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我国钢材市场情况
一、我国钢材生产现状
1、钢铁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粗钢产量占世界比重快速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 2000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为1.31亿吨、1.28亿吨和1.31亿吨,到2005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了3.30亿吨、3.52亿吨和3.97亿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36%、20.32%和24.73%,大大高于“九五”时期6.25%、4.47%和7.92%的增长水平。到2006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均突破4亿吨,分别达到了4.14亿吨、4.21亿吨和4.71亿吨,2007年又分别达到4.69亿吨、4.89亿吨和5.65亿吨,比2000年增长3.58倍、3.81倍和4.29倍;我国2007年的钢产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排名第三的美国、排名第四的俄罗斯、排名第五的印度、排名第六的韩国、排名第七的德国、排名第八的乌克兰之和还多。但近两年我国钢铁产量的增速有所缓和。
1996-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产量变化情况
![]() 从世界范围的发展来看,近几年我国粗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占世界份额大幅度提高。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2001年,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7.75%,但到了2002年,所占比重就提高到20.16%,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30%以上,比2004年提高了4.78个百分点。2006年,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1/3还多。2007年,该比重继续上升,达到36.4%。
我国和世界粗钢产量数据对比表
我国粗钢占世界比重增长趋势图
![]() 2、产品结构:板带比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我国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也有明显改变。板带材比重呈持续增加趋势,长材比重则持续下降。尤其是近五年来,由于钢铁新建项目以板带材为主,板带材产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板带比明显提高。2007年板带材产量达到24251万吨,所占比重为43.0%,比2000年上升8.5个百分点;长材产量为26617万吨,占钢材总量的比重为47.1%,比2000年下降9.5个百分点;管材产量为4224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为7.5%,比2000年增加0.4个百分点;2007年钢材的板管带比达到50.4%,比2000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
1995~2007年我国主要钢铁品种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
![]() 3、产业布局向沿海发展,华东、华北是主产区 钢铁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因此,钢厂的地理布局与国内的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面先简单介绍下我国各地区的钢厂分布情况以及各生产区域的特点。
我国六大钢材产区钢厂分布情况表
我国钢厂分布图
![]() 东北地区:铁矿石资源丰富,邻近煤炭产地,有一定的水资源,进行钢铁生产的条件较好。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
华东地区:市场潜力大,钢铁企业布局密集。
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适合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铁矿和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交通不便利,不适合大规模建设。
西北地区:铁矿石和水资源短缺,不宜进行大规模生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钢材地区的产量最高的是华北地区,为20134.11万吨,比06年增加了3434.58万吨,增幅为20.57%,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多,但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次是华北地区,产量为17349.14万吨,2007年的增长幅度是30.17%,是六个区域中涨幅最高的,占全国的比重是比去年提高1.77%,也是六个地区中上涨幅度最大的,其余的五个地区除了西南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0.02%外,都比去年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2007年六大区域的产量增幅都在13%以上,但华北地区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2007年我国钢材区域产量情况表单位:万吨
4、企业性质:非国有企业比重明显增加 由于大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钢铁领域或加大投资,其发展速度快于国有企业,再加上近年来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原来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变成民营企业,使钢铁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扩大。
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大中型国有钢铁企业以外的企业,包括民营、民营控股、乡镇企业、外商控股、外商独资企业等一并归类,为非国有企业。2007年全国非国有企业产钢量为19679.36万吨,钢产量占全国比重已达40.2%;生铁产量占全国的45.0%;钢材产量占全国的52.1%(包含重复材),已接近半壁江山。
2007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产量情况
5、产业集中度:钢铁企业自身规模扩张为主,产业集中度下降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中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宝钢1家,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4家,2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到2007年,我国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10家,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36.8%,比2000年增加了22.9个百分点;我国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23家,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55.6%,比2000年增加了9.3个百分点;2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57家,占全国钢产量的76.3%,比2000年增加了11.5个百分点;200万吨以下企业占全国产量的23.4%,比2000年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提高,但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2000年钢产量列前4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产量的32.1%,2006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8.8%;2000年前10位企业钢产量合计占全国的49.0%,2006年却降低到了34.8%,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然而,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使集中度有所回升,前4家企业产量所占比例回升到了20.0%,前10家企业产量所占比例也回升到了36.8%。
2000、2007年不同规模企业粗钢产量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
二、钢材消费消费情况 1、我国钢材消费大幅增长 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相对应,1991-2007年我国钢(材)消费增长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1991-1993年为第一阶段,我国粗钢消费量大幅增长,表观消费量(折粗钢)由1990年的6712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2872万吨,增长近1倍,1992、1993年的增长率高达22.9%和48.5%;1994-2000年为第二阶段,钢材消费出现负增长或增幅很小,这七年粗钢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1%;2001-2007年为第三阶段,钢消费量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1699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343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4.3%。按照五年计划时间段分析,“八五”累计消费粗钢5.03亿吨,“九五”累计消费粗钢6.26亿吨,比“八五”增长39.5%;“十五”累计消费粗钢12.73亿吨,比“九五”增长1.22倍。
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粗钢表观消费全年增长11.87%,从运行情况看,存在阶段性的不均衡。上半年由于钢铁产品出口偏多,国内市场供应偏紧,国内市场粗钢消费供应资源量仅增长9.5%。下半年钢铁产品出口明显下降,国内市场粗钢消费供应资源增加,比上年年增幅提高4.61%。在2007年的基础上,2008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预计比上年增长11%左右,增幅比2007年全年回落0.87%,比2007年下半年回落3.11%。
按2007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总量43436万吨测算,2008年增长11%左右,全年增加的粗钢消费需求量在5000吨左右。
1991-2007年我国粗钢消费变化走势图
![]() ![]() 2、板管材直供比重较大、建筑钢材直供比重较小
从主要钢材品种的营销情况来看,板管材直供比重较大,而建筑钢材直供比重较小。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热轧薄板、热轧窄钢带、冷轧窄钢带、焊接钢管的直供比重都在50%以上。钢筋的直供比重为16.6%,盘条(线材)为24.8%。出口比重较大的品种分别为镀层板(带)、涂层板(带)、无缝钢管、特厚板、厚板、热轧薄宽钢带,出口比重在15%以上;而钢筋和盘条的出口比重分别为7.1%和10.1%。
3、区域需求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的钢材生产主要按区域分为六个地区,各个区域因为经济发展条件和速度的不同,对钢材的需求情况也不尽一致,在钢材的消费上也各具特色。通过将钢材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百分比与钢材流向量占全国钢材流向量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对各地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各地的消费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007年六大产区钢材供求比较情况表
观察上表可知,2007年,华北地区明显供大于求,而东北地区供给压力也不是很大,也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其他地区供求关系都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华东和中南地区,其钢材流向量占全国钢材流向量的百分比超过该地区钢材资源占全国总资源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7和1.6,这说明了华东和中南地区去年的钢材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其他地区购进的,从而满足其生产和建设需要。这里需注意的是,2007年华东地区的钢材产量占全国的产量比例为六地之首,高达35%,而仍有很多钢材从其他各地流向华东地区,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这表明了华东地区不仅是钢材生产的最大产地,也是钢材消费量最大的地区。
通过区域钢材产量与区域流向的百分比差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区域的供求关系。而通过比较2007年与2006年的百分比差值的差值,可以反映出该区域供求关系的同期比较变化。2007年,我国区域钢材需求与资源量的变化比较为:华北地区钢材供求关系同期比较为-0.2%,2007年比2006年供大于求的情况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钢材供求关系同期比较也为-0.2%。中南地区同期比较为-1.5%,求大于供的情况得到了大幅度的缓和。西北和西南地区同期比较分别为-0.3%和-0.8%,两地区求大于供的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华东地区同期比较为0.8%,2007年比2006年求大于供的情况进一步扩大,是全国唯一需求量增加速度大于供应量增加速度的区域。
三、钢材出口情况 1、钢材出口持续增加、进口下降,2006年实现净出口
在我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1993年,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拉动了钢材需求,但由于国内产能不足,当年进口钢材达到3026万吨,而出口只有112万吨,进口钢材占钢材消费的比重达到28.5%,钢材的自给率只有72.6%。
1995-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回落,钢材需求增长放缓、进口回落,这期间钢材年进口量均在1600万吨以下。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旺盛的钢材需求拉动了钢材进口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钢材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17万吨,还进口了588万吨钢坯。
1995-2003年,我国钢材出口相对稳定,基本在300-700万吨。从2004年开始,由于国内钢铁产能的迅猛增长,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2006年我国钢材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
2006年,我国共进口钢材1851万吨,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4.2%;出口钢材4031万吨,占我国钢材产量的9.2%;全年坯材合计出口达到5205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3446万吨。 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达到了6265万吨,同时还出口了643万吨钢坯,当年坯材合计折粗钢7308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828万吨,同比增长33.4%;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619万吨,坯材合计净出口5197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5489万吨,比2006年增长58.0%。 1993-2007年中国钢材进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
![]() 2、我国钢材主要进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 我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韩国、美国、中国香港和欧盟,2001-2006年我国向这四大地区出口的钢材大幅增长,尤其是向韩国增长最快。2007年由于我国相继出台的限制钢材出口的措施发挥作用,加上欧美频繁对我国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我国钢材出口趋于分散。向欧美出口下降,而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出口大幅上升。我国向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的数量和金额合计的比重均超过了总出口量和出口额的60%。
我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地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俄罗斯和欧盟,2001-2007年,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均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中国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钢材的数量和金额合计的比重均超过了总进口量和进口额的80%。
2001-2007年我国向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的变化情况
2001-2007年我国向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口钢材的变化情况
3、我国钢材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进口的钢材品种以板材为主,由于近年来我国板材产能增长很快,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进口,使得板材进口下降,出口增加。
2001年我国共进口板材1488.5万吨,在2003年上升至最高水平,达3324.9万吨,2007年又下降到1429.1万吨。板材占进口钢材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但近三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板材占进口钢材的比重达到89.5%,2007年降至84.7%。而进口棒材比重呈上升势头,由2001年的4.3%升至2007年的6.3%。
我国主要钢材品种出口均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尤其以棒材和板材增长最快。2001年出口板材仅为175.7万吨,2007年增加到2831.8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5.1倍;所占比重由37.1%上升到45.2%。出口棒材94.2万吨,2007年增加到1624.7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5.2倍;所占比重由19.9%上升到25.9%。型钢和管材的出口也逐年上升,但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5年以前,我国板材一直为净进口,2006年首次实现净出口。至此,我国五大类钢材全部为净出口。2007年我国净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为棒线材,净出口1518.4万吨,其次为板材,净出口1402.6万吨;再次为管材,净出口856.5万吨;角钢及型钢出口520.9万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