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都属寒凉,按“热者寒之”的治病法则,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热证。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
里热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实热又可进一步分力气分热、血分热、湿热和热毒疮疡等各种类型,针对其不同类型和药物性能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
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清气分实热。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常用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等,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躁湿药: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治肠胃湿热以香连丸为代表,治湿热黄疽以栀子柏皮汤为代表。
清热解毒药: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引起的“火毒”或”热毒”,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因本类药物具清热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热毒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公英等,五味消毒饮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虚热药: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常用药物有地骨皮、银柴胡等。青蒿鳖甲汤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热明目药: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代表药物有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等,常用方剂有青葙汤、谷精龙胆散等。
关于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常把清热解毒与抗菌作用等同起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菌素相提并论。然而从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一个象抗菌素那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临床,相反,有的中草药虽抗菌作用不强,但对很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单纯用抗菌作用来解释本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认为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而呈现广泛的药理作用。现将近代药理研究所证明的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强度各有不同,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蒜、金荞麦、知母、赤芍、鱼腥草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连、黄柏、黄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生地、紫草等对多种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也有效。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酰乙醛(鱼腥草)、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紫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秦皮乙素(秦皮)、原白头翁素(白头翁)、小蘖碱(黄连、黄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有抗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银花、连翘、鱼腥草、贯众、黄芩、大青叶、赤芍、板蓝根、黄柏、丹皮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有抑制作用;银花、射干、贯众等对孤儿病毒(ECHO11)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还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能方泛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许多清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黄连、小蘖碱、黄芩、穿心莲、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鱼腥草素能使体内备解素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抵御病源侵袭;蒲公英、大蒜、黄连、黄芩等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黄芩甙、黄连、丹皮等对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解热作用:
犀角、石膏、知母、玄参、赤芍、紫草、地骨皮、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出汗。
(5)抗炎作用:
急性炎症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如连翘能抑制炎性渗出,黄连能加速炎症消退,黄芩能对抗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等。临床上用本类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与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6)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牛黄、栀子、黄芩、丹皮等有明显的镇静或抗惊厥作用。此外,生地、牛黄有强心作用,黄芩、丹皮等有降血压作用,银花有止血作用,广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肿瘤作用,白头翁、黄连还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夏枯草
拉丁:Spica Prunellae
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
·栀子
拉丁:Fructus Gardeniae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火麻仁
拉丁:Fructus Cannabis
药材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胡黄连
拉丁:Rhizoma Picrorhizae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l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银柴胡
拉丁:Radix Stellariae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几无砂眼。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地骨皮
拉丁:Cortex Lycii
药材性状: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白薇
拉丁:Radix et Rhizoma Cynanchi Atrati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青蒿
拉丁: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紫草
拉丁:Radix Arnebiae
药材性状:新疆紫草(软紫草):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长7~20cm,直径1~2.5c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易剥落。顶端有的可见分歧的茎残基。体轻,质松软,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气特异,味微苦、涩。紫草(硬紫草):呈圆锥形,扭曲,有分枝,长7~14cm,直径1~2cm。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纵纹,皮部薄,易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较大,灰黄色。
·赤芍
拉丁:Radix Paeoniae Rubra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牡丹皮
拉丁:Cortex Moutan
药材性状: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胡黄连
拉丁:Rhizoma Picrorhizae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l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银柴胡
拉丁:Radix Stellariae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几无砂眼。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地骨皮
拉丁:Cortex Lycii
药材性状: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白薇
拉丁:Radix et Rhizoma Cynanchi Atrati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青蒿
拉丁: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紫草
拉丁:Radix Arnebiae
药材性状:新疆紫草(软紫草):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长7~20cm,直径1~2.5c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易剥落。顶端有的可见分歧的茎残基。体轻,质松软,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气特异,味微苦、涩。紫草(硬紫草):呈圆锥形,扭曲,有分枝,长7~14cm,直径1~2cm。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纵纹,皮部薄,易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较大,灰黄色。
·赤芍
拉丁:Radix Paeoniae Rubra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牡丹皮
拉丁:Cortex Moutan
药材性状: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玄参
拉丁:Radix Scrophulariae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地黄
拉丁:Radix Rehmanniae
药材性状: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绿豆
拉丁:Semen Phaseoli
药材性状:种子呈短矩圆形,长4~6mm。表面绿黄色,光泽。种脐位于一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子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色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二枚,肥厚。质坚硬。
·白蔹
拉丁:Radix Ampelopsis
药材性状: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漏芦
拉丁:Radix Rhapontici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微苦。
·山慈菇
拉丁: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白花蛇舌草
拉丁:Herba Hedyoti Diffusae
药材性状: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或灰棕色。有主根1条,须根纤细。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mm。花腋生、多具梗。气微,味淡。
·半边莲
拉丁:Herba Lobeliae Chinensis
药材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根茎直径l~2mm。表面淡棕黄色,平滑或有细纵纹。根细小,黄色,侧生纤细须根。茎细长,有分枝,灰绿色,节明显,有的可见附生的细根。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绿褐色,展平后叶片呈狭披针形,长1~2.5cm,宽0.2~0.5cm,边缘具疏而浅的齿。花梗细长,花小,单生寸叶花冠基部筒状,上部5裂,偏向一边,浅紫红色,花冠筒内有白色茸毛。气微特异,味微甘而辛。
·玄参
拉丁:Radix Scrophulariae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地黄
拉丁:Radix Rehmanniae
药材性状: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绿豆
拉丁:Semen Phaseoli
药材性状:种子呈短矩圆形,长4~6mm。表面绿黄色,光泽。种脐位于一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子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色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二枚,肥厚。质坚硬。
·白蔹
拉丁:Radix Ampelopsis
药材性状: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漏芦
拉丁:Radix Rhapontici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微苦。
·山慈菇
拉丁: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白花蛇舌草
拉丁:Herba Hedyoti Diffusae
药材性状: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或灰棕色。有主根1条,须根纤细。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mm。花腋生、多具梗。气微,味淡。
·半边莲
拉丁:Herba Lobeliae Chinensis
药材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根茎直径l~2mm。表面淡棕黄色,平滑或有细纵纹。根细小,黄色,侧生纤细须根。茎细长,有分枝,灰绿色,节明显,有的可见附生的细根。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绿褐色,展平后叶片呈狭披针形,长1~2.5cm,宽0.2~0.5cm,边缘具疏而浅的齿。花梗细长,花小,单生寸叶花冠基部筒状,上部5裂,偏向一边,浅紫红色,花冠筒内有白色茸毛。气微特异,味微甘而辛。
·拳参
拉丁:Rhizoma Bistortae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苦、涩。
·鸦胆子
拉丁:Fructus Bruceae
药材性状: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柄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