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音、五声、十二律

 琴兒 2011-09-20

【八音】

古代音乐传统分为“十二律”“五声”“八音”三大要素。事实上,“八音”不是指八个音,它泛指各种乐器。下面这段说明八音的文字抄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徐莉莉、詹鄞鑫著《尔雅文词的渊海》对《尔雅•释乐》的注释,括号内注音释义查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

 

所谓“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它是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对各种乐器的分类。据《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

“金”指青铜制成的钟鎛(bó,古代乐器,大钟)。

“石”指石制的磬。

“土”指陶土制成的埙。

“革”指皮革蒙制成的鼓鼗(táo,泼浪鼓)。

“丝”指以丝为弦的琴瑟。

“木”指木制的柷(chù,古代乐器,木制,形状像方形的斗)敔(yǔ,古乐器,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匏”指匏(páo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茎上有卷须。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瓠(hù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做蔬菜)制成的笙。

“竹”指竹管制成管箫。                                                                                                                  

 

【五声、十二律、三分损益法】

《说文解字》对“樂”解释也是“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革木虞也”。古乐“器具”层次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器和乐律,五声十二律就是关于乐律的问题。

 

“五声”指五个音阶,“十二律”指十二个标准音高。

五声是:宫、商、角、徵(zhǐ)、羽。

 

   据《史记•律书》,十二律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十二律,本来也许是钟名。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魏庄子之歌钟也……周景王之无射也”,通行的注本都认为“无射”是钟名,何况十二个名称里有四个带钟字,因此,十二律最初应当是为“乐”制定的。在《律书》中,十二律则与月份、时辰两两相对,并且太史公按节气特点给十二律作了解释,如“十一月也,律中黄钟。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九月也,律中无射。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故曰无射”--看来古人的想象力一点不比今人差,这么牵强的解释都能堂而皇之地写在历史里。

 

再说五声十二律,它们制定的标准是"三分损益法"。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地圆》。所谓“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

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由这个音高开始,递次用2/3(三分损一)或4/3(三分益一)比例,求得其他十一律或四声的长度,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律书》中有关于五声十二律的详细数字,只举五声律数在其下:

    九九八十一,以为宫。

    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

    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

    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

    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按音高排列五声,就是惯常所说的宫、商、角、徵、羽了。

   

古人先是用竹管定音,因为不准确,后来用丝弦。据北京大学出版社,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2》中的推测,商代后期人们大概已掌握了十二律的乐律知识,三分损益法的产生,最迟也应在春秋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