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课的基本要求

 灯火闌珊 2011-09-24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它能较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修养、对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反映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且不受场地、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灵活方便、便于反馈,因此,说课活动已成为教学研究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形式,并被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作评价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考核项目。
说课的形式有整体性(基础性)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及设计)和专题性(局部性)说课(点式说课、线式说课、面式说课、块式说课等)。

专题性说课:对整个性说课中的某一环节进行阐述。包括:

点式说课:说重点、难点、拓展点、创新点、导入点、切入点、突破点、生成点……

线性说课:说教学的主线,如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个案……

层面说课:说学情、目标、教学策略、拓展练习、课堂评价、课后反思、教育故事……

块状说课: “块状”说课主要指说课程(某一学科)、说教材(某一学段、某一册、教材整合等)、说单元(某一单元、某几单元等)、说模块(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数学分数教学、图形教学,英语字母教学、口语教学等)。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区别

(一)说课与备课的区别

备课是教师为了上好课,在分析学情、研究课标、吃透教材、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或设计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编写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目标测试题等,它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说课则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说课除了要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 备课主要是教师个体的静态活动,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直觉去思考,多是教师个体的隐性思维活动。说课是备课结果的理性化表述和检验,要求教师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是由说课者与听评者共同参与的教师群体的动态活动,是教师的显性思维活动。所以从备课到说课,是教师从个体活动到群体活动、从隐性思维到显性思维、从静态到动态的 “转变”和“飞跃”。其间不仅有“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显示了“质”的变化与飞跃。

(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活动,它有具体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具体的师生配合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专家,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同时,侧重于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理性地阐述理论依据和实际依据,研究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三、整体性说课的内容

说课一般应简要地概括说明所定课题的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设计及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的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内容(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说课不同于上课,它不仅要说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怎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运用什么教育教学理论。但在目前的各种说课比赛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怎样做”说得头头是道,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得不足,甚至是只字不提,这样的说课就不够深度了。说课时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课程标准》中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一般要作以下几方面的阐述:(1)教材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为以后哪些内容提供基础、编写者编写的意图及特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及确定的依据(重要的是要说明为什么把它确定为重点难点)。
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是一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网,重点知识就是这张网上的纲,抓住了重点知识,就能以纲带目,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学科中基础的、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强、理论性强的概念、原理、规律性知识,或是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知识、技能、方法。

难点指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困难之所在,教学难点除决定教学内容外,还与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多少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对学习难点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中学生而言,缺乏感性认识的抽象知识、逻辑性强的知识、容易浑肴的知识、应用时需要考虑相关因素较多的知识、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及难以记忆的知识均属于难点。一般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知识抽象,形成难点。人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些理论性知识、一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如力、电流、原子结构、宇宙等等。2、缺乏基础知识,形成难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入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新知识的获得都需要旧知识作铺垫,空中楼阁是难以造就的。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没有先决知识作支撑,学生就会难以接受,更谈不上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就形成了知识难点。3、思维定势,形成难点。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使旧思路畅通,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结果人们就以习惯的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导致的错误。在学习知识时,人的大脑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构成了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拟制作用,使新知识成为知识的难点。如若没有强烈的、持续的新刺激来加以刺激,新思路就难以形成和发展,如《科学》中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经常受到数学解题方法的干扰。4、知识相近,形成难点。有些知识,内容相近或相似,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有些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相似,学生很容易按自己的主观想像来理解;有些知识,科学上的解析与日常中上的解析不大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结果造成差错,形成了难点。5、知识难点多、难度大,形成难点。有些知识本身难度就大,再加上难点不止一个,使学习者不易理解;一些知识包含了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结果形成难点。
关键点教学内容中对顺利学习其它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作用的知识,抓住关键点,在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确定教学关键点必须抓住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安排与合理的认识顺序之间的矛盾(如课文中无关键点,也可说说课文中的拓展点、创新点、切入点、突破点、生成点、疑点)。

重点对教材而言、难点对学生而言、难点是相对的。重点难点有时相同的,有时无关联。

2教学对象(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植物的分类》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知识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基础。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植物学这门课也充满兴趣。但是,学生们虽有的植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而是以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主线来学习的,同时对于书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称,学生可能会遗忘的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们学校原是厂矿企业子弟学校,学生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城里、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周围的厂矿企业。农村学生接触的植物比较多,具有相当丰富的植物知识,但平时所叫植物的名称与书本上并不完全相同;城里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有关植物的知识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家里的花草及生活区周围的树木,相对比较贫乏;厂矿企业学生地处农村,企业绿化搞得好,又有公园,平时能看到植物比较多,可没有系统地去认识植物,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城里学生和企业子弟由于受家庭和学校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生学习的习惯相对稍逊。为此,好上好《植物的分类》一课,需要许多直观的植物知识材料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3)了解生的生理、心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陶行知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在“变态根、变态茎”等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变态根和变态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加之变态根和变态茎外形相近和相似,不但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发生误解,教师也会产生类似情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实物或直观教具,通过反复比较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变态根和变态茎本质区别,以达到区分变态根和变态茎的目的)。
3、教学目标的定位:在说课中要着重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来确定目标),教学目标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课程标准一致,但有时也可按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说课者制定的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参不一致,则应说明理由。新课程有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细目标可参考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目标有:了解(说出、描述、知道、识别、举例、记忆、确定等)理解(说明、比较、概述、区别、解释、懂得、对比、看懂、查找)应用(使用、分类、归纳、概括、综合、解决等)技能目标有:模仿(尝试、模仿、模拟、再现、重复等)独立操作( 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测量、计算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受(感觉、接受、注意、关注、感到)、认识(认得、区别、经历、描述、明白、表达)、运用(选择、采用、解释、交流、 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经历(感受)(萌发、体会、 体验、参与、讨论、观察、感觉、感触等)反应(认同)(关注、选择、注意、感知、领悟、领略、激发、懂得等)领悟(内化)(建立、树立、形成、养成、提高、增强等)

4、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学具  2)课件    3)多媒体硬件、软件  4)网络

要说出所应用媒体的“设计思路(以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分析选用教学媒体的需要);阐明选用该媒体的目的;说明应产生的作用及所追求的教学效果等。

5、教学方案设计:包括:(1)整体设计思想:(最好能说明所依据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如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多设计问题情景及反馈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把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时,要多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学会评价、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2教学媒体的选择:包括教具的准备和使用;实验器材、目的、设计、改进;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特点、作用。(3教学方法的确定: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教材内容、教育对象、教学资源等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作用,营造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教学最优化。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组合,要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并说明几种教学方法的补偿效果和组合运用的方式。(4学法指导及依据(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学预设:“凡事预则立”,教学设计就是广义的预设。狭义的预设是相对生成而言,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预设意味着都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具有假设性、科学性、预见性),一个好的预设是解决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成果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的。巧妙且富有创意的预设与生成两相媲美,使得课堂亮点闪烁、流光溢彩。课堂预设要预设学生会想到的问题,更要预设学生没想到的或者根本想不到的问题。
6、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部分):包括整个教学流程和典型环节的设计(特色或亮点)
整个教学流程:以教学模式或教学步骤的形式呈现。(化学:设置问题、创设情景――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历史:渲染气氛,吸收注意――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语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拓展延伸――自我总结――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典型环节的设计:

1)新课引入设计:怎样引入、为何要这样引入、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媒体呈现:呈现的时间、方式、如何观察、操作、讨论、如何拓展知识;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技巧(如旧知迁移、众星捧月、举例点拨、反复对比、设置情境、互助讨论、问题揭示、化整为零、架桥铺路、直观演示)
4)问题等设计艺术(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情境的创设方法(能影响和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和感情的外部环境和事物)练习设计

5)教师引导:引导参与、引导认知、引导交流、引导探索
6)反馈调控: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如没落实又如何补救。
7)归纳小结(梳理内容式、首尾呼应式、悬念中止式、延伸拓宽式、展现成果式、联系实际式、检验巩固式、表格填空式、左右沟通式、引导观察式、存疑探索式、指明规律式等。
8)板书设计: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文字、公式、符号以及所画的图形图表等等,它展于空间,表现为静态,感之于视觉,以展开知识的“核心”而存在于黑板上的一种艺术。是教师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能起到“引导学生定向注意、定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板书在设计时要从教学目标(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需要(醒目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易混淆、易错的地方)出发,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直观性、简洁性及艺术性的结合。所以在说课中要简明扼要地说明板书的内容、编排、个性化设计的特色,说明是如何突出显示重点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从属式板书、辐射式板书、图文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箭头式板书、问题式板书、答案式板书都是常用的理想板书形式。

难点突破方略

1旧知迁移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地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学生如不能有效地把握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就不能有效地领会新知识(这就产生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来突破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问题。
2直观演示法:人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有些知识(理论性知识),由于缺乏与此有关的的感性知识基础,学生很难理解。对于这类难点,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运用活生生的实例、采用形象的比喻类比等方法来讲解外,更要运用板画、挂图、模型、标本、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知识创造条件。

3架桥铺路法:有些知识起点比较高且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一些先决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暂时遗忘),那么学生就难以接受、搞懂新的难点知识。这时教师应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的方法,扫清知识障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问题揭示法:把教学难点化解成问题形式,通过提问、提示、讨论等方式,解决难点。
5化整为零法:有些问题是由于小难点较多叠加后使难度加大,如果把各个小难点进行分解来逐个突破就显得不是很难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我们可采用把一个比较难懂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先让学生搞清小问题,再把小问题综合起来解决大问题。
6互助讨论法:有些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十分卖力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点学生可能当时听得懂,但课后很容易就会印象模糊甚至混淆。如果将该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探究、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看法、相互帮助,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更好地消化难点知识。
7设置情境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遇到的一些教学难点,其难就难在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生活体会,有的学生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生活体会,所以很难理解。针对这个原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措施,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具体情形,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8反复对比法:有些知识内容相近、相似或相反,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有些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相似,学生容易按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理解或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结果造成差错,这就要求教师能对这类知识要反复对比,多次练习,强化巩固。
9举例点拨法: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维会受阻或产生偏差,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的结症所在,巧妙地进行点拨,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走出绝境,变得豁然开朗。

  结束语: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说课不是讲课,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像正常上课那样讲。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应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地说出来。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或书本上的内容。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注意避免过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