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奶业发展系列调研之三 探索建立奶业长效风险规避机制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我国的奶业发展一直就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整个产业链上看,奶农的经济实力与精神承受力最低。可以说,没有一个长效而良性的风险规避机制,奶业发展规模就无法扩张。因此,针对各县区反映保险难比较集中的实际,我们在调研中就进一步健全政策性奶业保险制度,建立奶业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些粗浅探讨。 一、我市奶牛政策性保险实施并不顺畅 据我们了解,我市城区今年投保的奶牛6527头,而省给我市城区下达的奶牛保险保费补贴计划指标为4.25万头,各县入保比例更低或没有开展。政策性保险运行如此不畅,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这些因素归结起来,所导致的就是奶险无法进入深层运作。一方面,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讲,最起码要保本经营,这样才能维持下去。而奶农投保积极性越低,保险公司获取的保费基数就越小,由此带来的前期业务处理量大、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高,让保险公司缺乏市场拓展的积极性,直接给奶牛保险实施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我省明确规定:奶牛根据品种及畜龄确定每头保险金额4000-8000元,而省人保公司为减少不确定损失,直接将保险金额定为6000元一个标准,这就造成了良种牛不值得保、一般牛保不上,奶牛保险面趋于狭窄。 二、短期内推进政策性奶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1)适当考虑降低费率。我省规定保险费率规模养殖(30头以上)的为5%,零散养殖户为6%。奶牛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为中央财政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30%,县(市)区财政补贴10%,投保人承担30%。这样算下来,奶农平均需要缴纳保费108元。从调查情况来看,综合考虑奶牛市场价值波动较大等因素,散户奶牛保险费率在4%、即自负保费80元左右易为被投保人所接受。此外,残余价值处理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保险人按现行残值的30%扣除后,其余交由农户处理,这样就能避免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损失过大。这就需要协调省里给予相应的政策调整。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如,把奶农、规模养殖场是否参加政策性奶牛保险作为享受各类政策性扶持、信贷支持的重要前提条件。比方说,将养殖户投保情况、履行保险义务情况以及信用记录与银行信贷支持挂钩,对诚信度高的农户可以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对有病牛投保、杀牛骗保养殖业主不予贷款。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各部门协调运作的机制,与相关的牧业优惠政策真正联结起来,使奶牛保险深度化。 (4)研究一些对保险公司的扶持措施。一方面是政府力量的投入,在扩大宣传、发动农户的基础上,应确定畜牧技术人员全程介入,协助他们做好入保奶牛等级确定、勘验理赔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免税措施扶持,还可以通过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发动领导干部用车定点保险“捆绑”奶牛保险的方式等进行扶持。 三、探索建立奶业长效风险规避机制 这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国家正在不断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的契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由保险公司与畜牧兽医部门、专业合作社(小区)共同联合承办奶业保险,通过互助的形式,实现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具体是: (1)财政安排专项保险基金和管理经费,并成立奶牛互助保险管理委员会。养殖户将保费统一上交保险委员会办公室,以村或小区为单位单设科目进行管理和使用。发生奶牛赔付时,首先使用奶农所交互助金部分,如有结余,留转下年,仍归此村或小区使用;发生奶牛赔付奶农所交互助金不够时,使用政府基金赔付。 (2)设立技术专家小组,负责群发性奶牛死亡时的勘察鉴定和理赔纠纷鉴定工作;设立财务监督小组,对互助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不定期检查,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在参加互助保险的村或养殖小区内经民主选举成立奶牛互助保险监督小组,由小区投资者(或法人)和入保户代表组成,负责参与并监督奶牛的等级划分、评定和勘验、理赔工作。 (3)对参保奶牛费率实行奖惩措施。如参保村(小区)当年为零赔付时,下年度原有奶牛互助金可免交,本年度互助金转到下年使用;用政府互助基金对零赔付小区业主按互助金保费额的百分比进行奖励等。 这种互助方式经过外地实践检验是可行的。它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奶牛养殖户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定搞奶牛养殖的信心;二是充分发挥奶业协会或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奶农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三是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出现险情时,能够体现出互助合作精神,有利于奶业健康发展;四是村(小区)内奶农之间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避免奶农的短期骗保行为;五是克服了单纯补助奶农造成资金的不可监管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