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牵正散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30例

 神医阿龙 2011-09-20

 

牵正散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3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风寒型、风热型、肝胆湿热型分三型用牵正散为主方分型施治。结果 以牵正散为主方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有效率高达98%。结论 牵正散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牵正散 
   
  急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又称面神经炎, Bell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西医认为其基本病理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性反应所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风寒侵袭,气血痹阻于经络所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牵正散为中医治疗面瘫的经典方剂[1],笔者自2005年以来,采用牵正散为主方分型施治3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和病房确诊为急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其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13~65岁,平均31.5 岁;病程1~7 d;左侧19例,右侧11例。  
  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用牵正散为主方分型施治,具体辨证如下。  
  2.1 风寒型 多为晨起时发现一侧口眼歪斜,说笑时更为明显;不能皱眉,病侧额纹减弱或消失,闭目露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移,流泪流涎,颊部存食,味觉减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治法:袪风散寒、养血通络。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桂枝9 g、生麻黄10 g、羌活10 g、防风10 g、当归9 g、川芎6 g、白芍12 g、僵蚕6 g、全蝎6 g、白附子6 g。
  2.2 风热型 除上型的表现外,还有耳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可伴咽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牵正散合葛根汤加减:全蝎6 g、蜈蚣3条、白附子6 g、菊花9 g、葛根12 g、当归10 g、赤白芍各12 g。  
  2.3 肝胆湿热型 除有以上二型的症状外,还有耳内外及周围皮肤剧痛,可见疱疹,伴有患眼干涩、头晕等症。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治法:清利肝胆,活血通络。牵正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全蝎12 g、白附子9 g、僵蚕15 g、当归10 g、赤白芍各12 g、龙胆草9 g、黄芩9 g、柴胡5 g、茯苓10 g、牛膝15 g、菊花10 g、板兰根10 g。所有患者均配合局部超短波治疗15 d。5 d后加用电脑中频治疗以提高肌力。  
  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订疗效标准[2]。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仍未达到上述指标。  
   
  4 治疗结果  
  疗效结果见下表1。  
     5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61岁,2007年7月来诊。以“左口眼歪斜,伴左耳疼3 d”为诉入院。3 d前患者晨起出门时突然左面部不适伴左耳内生疱疹,疼痛,家人发现口角歪斜,左眼闭合不能,遂来院。体检:神清,体温正常。左额纹变浅,皱眉不能。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向右歪斜,左耳内见3~5个疱疹,周边红赤,左耳内、耳后压痛。全身淋巴节未触及肿大,神经病理反射未引出。舌红苔黄,脉弦滑。查血常规正常,查神经肌电图报告:MCV:右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潜伏期,波幅正常。左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小。瞬目反射,刺激左眼时R1R2正常。R2不能诱发动作电位。结论:支持左面神经受损。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肝胆湿热)。西医诊断:1、急性面神经麻痹2、左耳疱疹。中医治疗清肝泻热、活血通络:地龙10 g、全蝎10 g、白附子10 g、僵蚕10 g、薏苡仁15 g、白术15 g、黄芩10 g、柴胡5 g、半夏10 g、郁金10 g、甘草5 g。配合局部超短波治疗5 d后疱疹色淡,耳周疼痛减轻。加用局部电脑中频治疗。治疗20 d痊愈。复查神经肌电图报:瞬目反射,刺激左侧能诱发出R1R2,但潜伏期稍延长。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面神经速度正常。波幅较前改善。面神经受损改善。此例未留后遗症。  
  6 总结  
  中医称面神经麻痹为 “吊线风”,属中风中经络的一种疾病,西医面神经炎及中医教科书中均无明确地分型施治。医师在诊治过程中不了解病位深浅、预后,未规范治疗。尽早正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风寒型面瘫因病位浅、病情轻治疗单纯且预后较好;风热型及肝胆湿热型因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治疗一定要综合中西之长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口服中药时可以配合B族维生素和抗病毒(如阿昔洛韦)药物,对于治疗1周病情未得到控制者除配合理疗外[3],还可加用针灸[4](取太阳、地仓、曲池、牵正、外关、风池、合谷等穴)。  
   
  参考文献 
  [1] 郭辉.现代中医临床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79-280.  
  [2]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9.  
  [3] 辛宣英.针刺治疗面瘫41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4,4(3):8.  
  [4] 钱德全,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江苏中医杂志,1986,7(3):

 

重用桂枝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国中医药报  □ 杨晓慧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甘、苦,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的功效,临床上治疗风寒表证、胸痹、经闭、癥瘕等疾病。笔者取其解肌通络功用,重用桂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显著疗效。

王某,男,35岁,工人。2009年7月20日初诊。因天热夜间休息吹空调,于第2日起床出现口角流涎,吃饭时漏水,左眼开闭无力。刻诊:形体肥胖,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示齿不全、不能鼓腮、吹口哨,伴恶风,汗出,纳食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缓。既往体健,查头颅CT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寒阻络,气血瘀滞。处方:桂枝30克,防风15克,全蝎6克,川芎6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取其药液外洗,结合针灸治疗。

二诊:左眼尚可闭合,口角右歪减轻,口角流涎好转,仍觉左侧面部肌肉无力,面部怕风,舌淡,苔白,脉缓。停用针灸治疗。处方:桂枝45克,黄芪30克,防风20克,全蝎6克,川芎3克。继服20余剂,复查面瘫消除,一切正常。随访未发。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可见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其病因中感染因素占42.5%。本病夏季较为常见,多因贪凉露宿,喜吹空调发病,针灸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疗效。笔者体会,临床上辨证属风寒阻络型者,常针灸配合上方治疗会取得满意疗效。此例因患者受凉,寒邪侵袭头面,寒凝气血瘀滞,经络肌肉失养而发病。《长沙药解》言桂枝“走经络而达荣郁,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方中重用桂枝解肌祛风,温经通络,配以祛风、活血药,共奏温经散寒解肌,益气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  

 

      面瘫又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
     面瘫的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双侧一重一轻型面肌瘫痪,表现为不能蹙额与皱眉,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及Bell现象。口角歪向较健侧,鼓腮时从重病侧漏气,漱口时从重病侧漏水,流口水,进食时食物停留于重病侧牙颊之间。单侧型面瘫较少见,其临床症状和双侧一重一轻型相似。中医称之为口歪眼斜,俗称吊线风、瞄准风(就像木工吊线,士兵瞄准一样)。如双侧同等程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则面无表情,不会笑,双眼不能闭严,口唇不能闭严,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不清。中医称之为全面瘫,俗称植物瘫、傻瘫。此三种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多数是在清晨洗漱时或与他人交谈时发现,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单侧型和双侧一重一轻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轻重程度会相互转换;或原发病侧肌肉已萎缩,较健康一侧开始瘫痪。这就是常见的口角先歪向一侧,后来又歪向另一侧的道理。另外,还有慢性外中风,不属于周围性面瘫,面肌并不瘫痪,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现为头疼、头紧、耳后疼、耳后紧、颈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脚手发凉、背凉、半身凉、半身紧、面凉、面疼、面紧、面麻、面痒、面抽搐、面痉挛、怕凉、怕风等不适感。也属外中风范畴,要比急性面瘫好治的多,但如治疗不当会迁延多年不愈或导致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脑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如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特别的,本病的最常见诱因有:掏耳朵、剔牙、饮酒和正在大出汗时突然受凉。
  1)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2)面瘫手术监测效果更佳
  人必须具备正常的面神经,才能够拥有各种表达内心感受的丰富表情。而发生面瘫则会令人额纹消失,不能或无力抬眉、闭眼,嘴角歪向一侧,说话不清晰,丧失表现表情的能力。据介绍,一部分面瘫经过药物治疗可以恢复,而另一部分面瘫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面瘫患者而言,意义重大。在进行治疗前先使用面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术后功能进行评估,而通过面肌电图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可以较明确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术,哪些病人需要服药保守治疗,而且在手术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经监测来帮助施行相应的面神经手术。一般来说,如果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几乎所有的面瘫病人均能够痊愈。
  3)如何做好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
  面神经麻痹一方面可在家中服药治疗,另一方面需去医院进行综合治疗。
  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面部要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有咽部感染时应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服用强的松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
  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可指导病人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由于本病使病侧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时应戴眼罩,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进食后要及时漱口,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禁烟、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4)中药治疗
  1.“三白五虫汤”除“面瘫”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口眼歪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巩膜。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10--15剂即可治愈。患者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近年有医家根据面神经周围水肿受压迫的病理改变,主张清热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肿,提高了疗效。凡面神经炎具有咽痛红肿或耳后茎乳突压痛者均可服用本验方:
①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芦根、玄参各30g,连翘25克,生地黄、大青叶、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薄荷1、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发病1周内服用为好。
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后,则可选用:
生地黄30克,川芎、生黄芪各15克,当归、僵蚕、地龙、赤芍各12克,红花10克,全蝎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③除内服药外,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提高疗效。急性期取用:
黄芪55克,自芥子、白附子、僵蚕、防风、连翘、桅子、桃仁各10克,全虫6克,蜈蚣3条。
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时用少许面粉、鸡蛋清、白酒将药粉拌成糊状;用红花油搽剂将阳白、太阳、牵正、颧?、地仓、颊车、风池搓红;或用热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将上述穴位按摩后,每穴以6克左右的药物置于直径5厘米的伤湿止痛膏上或胶布上,将药固定并贴于穴位上。敷药后面部即有紧抽、牵拉、发热的感觉,一般持续2--4小时。每日更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以痊愈为度。恢复期可取嫩桑技30厘米,槐枝60厘米,艾叶、花椒各15克,煎汤频洗面部,先洗患侧,后洗健侧,疗效可靠。
5)平时应注意预防,保持精神愉快,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夜间避免受冷风侵袭。一旦患病要注意防护,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闭合不好时应戴眼罩,以防角膜受伤。常用热水洗脸,井经常按摩局部穴位,进行必要的表情肌训练。


睡前内炼法:
  1、每晚睡觉时,平躺于床,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吸气:意念全身之气皆聚于丹田。
    呼气:意念丹田之气分4路分别到达双拳双脚。
    反复练习,直至入睡。
  2、第二天醒时,不急于起床,再如上练习5分钟,则功效犹如整夜修炼一般,法简效宏。
    要领:吸气、呼气皆宜深长匀缓,全身无一处不放松。
  功效:
    持之以恒,全身定有热流澎湃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