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

 mihu16 2011-09-24
什么是脾肾阳虚证    
   【概念】脾肾阳虚证是指由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本证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以泻痢浮肿,腰腹冷痛,并伴见虚寒之象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泄久痢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冷,或面浮身肿,或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或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什么是肝肾阴虚证
   【概念】肝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阳亢耗阴,或因房事不节,肾之阴精耗损,或温热病日久,肝肾阴液被劫,皆可导致肝肾阴虚。本证以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并伴见虚热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或胁痛,或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颧红,或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什么是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本证以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怀抑郁,或急躁易怒,或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什么是肝胃不和证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本证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或为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或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食纳减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

什么是肝火犯肺证
   【概念】肝火犯肺证是指由于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而使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按五行理论又称"木火刑金"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邪热蕴结肝经,上犯于肺所致。本证以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并伴见实火内炽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或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或见甚则咳血,痰黄稠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

什么是肺肾阴虚证
   【概念】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之阴液亏损,虚火内扰,肺失清肃,肾失滋养的虚热证候。多因燥热、痨虫耗伤肺阴,病久及肾,或久病咳喘,肺阴亏损,累及于肾,或房劳太过,肾阴耗伤,不能上滋肺金所致。本证以咳嗽少痰,腰膝酸软,遗精,并伴见虚热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见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什么是脾肺气虚证
   【概念】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累及于肺所致。本证以食少便溏,咳喘短气,伴见气虚之象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吐痰清稀而多,或见面浮肢肿,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什么是心肝血虚证
   【概念】心肝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多因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过多,或脾虚化源不足所致。本证以神志、目、筋、爪甲失养之状,并伴见血虚之象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震颤拘挛,或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什么是心脾两虚证
   【概念】心脾两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弱证候。多因久病失调,或思虑过度,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而导致心脾气血两虚。本证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并伴见气血亏虚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什么是心肺气虚证
   【概念】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症的证候。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波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生气之源亏乏所致。本证以咳喘,心悸,并伴见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咳喘,或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什么是心肾阳虚证
   【概念】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气上泛凌心所致。本证以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并伴见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微。

什么是心肾不交证
   【概念】心肾不交证是指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本证以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伴见阴虚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什么是膀胱湿热证   
   【概念】膀胱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一类证候。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范畴。多因外感湿热之邪,侵及膀胱,或饮食不节,滋生湿热,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本证以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并伴见湿热之象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或见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什么是肾不纳气证
   【概念】肾不纳气证是指由于肾气虚衰,降纳无权,表现以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又称肺肾气虚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或劳伤太过,或先天元气不足,老年肾气虚,致使肾气不足,纳气无权而成。本证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或见语声低怯,自汗乏力,或见腰膝酸软,或见舌淡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什么是肾气不固证
   【概念】肾气不固证是指由于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因年高体弱,肾气亏虚,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久病劳损,耗伤肾气所致。本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什么是肾精不足证
    【概念】肾精不足证是指由于肾精亏损,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元气不充,或因久病劳损,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所致。本证多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而且无明显的寒象与热象为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低下;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钝,发脱齿摇,舌淡,脉细弱。

什么是肾阴虚证
   【概念】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虚劳久病,耗损肾阴,或温热病后期,消灼肾阴,或房事不节,情欲妄动,阴精内损,皆可导致肾阴虚损。本证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并伴见虚热之象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健忘,男子遗精,早泄,或见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什么是肾阳虚证
   【概念】肾阳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多因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衰,或久病伤阳,它脏累及于肾,或因房事太过,日久损及肾阳所致。本证以性与生殖机能减退,二便失司,并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等虚寒之象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周身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而致的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为常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内寄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又称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的特性是宜潜藏,即元阴元阳宜固藏,不宜耗泄妄动。此外,肾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为州都之官,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
   肾病主要以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所以,临床以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女子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呼多吸少,二便异常等为肾病的常见症状。膀胱病以排尿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症。由于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而肾病也常影响膀胱气化失常而发生小便异常,如遗尿、小便失禁等。
   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证多责之于肾虚。
 
肝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与胆有经脉属络,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额交巅顶。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绕行头身之侧。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胆为"中清之府",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故有"胆主决断"之说。
  根据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特性,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症状;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疸,惊悸,胆怯及消化异常等。
  肝病的证候可以概括为虚实两类,而以实证为多见。实证包括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而致的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火劫肝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致的肝阳上亢证;阳亢失制,肝阳化风而致的肝风内动证,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内犯而致的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虚证包括多因久病失养,或它脏病变所累,或失血,致使肝阴、肝血不足而致的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胆的病变多表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见的肝胆湿热证。
 
什么是肝血虚证
  【概念】肝血虚证是指由于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因失血、久病,营血亏虚所致。本证以筋脉、目、爪甲失于濡养的见症及血虚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夜盲,面白无华,爪甲不荣,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什么是肝阴虚证
  【概念】肝阴虚证是指由于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灼肝阴,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使肝阴不足而成。本证以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的见症及阴虚内热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如蝉,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或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蠕动,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什么是肝郁气滞证
  【概念】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本证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等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或见瘰疬,或见胁下癥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病情轻重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什么是肝火炽盛证
  【概念】肝火炽盛证是指由于肝经火盛,气火上逆,而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证候。又称肝火上炎证,简称肝火证,亦有称肝胆火盛证、肝经实火证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以致肝胆气火上逆所致。本证以肝经循行部位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或胁肋灼痛,或见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或耳内肿痛流脓,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什么是肝阳上亢证
  【概念】肝阳上亢证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多因恼怒所伤,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或因房劳所伤、年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荣,致使肝阳偏亢所致。本证以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或见急躁易怒,或见腰膝酸软,或见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什么是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对内生之风的病机、病状的概括。“内风”所以冠以“肝”,这是由于内风之生成与内脏阴阳失调有关,特别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证则是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根据病因病性的不同,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不同证候。
 
  (一)肝阳化风证
  【概念】肝阳化风证是指由于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导致的一类动风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伤阴,或素有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日久,亢极化风,从而形成本虚标实、上实下虚的动风之证。本证以平素即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之状,而又突见动风之象,甚或卒然昏倒,半身不遂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或见头痛,或见肢体震颤,项强,或见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或见步履不正,或见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
 
  (二)热极生风证
  【概念】热极生风证是指由于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归属血分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因邪热亢盛,燔灼心肝二经所致。本证以高热兼见动风之象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高热,或见烦躁,躁扰如狂,神志昏迷,或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或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阴虚动风证
  【概念】阴虚动风证是指由于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因外感热性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致使筋脉失养而成。本证以手足蠕动、眩晕等动风症状兼有阴虚之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四)血虚生风证
  【概念】血虚生风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因急性、慢性失血,而致营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本证以肢麻振颤、眩晕等动风症状,兼见血虚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什么是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湿热内生,或由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土壅侮木,致使湿热蕴阻肝胆所致。
  【概念】由于肝胆位居中焦,故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病证范畴。本证以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及湿热内蕴征象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胁肋灼热胀痛,或见口苦,或见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或见小便短赤,或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鲜如桔色,或带下色黄秽臭,阴部瘙痒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什么是寒滞肝脉证
  【概念】寒滞肝脉证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寒凝肝经证,简称肝寒证。本证以少腹、阴部、巅顶冷痛,脉弦紧或沉紧等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或阴囊收缩引痛,或见巅顶冷痛,或见得温则减,遇寒加甚,或见形寒肢冷,或见舌淡苔白润,脉象沉紧或弦紧。
 
什么是胆郁痰扰证
  【概念】胆郁痰扰证是指由于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忧郁,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胆,致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所致。本证以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或见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或头晕目眩,口苦,呕恶,或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什么是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什么是脾气下陷证
  【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头晕目眩,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什么是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畏寒肢冷,少气神疲乏力,面白不华或虚浮,或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什么是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并见出血,或便血,或溺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等。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什么是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本证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甚则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或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什么是寒滞胃脘证
  【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脘,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部冷痛,甚则痛势暴急,遇寒加剧,或得温则减,或见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温,或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什么是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而表现的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甚则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口臭,或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或舌红苔黄,脉滑数。

什么是胃阴虚证
  【概念】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或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而数。

什么是食滞胃肠证
  【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问有无伤食病史。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什么是血瘀胃脘证
  【概念】血瘀胃脘证,是指血液瘀积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凡脾胃之病,或寒凝、气滞等使血瘀于胃脘,皆可引起此证。以胃脘刺痛、舌紫、脉涩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有胃脘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疼痛于进食后增剧,食少,消瘦,或见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脉涩。

什么是大肠虚寒证
 
  【概念】大肠虚寒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阳虚,或过食生冷,或久病、腹泻持续不愈以致损伤阳气所致。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大便异常,包括腹泻或便结,与虚寒象并见。
   【临床表现】有肠鸣、大便溏泄、失禁,甚则肛门下坠或便后脱肛,腹痛绵绵,喜暖喜按,或畏寒喜暖,肢体不温,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有大便秘结难出,舌淡,苔白滑,脉沉弱或迟。

什么是虫积肠道证
  【概念】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面黄形瘦,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睡中齘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晴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什么是肠燥津亏证
  【概念】肠燥津亏证是指由于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多因素体阴亏,或年老而阴血不足,或吐泻、久病、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或因失血、妇女产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津液亏虚、大肠失于濡润所致。本证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或伴见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什么是肠热腑实证
  【概念】肠热腑实证是指由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本证以腹满硬痛、便秘及里热炽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什么是肠道湿热证
  【概念】肠道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本证以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什么是肺阴虚证
 
 【概念】肺阴虚证是指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若虚热内扰之症不明显,称为津伤肺燥证。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本证以干咳或痰少而粘和阴虚内热见症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什么是肺气虚证
  【概念】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因脾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肺失充养所致。本证以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及气虚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动则益甚,咳痰清稀,少气短息,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什么是痰热壅肺证
  【概念】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又称痰热阻肺证,多因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或素有宿痰,内蕴日久化热,痰与热结,壅阻于肺所致。本证以咳喘、痰多及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或喉中痰鸣,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什么是肺热炽盛证
  【概念】肺热炽盛证是指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简称肺热证或肺火证,多因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以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本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煽气灼,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什么是痰湿阻肺证
  【概念】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可见于急慢性疾患,而以慢性病为多见。在急性病变中,大多由寒湿外邪侵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在慢性疾病中,多由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久咳伤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酿痰,阻滞肺系所致。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什么是寒邪客肺证
  【概念】寒邪客肺证,是由寒邪内客于肺所反映的证候,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征。寒邪客肺证,是由寒邪内客于肺所反映的证候,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凉,舌淡苔白,脉迟缓。

什么是燥邪犯肺证
  【概念】燥邪犯肺证是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燥气伤肺证,亦称肺燥(外燥)证。据其偏寒、偏热不同,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多因秋令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所致。初秋感燥,燥偏热,多病温燥;深秋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本证以肺系症状及干燥少津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咯血,口、唇、鼻、咽干燥,便干溲少,苔薄而干燥少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脉浮紧、或少汗脉浮数。

什么是风寒犯肺证
 
  【概念】风寒犯肺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致使肺气失宣而成。本证以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表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清稀,恶寒微发热,鼻塞,流清涕,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什么是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及痰火扰神证。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府,且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将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什么是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什么是心阳虚证
 【概念】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或疼痛,畏寒肢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 胖,苔白滑,脉微,或沉迟无力,或结、代。

什么是心阳暴脱证
  【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本证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亦有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者。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什么是心血虚证
  【概念】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本证以心悸、失眠及血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或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或劳心耗血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淡白,舌淡白、脉细弱。

什么是心阴虚证
  【概念】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本证以心悸失眠及阴虚证为辨证要点,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热病后期耗伤阴液,或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什么是心火亢盛证
  【概念】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本证以失眠、烦躁、狂谵及舌尖红绛、舌疮、实火内炽为审证要点,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嗜肥腻厚味以及烟酒等物,久而化热生火所致。
   【临床表现】心胸烦热、夜不成眠,或见狂躁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心火亢盛证与心阴不足证都能反映心病的常见症状和热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应注意鉴别。

什么是心脉痹阻证
  【概念】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所反映的证候。本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审证依据,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有形之邪阻滞心脉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因其成因之不同,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名,故临床应分辨疼痛特点及兼症以审证求因。

什么是痰迷心窍证
  【概念】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本证以神志异常伴有痰鸣或吐痰涎、苔腻、脉滑等痰证症状为审证要点,多由感受湿浊之邪,阻遏气机,或因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或痰浊挟肝风内扰,致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临床表现】本证常见于癫、痫及痰厥等病证:

  癫证:癫证为精神失常的疾患。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临床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苔腻,脉滑。

  痫证:临床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人,苔腻脉滑。

  痰厥:临床见面色晦滞、脘闷呕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中痰鸣九、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

什么是痰火扰神证
  【概念】痰火扰神证是指由于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本证以神志异常和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火内盛症状为审证要点,多因情志刺激,气机郁滞化火,煎熬津液为痰,或外感湿热之邪,蕴成痰火,或外感热邪,灼津为痰,致痰火内扰引起。
   【临床表现】外感热病中,可见发热烦躁,面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吐痰色黄,或喉间痰鸣,胸闷,或见神昏谵语;内伤杂病中,可见心烦不寐,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什么是瘀阻脑络证
  【概念】瘀阻脑络证是指由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为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多由头部外伤后,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阻塞脑络所致。本证以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见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什么是小肠实热证
  【概念】小肠实热证,是由于心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小肠里热炽盛表现的证候,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渴喜冷饮,或口舌生疮,或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什么是水液停聚证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脏腑经脉输布和排泄水液功能,致水液停积于体内的病证,即为水液停聚证。本证的病变很多,水肿与痰饮证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类证候。
    (一)水肿
  【概念】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
  临床辨证,首先区分阳水与阴水,以明虚实。

  1.阳水水肿性质属热、属实者为阳水。多因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注,或湿热内蕴,或疮疖余毒未尽等因素引起。临床常见两个证型:

  (1)风水相搏证
  【概念】指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骤起眼睑头面先肿,并兼表卫症状为审证要点。
 
  (2)湿邪困脾证
  【概念】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全身水肿及脾胃症状为审证要点。
 
  2.阴水水肿性质属虚、属寒者为阴水。多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而致。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 白 ,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
  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为阴水。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肾阳虚的水肿,较脾虚水肿更为严重,故肿势日益加剧。
 
   (二)痰饮
  痰和饮均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稠者为痰,稀者为饮。二者虽属同类,临床表现则各异。
 
  1.痰证
  【概念】指水液凝聚而质稠,停于身体各部所引起的病证。
  痰之成因非一,有因阴虚火炎,上迫于肺,肺气热则煎熬津液,凝结成痰;有因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津液受灼而痰凝;有因脾胃虚弱,或饮啖过度,致使脾失健运,水液壅滞成痰;有因肾虚水泛,久而成痰;有因外感六淫,使肺脾升降之机失常,水液内聚成痰。
   【临床表现】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咯痰,呕吐痰涎,脘痞纳呆,恶心,眩晕,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有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辨证要点】痰之症状,变幻不一。因痰或咯吐外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故症状千变万化。种种怪症,皆痰所为,古人曾有怪病皆属于痰之说。总之,痰可分有形、无形两类。有形易于辨别,如咯痰、呕吐痰涎、喉间痰鸣、痰核、大便粘稠如涕等。无形难以确诊,如失眠、癫狂、眩晕、喉间如梗、胸闷短气、脘痞、肢麻不遂等。在临床时,可据症状结合舌苔腻、脉滑等来确诊。
  痰证临床表现复杂,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从现代医学而言,许多精神、神经疾患的症状异常复杂,如癫痫、癔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神志不清等,多与中医学的痰证,尤其是无形之痰有关。故在临床时,上述疾病只要具有吐痰涎或痰鸣和苔腻脉滑的症状,均可以从痰论治。
 
   2.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
  饮的形成,可直接由外邪侵袭,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或因中阳素虚,或复因饮食不慎、外邪内侵,以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从而停聚为病。
 
  (1)饮留胃肠证
  【概念】指寒饮留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金匮要略》称此为狭义之痰饮。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肠间水声漉漉、头目眩晕、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滑。
  【辨证要点】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恣饮无度,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中阳不振,脾失健运,水停为饮,留滞胃肠而成。本证以胃肠有水声,脘腹胀满为审证要点。

  (2)饮停于肺证
  【概念】指寒饮壅阻于肺,肺失肃降所表现的证候。《金匮要略》称此为支饮。属内科肺胀病。本证多因脾肾阳虚,伏饮内停,遇寒则发,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咳喘上逆,胸闷短气,倚息不得平卧,喉中痰鸣,痰多清稀如水或呈泡沫状,甚则心悸浮肿,舌淡苔白滑,脉弦或紧。
  【辨证要点】审证要点是喘咳、吐清稀泡沫痰。

  (3)饮停胸胁证
  【概念】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为胸胁饱胀,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为"悬饮"。本证多因中阳素虚,气不化水,水停为饮,或因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液运行输布障碍,停聚为饮,流注胁间而成。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肋间饱满,气息短促,或眩晕,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本证以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为审证要点。

什么是津液不足证
  【概念】津亏证根据其所反映的脏器不同,临床可分为肺燥津伤、胃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等。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而出现的证候,属内燥证。
  【临床表现】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渴欲饮水、皮肤干燥甚或枯瘪、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症。
  【辨证要点】是以唇、舌、咽及皮肤干燥,溲少便干为主要症状。
  津液不足的产生,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化减少,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某些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引起长期进食减少,使津液化生之源匮乏,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因热盛伤津耗液、大汗、吐泻、泄利太过等导致津液大量丧失,则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什么是津液病辨证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面。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什么是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什么是七情辨证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
  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临床表现】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昏暴厥;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思伤,则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恐伤,则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什么是饮食劳伤
    饮食、劳倦和房室所伤,在询问发病等情况。可以获知其病情在外,还可据其特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
 
  1.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若不慎误食毒品,则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2.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等;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3.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什么是外伤辩证
    外伤,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证候。
  与此同时,还应查明发病的原因,注意其气血、脏腑、经络所在的病变及其证候发展的趋向。
  
    1.金刃所伤
  金刃伤,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伤后挟感毒邪溃烂成疮者,称为金疮。
  【临床表现】局部破损出血,疼痛红肿,若伤筋折骨,流血不止,疼痛尤为剧烈,并常因出血过多,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黑等虚脱证候,伤处为风邪毒气侵入则表现寒热,筋惕,牙关紧闭不开,面如苦笑,阵发筋肉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则为破伤风。
 
  2.虫兽所伤
  虫兽伤即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如蛇伤、犬咬伤、蜂、虿、蝎、毛虫等昆虫螫刺伤等。虫兽伤分无毒和有毒两种。虫兽伤,人因昆虫螫刺、叮咬,或兽类咬伤从局部感染而发病。
  【临床表现】轻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或发疹,重则牵引四肢发麻或痛甚,头晕,胸闷,亦有出现瘀斑及出血者;若为狂犬咬伤,病发作时,则有恐水、畏光、畏声等症。  
 
  3.跌扑所伤
  跌扑伤,即人因跌扑、殴打、闪压、运动损伤,及从高坠下而致的创伤。
  【临床表现】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出血、骨折、脱臼等,若因挤压,或从高处坠下,皆可引起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头晕不举,戴眼直视,口不能语,乃至昏厥等。

什么是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闭六种。  
 
  二、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面。

什么是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六气,属于正常的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出现异常、剧烈变化,正气无法与之抗衡时,六气就成为致病原因,称为六淫。此外,疫疠亦属外感病证,故在此一并讨论。
  六淫(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发病特点有三:
    一为多有季节性,如冬多寒病、夏多暑病,且常与气候的急骤变化有关。
    二为六淫可单独为病,亦可数淫同病,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六淫尚可相互转化,如风寒化热、湿邪郁久化热、化燥等。
    三为病由外邪侵入所致,故发病之初常见表证,随病势发展而逐渐出现里证。
 
  六淫辨证之风证
  风为阳邪,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邪致病常犯诸阳之首的头部、体表与上焦的肺脏,且病位不定,游走无常,发病迅速,变化快,风性主动,常见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振颤、麻木、瘙痒、头晕目眩等症状。在临床上还有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章范畴。

  1.伤风:恶风、微发热,头痛,汗出、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失眠多梦、苔薄白,脉浮缓。

  2.风痹:四肢关节及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

  3.风水:发热、恶风、头面浮肿,小便不利。

  4.风疹:皮肤瘙痒,漫无定处,皮肤出现丘疹,或红或白,时隐时现,遇风加剧。

  5.风中于络:突然面部麻木不仁,口眼喎斜,甚则流涎。

  6.破伤风:外伤后颈项拘息,口噤不开,肢体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