节上,抓上去就会实现产业大飞跃;懈怠了就有可能导致产业萎靡。据此,我们从调查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把导向定位于遵守经济、科技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走适合齐齐哈尔市情的发展道路上。针对调研中有关方面反映出来的认识模糊和抓法上的畸轻畸重问题,我们感觉有必要做一下明确:一是不能简单地淘汰散养户。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还需要总量的积累和扩充,而且还因为在一些自有资源占有量大的乡村,饲养奶牛仍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绝不能一下子将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我们可以将政策、资金向标准化规模饲养倾斜,并设置一定的门槛和引导措施,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小养殖户,通过市场和价格杠杆引导散养奶农走向家庭牧场、养殖小区或合作社二是奶牛规模饲养绝不是简单的归大堆,划块地方集中起来就万事大吉。应该考虑如何把奶牛规模饲养区建成一个真正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小区,具体就是达到人畜分离、标准化生产的目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市奶业升级健康有序。总的就是抓普养、扩总量,同时推动“散牛进场”,走大规模专业养殖与普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第二,应结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发展目标来调整我市的发展规划。按三年的跨度提升到全省规模养殖比重的平均水平,我市应从2010年起,落实三年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330%)、550%)、770%)的奋斗目标;并在奶牛养殖模式上确定百(200头以上养殖场区)、千(1000头以上合作社)、万(万头生态牧场)的模式。据此,市县两级应着手制定《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规划》。全市奶牛养殖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的要求,以奶牛存栏数量在3万头以上的县(市)区为重点,完善和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35年,2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奶牛存栏比重要达到总量的30%以上,并按年递增12.1%的速度确定我市奶牛存栏总量。同时,将此专项规划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升级型乡村:以建设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场)为主,重点发展规模经营;?提档型乡村:以扩群增量为主,兼顾发展规模经营;?起步型乡村:先行扩张奶牛数量,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有条件的一步到位直接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应依据发展目标和规划及国家、省大政策环境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去年,省政府公布的《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中提出要利用5年时间,共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区)2279个。对此,项目储备十分关键。凡涉及到的县区应分三年做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的项目储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省里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县(市)区还应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对农业开发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省级基本建设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支持项目建设。

第四,应尽快建立一个推进奶业升级的良性工作机制。县级应建立由政府、企业、小区(奶站)、奶农代表构成的四方对话沟通平台,由政府组织,实行季度例会制,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重点是分析、研究、协调和指导原料奶交易价格;有针对性研究奶牛饲养成本和效益;推广混合饲料(机械)和先进的饲养技术;探索养殖场区或合作社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发动奶农积极参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