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是首禅诗 朱明歧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听姜鹏讲《四库全书总目》课得知,李商隐的这首诗,历史上共有八十四人对此作解读,经分类约有十四种说法: 一是令狐青衣说; 二是咏瑟说; 三是调和以上两说; 四是咏瑟起心自伤身世说; 五是情诗说;六是悼亡诗说; 七是自伤身世说; 八是自伤兼悼亡说; 九是令狐恩怨说; 十是诗集之序说; 十一是伤唐祚说; 十二是寄托君臣朋友说; 十三是情场忏悔说; 十四是无解。 这十四种表达都有道理,然而这些道理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深的,普遍的,每个道理都离不开的大道理,那就是感知当下,要觉知生命中伟大的当下力量,否则只会留下惘然的追忆以及无尽的迷思。我以为这是本诗的主旨。在诗中诗人就是不直白地告诉你这个深刻的道理,而是让你去悟去思。梁启超说《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岀来。但我觉得他美,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认为梁氏说的这种美是此诗的通体之美,其神秘美就是觉知当下的禅意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基于这个想法我试译如下:精美之瑟无端端地多到五十弦,可是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迷思它的美好年华。这迷思就如庄周梦蝶一样迷乱,我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我?这迷思也像望帝一样执迷,死了还把春心托给杜鹃。(人在执迷中是很难醒悟的,也是难以自拔的),就像沧海的鲛人之珠只有在月明之时,才能看到它原来是泣泪而成,也如蓝田玉一样只有在阳光暖和之时,才能看到它渺生轻烟。此种在美好华年发生的迷思之情,可以期待日后会不断地追忆它。然而身处其中是无法当下感知的。是迷糊不清,怅然若失和一片迷惘的。 千年来对锦瑟一诗诸多解读,同样也离不开在“华年”这一时间维度上的展开。然后人往往身处其境,不能感知其美,缺乏觉知当下的力量,当时过境迁时却又迷思在追忆中。这就是人性。比如一个人想真正觉知大自然的美,壮观和神性,那么当下觉知是必须的,当你在明朗的夜晚凝视无垠的天空,而惊惧于它绝对的宁静,深邃和浩瀚时,那说明你的当下感知已经临下,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那一份美和神性就在那里了。反之,如你心智被困,杂念涌起,或背负包袱,同样仰视苍穹,你就会视而不见,觉察不到这份美,日后每每忆及此事留给你的只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