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不杀关羽(1)
关羽公然违背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在华容道上私自将曹操放走。诸葛亮为严肃军纪,要将其斩首示众。刘备当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但?,如果想强行阻止诸葛亮杀关羽,就等于是以老大的身份带头违反军法,会形成恶劣的示范效应,而且也会让诸葛亮深感不满,甚至拂袖而去……
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不杀关羽
——维护权威策略
曹操率军百万,挥师南下,要一举荡平江东,统一天下。刘备与孙权两家联合,借助东风之威,火烧赤壁,让曹操大败,狼奔鼠窜。诸葛亮早就谋划停当,当即排兵布阵,沿路埋伏,拦截曹操败兵。
刘备手下本来没有几位大将,张飞、赵云等人全部委以重任,连本领平常的刘封等人也各有任务。眼看一干人马全部分派停当,却唯独没有安排刘备?下的首席大将关羽。
关羽看见诸葛亮浑若无人般把自己给忘了,实在忍不住了,主动站出来说:“军师,我自从跟随兄长征战,从来不曾落后他人,今日遭逢大敌,军师不肯委用,这是什么道理?”
诸葛亮没来之前,刘备用兵,一般第一个点的就是关羽。但现在大敌当前,人人都有立功的机会,却唯独曾经的头号种子选手关羽只能当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也难怪他按捺不住,对诸葛亮的安排表示质疑。
诸葛亮微微一笑,非常客气地说:“云长,你可别见怪啊。我本来是要烦劳你把守一个最紧要的关隘的,可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派你去?。”这是诸葛亮在铺垫情绪。
关羽说:“为什么不能派我去?你倒是说个理由来听听!”
诸葛亮说:“以前你曾经在曹操那里呆过一阵子,曹操对你非常优厚,你受过他很多恩惠,你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我也听说,你在离开曹营的时候,曾经发过誓,要好好报答曹操。这次曹操兵败赤壁,肯定会从华容道逃难。我本来是想派你去那里埋伏,将曹操擒拿而来。可是我又担心你会禁不住曹操的苦苦哀求,私自放了他走。所以不敢派你去。”
关羽立刻抗议道:“军师,你也太多心了。当初曹操确实对我不薄,但我已经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之围,也算是好好报答他了。所以我和曹操是两不相欠。现在,两家交兵,曹操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如果我在华容道遇到他,怎么能放他逃走?!肯定是要将他手到擒来的。”
诸葛亮不依不饶地说:“既然你如此说,那么我就派你去华容道埋伏把守,但如果真的放他走了,又该怎么处置呢?”关羽受激不过,怒道:“我愿听凭军法从事!”
诸葛亮慢悠悠地说:“既然这样,口说无凭,可得立下军令状!”
关羽二话不说,立即写好军令状。但关羽也是个厉害角色,写完军令状后,他对诸葛亮反戈一击,说:“刚才军师说算定曹操会从华容?逃命,但要是曹操不从华容道而来,那又怎么样?”
诸葛亮哈哈一笑道:“那我也与你立下军令状,如果我算计不准,曹操不投华容道,那我的人头就归你了。”
诸葛亮和关羽两人就这样相互写下了军令状。
刘备非常了解关羽的脾气性格,他很担心关羽真的可能抹不开面子放曹操走路。如果不立军令状,到时候还可以网开一面。但军令状一立,白纸黑字,就很难置之不理了,这样,关羽必然难逃一死。刘备把自己的担心对诸葛亮说了。诸葛亮却宽慰他说:“主公,不用担心,我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所以才故意派关羽去,将这一?大人情送给他去做,也好让他树立一个大忠大义的好名声。”
刘备这才放了心。
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不杀关羽(2)
此后,曹操果然如诸葛亮所料,从华容道逃命而来。关羽虽然有心严格按照军令行事,将曹操拿下,但最终也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无法摆?曹操昔日恩惠的影响,被曹操运用“形象化策略”轻松说服,公然违背军令状将曹操放走。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要将关羽斩首。关羽自知罪重,无法抗辩。难题就摆在了刘备面前。
不杀关羽,就会导致军纪涣散,有令不行,以后其他人就会以关羽为负面榜样了。可是,关羽是刘备最亲信的兄弟,又是世之虎将,如果听任诸葛亮将他杀掉,那损失就太大了。
所以,刘备必须想办法说服诸葛亮不杀关羽。他至少有两个办法可以让诸葛亮不杀关羽。
第一,刘备是真正的老大,诸葛亮的管理权限是他赋予的。他随时可以将这一管理权限?归已有,从而放了关羽。或者,刘备虽不收权,但也可以诸葛亮顶头上司的身份强行命令诸葛亮不准杀关羽。
第二,刘备可以拿诸葛亮曾经说过的“曹操命不该绝,我特意派关羽去,让他送一个大人情给曹操”这句话来反制诸葛亮。尽管这句话没有白纸黑字写在军令状上,但诸葛亮也不能不认账。从而,诸葛亮也不能自食其言,一意孤行。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大的弊病,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虽然救下了关羽的命,但却深深伤害了诸葛亮的心。
诸葛亮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如果刘备这样强行压逼他的话,就会导致诸葛亮的管?尊严荡然无存。诸葛亮也可能会因此拂袖而去,那么,刘备也就会损失一个非常得力的谋士。就算诸葛亮还是留在这里,也会因为刘备这样的处理而威信全无,谁都知道他是个空架子,没有实权,以后也很就难管好其他的下属。
所以,尽管刘备是诸葛亮的上级,可以命令诸葛亮不杀关羽,但事实上却绝对不能采用强行制止的办法,他只能想方设法,既说服诸葛亮不杀关羽,又要确保诸葛亮不会丢了面子,丧失管理尊严。
刘备立即说:“军师啊,我们兄弟三人结义之时,曾经发誓同生共死。今日关羽犯法,有军令状在,罪该斩首。但是,却和我们此?的誓言相违背啊。请军师暂时记下关羽的罪过,留他一条活命,让他以后将功赎罪吧。”
刘备使用的就是“维护权威策略”。
刘备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否认诸葛亮的这种管理权威(尽管他才是真正的老大),始终让这件事情的处置是在诸葛亮的管理框架下进行的。这样就既维护了诸葛亮的权威,也给足了诸葛亮面子。
诸葛亮总理军事,对众将士的管理权限在他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拥有组织赋予他的管理权威,凡是触犯他的管理权威的人,诸葛亮都有权加以处置。
刘备直截了当地承认关羽有罪,而且是死罪。这就确认?诸葛亮权威的合法性。同时,又用刘关张三人结义,誓同生死来向诸葛亮求情。这等于是降尊来服从诸葛亮的权威了。
最后,刘备提供了替代性的弥补方案——留下关羽的活命,让他今后戴罪立功。这还是从认可、服从诸葛亮管理权威的角度出发的。而在关羽戴罪立功的这个阶段,理所当然是要遵从诸葛亮的指挥和安排的。
总之,刘备在非常周到地顾及了诸葛亮的权威的前提下,为关羽求情,成功说服了诸葛亮,既保住了关羽的脑袋,也保住了诸葛亮的面子。
事实上,任何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权威感。当这个人成为你的说服对象的时候?无论他的身份、地位是否远不及你,但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你都要顾及到他的尊严,满足他的权威感需求(即使他的权威是你授予的,也不例外)。
这是人类的心理通病。如果你的挑衅和不敬带来说服对象的激烈抵触心理,那么,说服的最好可能是在表面上达成,而却在内心埋下危险的“定时炸弹”。而更多的可能则是形成僵局,双方互不退让,互相都被伤害。
顾及、尊重、维护说服对象的权威,是说服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说服能否成功的“禁区边界线”,作为说服者,一定要记着,绝对不要轻易跨越雷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