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学生好奇心社会应包容。如果作为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发帖“求包养”可以理解,学校、社会应包容大学生的好奇心。不过,为调查研究发“求包养”帖,这种方式并不恰当,“调查前应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而不是以掩盖事实的方式调查,这样违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评论员毛开云:
北师大女生发帖求包养,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方式显然不妥。于己而言,降低自己身份,有损尊严和人格,甚至让人觉得自己丧失起码的道德观念。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言蜚语可以毁掉一个人。大一女生的做法非常危险,应该认识到危害性极大。于学校而言,影响学校声誉,降低北师大威信,造成社会上的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北师大及其北师大的所有女生,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于社会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当代的女大学生“糟得很”,发帖求包养无异于惹火上身、引狼入室。女生希望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对社会做一次试探,而且将写出调查报告,以此提醒女大学生。这种想法是对的,但方式实在欠妥。姑且不说弄假成真(不是没有可能),单说社会舆论对自己造成的副作用,都能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博主范子军:
“求包养”的试探是为了调查?我也不信。这样的试探希望调查出什么,又能调查到什么?报道没披露,可接受的价格?此前早有价目表在网络流传了;哪些人愿意包养女大学生?媒体、网络披露了也不少。“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女大学生因为贫穷等原因开始慢慢堕落,想了解一下是否真的容易受社会诱惑,于是发帖”。发帖者还是道出了真实用意,这哪里是在试探社会,分明是在试探自己,看看有没有勇气公开求包养吧?
如果说还想试探出别的什么,笔者猜想无外乎这样几个:一是有多少人会响应“求包养帖”,正如早年女生们攀比“回头率”一样;二是社会舆论的反应,无所谓还是炮轰;再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是校方的态度,暧昧还是干预?
“试探”跟“调查”,显然不是一码事;试探或者调查包养与求包养,无疑也与师大女生们的学业无关,不过,不管是试探、调查还是真的求包养,当校方表示“不便发表意见”时,我想,“试探”的“调查”效果大抵已经达到了。
媒体评论员王传言:
当 “包养”、“二奶”等字眼充斥高校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环境导致的问题。当“高校二奶”现象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在蔓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警惕,这样的毒瘤任意蔓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何种效用?北师大女生别出心裁的“求包养”似乎又让我们找到另外的解说途径,那就是戴着“试探社会”帽子的“包养”到底该如何定论呢?自然,这种“试探社会”是目的是出自好奇心,科学的讲,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警示女大学生。
但这种试探性性的调查方式是一种弯路,我们可以想象,不是任何形式的调查都是可以试探的。在这个广阔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现象,尤其是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当各类我们不了解和不明白的事情都需要通过“以身试法”的方式去调查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其代价自然是惨重的,结果也未必就是理想的。北师大的女生 “求包养”,一种最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弄假成真”,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不是舍命陪君子而是成了“舍身取义”,由是观之,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也更不值得推广。
博主异乡有你:
六名女生所谓的调差社会只是想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这个社会。你看看发帖就有人询问价格,这个社会多可怕啊!殊不知,正是6名女生的这种行为迎合满足了“可怕”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有市场就有产品,市场既然存在,产品就会产生,在这场交易中“学生妹”的走穴成为这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可怕”社会的形成,高校学生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么?
北师大女生发帖求包养试探社会的举动,令民众惊讶之余亦有调侃之意。很明显嘛,供需双方的交易仅叫骂需求方,作为二奶的主体,除了试探出了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吗?作为由来已久的二奶问题,古时也存在妻妾成群的现象,妓院的存在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妓院的存在并没有掩盖诸多烈女的贞操,这一点是无需证明的事实。或许,多了解社会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方式方法,网络的力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用不好,则会成为引发舆论风暴的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