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转载】把感情渗到备课中

 昵称4151547 2011-09-18
《【转载】把感情渗到备课中》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人文品质的培养都可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之中,好的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性梳理,是体现方法艺术并凝聚情感的文字呈现,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人备课,不管是哪种呈现方式,都需要把感情备在其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获得知识,教师除靠对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积极的情感投入。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备课存在如下现象,使得本应“感情饱满”的备课变成了“干瘪”的文字呈现。
       一是知识堆积,备课成了问题与题目的堆码。有些老师,把备课变成了知识的搬迁和大量题目的堆积。备课中,眼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头脑中只想着问题和答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纳体。其备课没有了感情,上课就没有激情,显得枯燥,学生当然不能有效听、认真学。我们知道,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但教师情感的预设好比感人的剧本和动听的词曲,不但要让学生有知识可学,还应有指导学生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强的信心等
       二是模式陈旧,备课成了固化的教案。很多老师,多少年来已习惯且把备课固化成一种凝固的模式,但我们清楚,备课不是给自己备的而是给学生备的,教师准备的大餐还需适合学生的胃口,只有符合学生胃口的课,学生才会主动去吸纳。相反,不合胃口的备课,老师只能硬塞进学生的嘴里。模式的陈旧会限制教学艺术的创新,不利于生态课堂的有效运行。备课要根据接受对象、学科、课型等赋以相应的变化,缺少创新的“老一套”备课模式,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启动、引导、维持和强化。
       三是应付检查,备课成了花拳绣腿。教案检查,是学校对教师施教过程督查的重要环节,但一些学校却偏颇规范教师的备课,要用“点缀的教案来彰显其备课”,使教师备课要符合某种“规范和格式”。结果,教师只能去追求检查的标准,出现了有形无神的备课。备课中应体现的教育理念、道德情感、人文素养却很少去关注。学校要求教师节节课都写教后备,教后备从而成了形式,每次都要有组长、主任签字。字签了,却少了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知道,备课是教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方法艺术的组合过程,是思想感情和文字纠结在一起的有机再现,凝聚着每位教师的心血。只有把感情备在了课中,讲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备课的时候感情充沛了,课堂中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展现的丰富情感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感其声而动其心,从爱教师到爱这个教师的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人都入了迷,凝神屏息,竟然连做记录也都忘了。课后,有人问这位教师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他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备课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是教师感情的真切渗入。备课,备的是思想、是理想、是方法,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