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piglili./logs/65203161.html
去年偶尔看到一篇将KJ法在UX界应用的文章,于是在后续两个项目中尝试使用了一下。下面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这种好记又好用的方法。
一. KJ法简介
KJ法又名亲和图法,是日本人类学家川喜田二郎所发明。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所谓实地调研或人种志调研)会收集到大量相对零散的事实,如何对这些定性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类、识别规律,从而建立假说或发展理论呢?KJ法最原始的核心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也正因此,它十分适合用于UDC流程中的需求探索阶段。
后期,川喜田二郎将KJ法与头脑风暴法结合,使该方法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它的核心思想是:
使持有不同意见的组织成员(如不同部门、不同级别)迅速将一些主观、定性的议题归纳整理、达成一致,并决定优先级;
促及成员之间的了解,互相启发,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合作
该方法还常被用于全面质量管理,在此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探讨KJ法在用户研究领域的两种可利用形式。
二. KJ 之 亲和图法
亲和图法是对原始素材进行自下而上(bottom- up)地归类总结的方法。在UCD流程的需求探索阶段,我们往往通过实地调研或深访收集到不同用户的大量行为/需求/痛点/期望/特征等原始素材。通过将这些原始素材逐一细化成亲和点,然后把亲和点分组整理构成亲和图,有助于项目组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用户和他们的需求,继而明确核心体验、激发设计创意。
目前尚未将亲和图法用于实践,以下介绍主要译自“Rapid contextual design”一书第八章“Building an Affinity Diagram”(建立亲和图)和第十章“Walking the Affinity”(遍历亲和图)。
基本步骤
Step1:制作亲和点(黄色便利贴)
将所有原始素材分解为一个亲和点,写/打印在黄色便利贴上。一张便利贴只有一个亲和点,并附有用户编号。例如,某张便利贴上可能写着“U1-我喜欢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用”。每次可能会有几百张黄色便利贴。除此之外,还需要把用户U1……Un的背景资料都打印出来准备在现场。
Step2:初步分组
找一面大墙,将便利贴(亲和点)逐一贴到墙上,反映同一个问题的便利贴排在同一列。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少至2人,多至7、8人)可以随意移动任意便利贴,无需进行讨论。具体操作细节、规则见书。
Step3:贴上蓝色便利贴
确认基础分组是妥当之后,为每组赋予一张蓝色便利贴并贴在每组黄贴顶上,上面写着对这组内容的总结。例如:
蓝色便利贴:“购物车对我来说有多种使用方法”。
黄色便利贴1:“U1-我喜欢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用”
黄色便利贴2:“U4-购物车方便我计算在某家店已经买了总额多少钱的东西”
这只是一个瞎掰的例子,撰写蓝色便利贴有很多注意事项,在此不赘述。有两个基本点要记住:(1)一定要用第一人称来写!(2)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