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广南县底圩乡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的调查研究

 xzhk 2011-09-22
做好“山”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2006-5-10     点击次数:840
 

——对广南县底圩乡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的调查研究
瑶  戈
        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也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带着“建设新农村,瑶族怎么办”这个问题,对广南县底圩乡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那烘村的瑶族同胞,能够在汉族和壮族村寨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关键在于自强不息,在山靠山,作好山这篇文章,把茶叶培育成为产业,用产业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对于瑶族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许会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那烘村的基本概况
        那烘村位于广南县底圩乡,与本县坝美镇、丘北县温浏乡和广西西林县古障镇交界,自古就有“鸡鸣三县知”之说。由于地缘上的关系,瑶族村民中98%以上都能讲流利的壮族语言和汉族语言。
那烘村地处九龙山腹地,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土地多为山地黄壤,自然林木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河流为珠江水系右江支流——达良河,山大坡缓,海拔约在1200—1800米之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经济作物的生长。稻田集中在达良河的沿河两岸,五分之四以上的稻田用河水灌溉,依靠雨水灌溉的稻田极少,粮食生产基本上旱涝保收。
        全村辖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左右,分别与几个壮族和汉族村寨相邻,至2005年末,有23户130多人,村民悉数是蓝靛瑶。据调查,全村有耕地面积90多亩,其中,稻田50多亩,旱地40多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75亩。人口密度大,人多耕地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这在广南北部山区是少有的。
        那烘村的历史不长。从资料记载看,十九世纪末,自其祖先从广西泗城府(今广西西林县)迁居滇赛村时起,至今也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对游耕民族的歧视,那烘村的山界林权一直没有被确认过,致使山界林权一再被邻村侵占,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底圩乡政府才对那烘村与邻村的山界林权作了粗略的确认。但是,那烘村的瑶族同胞,从来不因为山界林权不清而放弃自身的发展,更不因为土地面积少而自暴自弃,自从定居滇赛村之时起,就见缝插针,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和八角等经济作物,使“底圩茶”这个品牌常胜不衰,并传遍海内外。
        当然,要念活“山”字经,在山上找财源,从泥土中淘金,把茶叶作成一个大产业,那是现代那烘人的思维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市场运作的结果。据调查,茶叶已成为那烘村的主业,全村的茶叶种植面积约1000多亩,年加工干茶40000多公斤,产值50多万元,人均产值近2000多元,是底圩乡为数不多的富裕村之一。
        二、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的经验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不灵,经营机制不活等原因,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曾经有过几起几落的波折。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那烘村的瑶族同胞,以“底圩茶”品牌取胜,用产品质量占领市场,使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烘村是有名的贫困村,由于田地少,种植业单一,每年的五荒六月,全村就闹饥荒,有90%以上的农户,要靠返销粮救济。改革开放后,在村长黄文富(已病故)的带领下,瑶族同胞们不等不靠,用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全乡率先将山林权划分到农户,发动农户从改造旧茶园入手,将所有茶园改造成台地,建起了第一个茶叶加工厂,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在广西横县建立起稳定的销售点,将茶叶销往省外,开了“底圩茶”走上大市场的先河。
        (二)生存在山,生财靠山。“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瑶族占箐头”。这是在广南民间的一句顺口溜。那烘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落,瑶族同胞们正是依靠占据箐头的优势,才有了与大山共存亡的决心,形成了“生存在山,发展在山”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地发展茶叶产业。如今那烘村的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拥有茶叶加工生产线3条,年销售茶叶40000多公斤,产值达50多万元,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村。
        (三)示范带动,共谋发展。那烘村种植茶叶,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处在粗放的小农经济状态,真正把茶叶做成一个产业,那是近十几年的事。改革开放后,有些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外面经商,他们才发现茶叶市场潜在的商机。1992年,以黄贵忠、黄贵华为代表的一批能人,在本村租用土地连片种植茶叶,并建起第一个茶叶加工厂,村民们在拭目以待中,才看到了经营茶叶带来的丰厚利润。从此,村民们不再外出经商或打工,开始在自有的荒山上种植茶叶,并带动了邻近村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茶叶产业,使茶叶产业在这个山村初具了规模。
        (四) 市场营销,以质取胜。那烘村村民在经营茶叶的过程
中,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茶叶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的物质资料,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他们从种植到生产都严格把关,在保持“底圩茶”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出底圩绿茶、碧螺春、春尖白毛等新产品,做到“人有我优,人大我强”,茶叶价格一路攀升,深受海内外客商的欢迎。
        三、从种植茶叶到发展成为茶叶产业得到的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源泉。从那烘村种植茶叶到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充分说明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经过对那烘村发展茶叶产业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许多启示,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自强不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少数民族的共同
        特点,就是缺乏自信。那烘村的瑶族同胞,之所以能够在汉族和壮族村寨密集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他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十年来,尽管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辛,但是,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教育投入和智力开发等方面,他们的投资力度,都远远超过邻近的村寨。那烘村现已有大学文化3人、高中文化12人、初中文化20多人,人均受教育年度相对较高,从而为他们推广先进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文化、有知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村民,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已成为山村发展的信息员和领头雁,为发展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二)发挥比较优势是瑶族山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准则。从调查的情况看,那烘村虽然土地面积少,但水资源充裕,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人口素质高,可利用资源多,比较优势明显。1964年修通县乡公路后,上可直通文山,下可直达广西西林,交通相对便利。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优势,念活“山”字经,做好“山”这篇文章,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茶叶这个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典型引路才能带动全面发展。典型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烘村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典型示范引路,带动全村共同发展。那烘村种植种茶,虽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而改革开放后仅几十年的时间,茶叶却发展成为带动全村经济的产业,这就充分说明是典型引路的结果。如果没有村里的几个带头人,坚持抓住茶叶产业不放松,那烘村的茶叶不可能发展成为龙头产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瑶族山区急需一批敢为人先、有创新精神的典型,并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做强具有自身优势的传统产业。
        (四)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把茶叶做成大产业。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参与市场竞争,只能是待字闺中,永远都不为人所知。那烘村自从把茶叶当作一个产业来做的时候起,就一直瞄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置于市场竞争之中。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知名度,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几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态的残酷现实,他们以市场为平台,以广西横县等省内外销售点为窗口,不断展示自己的产品,促使茶叶销售业绩不断攀升。
 
        注释:①、②均引自《靛村瑶族》一书(黄贵权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贵方  文山州供销社副主任、州瑶族研究会副会长      
        通联:云南省文山州供销社
        电话:0876.2188978      13887639790
        日期:2006年5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