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妙喻30则浅析

 兰黛公主 2011-09-21
 
《论语》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下面着重从《论语》中的比喻性语句入手,含英咀华,为了解《论语》及其思想找一扇合适的窗口。  

 一、道德之星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环绕在它周围。”

              解析: 圣人无言无为,垂拱而天下治。这是儒家的至高理想,也是《老子》的极高境界。儒道两家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上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德”有什么神力,使天下翕然而从,廓然而清?首先,德是一种标准,是一种感化,使遥望的人心驰神往,心醉神迷。其次,德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使到达的人神清气爽,心安理得。最后,德是一种恩惠,是一种滋养,使拥有的人气宇轩昂,左右逢源。

          2.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实行仁道的方法。  孔子说:“工匠想做好自己的事,一定要先使自己的工具锋利。在这个国家居住,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能的人,结交士人中的仁道的人。”

              解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是器械在行动中的重要价值。工匠如此,一般人不也如此吗?那么,一般人做事的“器械”又是什么呢?根据下文“贤”、“仁”二词逆推,当指向人的才能与品德;意即一般人要做成自己的事业,需先提升自己的“才能”与“品德”。因为在儒家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是人生的核心功课。由一般人再深推一层,执政者更应从“工匠”身上得到有益的启发:举贤任能应是治国者的核心功课。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

             译文:孔子说:“见到好的品德,便像追赶不上似的,(奋力追求);见到不好的品德,便像手伸进了沸水似的,(赶紧避开)。

             解析:对品德的亲近或疏远,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人对道德的反省与自觉。这种反省与自觉在孔子这里已经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而我们知道,一种行为要成为条件反射式的本能,那不但是习惯,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能修为到孔子所说境界的,何止是君子,应是圣贤级的人物!

            我们今天都能理解孔子的理想主义,也能理解孔子以自己君子之心来度天下人之腹。其实,一个民族的人们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国家的文明程度何止可以净化精神;这是人间的伊甸园。我想,只要是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只要是热爱这个世界的人,都会十分欣喜:中国2500年之前,竟然就有这样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在过于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不正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让我们燥热的心有一片遮荫的地方吗?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堆下去,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填平一块地,即使只倒一筐土,如果能继续干下去,就是自己取得的进展。

      解析:前人有言:“为山九仭,功亏一篑”,又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都是半途而废的情景。而这种情景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败不怨人,进退由自己。自己是自我人生的总设计师。孔子是十分重视自我的修养的提升的,所以,“修身”是儒家人生的必修课程、第一课程;这是孔子在2500年前留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自己是世界的钥匙,可以打开世间的一切奥妙之门。”

 5.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俘获它的将帅;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解析:俘获三军之帅,是何等艰难的事,但孔子认为,这与改变人的志向相比,却要容易得多。这一方面说明了“志”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和惊人力量,——有志的人所向披靡,世界也会为他让出一条道路来。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立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若不趁早立下远大而有价值的志向,必为一些琐屑的甚至毫无价值的愿望所占领,并最终为其所毁。这句话还有一方面的意义:一个人若没有志向,是缺乏力量的,是很容易便被人左右的;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6.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走出房间不经过大门呢?为什么没有人从这条(仁义)大道走呢?

       解析:孔子认为,仁义是门户,是道路,让我们从一个狭小阴暗的地方走向广大光明地地方。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人走呢?也许因为,第一、人们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条大路;第二、人们还认识不到这条路的价值。仁义真的是门户、是大路吗?看看孔门72贤人与3000弟子的浩浩荡荡,看看中国两千年的文明选择,听听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解析:这是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修身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形象阐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道德感召的力量等观念,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的源头。在“以德服人”、“以德化民”这一点上,孔子比老子要仁慈许多。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充满了肃杀之气。当然,孔子的以德服人带着理想主义的浓重色彩,在封建时代难得有这样明智的君王出现。因为“以德服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道德如果不能与智慧同行,常常是跛脚的。另外一点,十分重要,需要反思:道德之风与“草民”还不是同类,不能够长期共处。风再大,一离开,草就会恢复原样。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土壤,人民才会永远与之不离不弃。中国的道德教育常常是一阵风的说教形式,只怕与孔子的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风”与“草”的比喻对后人产生了某种程度严重的误导。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臂膊,枕着头睡,快乐就在这中间了。不合道义而变富变贵,这种富贵对我就像天边飘浮的云。”

       解析:孔子从来不故意拒斥富贵。他自己就公开宣言过:“富如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为了财富,就是给人赶马车,也可以做,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他在《宪问》中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意思是:国家有道时,应该作官求俸禄;国家无道时,也去做官求俸禄,这就是耻辱。

        当然,君子完全应该也有权利追求富贵,但求富贵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道义。如果不合道义,富贵不但“于我如浮云”,而且是一种耻辱。这里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代精神和用世时遵循的道德底线。读着这样的话,我们分明看到孔子就在眼前,血肉丰满,神情俊朗。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不分白天与黑夜。”

              解析:孔子将抽象的时光比作湍急的一刻也不肯停息的流水,既是对自身的提醒,也是对身边弟子的劝诫:你们看这滔滔不息的河水,也有他的使命;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到达自己的大海,他一刻也不肯放弃,一刻也不曾偷懒。所以后来孔子自述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让古往今来的人生岁月朝气蓬勃。因为简介而又无限丰富的内涵,这句话被后世无数人所传诵。毛泽东先生在《沁园春  长沙》中就直接引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因为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开阔的人生思索、人生态度,既耐人寻味,又激励有志者及时行动,与时俱进。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如何可以处世。(就像)牛车马车少了木销,车子靠什么驾驭呢?

               解析:少了木销,车辕就不能与车的横木联结起来,牛马就有力也用不上。人也如此,少了信用,就无法交流沟通。孔子的比喻我们今人不易理解,换作今日的比喻,可以说“信用”是桥梁,是船只,将此岸与彼岸连接起来。

               其实,以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信用”,你可以发现“信用”的神通广大。“信用”不但是交友处世的桥梁,而且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保障。试问“货币”凭什么流通天下?“信用”而已。货币不过是以国家信用为前提的一种符号性的虚拟与假设,一旦国家信用崩溃,十万元的钞票有时买不到一只面包,甚至一根火柴!我们的消费卡不就叫“信用卡”吗?一个人的信用如果被另一个人接受,你可以交到朋友;被一千人接受,你可以开设商店;被千万人接受,你可以竞选总统了。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信用”之为用,真可谓“天生神力”。

           1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错误,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了过错,人人都景仰他。”

                解析:子贡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人人都会犯错误,君子也不例外。犯了错误不可怕,改正了,依然是一个可敬的人。这是儒家的智慧与宽容。儒家不狂妄地以为君子绝无过错,也不专横地对犯错之人一棍子打死。子贡这句话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更加理智,更加开明。因为运用比喻,子贡的话显得更委婉,更谦和,并为天下坦荡的人们指明了改过对自我对人群的价值所在。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季节寒冷了,这样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解析:当孔子将松柏放在寒冬腊月的天地里,就使松柏一下子成了特立独行的君子形象,并一直葱郁苍翠在中华文明之中,在最寒冷的时节温暖那些矢志不渝的中国的脊梁!

               这句话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朴素,不带功利劝诱敌目的,似乎也不带人间烟火气,却直抵人心,两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底如地火涌动,在中国人的唇边如莲花绽放!大音希声,大巧若拙,此之谓

二、天下木铎

     13.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只要是)君子到了这地方啊,我从没有不相见的啊。”孔子的随从弟子让他见了孔子。出来了说:“你们几位为何担忧先生失去官职呢?天下失去正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做人们的导师。”

              解析:这位边防官员十分有见地,就像一位先知一样:两千年过去了,孔子几乎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木铎,振摇着,以振聋发聩的声音警醒着世人。总会有一些人被惊醒,睁开眼睛,仔细看自己,看世界,看人民,看真理。

               在莽莽原野上,仿佛到处都是路;但通向真理的路是哪一条呢?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你一定可以听见那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声声木铎,那样清脆,那样动人。

               中华文明就像一只骆驼,在时间的沙漠里艰难跋涉。而孔子就像驼铃,打破了沉寂,抚慰着寻觅绿洲的心灵。

                对圣人的评判,看来不是他有没有做官,以及他做了多大的官。

             仪封人,这个仪地的边防官还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比较深刻的思想。

           一是他愿意会见每一位君子,二是没有用庸俗的眼光来看人。

           他对孔子学生的劝说,极大地表现出对于“道”的尊重,对于孔子的尊重。

           在“道”面前,官职又算得了什么?

           而对一个已经失道很久的世界来说,精神上的导师才是最可贵重的。

         “何患于丧”另一解——在孔安国注里认为  :“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也。” 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宣传圣人之道,无人能用,好像天之将丧斯文。仪封人认为,圣人之道不会丧亡,故说:“何必忧患?” 

         木铎是一种木舌铜铃,是施行政教时所用的一种铃铛;还有金铎,金铎的铃舌是金属做的,金铎是打仗时摇的,“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1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

                解析:孔子这句话,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从器具的用途看,因为一种器具只有一样用途。那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君子应该多才多艺。”孔子在《子罕》篇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认为自己多能只是因少时贫贱,为谋生才不得不多学几项手艺啊。孔子认为这些手艺、技艺只是谋生手段,因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强求自己“多才多艺”。由此,我们就不能由“君子不器”得出君子必须多才多艺的结论。

         第二、从器具的地位看,器具安放的位置不同,尊卑也就不同了。那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如果像器具一样,就有可能听任别人随意摆放,所以,君子不应该斤斤计较自己的地位如何,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公冶长》里有一句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瑚琏也。’”瑚琏是祭器,地位尊贵,喻治国之才。那用这句话来印证,是不是说:子贡既然是“器”,而孔子又认为“君子不器”,那么子贡就不算“君子”了?其实,孔子在对子贡的评价里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的人品与学识提升了你的位置,而你的口才又非常好,你善于推销自己,只要机会合适,你就会被人放置于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上。当然,在这个评价里,孔子至少认为子贡的才比他自己的德要高一些。

         第三、从器具的容量看,再大的器具容量都有限。那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曾问弟子赐这样一个问题:“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道:难道不是这样啊?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个一贯处。这个一贯处就是孔子一生追求的“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风范,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在孔子的潜意识里,君子就是为“器”,也要努力成为“大器”,而千万不能成为“小器”。老子说:“大器免成”,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否就含有与老子相同的立足点呢?

     1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译文:子游问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

         解析: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孔子强调“敬”,而不是表面上的“养”。心,惟在当下,一心不敬,则不过将父母当成犬马,即使能养之,又有何益?按孔子的分析来看,他认为只做到赡养父母而没有敬爱之心,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养宠物,是算不上孝的。

         孔子认为“敬”是“孝”的关键,对父母的供养是基本的要求,而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更多是情感的,而不仅是衣食。但一般人对待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恰是敬重。所以,子夏问孝时,孔子又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是立足于“礼”,立足于情感态度的。有时候,想想歌曲《常回家看看》的迅速流行,是否能从中窥见一点“可怜天下父母心”?

       16.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

           译文:孔子说:“冉求,周任说:‘有能力你就站到那个位置,不能就要辞职。’盲人走到危险的地方却不去搀住他,跌倒了却不去扶起他,那么还要那个帮助瞎子的人干什么呢?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凶猛的野兽从笼子里出来,美玉在匣中被毁,是谁的过错?”

           解析:在这里,孔子以古训“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告诫学生辅佐之道,要求学生善尽劝谏的职责。试看历代明君缔造盛世之际,大多有贤能臣子敢为国家百姓之大计而勇于冒死进谏。反观冉有、子路面对季氏执意征伐之事而保持缄默,甚至找一些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来使自己不合仁义的行为合理化,更是不智不真之举。孔子在这里一连借盲人的帮忙者、老虎、犀牛笼的守护者与玉匣的保管员设喻,强调为人臣者的最重要职责,是通过引导、辅助、约束以保全其君主。言外之意是:如果君主是盲目的,臣子要尽到引导和辅佐的责任;如果君主是残暴的,臣子要尽到约束和喂养的责任;而如果君主是品德美好而尊贵的,臣子就要尽到保全和使之显赫的责任。这不但需要臣子的智慧,而且需要臣子的修养。“能者上,庸者让。”正是儒家治国择才的标准。

      17.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经》矣。”《八佾》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那么迷人和俏皮啊,美丽的眼睛还左顾右盼啊,用素粉来打扮更加绚丽啊。’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白底子上画了很漂亮的图案,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子夏又问:“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孔子说:“真能启发我的人,是你子夏啊,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解析:子夏所问之诗,头二句在《诗·卫风·硕人》,第三句逸失。《硕人》之诗是用来描写庄姜的善良和美丽的。庄姜有着美好的笑貌,美丽的眼睛。但庄公惑于嬖妾,而疏庄姜,卫人悯之,故有此诗。

          而“绘事后素”之意,据杨龟山所引《礼记#礼器篇》“白受采”之文,将“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绘画之事,于五色之中,白色为质,众色因白色而成画的文采,所以说“绘事后素”;做人之道,于五德之中,礼以为质,众德因礼而成,所以说修身后礼。庄姜虽然美丽,但也须行礼以成其端庄。 杨龟山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做忠信的衬底。

          这一篇通过绘画的过程,形像的说明了礼在五德中的重要性。仁、义、智、信,皆离不开礼。儒家“后礼”的思想,并不是说礼不重要,相反,是更强调礼的重要性。只有行礼才可能为仁,才可能行义,才可能有智,才可能成信。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礼的重要性是不可以忽视的。我们正是通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道德法则、行为准则等这些礼的现代意义的过程,来展现我们的品质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来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 
                  在这篇对话中,“素”是最关键的元素,是理解儒家和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孔子告诉学生“绘事后素”,意思就是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里讲人生的道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谓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换句话说: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看起来是笨笨的,事实上也是最笨的,笨到了极点,真是绝顶聪明。这是哲学上一个基本的问题。人没有谁算聪明,谁又算笨,笨与聪明只是时间上的差别。所谓聪明人,一秒钟反应就懂了,笨的人想了五十年也懂了,这五十年与一秒钟,只是那么一点差别而已,所以了不起就是平凡。唯大英雄能本色——平淡。上台是这样,下台也是这样。所以曾国藩用人,主张始终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什么是土气?我是来自民间乡下,乡下人是那个样子,就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素”。

      18.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人们在墙外可以看得到房屋的好;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那宗庙的富丽堂皇,和那房舍的又多又大。能够找到门的人或许不多吧,叔孙武叔那样讲,不也很自然吗?”(今“七尺”为古“一仞”)

           解析:皇侃疏:“子贡自言识量短浅,如及肩之墙。墙既及肩,故他人从墙外行,得窥见墙內室家之好。孔子圣量高深,如数仞之高墙。墙既高峻,不可窥看,唯从门入,乃得见內。若不入门,则不见其所內之美。”墙高宮广的,只有从门入,然后得见其中的富和美。故后以“入门”喻为学的进路、入口。若不得其门而入,遂成为“门外汉”,未能看得真切了。

           但是,深入理解子贡的话,我们会发现,从古到今,太多人只注意了“墙”的比喻义,并且曲解了“墙”的比喻义,而忽视了“宫室”的比喻义。“围墙”用在这里比喻一个人外在的礼仪,而“室家之好”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才是指人的内在的学识与品德。孔子重“礼”,对人彬彬有礼,就像高高的“围墙”一样,似乎不容易让人亲近;只有从“礼”的大门进去,才能了解孔子的学养与为人,了解孔子的如宗庙的尊贵、广大,如百官的丰富、崇高。子贡在这里不仅谦虚的说明自己在学识与修养上不如自己的老师孔子;而且非常形象的表明自己在“礼”方面与自己老师的巨大差距。孔子重“礼”,把“礼”提到一个极高的境界,而且身体力行,这是子贡一辈子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子贡在这里向人们展示了亲近、了解自己老师的捷径:得其门而入。什么门?“礼”之门。

         19.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好比日月,是没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恰恰是表明他的不自量而已。”

          解析:孔子的学说,经常受到一些人的毁谤和贬低,孔子本人也因此遭受厄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庄子·让王篇》。面对他人诋毁孔子,“辩贤于丘”的子贡挺身而出,极力捍卫老师的尊严,把孔子喻为“日月”,而把一般的人比为“小山丘”。 此处子贡用两个不可同日而语的事物作对比来颂扬老师,反衬出孔子的崇高与伟大,事实上是点明孔子的无人能够与之媲美的人格魅力。孔子一生行教,为人高尚,爱生如子,嬴得了众弟子的衷心爱戴。所以即使孔子在“厄于匡,困于陈蔡”的危难情况下,弟子们始终跟孔子在一起同生活共患难,而且诵读不断、弦歌不绝。可以说,孔子的人格魅力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前来求学的每个弟子。

          按照柳诒征先生《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因此,孔子是华夏文化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华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孔子的贡献,华夏民族的文化信仰少不了孔子学说,所以宋代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贡总会不时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坦坦荡荡地披露心迹:“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

     孔子如日月,难以企及,难以超越; 孔子 如日月,独立而完善。    

           20.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孔子)十分谦恭,仲尼难道比你还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就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老师的高不可攀,正像天是不能靠梯子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成为诸侯或卿大夫来治理国家,那就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能立;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同心协力。他活着大家都尊敬他,他死了大家都哀痛。我们怎样能赶得上呢?”

            解析:孔子不耻于向各种各样的人学习,“贤者”、“不贤者”皆可为师。事实上,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等,乃“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的佐证。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无常师啊!

           孔子安葬后,其弟子皆在墓地守丧三年。三年满,相诀而去。“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孟子》﹚“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子贡比其他人多守丧三年,以尽师生之孝。
                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子贡自始至终都是孔子最坚定的捍卫者,无论谁在他跟前对孔子说三道四,他都一一还击,维护老师的形象。

           子贡在这里比孔子为青天,这个比喻比将孔子喻为日月更进一步。“青天”突出了孔子的广大与包容;当然,也指明了孔子的无人可以企及。子贡对自己老师的赞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这种称颂,也巧妙的抬升了孔子所有门徒的地位。子贡智足以知圣人,又能善言之;有如此善于推销的高徒,孔子的地位怎能不高呢?其实,孔子也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天”的“无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崇高境界。孔子一生没有留下自己独立的论著,就是“予欲无言”的一个极好明证。所以,子贡将孔子比喻为“天”,并不突然,只不过是再一次说出了孔子一生的心愿与苦苦追求。当然,子贡在这里将孔子抬高到与“天”齐,并不过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但,“不可阶而升也”却封杀了后来人的生命高度的想象。在中国,一千年出现一个圣人级的人物,其实不算什么;五百年出现一个圣人,不是许多人的梦想吗?遗憾的是,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有太多的喑哑,且几无圣人;因为孔子。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如今,我们重读孔子,当把孔子当作一门理论来读,就像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理论来学习,这将是中华文明的最大幸运。
            21.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再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那么做学生的还能传述如何?”孔子说:“天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运行,百物自然生长,天又何曾说了些什么?”

                       解析:先说句子里的“天”。孔子说的“天”可不单纯,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天”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哲学名词。最早提到“天”这一概念的《尚书》和《诗经》中,“天”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含义,一是指“苍天”,古人认为上为天,下为地,合称“天地”,指的就是“物质的天”;另一个是抽象的天,如同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一如我们现在说的“老天爷”。《论语》里记载孔子谈到“天”的时候大多是在遭到重大变故的时候“引天自慰”,如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在受匡人围困之时,他说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里说的“天”都是“老天爷”。而“天何言哉”中的“天”,结合后面所说的“四时”、“百物”,显然是“物质的天”。但也并不仅仅如此,这里也有“老天爷”的意思,是说“老天爷说什么了吗?天地万物不还是照常运行吗?”看来此处的“天”是两种含义兼而有之的。这很有点像屈原《天问》里的“天”,既有“苍天”的意思,又有“老天爷”的意思,甚至还有“宇宙”、“时空”的成分。 

               再说句子中的“言”。孔子的“言”,除了讲学的“言”之外,还有三个更为重要的内容。一是对当时时政的评价。比如《论语·八佾篇》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是孔子对当时鲁国权臣违礼做法的批评;二是对历史和当时政治人物的评价。比如《论语·宪问篇》有:“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子通过这些评价,来展示自己的政治观点;三是向各国国君、权臣解说自己的学说。比如《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然而,孔子对时政的抨击并不能对政治现实产生任何改变,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对当时的当权者也没有任何正面的启示,尤其他在推销自己的政治学说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寻求从政以推行大道的“周游列国”也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周游列国后期,孔子思想出现了消沉的倾向。《论语·子罕篇》:“子曰:‘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也是在这一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表达了孔子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也流露出对自己的政治努力破产的失落。而这里的“予欲无言”,也是这一消沉倾向的又一次表达。  
              孔子“言”了一辈子也没什么效果,所以很感慨地说:“予欲无言!”这种内心的失落与绝望能有几人理解呢?甚至孔子比较得意的学生子贡也理解成“不再讲学”,真令孔子更为伤感,所以连连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上面文字摘自 马千里先生的相关言论,略有删节,望先生见谅)

                 其实,“天”在这里应该含有比喻的成分,而不是单纯理解为“苍天”或“老天爷”。孔子在这里借“天”暗示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向“天”学习,我更希望达到“天”的境界。“地无不兼载,天无不周覆”这是天地的宽容;孔子一生极力提倡的“仁”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宽容。孔子一生“一以贯之”的正是一个字“恕”。但是,孔子在回望反思自己人生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很深的失落感与疑惑:我真的做到“恕”了吗?你看天空,功也好,过也罢;成也好,败也罢,他老人家不说一句话,却四时周行,百物生养;我说了这么多,究竟价值几何?意义几何?要是能够“不言”该多好啊!但是孔子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离“天”之“不言”的境界还太远了,所以他老先生谨慎的选择了一个“欲”字。这个“欲”字下得如此小心翼翼,子贡却还不肯让步;他心里不由一下子涌起太多的感概。当他反复说:“天何言哉?”的时候,我们难道听不见他言语背后的无限神往与失落吗?所以,“天”在这里应该是被赋予了“道”这样的意义,是一种境界的寄托,是一种人生的向往。而“无言”并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承担,一种建构,一种觉悟。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钱穆先生的观点:孔子惧学生以言语求道,故以此警之。言外之意是:善体天心者,可以无言;不然,无言无以施教也,更无以行“仁”也。

三、喻巧理至

             2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译文: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解析:鸟将死的哀鸣是留恋,人将死的善言是馈赠。古人说:“赠人以言,贵于黄金珠玉。”曾子这句话为临终者开启了一扇天窗,让生命的最后一缕灵光投入人间,给人间以最后的温暖,甚至长久的光明。“善”是说者的希望和听者的希望所撞击产生的火花。

            2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问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解析:孔子大概是从子路的琴声里听出来杀伐之音,觉得这不合中和的主旨,所以批评了一句,但不是责备子路弹琴。但学生们居然都看不起子路了,所以孔子赶忙解释,借广大的“堂”与精微的“室”来做比喻。说子路已经懂得了儒家的阳刚正大之理,登堂了;只是还没有进入儒家的内室,通晓儒家精深的义理。言外之意是说子路已至广大,但还没有尽精微。后世因这句话而有了“登堂入室”的成语。

                在这里,孔子前后对子路的评论的变化就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孔子言谈之间,子路的鼓瑟水平并没有提高,但孔子为什么改变了说法呢?是不是孔子出于照顾子路的面子呢?不全是,这里面的潜台词还有:你们门人对子路不敬的态度不合适,偏离了中道,要赶紧纠正。可以想见,“中和”就是儒家的“内室”。另外,为师者、特别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的出言吐语不可不慎,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陷人于万分尴尬的境地。子贡说:“言不可不慎也。”信然。

          2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

              译文:孔子说:“表面装得声色俱厉,其实内心十分胆怯。这样的人,用普通人做个比喻,就好像钻狗洞的小偷吧?”

               解析:为什么一个人会“外表刚强,内心虚弱”呢?那肯定是因为他内心里的东西见不得人,拿不到阳光底下来。但这样的人又不甘心被人揭穿,就像小偷不会束手就擒一样,比如“贪官”。“贪官”是政府的官员,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平时就装出一付趾高气扬的样子,孔子说他们“表面装得声色俱厉”,一点也没说错。但是,他们取了“不义之财”,肯定有心理压力,时刻怕被人发现了,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其实内心十分胆怯”。这就是孔子给贪官的画像,不是很形象吗?当然,其他一些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君子,如果,干了坏事,也是这个模样吧!等待这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有一颗慧心,以便建立心灵的防护网络;其次要有一双慧眼,不被面具迷惑,也不被假面吓倒。

          25.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解析: 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语,和子贡并列。他这么优秀,孔子还骂他,为什么?首先,有个误解要排除。大家读这段话,千万别以为,他老人家发这么大火,是因为宰予在课堂上打盹,不听讲,就像现在的某些老师,看见学生在课堂上打盹,就勃然大怒,觉得特伤自尊,脸上下不来。这是误会。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课堂教学,学生跟他学,主要靠聊天,有时在老师屋里坐着聊,有时在户外散步走着聊。孔子教学,很随便,学生可以在旁边弹琴(《先进》),好像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他不是因为宰予不听讲。其次,我们也不要以为,“宰予昼寝”肯定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梁武帝、侯白、韩愈等人说,“昼寝”是“画寝”之误,宰予搞豪华装修,把寝室搞成雕梁画栋,太奢侈。还有人妄事推测,说“昼寝”就是大白天和老婆行房。这都是求之过深。其实,“昼寝”是古书固有的词。如上博楚简《曹沫之陈》,鲁庄公铸大钟,听曹沫之谏,毁钟型而听邦政,“不昼寝,不饮酒,不听乐,居不设席,食不二味”,“不昼寝”,是说鲁庄公不再白天睡觉,变勤奋了。孔子骂宰予,主要原因,还不是他白天睡觉,而是他言行不一,说话不算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是从宰予昼寝这件事才改变看法,不看他说什么,只看他干什么。宰予能说会道,我猜,他在孔子面前发过誓,一定夙夜不懈,勤勉于事,孔子高兴,信以为真,没想到,让他逮个正着,大白天睡觉,所以气不打一处来。战国秦汉,有段话很流行,据说出自孔子,“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很多古书都提到。孔子的意思是,子羽虽然长得丑,但人很规矩,以貌取人,是错误;宰予会说话,但并不守信,以言取人,也是错误。后面两句,估计就是指这件事。宰予在孔门中,论资历,深;论本事,大。孔子死后,子贡树孔子,他也与有力焉。这么好的学生,却被老师骂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原因主要是他说话不算话,老师都敢骗。

          26.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o )犹犬羊之鞟。”《颜渊》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解析:子贡在这里用虎豹皮与犬羊皮设喻,强调“仁”的文采与本质的同等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要“文质彬彬”,文、质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孔门 与以后的儒家高下之别,我们不妨说就在这一个“文”字,孟夫子的文章向 来古文家是很佩服的了,我却觉得孟夫子的毛病就在于有点“野”,即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同时孟轲也就有点纵横家的习气,或者也就是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吧。孟轲总还不失为深造自得的大贤,到了唐朝的韩愈,他说孟轲 功不在禹下,他又以唐朝的孟轲自居,是子贡所谓“犬羊之鞟”者乎。宋儒 的毛病也就在乎缺乏一个“君子”的态度,即不能文质彬彬。 

               再说,礼节仪式对儒家是十分必要的。它或许使君子更容易在人群中被区分出来,更重要的作用却在于吸引并影响更广大的人群。这是礼节仪式潜在的价值与动力。当然,生命仅就个体来说,有没有品德,实在不算什么,更不要说礼仪;而从群体角度来看,品德就显出他的价值来了,而礼节仪式也显出她的魅力来了。所以,推崇个体修真的道家可以蔑视礼仪,抛弃道德,而关注群体生存的儒家却必然要借重品德的号召力、礼仪的影响力。来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从这一点来看,孔子将礼提到无以复加的崇高位置上,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儒家的“仁”学,本身就应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关系学、人群学。

          27.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高价把它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解析:子贡的言外之意,是将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比作“美玉”,而孔子的回答却十分传神地表达了推销自我的迫不及待!孔子待价而沽,正是他自己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圣贤对这个事情,看得很开。后人由夫子这句话引申出:“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与孔子门徒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是一脉相承的。古人一辈子求学修身,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也是相当寂寞,相当不甘当事。而才艺与品德的最大买家,除了帝王,还能有谁?!遗憾的是,历代帝王,没有几个识货的。这就难怪中国历代有许多的不平之鸣与不得志的牢骚。

当然,孔子之在野非老庄之隐,而是身在山林而心无异于庙堂之中的心怀天下之隐,因而依然是弘道之举。在野著述立说以弘道是其一;随时待招而在朝以弘道是其二。孔子说:“我待贾者也。”孔子所待贾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行是不言而喻的。

在弘道策略上的转换,正是原本意义上的“穷则思变”。这是孔子所遭遇的问题,但也是对所遭遇问题的有效解决;这是孔子的无奈,也是无奈后的无可无不可。

         28.佛肸( xi )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译文:佛肸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帮忙。子路说:‘我以前听老师说过,亲自投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那里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造反,老师却要去帮忙,这是怎么说的呢?”

              孔子说:“是的,有这句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而不薄,洁白的东西染而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悬挂在那里不被人食用呢?”

             解析:孔子先将自己比作“坚硬的东西”、“洁白的东西”,强调自己不会被外在不利的环境所影响;这是孔子对自我品德的自信。孔子再借“匏瓜不食”来说明自己的理念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被世人拒绝的东西;这是孔子对自己信仰的自信。当然,这自信里有积极用世的甜味,也有道义不被接受的牢骚之苦味。

              佛肸,是乱臣贼子;而乱臣贼子,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怎么可能轻身前往呢?虽然圣人不是小人所能染污的,但圣人又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往小人堆里钻呢?再者,孔子应召而往,就已经不再白也不再坚了,又拿什么来教育说服自己的学生呢?更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对仁义的追求与坚持呢?一个背叛了自己信仰的人是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与影响力的。人格有问题,信仰就一钱不值。所以,这句话让人对孔子百思不得其解。真有此事此言,孔子的强词夺理,就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还妄称什么圣人?考诸历史文献,载有“佛肸以中牟畔”时间在赵襄子之时。《韩诗外传》云:“赵简子薨,未葬而中牟叛之;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次之。”《新序》云:“赵之中牟叛,赵襄子率师伐之,遂灭智氏,并代,为天下强。”襄子立于鲁哀公之二十年,孔子已卒五年,佛肸安得有召孔子事?!不知后来儒家门人弟子,竟然对此无一言之辩,真可怪也!

            29.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

                 译文:有的幼苗虽然发芽,但是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开花但却不结果实。

         解析:孔子借一棵苗而讲为学之道,告诉人们不仅要付出努力,更要有所思考,有所创造。否则,你就是看似学到了满肚子的学问,但因为只懂复述,不懂创造,你就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而已。

        孔子借一棵苗还讲了为官之道,告诉人们不能只是尸位素餐,而应“在其位,谋其政”,应出谋划策,为国为民做些实在有益的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而无政绩,就是“苗而不秀”;虽有政绩,但并不能真正长久的造福人民,就是“秀而不实”。你看看现在人批评那些当官搞花样的叫“作秀”,不是很贴切吗?

        孔子借一棵苗还讲了做人之道,告诉人们不能光说不做,不但要做,还要做出成绩来。否则,人家就会认为你是在作秀,认为你不过一个吹牛专家,甚至觉得你是一个骗子,言而无信。用广告来比较,我们会说,会制造一点产品而不懂做广告的企业是“苗而不秀”,而把广告做得天花乱坠,而实际有名无实的产品称之为“秀而不实”吧?如今,可怕的倒不是“苗而不秀”而是“秀而不实”,这才害人无穷。

          30.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译文: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便微笑着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呢?”子游回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讲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解析:孔子的学生子游做了武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由于武城是鲁国边境的一座城市,经常需要打仗,所以武城人尚勇善战。子游到任后,觉得武城人多武而少文,比较粗俗,于是展开了礼乐等文化活动的教育工作。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自己感觉治理的不错,就特意邀请孔子到武城去观光。孔子带来众弟子一进入武城,就听到谈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嘴巴一咧,眉毛微垂,笑着说:“子游啊,你真有意思,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大兴礼乐,等于杀一只鸡却用牛刀一样,过于小题大做了吧。” 

               迎接老师和师兄弟的子游本来想听些表扬的话,可没想到老师竟然这样评价他。他马上委屈的辩解道:“老师,我记得以前听您老人家说过:'管理者接受了教育就懂得宽容和仁慈,更能够爱人;老百姓接受了教育就能明辨是非,懂得规矩和道理,就能够更好的用他们做事。'”言下之意是:当年您这样教导我们,作为管理者不但要自己勤于学习,还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整个团队都要学习和接受教育。现在我成为了管理者,按照您的话在做,可是您却又这么批评我,我心里不服!孔子也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子游这种不忘师训而又当仁不让于师的态度很欣赏,于是对身旁的弟子们说:“小伙子们!子游说得非常正确,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一个知错即改的孔子。其实,孔子本来就很人性化,只不过被后世的弟子们和帝王们基于自己的目的强行抬到了神坛之上,让孔子在被人们景仰的同时也遭受着误读和误解。 

               孔子作为一个自学成才者,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情结。可惜生不逢时,所以他只能自己开办了一家政学院,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政治家。 而从孔子与自己弟子的各种交谈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孔子之所以深受自己学生的爱戴,那是因为孔子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为人正派,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更可贵的是孔子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有错必改。在弟子面前的孔子,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刺。两千年之后,我们读《论语》,还能看见一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孔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论语》与孔子呢?

《论语》妙喻30则浅析 - 太阳岛主 - 0757wujia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