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掩映着一座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合葬墓。这座廖仲恺何香凝墓葬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名恩煦,广东惠阳人。早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依照她的“生同寝,死同穴”愿望,将其遗体与廖仲恺合墓。 其子: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其女:廖梦醒,1904年生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司副司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中山植物园西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成”。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后亦归葬于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墓前有华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阶面上祭台,台后有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 墓前“前湖”,水聚天心 坟正对着紫金山的龙头,墓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过那是一个更远和更高大的地方。从陵园门口,到陵墓还有一条长长地路,暂且称为神道吧,坡度很大,但没有修建台阶,两侧是高大的松柏,和中山陵有比较相似的地方,但规模没有中山陵那样的大,与谭延凯墓、邓演达墓都有相似的地方,或许民国时代的墓地修建都是这样的风格吧。 墓后来龙
墓穴是一个高高的圆顶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墓地习惯,这一点可以从明孝陵、中山陵、邓演达墓、谭延凯墓得到佐证,都是这样的做法。高高墓碑上刻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夫妻两个人合葬符合中国的传统。传统中,老人去世,都是夫妻合葬的,但伟人比较例外,据说以前皇后假如在皇帝之前去世的,还有机会和皇帝合葬,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可能晚年会被送到一个寺庙里渡过晚年,但也不能与皇帝合葬。中山陵上只葬有孙中山先生、谭延凯墓和邓演达墓里面也就是本人。 墓前岸山 附: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经过(摘自小憨博客) 碑文为: 廖仲恺(一八七七年———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九年———一九七二年)之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碑文终于圆满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