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

 惊讶空间 2011-09-17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孩子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所以,每个爱子女的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先要使自己成为天才的教育家。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家长采用什么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家长是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孩子能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是否进行正确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不如说是家长们的竞争。调查资料表明,有2/3的家长没有做好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找不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教育孩子,而是没有足够的教育智慧。美国知名教育家劳伦斯?利柯纳认为,“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但却是最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爱自己的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情,但如何爱自己的子女却是很多人都不大懂的事情。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他所著的《当一个不错的家长》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家长。但是他同时提醒人们培育儿童是件艰苦的工作。

所以,改变孩子的命运首先要改变父母的教育思维,而掌握一定的教育智慧,正是改变一切的开始。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改变不一定有效果,但存在有效果的可能性,而不改变,一定没有效果!所以,尊敬的家长们,为了孩子,我们试着进行一些改变,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吧!

一、什么样的家长是优秀家长?

     据调查统计,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他们的父母在工作上也大多数是单位里工作扎实,特别认真负责的人,二是虽然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们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准则。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好家长”作榜样。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家长”呢?
     答案一: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交心,建立友谊和信任,随时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
     奖惩分明,让孩子认识对错。当孩子做错时,当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冷静的处理,一定要拿出威信来,批评教育定要落到实处!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事情。多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做事方法,教很多做人的道理,不要娇惯孩子的性格。

    要跟上时代,与孩子要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

答案二:

合格的家长也就是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不光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

教育孩子始终要像教他们说话走路一样,人非圣贤,犯错误是必然的,不要老是打骂,如果教育孩子每一件事情都能像教说话教走路一样的方式去教育的话,孩子的学习做人就会像说话走路一样得心应手。还有一个必要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特别讲义气,够哥们,如果家长能和孩子成为哥们姐妹的话教育起来简单得多。

答案三:

1.具有教子成人成才的责任感。

2.在行动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孩子学会做人。

3.让孩子全面发展。

4.吃苦磨练孩子。

5.以身作则。

6.有效地与学校形成合力共育孩子。

答案四:

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的童年,自己少年时的精彩故事,也许他、她需要的是知道你的人生,你的过去。让他、她真正的与你分享快乐。这样才有家的温幸,才有幸福的所在。

答案五:

1、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将孩子的心理置之度外。特别是工作繁忙的家长们,千万要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要因为工作繁忙、离异而对孩子说什么关于家庭的事,这样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不要以为我说的是空口无凭,现在的孩子因为现代社会的影响,8~9岁就懂事了)

   2、时刻注意孩子的学习环境。、
     答案六
     1.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子女学习好,样样出色,但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社会进步迅速,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如果家长忽视了学习,就会与子女拉开距离(俗称“代沟”)。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首先应该做到。试想一下,子女正在家中埋头苦读,而家长却忙于“修长城”、“斗地主”、神吹乱侃,作子女的会有何感想?这倒不是说,家长不能玩,但一定要注意时机和方式。

案例: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小时候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第一件事情,有一次下大暴雨,我当时八、九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父母影响。当时,家家户户都晒着玉米,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那些稻谷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了两点,首先,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其次,如果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是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我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第二件事情,有一年粮食欠收,我们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粮食,母亲居然分出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当时我很不愿意,而母亲却说:“没事,我们家人少,还可以用菜掺着米吃,邻居家人多又没有米,不分给他们米会有人被饿死的。”从此那户人家和我们的关系就特别好,经常主动帮我们收割,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好人。到现在,我母亲都是我们村最受尊敬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我有没有伤害别人。比如说,我们大人有的时候喜欢在背后说邻居和同事的坏话,而且说的时候不回避孩子。我跟我老婆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议论东家长西家短,哪个人人品好,哪个人人品不好,哪个人小气,哪个人不小气。结果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跟我讲她们班哪个同学好,哪个同学不好,哪个同学小气,哪个同学势利眼。我跟女儿说不能说同学的坏话,同学天天跟你在一起,她们身上如果有你认为的缺点,你放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习同学们的优点。我女儿立刻反问一句:“你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也议论很多叔叔阿姨吗?我为什么不能说同学的坏话?”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从此以后我就跟老婆定了一个规矩,在孩子面前不能议论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说对方的好话。

      2.赞赏。 
      “称赞人是一种美德”,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很难做到。子女未能考好,我们会发脾气,说一些过分的言语。其实,子女又何尝不想做的更好呢?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注意方式方法,多鼓励,少批评,加以正确引导,孩子的进步可能会更快。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3.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子女的兴趣所在,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起兴趣来。                   
      4.共同点。
      现在,子女接受新生事物的方式比我们做孩子时要广泛的多。电脑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都是传播的工具,信息量大,孩子受到的诱惑也多。我们做家长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动向。同时我们要知道,有时孩子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他们同时也是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和孩子成为朋友,拥有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话题,避免简单地说教。通过交朋友,我们了解其所思所想,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重心。让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优秀吧!
     答案七:
     1.从生活上要照顾好孩子,不只是让孩子吃好,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从学习方面要做他们的小助手。  
     3.在行为习惯上要做他们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来向他们说明,做人应该怎么样去做。对待别人是怎么样的。对事是怎么样的。
     答案八:

1.以身作则,要有权威。

孩子第一模仿的对象是父母,因此父母的形象至关重要。父母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广的胸怀,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家长都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榜样,并且都具有权威。孩子肯听父母的话,教育才能产生效果。优秀家长应是既讲民主又有权威,他可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同时又敢于管教、善于引导,富有责任心。有人说,孩于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漫’,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权威了。推荐有关家庭教育的一本好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2.经常与孩子交流,言而有信。

与孩子对话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灵相通,精神愉快,感情加深,同时也为父母提供了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父母决不应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随意评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说到就要做到,否则会使孩子感到受了欺骗。向孩子多传达一些自己对学校美好的向往、美好的记忆的信息,努力培养孩子对学校的情感。否则如果家长给孩子传递的都是自己多么多么不愿意上学、学校生活多么多么枯燥无味等一些消极信息,可以想象孩子对学校的概念会是什么样。另外学校老师教育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家长心里着急或生气是正常的,但从教育好孩子的角度出发,千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否则不但破坏了老师的威信,以致教师今后很难开展对你孩子的教育工作。可主动找班主任联系了解情况。

3.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再好的孩子也会犯错误。聪明的父母常常把问题想在前头,说在前头,打好预防针,即使“发病”也不厉害,容易治愈。孩子难免有缺点错误,关键在你家长怎么教育他引导他,以后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小时侯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但是,等孩子长大拉,或者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当前,有些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小时候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

父母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孩子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往往是父母惯用负强化所致。

4.绝不为孩子护短。

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总会表现出来。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将来铸成大错,父母会悔之莫及。

5.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培养目标。

和睦而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家庭最利于孩子成长。聪智的父母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比如我女儿在国外上学时,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而且家里也不缺钱,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她能背诵下来30篇新东方的英文励志文章,就给她买。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她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也把孩子喜欢的方式变成她做另外一件事的动力。

答案九:

1.当你发现孩子存在的缺点时,要重视缺点。

观察生活,找出着眼点,让他感到缺点的危害性。

案例:一位家长的陈述。我的孩子今年读二年级,学习处班级中等偏下,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丢三拉四,上课用的东西不是这样不带,就是那样忘了,老师也不止一次的提醒,就是改不了。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每次考试由于粗心扣分扣得厉害,成绩老也提高不了。其实这是一个共同的毛病造成的——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每次成绩不理想,他还振振有辞地说:“不就是粗心么,这些题目我都会。”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粗心的危害。我很着急,有一次总算给我逮到机会了。那是个星期天,他做三模回家,这次他做了个电动船,他很高兴,一回来就拿了个盆放好水试开,结果船没有往前开,是往后开的,原来他把船浆装反了。我说:“你太大意了,你看船都倒过来开了,假如你这是在发射真的火箭的话,那还不把地球打穿了!”他大笑不止。我趁热打铁说:“你的粗心在生活中就表现为丢三拉四,忘带东西;在学习上就反映不该扣的分都扣了,成绩老也不提高,你找到原因了么?”他说:“妈妈,我知道了,我太粗心了。”我说:“好,你认识到粗心的危害,那就要改正,我们定个小小的目标,把这个缺点改正好么?你有没有信心?”他大声说有。自从那次说教以后,孩子认识到了粗枝大叶的危害性,正在逐渐改正缺点。现在平时课本忘带的情况明显减少了,老师告状也少了。

2.让孩子感受成功。

永远不要对自已的孩子失望,给他定个他能达到的小小目标,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孩子自已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但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他达不到就没有成功感可言。你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产生。当你用一个很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时,可能适得其反。

案例:以前我在学习上对他要求很高,一年级时他考95分,我总要问他,那五分到哪去了,结果自升到二年级连95分都没见到过,有一段时间总看他心事重重的,我自已也挺纳闷,心想: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成绩怎么越来越差了。还好在控二听了专家的讲课,真是场及时雨。原来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孩子达不到自已的要求,就自暴自弃了。有个故事不知大家听过没:有个大人拿个苹果对孩子说:“你够得着,我就给你,孩子努力地跳,每跳一次,那人就把苹果举高一点,孩子再跳高一点,他再把苹果举高一点,孩子再怎么跳都得不到那个苹果,也就不跳了。其实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这个,还美其名约:“不断提高要求是为孩子好”,其实大人也一样,获得了成就也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单位的嘉奖,何况一个孩子。我及时调整了心态,降低了要求,给他制定了个小小目标:只要90分以上,超过比他好一点的同学,个个击破、步步为营。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的自信心。上次语文测验,他考了个91.5分,他说:“我超过某某小队长了”

很高兴。虽然分数还有待于提高,但我仍很高兴,给他一个大大地拥抱,紧紧把他搂在怀里。“不错,不错,继续努力,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妈妈知道你行”。那天我们还去外面庆祝了一下,他一路蹦蹦跳跳回家,回到家里,我说你把卷子拿出来,看看有没有粗心,结果还有4分不该扣的,我让他写在“粗心大意本子”上,敲敲他的警钟,比起以前的10分左右的扣分好多了(由于粗心)。我相信他会渐渐改正粗枝大叶的毛病的,家长还要多份耐心,多点时间。定个小要求让他有成功感,从而逐渐建立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更多的是家长和老师“给予”的,他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然而自信心的培养是建立在成功感上的,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深刻的成功感,即使在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也会给孩子持续的支撑,这比你的表扬更有力。有了自信心和成功感就会促成孩子正螺旋上升。孩子一旦进入正螺旋上升状态,他就会自已向着天空,向着阳光枝繁叶茂的成长。

案例:哈弗女孩的故事。

    

 

    3.多份鼓励,让孩子多和你沟通,让他多说,你会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无论多调皮的孩子,他的心是向上的。现在我每天回家总要先拥抱一下孩子,蹲下来问问他今天有没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孩子很愿意说各种事情,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我让他尽情说,尽量不打断他,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多用发问的方式,让孩子充分思考,积极回应孩子内心的感受,带着欣赏的心情,给孩子建立自信。我发现孩子现在回家话可多了,跟父母的关系也更亲密、更融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多彩,他的世界充满正义的男子汉气息。我很快乐,孩子也快乐,他获得了尊重,我也感受到了小小的成功。现在我的孩子学习有所提高,喜欢阅读,喜欢逛书店,这是个好兆头。

      4.建设充满温馨氛围的家。

家是避风港,不仅仅适合大人,也适合孩子,适合每个人。孩子的世界也充满竞争、他的人际关系也要协调,他是有压力的。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教育孩子是门学问,你既不能心烦气躁、急于求成;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家长光有耐心爱心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和宽容。

答案十:穷儿富女

富养女儿,穷养儿子。意思是说,如果养的是女儿,就要尽可能地为她营造一个富足舒适的成长环境,从小使她对高质量的生活耳濡目染,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品味,会创造有情调的生活;如果养的是儿子,就要刻意使他尝试生活的艰辛,从小磨砺他坚强的意志,以备将来他能担当应尽的责任,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培养男孩,就要让他多吃些苦,让他有奋斗、打拼、改变的动力和意志。。培养女孩则相反,就要让她多享些福,给她尽量好的物质条件,把她塑造的优雅、大方、得体。

 同时对于恋爱婚姻我感觉也有了指导意义。那就是:女人要嫁给吃过苦,懂奋斗的男人。男人要娶家境良好,知书达礼的女子。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民间一句古训,对古训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哲学和广义上去领会,不能从狭隘的角度去接受。否则,每条谚语与古训都有偏正。古训,通常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需要我们时刻品味!不能小看!

也有人说男孩放养猛如虎,女孩家养秀如花。我以为,穷是磨练,男孩是泥土身,将来得成长为男人,所以得经摔经得起风雨。富是呵护,女孩是莲藕身,磕不起,得娇贵着点养。穷与富非物质之比,实乃轻重之分。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应当“穷养儿子富养女”。富养的女儿不贪小利,气质非凡;生活的磨砺让穷养的儿子意志更坚强;男孩子以后要走上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所以要穷养以励其志,否则大手大脚,纨绔子弟一个,如何上奉父母,下养妻儿!

富养的女孩,从小会被带着出入各种场合,增加阅世能力,等到花般年纪,再到尘世里艰难成长,便不易被各种浮华和虚荣所迷惑,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女孩,在纨绔子弟的糖衣炮弹下,很可能被花言巧语所击败。富养的女孩,因为见识多,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富养女,其实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的富足;穷养男,更是一种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而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的男孩是长不大的。男生将来是要奋斗的,必须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女孩是要嫁人的,必须培养她鉴别事物的眼光,别将来被人的一块蛋糕就给哄走了。

富养女更浪漫。女孩称为千金,估计也有这方面的渊源。虽说相貌由天而生,可也需要后天的精心呵护,需要平日的精致雕琢,这显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给予较好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开阔女孩的视野与见识。富也是“丰富”的意思。懂得美,懂得欣赏,懂得辨别,也就懂得了自我保护,而不会被外界的种种所诱惑。

穷养男更实在。做个真正的男人,这一生要蒙受的磨难、冷眼、屈辱、挫折不知要多少。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如此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孩从小就应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仁义孝道的思想,尤其在物质上不能过多给予,否则容易成为又一个纨绔子。

       女孩子不那么担心物质条件,才容易培养出从容的气质,男孩子对物质条件上心一点,才不会散漫。跟天性有关?女孩子天生善于注重细节,再灌输“小气”的思想就容易市侩了。男孩子反之。这是生活的智慧吧?

男孩要意志坚定,女孩要知书达礼。穷养富养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家养小子,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坚强不屈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孝义德善的品质。否则,树木不刷不成材,一味的娇惯、放任、纵容,只会培养出一个不成气的纨绔子弟来。家有娇女,就要从小多给于疼爱、适度满足物质需求,以达到丰富内心与意识品德。这样,使其懂得美善、学会辨别和自我保护,走上社会才不至于受种种物欲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这个题目不是说穷的家庭才养儿子,富家才养女儿,而是指男孩要“穷”养:吃苦受罪,历尽沧桑,日后方能有所作为有担当;女孩要“富”养:生活精致、无忧无虑,优越的生活就像一针强劲的免疫针,使她以后会对抗诱惑,明辨真伪,成为知情识趣优雅美丽的女子。

、孩子教育的八大关键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二)孩子教育的八大关键问题

第—大关键问题 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问题 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问题 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关键问题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三、如何与孩子沟通?

1.坦然面对沟通难的困境

现在的孩子是伴着“声光电”诞生并成长的,与他们家长年幼时候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因为他自小就在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电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因而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这样的系统刺激远比单纯的语言符号刺激要强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长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往往都成了厌烦的符号;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今天的孩子还有了接受国际超前意识的能力,比如说对于性知识的认识,家长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以启齿,而孩子却实际已经懂了很多。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2.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六句话:早晨说“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你千万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学校的饭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点”;第六句“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的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3.沟通的问题要具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沟通的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与建议。

四、家庭教育的误区

1.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案例: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爸爸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案例: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11.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或学习

谈到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孩子能够学习好,我什么都答应孩子,但遗憾的是,这类孩子往往出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1)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很多时候,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效果,比如作业完成了没有,考了多少分,很少考虑自己的谈话方式会不会让孩子难以接受,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孩子心理需要,时间长了,一部分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学习是一种过程,所以,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也应该是一种过程,包括关注孩子每天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等,家长直接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在推卸教育责任。

(1)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家长虽然关注的方式合适了,孩子也愿意接受家长在学习方面的引导了,但是家长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人格发展也会不平衡,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厌学。

3.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会导致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平衡。

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特别严格,然而对于孩子其他的事情不做要求,甚至是代孩子来做,有的家长连孩子正常的生活自理事情也包办了,所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非常低,自理能力非常弱,有的孩子也会出现情感冷漠,内向孤僻的特点,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问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方面,必然会给孩子人格发展带来不平衡,影响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也等于给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布下了陷阱。

12.父母最不该讲的三句话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家庭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这句话来恐吓孩子,发泄心中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实在无法忍受父母的嘲讽被迫离家出走……

其实,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可父母的本意并不是当真如此,只不过想以早些结束这场口舌之争罢了。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干脆把心一横,走就走!结果“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类似的话来要挟子女,逼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我没本事……”

这句话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可是,这样做无疑很不妥当。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父母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生活中,除了父母,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拿这话逗孩子了。可是专家表示:虽说是笑话,却也不能随便乱说。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

然而,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聪明孩子很快就知道怎么回答,大人们爱听,而由此所导致的“副作用”便是: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样的奉承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

13.隔代教育的弊端

(1)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 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2)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3)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五、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1、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2、忍让: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对孩子无原则的让步,往往适得其反。

3、收买: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给与表扬或奖尝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唯利是图的思想。

4、自夸: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会长久,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5、压制: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6、说教: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小错误就喋喋不休,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六、如何使孩子更优秀

1、要求孩子艰苦朴素

有一位以勤俭著称的家长,他要求孩子艰苦朴素,不下饭馆,不吃零食,不穿名牌,不比吃穿。孩子的书包、塑料铅笔盒用了七、八年都不舍得换。小学中学12年,没吃过一次就在家门口的麦当劳,已成为其他同学和家长认为不可思议的事。这位家长认为学生就要当穷学生,既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又抵制不良风气,同时不分心,使孩子能全面发展,一举多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必须让孩子明确:“学习是独立的脑力劳动”。

必须要求孩子对课内知识、作业的问题不依赖别人,有问题自己找书本、找词典、找笔记。逼孩子在课堂上高度集中精神听讲,逼他独立思索,逼他千方百计独立解决问题,相信他,也让他相信自己——我能。

3、生活上一定要让孩子逐渐独立

现在我们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学习好,几乎包办代替做了一切,关心得无微不至,结果是使孩子养成了懒惰的毛病。这种生活上的懒惰也会迁移到学习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放弃,不愿意动脑筋。

4、严格要求

一个人做事的责任心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小中见大,小事做得漂亮,大事才能做好。由此想到,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有个好成绩,就直奔主题,只盯着学习反而可能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只有共同关注,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动力、态度、习惯、方法和毅力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才能看到好的学习成绩。

七、如何激励孩子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教育孩子和驯养动物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很多做父母的还不如动物园的驯兽员。驯兽员驯动物有两种方式,第一,鼓励,绝对的鼓励;第二,限定,甚至是惩罚。我曾经问一个驯养海豚的驯兽员,为什么他训的海豚能从水中跃出,并从那么高的圈钻过去?他说其实海豚开始是不会做的,他先把这个圈放在水里面,被训的海豚谁钻过去就给它一条鱼吃,没钻过去的就不给吃。海豚也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鱼的方法,后来海豚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然动物肯定不能像我们人一样那么聪明,比如说我告诉你,这个圈你钻过去,我就让你上北大,你肯定就钻过去了,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对你有利。海豚不会知道利益的关系,但是海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钻过这个圈我就有鱼吃,没钻过去就会挨饿。紧接着驯兽员就把这个圈提出水面一半,让海豚继续钻。海豚发现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过去。逐渐的,圈被不断提高,大概要提10-20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海豚跳圈的训练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在看海豚表演的时候,凡是从那个圈跳过去的海豚一定会游到驯养员的身边去要鱼吃,因为它知道每次跳过去都能吃到东西。

从上面海豚的例子中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鼓励和限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比如说孩子得了0分,你要鼓励孩子下次考到10分,那孩子一想,考到10分还是挺容易的,你就可以加些条件。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我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我老婆每天就让他吃很多,把牙齿都吃坏了。我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规定他一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必须吃完晚饭半小时以后才能吃。我儿子那时刚4岁多,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我就告诉他,那个长的针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个小时。我儿子一会儿看一下那个钟,半小时看了100多次。总算熬到半小时了,迫不及待的吃到了冰激凌。第二天时,就变成看十几次了,到了第三天就变成看两三次了,到第四天他知道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吃,就玩去了,等到他想起来吃的时候半小时已经过去了。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立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更改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我要谈家长会犯的另外一种毛病,叫做才能综合症。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中国父母会犯两个毛病,第一,凡是自己不会的东西会让孩子会,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长就强迫孩子从小学这个学那个,没有任何意义。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慢慢的成长。我女儿很喜欢弹钢琴,从5岁就开始弹,弹着弹着就变味了,一级一级的考上去,每个星期都要上课,每次都坐一个小时不能动,结果把我女儿弹钢琴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了。我女儿不想学了,而我老婆强迫她学。我问我老婆,你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过了钢琴十级,请问她10岁以后还学不学弹钢琴?如果她10岁以后不学,那从她1岁到10岁学钢琴有什么用?你如果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那么你让孩子10岁就通过十级考试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你让孩子这么学,让她对钢琴失去兴趣了,她根本就不爱弹钢琴了。我和女儿说,爸爸不强迫你学,也不让你考级。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可以排解郁闷。学习钢琴原则上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未来你一定会进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的时候进行钢琴伴奏,这样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你不想学,能不能保持你现在的水平。我女儿其实是很喜欢钢琴的,作业做累了,就弹半小时钢琴。这以后她每个礼拜跟老师学一次,学习钢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带孩子骑自行车的故事。(配照片)

八、创建学习型家庭

1.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重要性: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精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学生成长中的老师与榜样,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型家庭,是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崭新理念。创建与时代发展步调相一致的学习型家庭,是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

学习型家庭,是指这样一种家庭,即家长有意识地在自己家庭中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自身的积极学习体验与获得,引导孩子对学习行为引起注意、模仿、尝试、体验,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实现品德与智力的良性发展。

要创建学习型的家庭,首要任务是我们的家长们先要转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家庭成员得到共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长环境,同时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1)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家长们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孩子交来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他们阅读些什么书,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关痛痒。然而,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本身语文表达能力也有欠理想的事实,却反映了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导向上,教育体系、学校和家庭还是以功利为主的偏差。换句话说,语文主要是一种为了学习技能、取得高分,以及将来谋生的工具。一般人的观念是“无聊才读书”,没有把书籍报刊视作心智成长、思考能力提升的生活良伴。这在长远来说,对国家的竞争能力和国家受人尊敬的程度会造成影响。要是阅读能成为人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分职业、身份、阶层普遍地阅读,社会素质的提升便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大家知道,瑞典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有百多年传统,每年把世界各种语言里面最优秀的作品翻译为瑞典文以供评审。瑞典人的确是个好学的民族,读书读报,连牛奶评上的说明书往往也不放过。瑞典人除了养成上图书馆的习惯外,大多数人都以家中藏书为荣。

家长们,就让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先在家庭中养成吧!可以细选优秀的书刊让他们阅读,以书画作为激励他们的礼物,时常与他们共读,让阅读形成孩子的生活态度。

(2)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时代需要

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却叫10来岁的孩子看书,无论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会信服——看书比看电视好。从这一角度看,潍州路小学的"家长读书令"无疑是件好事。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完成学校布置的读书任务,而是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看书的环境,创造一个学习型家庭。家庭应该订阅一些杂志、报纸。图书、报刊既能帮助家长营造一个看书的环境,同时也能激起孩子阅读长篇文章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应该给孩子订阅他喜欢的报刊。让孩子读到他想读的任何图书,不要阻止他的决定。在新的时代,家长应该明白,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

(3)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能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那他的灵魂就不会空虚,他的头脑就不会愚笨。课外阅读是少年儿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会使枯燥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生机。家长的行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

(1)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智育因素,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一个个体要在他所处的社会中有所发展,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知识文化体系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习型家庭学习的主要内容。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和积累,通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学习,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好学、乐学、常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学习气氛的熏陶,摒除孩子的厌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父母还应注意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针对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设计合理的方案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从自身做起,教育孩子敢于向父母质疑,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培养孩子勇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精神。尊重孩子正当的自我需要,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也是教育目标之一。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包括七种不同类型:语言天赋智能、逻辑数学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音乐天赋智能、身体运动天赋、人际交往天赋和自我认识天赋。每个人都不可能具有全部七种智能,而是侧重于一种或几种智能的综合。要重视孩子个性发展,从孩子的个性特征出发,创设优化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创领域和生长点。这就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明白人才有多种类型,不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业成绩优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掘孩子的爱好与才能所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挥孩子的长处,给孩子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同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人为地制造“学习机器”、“练琴机器”。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家庭教育,更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儿童,不只是体质健康,从内部来说,应该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讲,应该能够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的人际关系水平。因而,学习型家庭也应该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父母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例,以身作则,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父母有可能将自身来自社会的不悦情绪带到家庭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也会经历各种冲突、问题、矛盾和困扰,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必须首先学会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应付各种困境,其次才能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干预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困难,坚强应对困难,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会预测孩子即将遇到的障碍,及时地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预防精神疾病的产生,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努力使孩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人才的一个衡量标准。一个健康的家庭必然要教育子女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并有意识地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家庭教育之中。父母要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子女,自己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家庭作为教育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的道德行为必然成为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着力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评价要有坚持性,从自身做起,前后一致地提供榜样,为孩子创设道德情境,提供明确具体的道德行为要求,让孩子坚持练习,及时纠错,适当地运用批评和表扬,促进孩子品德的发展,培养孩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4)加强锻炼与培养,训练孩子养成必要的生存技能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赢得竞争的必要手段。因此,必要的生存技能也应成为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内容。父母应该意识到:要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本的生存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严慈相济才是对孩子爱的本真所在。在家庭中,通过自身的表现,教育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当承担必要的家庭义务,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庭的责任,逐渐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理能力。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角色行为的正确示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必要的生存技能,以适应今后生活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从家庭成员的合作开始,教育子女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孩子的互补技能即学习他人长处以避已短处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生存质量。

(5)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家庭成员的学习。现在家庭住房条件一般都比较好。最好在家中开辟一间书房,摆放一个书柜,书柜上的书籍要选择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图书,在书柜的旁边张贴名人的格言,时刻激励你。

(6)形成全体成员参与学习的氛围

父母要做孩子学习的榜样,一有时间便看些报刊、杂志,那么孩子在家中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做,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7)适时开展讨论交流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彼此的苹果,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交换彼此的思想,那么,我们将拥有两种思想。”在阅读同一本书时,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在学习型家庭中每个成员同时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各抒己见。

(8)充分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学习教育

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进行适时地教育,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户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励自己、教育自己。

九、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同步

1.当前西路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做法

优化组建学校的领导班子。2009年8月,江阳西路学校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校长张晓红同志先后担任泸南中学教务处主任、泸州七中副校长,是泸州市骨干教师、知名校长,有着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支部副书记、副校长罗洪彬同志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班毕业,并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管理高级研修班进修,先后担任通滩中学校长、泸南中学科研室和教务处主任,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前瞻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副校长章继秀同志先后担任弥陀学校、江南小学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硕果累累,高效务实的工作使她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肯定,积淀了丰厚的管理经验。副校长曾彦鸿,曾任纳溪中学德育处主任,2010年春期全市公开招考选拔副校长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拔到江阳西路学校担任副校长,善于赏识学生,鼓舞士气,因材施教,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人和成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11名中层干部按照自愿报名、群众选举、领导审批的程序产生,均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工作激情、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在继承学校原来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制度管理与情感关怀有机结合,目标导向与过程监控并重,管理机制科学、高效、严谨,管理风格人性、务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以行动和实绩得到了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积极改革学校的人事制度。学校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第一,实施教职工工作岗位双向竞聘制度,首先是班主任竞聘上岗,然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间双向选择;同时,教辅、后勤人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不称职的教师只能待岗或者分流,保证了教学、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必须足够优秀;第二,改革职称晋升制度,从工作量、工作态度与师德、工作业绩、同事评价、学生评价、领导组评价等多方面科学考核,量化后严格按照考核成绩确定晋级人选。第三,进一步修订完善教职工常规管理制度,规范、引领教职工工作行为;第四,科学激励,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人事制度的改革,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工作责任心的增强、学习意识的提高、教育研究行为的强化、教学质量的提升。

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根据相关教育管理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形成了近10万字的《江阳西路学校管理手册》,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在管理中,制度管理与情感关怀有机结合,目标导向与过程监控并重,着力提高管理效能,建构了科学的激励和监控机制,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激情,引领和激励全校教职工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特色班级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构建、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高效课堂研讨、指导、监控机制的建构,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高效的学校管理实现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江阳西路学校新形象。

强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激励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以“告别不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全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江阳西路学校现有教职工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42名。积淀与改革,使江阳西路学校逐步构建成了一个大的学习型组织,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文化,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文化氛围,全体教职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整体校园充满着积极向上、积极发展、关系和谐、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氛围。

学校构建了“自我剖析——自主定向——自我反思”的教师个体自主提升和“合作交流——互助影响——共同提高”的群体互助提升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由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市、区优秀教师、青年骨干教师100余人构成的骨干教师群体,80余名在全国、省、市、区优质课等竞赛中获奖的教学精英组成的一支高学历、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

2009年秋期以来的优质课竞赛中,余波、赖小波、邱华等老师获区第一名,杜朝蓉、曾翔等近20名西路学校教师获市二等奖或区一、二等奖。刘国、刘定科、肖继兰、邱华、肖雪、韩宗露等20余名教师承担了市区示范课教学,获得一致好评。在江阳区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中,西路学校一等奖获奖率近50%,居全区前列。“十一五”科研课题总结表彰会上,西路学校共十一项课题获市、区级政府奖,26项微型课题获区教育局奖励,获奖比例居全区前列。

开展高效课堂的实践研讨。针对目前存在的过于偏重智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控制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和监控机制,确保减负提质,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时间和究竟。关键是从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着手,注意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分配,效能与效率并重,力争在有限课堂40分钟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避免了课后的“恶练恶补”,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一是在教师讲授上“限制”,避免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讲“的水平,控制教师讲授时间,避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目前正尝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江苏、上海一带比较推崇的“学学、讲讲、议议、练练、做做”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思维要放开、交流要放开、学习结果要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三是在互动上“多维”,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使作业尽可能在课内完成;五是教学方式“有效”,引领学生真正经历认真的思维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校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针对目前班级授课制中,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结合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成都许多学校的经验,尝试采用“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导、点拨为主导,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认真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在部分班级和学科进行试点,并及时研讨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校正,使学案的使用真正有效。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活动方式,注重健康体魄、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发展潜力。以体育工作为例,强化“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意识,每天坚持让学生做好课间操、室内操、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和效果,成功举办2010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展现了“更努力、更勇敢、更优秀”的拼搏精神。2009年秋期以来,在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再夺江阳区初中组第一名、泸州市初中组第一名,获江阳区初中男子篮球赛第二名、男子乒乓球赛团体第三名;江阳区小学女子乒乓球赛团体第一名、男子篮球赛第二名;2009级初中学生体考平均成绩获城区第一。

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江阳西路学校人有一个共识并按照这个理念去教育、引导学生:学生仅有优秀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是一个行为习惯优良、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在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应当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发展,为整个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江阳西路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性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寓教育于丰富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潜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正因为如此,高中学校的老师们经常称赞说:“江阳西路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是教‘活’了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富有潜力,易成高才。”

江阳西路学校建校10年以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学生,除一届五年制毕业学生因年龄较小成绩受到一定影响,学校获一等奖外,其余每年均获江阳区素质教育质量评估特等奖,学生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深受家长的信赖。共有8届初中毕业生共2172人参加中考,上省重点高中线以上1900余人,占总人数的89﹪。莘莘学子们以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出众的学习能力在高中学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09年我校初中毕业学生骆易,升入泸州高中后,发展良好,现名列泸州高中第二名,2009年泸州高中高高一学生前十名江阳西路学校毕业学生占3名,高三前十名西路学校毕业学生占2名。我校原来初中毕业的学生,许多升入了理想的大学。

2009年泸州高中高高一学生前十名江阳西路学校毕业学生占2名,高三前十名西路学校毕业学生占2名。我校毕业的骆易同学说:“我当年是一个被某校拒之于门外的学生,非常有幸,江阳西路学校接收了我。在江阳西路学校,老师们真的非常的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而且方法得当,正是有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我才在去年的中考中取得了全区第八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泸州高中尖刀班。现在,我在高中阶段学习起来感觉比较轻松,考试成绩保持在前三名,这完全得益于西路学校老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灵活教法,使我在高中阶段能够顺利地继续学习。我的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

介绍高效课堂相关内容。(链接高效课堂和点拨课件)

2.家长要熟悉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理念和具体措施。

如培养目标是什么、开些什么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纪律有些什么要求,校规、校纪有哪些规定,包括《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要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特别是家庭教育有关的措施,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主动配合。

3.一定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首先作为家长您对孩子的性格、思想、生活等各方面情况都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会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孩子单纯地以教育对象的身份出现时,您的孩子只能占全校的400分之一,占班级的三十或五十分之一、而在家庭中它却是你们的百分之百。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4.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意见。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大多数家长会积极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但是,也有少数家长对老师反映的情况置若罔闻,甚至持怀疑态度,还有的家长讳疾忌医,对子女的缺点,总是袒护、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都是对孩子教育不利的做法。为此,家长要努力与教师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5.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一致。

学校教育是从德、智、体诸多方面相结合的,而有的家长在家另搞一套,使孩子无所适从。相当多的家长偏重智育,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成了学习的奴隶。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怎样发横财、怎样享受人生、夸大社会阴暗面等等,抵消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这种不一致的教育,将对孩子成长产生极恶劣的影响。因此,家校双方教育的一致性是双方配合的关键点。

6.主动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

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沟通?

先做一个小测试:

先给父母做一个小小的测验:

在每一个新的学年,你是否主动去拜访孩子的老师

你是否以请教专家的态度去拜访老师

你是否提供老师一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资料

你是否接纳老师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你是否同理老师的一些困难,包括牢骚在内

你是否对老师一些作法表示支持

你是否很少打断老师的话

你是否专注的听老师的叙述

你是否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

你是否在谈话结束前感谢老师的辛劳

以上十题中,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七个以上,相信你和老师的沟通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如果你回答“是”的在四到六个之间,你和老师的沟通似乎有点问题,回头看一看回答“否”的题目,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尊重是赢取合作之钥。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三个以下,我想你得花更多的时间,诚实的面对自己:是放不下身段吗?是自认为懂得多吗?是防卫性过强吗?还是从没有和老师沟通的经验?

沟通方法:

(1)尊重老师,才有效果

第一、端正对老师总体的看法:不论你对老师怎么看,而是要考虑你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第二、发自内心尊重老师:概念化的老师 ——所有教我们知识的人,指的是群体。老师的素质未必都能到你的要求,尊重老师实质是尊重自己。

第三、不要事事依靠老师:要不看成神,要不就白痴,就以为摊上个好老师就好了,孩子关键取决于自己和家庭的学习氛围。老师按学校模式来做,没有超能力来管理到几十个学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老师是不实际的。如你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某某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某某的家长,我常听到孩子谈到您的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谢谢您这么认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里,说他在学校里发生……(把事件长话短说),我想这问题得请教您,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配合……”之后,耐心的倾听老师的说明。

(2)正确定位,真诚交流

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两者之间是目的一致的同盟者。因此,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如果家长需要教师协助帮助孩子解决,则必须及时告知教师,及时进行交流。 家长与教师的交流,都要先对双方进行正确定位:是朋友而非敌人;是协作者而非雇佣者;是责任共负而不是互相推诿。 正确定位之后,心态自然就会趋向冷静、理智;理智的交流,就不会因孩子在校遇到问题而愤然偏激。而是会真诚地把孩子遇到的问题、以协作者的态度告知教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接着,耐心地听听教师的解释,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及教育风格。如果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双方可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对孩子来说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3)积极主动,及时沟通

在这个问题上关鸿羽教授说的好:“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方面,家长应该主动一些,应该多向学校靠拢,多向老师请教。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而我们当家长的多数人不搞教育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看教育理论的专业书籍;教师教育过的孩子成百上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家长一辈子才养活一个孩子,眼界难免狭窄;教师能够从几十个学生的比较中鉴别孩子的优缺点,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估价往往容易偏颇。

作为学校往往比较强调老师要家访,而作为家庭,应该强调家长主动去拜访老师。这是因为现在教师负担很重,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都经常访问,而我们当家长的只有一个孩子,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家长注意:)家长最好一个月左右到学校去一次,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只靠家长会了解是不够的。开家长会时,那么多家长都在等着,老师不可以能对您孩子的情况谈很多。别人不去的时候,您去访老师,可以细谈,从学习到纪律,从思想到生活,细致了解一下。您想,全班几十个孩子,哪个孩子的家长经常去学校访问教师,教师自然就得多观察、多了解这孩子,不然家长来了说什么,这无形中就督促教师多关注您的孩子了,这不是很好吗? 家长千万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4)注意细节,科学合理

家长如果主动和老师联系,要注意几个细节:1看时间表 :不要选老师午休时间,如果是在工作时间打电话或面访,先问问老师方不方便,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2看场合,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有时想跟老师面谈,要看老师是否正在开会或是否正有紧急的事要处理,如果是,最好不要打扰;3如果家长对老师处理某件事的方式不太满意,可以提建议,但不要命令教师怎么做;4如果孩子与班上同学发生冲突,家长可以转告老师协商处理,但不要直接到学校去找某个同学理论,这样做,也会将问题激化。

(5)真诚合作,及时鼓励

对于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如果对你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帮助,或在某一事情上有了帮助,建议家长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及时地对老师表示感谢或赞赏、肯定。因为,目前老师们来说,压力太大,得到的指责太多、肯定太少,或多或少有些职业倦怠和心理焦虑。学校在做大量的工作,也希望我们的家长予以支持和配合。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几句温暖的话语或祝福,也会让我们的老师增加一些幸福感,进而增强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7.积极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

8.积极地与孩子一起参与到学校、班级的活动中

家长的参与使孩子的表现更好。走进教室的家长与子女更容易沟通。更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拓宽自己社交面,找到相同话题的朋友。

十、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大家对新课程这个词汇的含义也许都不陌生,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而支撑这个平台的,既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与教学行为,也需要家长转变角色与指导方式。作为家长,您应该是孩子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那么,今天我们就‘指导孩子学习的新方式’上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1、指导孩子自主学习。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家长怎样指导孩子自主学习呢?

①加强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要想让孩子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自主学习习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从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抓起,增强孩子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不但能学,而且我要学会、会学、坚持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结果几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在学习动机上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制定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在学习方法上,家长应引导孩子主动地对学习各个方面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采取有效措施是学习活动达到最优化,并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时间上,家长应引导孩子制定可行性强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做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行事,以更好地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结果上,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②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尊重学习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条件,鼓励孩子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对增长孩子知识无疑是很重要的。孩子乐于多读书,同时要求孩子要有目的地读书。其次是把家长的表率作用、正确意见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无数成功的家教说明,教育绝不是不断重复的简单说教,它是环境的熏陶,是榜样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灵的呼唤。只要大家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勤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向上的会学习的好学生。

2、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①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基础和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性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开端。因此,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出于兴趣和好奇心,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提问多么的幼稚或多么的难以回答,家长都应认真倾听。必须避免不屑回答、轻视、厌烦的态度。要认识到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发展创新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应该得到家长的保护和鼓励。家长还要指导、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新往往从想像开始,特别是创造性想像。每个孩子都有想像的天赋,家长要学会欣赏、正确评价孩子的想像,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②指导孩子丰富信息储备。信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材料。头脑中信息量的大小,关系到孩子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广泛吸收信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课外知识多了会影响课内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是否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实孩子的头脑。孩子吸取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性吸收,一类是有意性吸收。无意性吸收是随机性的,遇到、听到、看到什么就吸收了,而有意吸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小学生无意性吸收信息较多,有意性吸收信息较少,这就要靠家长多安排、多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培养孩子有意识吸收信息的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地记忆知识信息,指导孩子养成通过文字积累资料的习惯。此外,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指导孩子有目的地通过电脑网络阅读、收集信息,特别是专题资料,这是一个更大的宝库,孩子感兴趣的重要资料应下载并不断分类整理,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

③转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式。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家长应树立一种“我的孩子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他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创作性学习转变,促进孩子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此,家长应转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式,具体应作到以下几点:在指导内容上,家长应经常提出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鼓励孩子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避免仅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孩子发现的有创建性的问题和有创建性的方法,应给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要解放孩子,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方法上,家长应采用发现指导法、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和研讨法等方法,激活孩子的思维,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就是鼓励孩子敢想、敢说,对孩子那些表现出新颖性、独特性但又不乏幼稚可笑的想像萌芽,要悉心爱护,精心栽培,以使孩子能有更大的信心与勇气去想、去说、去做,并指导孩子记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在学习评价上,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面对学习过程中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家长应有一颗宽容之心,在肯定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孩子发现错误和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继续探索。此外,家长还应重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为孩子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针对过去学校课程过分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改变学生“手、脑”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呢?

(1)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家长应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在各项活动中,让孩子大胆实践,诱发出孩子那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但千万记住,帮助不是包办,家长的适时引导和有效帮助,是孩子在各项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其次,家庭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试着让年龄大些的孩子去解决。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体会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家长退一步,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和事后评论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处事能力。再次,指导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熟悉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从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建立起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

(2)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反复实践,一个人不论要获得何种能力,都离不开多想、多做的实践过程。因此,家长应为孩子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一,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支持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小组,但不可贪多。参加后,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了解孩子参加活动的情况,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第二,支持并指导孩子进行没有危险性的创新尝试。孩子在学习、游戏、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家长认真思考,做出判断,如果对孩子的身心没有危害性因素,应该给以支持并进行指导。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脑越用越灵,手越用越巧。世界上有许多奇思秒想,都是通过手变成现实的。劳动的人创造了世界,也造就了自己。手要从小锻炼它,它才会劳动,手要经常使用它,它才能变得灵巧;手要珍惜它,它才能创造奇迹。在家长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有会操作的双手。

3、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家长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和最持久的动力,是左右一个人如何成长的精神基石。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此以往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智慧,进而达到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呢?

(1)用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家长的文化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讲文化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文化知识修养既包括人文知识修养,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修养。提高知识修养是终身的需要。提高知识修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包括阅读书籍报刊、阅读网络资源。审美修养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修养。在家庭生活中,言谈举止、服饰仪表、家居风格、兴趣爱好、饮食休闲无不反映出人的审美修养。外出旅游、探亲访友、工作学习过程中同样反映出人的审美修养。而这一切,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审美修养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读很多的审美书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接受审美影响,并在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比如,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欣赏自然风光,画画写字,养花插花,注意居室装潢、家居布置,注意个人服装、个人修饰,注意文明言行等。文化修养能力是指人的文化修养的表现能力和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能力。我们希望家长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2)在具体指导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①家长要支持和监督孩子广泛阅读文学艺术作品。让孩子在文学修养中增加对人类和社会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指导孩子尽量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最为节省和便捷的自我教育途径。

②多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和熏陶。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该尽可能并尽早地让孩子接受到音乐教育,对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熏陶。家长只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设音乐欣赏的条件,即使条件很简单,孩子所获得的益处也是难以估量的。

③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提高审美品位。孩子画画的过程是欣赏和热爱这个世界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审美情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家长引导孩子多动笔创作,多欣赏多评判,野外写生,室内临摹,参观画展,名著分析,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有丰富了孩子的业余文化生活。

④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家长应该经常带领孩子到户外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欣赏大自然的莫测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恩惠与赐予,其实也是最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最纯粹的精神陶冶。另外,亲历高山大川,探访古迹名胜,也是一种接受文化的浸润与历史的洗礼的方式,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读”与“行”中,完成的正是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

十一、初中阶段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初中阶段学生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

  A: 您的孩子进入初中,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或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是协调一致的的,因而个体的身心能够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青春期却是人生历程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期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2-3年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即可达到成熟水平,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迟缓,心理水平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因此,孩子青春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家长我们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从教育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的调整。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给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再象小时候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当然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一点要牢记:家长在某些事情上有“绝对权利”,平等只是相对的,要让孩子知晓不可违反的原则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2.学会理解和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 尽可能理解您的孩子。

  躬下身来主动倾听孩子代表着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孩子也当然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倾听中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在倾诉中而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自主、负责和独立。有时孩子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但因为有人接纳、理解他,就能使他消除不安和焦虑。当然,有时初中孩子的观点、判断很可能荒唐甚至违背主流文化。身为家长可以反对,但要告诉孩子您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3.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尽量避免与孩子冲突.

  初中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言辞不当或偏听偏信,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所以,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的方法,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如果发生语言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可以立即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停止争辩,待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会好得多。

  4.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 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性的逐渐发育成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明显标志.如果事前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感到紧张、困惑。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孩子懂得一些性知识是必须的。这一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增强,希望了解异性并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对此家长不必过于敏感、担心,更不能草率地贴上“早恋”的标签. 我们要承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这样,孩子就能够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现家长惧怕的结果。

十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