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道:能上能下 - 法道天下---道以正身立事,法则平治天下! (4)

 滔河山水间 2011-09-19

权道:能上能下 - 法道天下---道以正身立事,法则平治天下! 

  

  

  第三章 由上而下注意积累

  在上面我们告诉了您一些戒律和忌讳,最不应该做的都清楚了,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来告诉您由上而下,应该注意积累一些什么经验。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深刻反省自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从上面掉下来,只有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才好作出正确的决定。上一章里,我们告诫您不要盲目悲观失望,但这只是口头上的东西,怎么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呢?那就要深刻反省,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从头到尾地仔细考虑清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失败的根源。吃亏犯错没有关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光是吃亏,不长记性,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能够做成大事呢?

   第一节 深刻思考

  
  在上面我们告诉了您一些戒律和忌讳,最不应该做的都清楚了,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来告诉您由上而下,应该注意积累一些什么经验。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深刻反省自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从上面掉下来,只有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才好作出正确的决定。上一章里,我们告诫您不要盲目悲观失望,但这只是口头上的东西,怎么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呢?那就要深刻反省,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从头到尾地仔细考虑清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失败的根源。吃亏犯错没有关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光是吃亏,不长记性,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能够做成大事呢?

  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勾践在自己的国家战败之后,卧薪尝胆,深刻反思,最后终于一雪前耻。

  吴王阖闾曾在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越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勾践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他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国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越国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的时候,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同西施在上面狂欢作乐。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为引诱吴国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造成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决定北上伐齐,联合鲁军,击败齐军。战后,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防备越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兵三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践调集越军五万,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二十二日,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惟恐影响争霸,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战胜吴国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张战果,挥兵猛追。吴军一败再败,退守姑苏,越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姑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勾践卧薪尝胆,在深刻的思考后终于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报仇雪恨。由此可见,深刻思考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当您在失去原有的职位时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您要做的就是认真地思考。

  商汤之所以能够消灭夏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大臣,这人就是伊尹。他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相。

  伊尹长大以后,到了当时的一个大官宦人家有莘氏家作奴仆,他的主要任务是做饭。他做的饭特别好,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位有名厨师,传说他做的菜味道好,颜色佳,让你吃了一次就不会忘记。在有莘氏的家中,他就显示出不凡的才能,为人聪颖,胸有大志,深得有莘氏的喜爱。

  当时汤因不满夏桀的作法,准备有朝一日消灭夏而自立,就广招人才,听说伊尹的贤良有谋,就去有莘氏的府上亲自相求,要有莘氏放了伊尹,他可以答应任何条件。有莘氏觉得汤日后必成大器,他家中有一个女儿,就想攀上这门亲事。汤渴望贤才心切,就答应了。于是伊尹就作为陪嫁而来到汤的领地,汤依旧安排他做厨师,伊尹做了一手好菜,深得汤的喜爱,伊尹就用做饭作比喻,来说明为政的方法,叫汤实行王道,而不能实行霸道。

  伊尹参加了汤灭夏的整个过程,汤的许多智谋都出自于伊尹之手,他在灭夏中立下了汗马之功。汤在位29年后去世了,本来所立的太子太西没有即位就去世了,于是就由汤的第二个儿子外丙继位,外丙即位三年便去世了,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王,中壬帝即位四年后去世,伊尹便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王。

  太甲帝即位后,一开始还好,三年以后渐渐不遵守商汤所立的法度,昏庸暴虐,无仁无义,于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宫中。前后一共三年时间,在这期间,就由伊尹代理朝政,后人把这叫做“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中,悔思反过,想起自己的祖先汤建立国家的不容易,想起一国之君所应担负的职责,于是回心向善,洗心革面。伊尹看到君王能这样,高兴极了,就立即将其迎回朝,把权力一起交给他。

  太甲帝在后来的治国中,能够以仁义道德行事,对诸侯以诚意相待,渐渐诸侯们又重新尊敬这位国君了。所以商代在太甲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国力处于鼎盛时期,伊尹作了《太甲训》三篇,歌颂太甲帝的功德,尊太甲帝为太宗。

  通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三思而后行”,记住孔子的教训。如果您不能像古人一样“一日三省吾身”,那么起码自己反省一次,在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回想一下今天自己都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做得好,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有哪些话说得太重,有哪些话说得太轻,时间长了,您一定能积累不少经验,而这些经验对您的事业将会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增益其所不能

  
  往往高高在上的人,会失去了某种能力,他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历练,这个时候让他到下面去增加他的本领,回来以后他就能更好地做事。但有的人不可能真的到下面去,那就只能让别人来补充他能力的不足之处。管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周庄王去世,周僖王即位。管仲要桓公立即派使臣祝贺。周僖王见各诸侯国唯有齐国来使祝贺,十分感动。齐使臣按管仲所嘱,提出宋国目前发生内乱,国君位定不下来,请周天子下令,由一侯国牵头,召集各国商定宋国的君位。周僖王立即下令由齐侯出面邀请各国商定。于是,齐国与宋、陈、蔡、邾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了安定宋国之计,并推举齐桓公为盟主。由此,齐桓公开始了在中原的霸业。

  14年后,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在宋国的幽会盟。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周天子也派召伯到会,并以天子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即诸侯领袖的头衔。齐桓公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桓公欲讨伐南方的楚国。这时,受北方山戎侵犯的燕国向中原霸主齐国求救。管仲提出必须先伐山戎,安定北方,才能向南伐楚。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起兵讨伐山戎。山戎大败,逃到孤竹国(今河北西北)。管仲又建议进攻孤竹国,迫使孤竹国投降。桓公又按管仲建议,联合其它侯国,起兵赶走了南下侵犯的狄人,帮助遭狄人洗劫的卫国和邢国迁都,重新建国,致使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楚国攻打郑国。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8国组成联军南下伐楚。在大军压境下,楚只好派人谈判,同意与齐结盟。南北军事对峙的局面结束。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齐桓公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而重用管仲,鲍叔牙可谓让桓公增加了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东西,经过管仲的改革和一系列举措,齐国终于成为一方霸主。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来挽救,另一方面也可以任用别人来补充自己不足的能力,“增益我所不能”。

  第三节 广泛建立人际关系,积累资本

  
  在下面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会比在上面的时候多很多,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为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积累资本。其实,不论说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天天工作所面对的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人。您如果处理好了和人的关系,即使不做领导,放到任何其它的领域也都是个人才。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人力资源,这实际上就是在教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领导的艺术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人际关系就像一张网,您结识的人越多,这张网就越大,那么您的网覆盖的领域就越大,当然办起事情来就得心应手了。

  齐国的孟尝君曾经有三千食客,可以算是人际关系良好的模范了。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有一次,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

  人的一生可能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如果您有一个非常大的关系网,在各行各业都有熟人,都能够吃得开,那无论您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很容易地解决。

  明朝时期有一个叫海瑞的人,当官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同时他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制定很多利民的政策,还为老百姓打抱不平,所以深得人民的爱戴。

  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海瑞升任应天巡抚。应天巡抚辖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十府,为明王朝财赋之区,号称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海瑞到任之前就发布一个通告,声称他上任以后决心惩治贪官污吏。百姓称这位不怕死的“海主事”为“海青天”。他的严令一颁布,有如烈日秋霜,风物顿易。十府百姓拍手称快,劣绅贪官则惶惶不可终日。有个显赫的权贵,把自己的门第漆成红色的,以示招摇,听说海瑞要来了,一夜之间就改漆成黑色的;一个太监任监江南织造,历来骄横侈纵,地方上无人敢管。听说海瑞要来了,遂将八抬大轿,改成四人肩舆,车马随从也减少了许多。有的甚至弃官解绶,远逃外省避风。海瑞在应天十府的官场中造成一种威慑的力量。海瑞到任后,吴淞江一带正闹水灾,万顷良田泡在水里,收成无望。应天十府,所谓王朝财赋之区、全国富庶之地,已是名存实亡。由于贪官污吏的盘剥,加上连年受灾,百姓粮、役负担特重,家家穷得苦不堪言。

  面对着绝收的庄稼,海瑞深知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一是治水,二是救灾。

  海瑞亲自赴灾区实地勘查。吴淞江是引太湖水经黄埔江人海的。但由于多年来水利官员旷职不修,吴淞江河床泥沙大量淤积,太湖的水流不出来,奔涌回溢,便造成了巨害。而地处常熟县境内的白茆河,也因多年没有疏浚,河床增高,以至水患不能流泄通过。他认为疏浚吴淞江、白茆河是刻不容缓的。

  海瑞同时看到,当地饥民甚多,处于饥饿无食状态。如果不修治江河,也不能看着百姓活活饿死,开仓赈济势所必然。于是他在奏疏中提出“兴工之中,兼行赈济”的以工代赈之策。

  海瑞的以工代赈收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所有费用“不取之民,不损之官”,只用本来就应用作救济的仓库积储就能解决;另一方面,也稳定了饥民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由于吴淞江、白茆河的治理,在一个时期内消除了三吴地区的水患。就连当时反对海瑞的大地主淞江人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认海瑞的功绩。隆庆四年(1570年)、五年(1571年(这个地区皆有大水,百姓没有遭受水害。如果没有海瑞倡开吴淞江,怎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呢?就连海瑞的政敌,也不得不私下惊叹曰:“万世功被他成了。”

  应天巡抚任内,是海瑞政绩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好景不长,海瑞正在尽心施展抱负时,和应天十府有关联的朝野官员却对海瑞群起而攻之。最终,海瑞还是被罢免应天巡抚之职。应天府百姓听海瑞被解职都哭泣于道,大家不忍心让他离去,家家绘制海瑞之像,年年祭之。

  得到老百姓的尊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像一个领导很难获得所有下属的尊重一样,如果您注意在下面的时候积累人际关系的资本,一旦有升的机会,这个资本就会体现出价值了。(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