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转载)

 laoshuxinya 2011-09-18
               

中国养生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自然科学属性.土要体现在养生学以人为研究中心,着重研究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疾病防治衰老的具体方法,或谓’‘养生之道;其社会科学属性,则体现在养生绝非纯个体的行为。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环境同样无可避免地给人以影响,所以,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具有社会科学的某些特性,这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特色所在。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折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用方法的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的特点和实质,往往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养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了古代哲学研究成果,及当时的一些重要的行学思想和概念来阐明养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是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中,有许多派别是注重养生的,像老子、庄子的哲学中都有这种倾向。而中国养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养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不仅有着医疗康复本身的价值.而且对中国哲学也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养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更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渗透于中国养生文化之中,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至于论及中国养生文化,根本就无法割裂与中医学的联系。而中国养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反过来也影响和丰富了中医学。所以,中国养生文化和中医学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发展。

1.阴阳的平衡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具有内涵一仁富的辩证法思想。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到由干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才有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同时,认识到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即阴可分阴阳。成为阴中之阴与阴中之阳;阳也可分阴阳,成为阳中之阴与阳中之阳,这就是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阳.就无所谓阴;反之亦然。所以,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的互为联系的关系。阴与阳属性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里说的一定的条件,就是指的极限,所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的互相转化。阴阳二者都有克制、约束对方的作用,这就是阴阳制约。这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使阴阳的运动、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的状况,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人们的这些认识也被用到医学和养生学中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人体内部也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对立是相对的、可分的、互根的、相互转化的、相互制约的。最重要的是人体阴阳双方的制约关系,使阴阳双方平衡协调,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如果这种平衡协调被破坏,就会出现病理现象。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的一种协调性。

2.五行的生克与调控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具有具体形态的五种物质。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学思想。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对我国养生文化有过较大影响。五行学说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续不断地变化和转化规律,亦即当代国外学者释谓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

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但在实际应用中都大大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从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析学涵义。

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但在实际应用中都大大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从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哲学涵义。

五行学说不只简单地将事物归属于五类,更重要的是以一互行之间的生克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的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些基础上体现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有人认为,五行学说与现代系统论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视为一种原始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它揭示了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

五行的相生,即一事物对它事物的促进、助长和滋生等作用,其规律和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五行的相克,则指一事物对它事物的抑制、约束等消极作用,其规律和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的调控

五行学说在养生学中的应用,就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五行的调控。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有序,从而达到健康益寿的目的。

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因此,不同的梢神情志活动之间也有着生克关系。异常的情志活动是加速衰老、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病之后,异常的情态活动又常常使病情加重,情志和内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医家、养生家均十分重视精神调摄,在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时,又常常借助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因此,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

人们的这些认识也被用到医学和养生学中来,分析研究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1)五行的转变

五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一脏的病变可以传致他脏,他脏的病变也可以传致此脏,可分为相生关系转变和相克关系转变两类。如: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可以及肝,若先有肾精不足,然后再累及肝脏,导致肝血亦不足.终而肝肾精血不足。这就是中医学中的母病及子。又如肝脏属木,心脏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血不足,再累及肝脏,而使肝血亦不足,以致形成心肝血虚;或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导致肝火亦旺,从而表现为心肝火旺。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子病母犯等病例转变理论。

(2)五行的调控

五行学说在养生学中的应用,就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五行的调控.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有序,从而达到健康益寿的目的。

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因此,不同的精神情志活动之间也有着生克关系。异常的情志活动是加速衰老、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病之后,异常的情态活动又常常使病情加重,情志和内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医家、养生家均十分重视精神调摄,在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时,又常常借助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脏腑功能的协调与紊乱

无病健康的人,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平衡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还以经络为通道,互相传递着各种信息.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即使老年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时,脏腑之间也同样互相协调统一,仅其生理活动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脏腑问的平衡失调,就成为病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