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诤的博客

 昵称7128638 2011-09-18

  近年来,在媒体上常见“北漂”、“南漂”、“沪漂”、“洋漂”等等名目繁多的“漂泊一族”。按网上“互动百科”的解释:“所谓‘漂族’,就是他(她)们就业的地方不是家庭所在地,也不是大学所在地,这就是网络热词中所称的蚁族或者是弱势就业大学生等。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最多。”
  重阳将近,从关怀老年人的央视编导策划那里又学到一个新词:“老漂”。顾名思义,“老漂”的含义就是:老了老了,还在漂泊。与其他漂族相比,除了“代际差异”以外,老漂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并非是为了就业而漂。那么,既然已经老了,为什么还要漂泊?这可不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浪漫:“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老漂们是“为了我梦中的小孙孙(小外孙)”,欲以自己尚未燃尽的一点烛油为家庭的繁衍生息发出最后的光和热。
  漂在大城市的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是极其矛盾的。俗话说:“故土难舍”、“叶落归根”,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的。但是,他们的子女却被卷入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潮之中,身不由己地流动到大城市里安家立业,这一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最后都落在了城里。但是,他们的家业毕竟还很脆弱,既要为工作竭尽全力,又要为养儿育女耗尽心血,这使他们力所不逮。在亲情的召唤之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舍弃他们熟悉的天时地利、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里,帮助儿女哺育孙辈。
  从客观条件而言,老漂们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保障。即使他们在原籍都在享受保障待遇。但对他们而言,现行制度安排仍然使他们很不方便。异地享受养老待遇,需要家乡的有关部门月月为他们汇来退休金。有些地方为了避免养老金被冒领,还作出了种种让老人感到屈辱的规定。在医疗保险方面,更是麻烦多多,在城里看病的医药费单据,要寄回原籍去报销,往往会拖上几个月甚至一、二年。因而坊间传说,常有等上一笔医药费报销下来人都已经不在了的情况发生。
  在中国,家务劳动通常都不被承认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即使是涉及到养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么重要的有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也一样。实际上,要是没有这些老漂们为中国社会,尤其是为中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作出无私贡献,政府还要花多大的精力和财力去组织和构建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否则,这些处于哺育婴幼儿期的年轻家庭,怎么能安安心心地做好工作呢?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老漂们对社会的贡献,尤其在我们已经面临“少子老龄化”的冲击时。我们现在关注更多的是“老龄化”,但一个社会的“少子化”恐怕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老漂们对哺育下一代的贡献应该得到回报,在社会保险待遇上,对于这些非本地户籍的常住老龄人口是否考虑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便利,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本地对老年人的各种优惠政策,也要把他们组织到他们所在的社区的种种活动中去。
  重阳将至(2011年10月5日),就中国的文化传统而言,重阳节是个敬老的节日。对于儿女而言,要爱护老人,不能随意侵蚀他们的退休后的“第二春”。至于“漂”还是“不漂”,重要的是让老人有选择权,让他们来去自由。对于中国社会和政府而言,更要为这个老人“漂族”群体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再强调一次,老漂们并不是如通常所说,他们是在大城市、特大城市“享清福”,而是在为养育“祖国的未来”继续作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