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合作

 本性多情 2011-09-24
  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元,班级是师生朝夕相处、共同培育心智、沟通情感的场所,也是一个与家长、社会密切相关的生命共同体。班级整体氛围与班集体是否和谐,不仅会影响每个成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进取、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在学业和道德上不断健康成长,成为班级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本课题旨在通过合作策略的研究来达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的。
  合作的概念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为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强调个体与人际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合作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始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合作学习法,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达成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
  课题组对合作学习策略的范围进行拓展,研究将生生合作拓展为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的策略。合作策略的运用是一种有预见性的、诊断性的、矫正性的行动过程,要围绕构建和谐班级的共同目标,提高合作意识,调整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同事、同学)、家校间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找出和谐班级建设积极有效的行动方案。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7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在初一到高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共回收有效问卷2315份。通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学生对与同伴合作、与老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的态度、现状和困难。这一调查结果对课题组希望通过运用合作策略来构建“和谐班级”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生生合作的现状分析
  作业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调查显示,787%的学生作业是独立完成的, 154%的学生会与同伴合作完成作业,极少部分的学生是应付了事或干脆不做。由于大部分学生选择独立完成作业,那么,在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学生又会持什么态度呢?在回答“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你会选择怎么做”的问题时,70%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合作探究”,15%的同学“主动找老师”, 13%的学生“空着不做”,而有2%的学生选择“抄同学的”。
  从这个选择来看,在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愿意寻求合作与帮助,尤其是寻求同伴的帮助,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希望不劳而获。
  在学校生活中不仅有学习的任务,还有人际交往、班级事务和各种德育活动等,在面对这些课余工作和活动的时候,同学们又是怎样想的呢?调查显示,在班集体生活中, 254%的学生表示经常与同学合作,562%的学生有时会与同学合作,这可能是他觉得有的事情一个人完成会有困难,所以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还有16的学生表示从未或偶尔会与同学合作。在学生的观念中,有 772%的学生认为双方的合作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有839%的学生认为合作完成的任务成功率高而且过程中的体验有利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但也有87%的学生认为合作浪费了时间、影响了个人的学习,还有64%的学生认为合作时场面会混乱,影响班级纪律。在与同学的合作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绪也各不相同,867%的学生觉得愉快(预备年级的学生认为合作过程愉快的占94%),117%的学生在合作中体会不到什么感觉,还有09%的学生表示不愉快。数据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合作中感到不愉快的比例在增加,这提示我们,合作策略应随学生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但也有部分学生不愿合作或者即便合作也觉得不开心。导致同学之间合作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1)同学之间观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合作。
  (2)合作的时候往往有一些强势同学占上风,造成合作不愉快。
  (3)有的学生对合作伙伴有看法,彼此不够信任,互不体谅,导致合作失败。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合作学习的一些策略亟需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
  2.师生之间合作的现状分析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对此,797%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148%的学生表示虽然不太愿意但还是合作了,54%的学生是利用合作的机会聊天,还有0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合作。
  上课时,教师经常会有提问,对此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心态。调查显示,举手回答老师提问的同学中对答案没有把握但想试一试的占大多数,而不敢举手的也有一部分;还有的同学其实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为了表示自己愿意合作也举手。
  从学生作业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程度,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师生合作的状况。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同,对待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或试卷的态度也不同。有 828%的学生能及时订正作业,表明他们与老师的合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成效;有128%的学生能在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后及时订正自己的错误,通过进一步与老师、同学的合作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效,有31%的学生比较被动,被老师点名到办公室后才愿意与老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有1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与老师或同学合作完成作业。调查中发现,年级越低,能够及时订正的学生就越多,中高年级能及时订正的比例下降到58%。但初三由于升学因素,及时订正作业的比例出现回升。
  在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学习效果更好”的问题时,有782%的学生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言”效果最好,有119%的学生认为“与同学合作交流”效果最好。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以此作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还有74%的学生喜欢“自己探究弄懂”,认为同伴的合作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还有25%的学生更愿意在老师的点名帮助下在办公室进行学习。
  在问卷中,我们关注了害怕与老师合作的学生的想法:
  (1)老师比较凶,怕老师批评,对办公室有恐惧感。
  (2)害怕自己问的问题太简单,问出这样的问题显得“太丢脸”,不敢向老师请教,宁愿和同学讨论或请教同学。
  (3)办公室里有很多人,如果在办公室被老师批评,其他老师也会趁机批评。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无形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合作无法有效开展。
  3.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情绪和表现,良好的家校互动往往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任务。
  首先来看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情况,中学阶段,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往往比与同学或朋友的交流少。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问题成为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障碍。在回答“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你是否会及时告诉家长”的问题时,有25%的学生表示当天就会跟家长说,有55%的学生表示有时会跟家长说,有13%的学生只说大事不说小事,7%的学生从来不会告诉家长。在回答“你是否会与家长交流”的问题时, 35%的学生经常与家长交流,43%的学生偶尔交流,17%的学生在父母问起的时候才会说,5%的学生不愿与家长交流。有48%的家长经常与子女交流学习情况,34%的家长有时交流,13%的家长偶尔交流,而5%的家长从不关心子女的学习。
  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不少学生会主动把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告诉家长,一半左右的家长也会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有部分学生是有选择性地向家长讲述,与家长交流时显得比较被动;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从来不和家长沟通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
  代沟可能是学生和家长之间造成彼此不愿意交流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时处理不当,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也有所欠缺,从下面两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联系家长”这一问题的态度。
  “当班级里有同学表现不好时,你是否赞成老师经常联系家长?”对于这个问题,只有119%的学生表示赞成,有511%的学生认为要看犯了什么错,还有37%的学生不赞成或者根本无所谓。据此看来,学生不太喜欢教师一遇到事情就告诉家长,而有的学生则已经对这样的做法表现麻木。对于“当你在校表现不好时,老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的问题,778%的学生选择“谈心交流,耐心辅导”,表明老师对联系家长的做法还是比较谨慎的;111%的学生选择“打电话告知家长”;78%的学生选择“要求家长来校”;还有33%的学生选择了“批评我,冷落我”,教师采用这种冷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也说明,有一部分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教师即便联系了家长也没有用处。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校联动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责任为此付出一定的时间和情感,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在学生的眼里,影响自己与父母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自身的问题。
  父母方面的原因有: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交流,
  (2)亲子双方存在代沟,观念不同,无法沟通,父母只注重学习成绩,给孩子的压力太大;
  (3)父母太严厉,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很生硬,经常发脾气,不讲道理,不容反驳,无法沟通。
  学生自身的问题有:
  (1)作业较多,缺乏交流时间;
  (2)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流;
  (3)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犯错,害怕被家长责骂;
  (4)自己个性较独立,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做好,不需要和父母交流。
  因此,改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以及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学生实际面临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有利于推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1.改进生生合作策略,提升合作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状况,也证明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责任感。对于合作中出现的因“观念不同、性格内向、彼此缺乏信任感”而造成的合作失败,或者“强势的同学占上风、骄傲自大、男女有别”而造成的合作不愉快等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促进合作的措施,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
  (1)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如掌握特定的知识点或技能。强调共同的利益,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才能使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的责任感。
  (2)有效团队的形成。在小组建立之初,需要让所有小组成员清楚有关的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具体职责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属于自己的职责。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更有效的合作。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才会更加有效。
  2.改进师生合作策略,改变合作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相处得比较融洽,在学习与活动中都能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班级的和谐发展。调查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比较凶,让他们有畏惧心理,对教师办公室有恐惧感等,表现出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的严厉态度。学生感觉到自卑,害怕被老师责骂,害怕被其他老师耻笑等,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不满。因此,要改善师生之间合作的现状,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1)把握“向师力”。“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即使教师批评得重一点,学生也不会反感。但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表扬学生,也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批评学生,学生更会认为老师与自己过不去,极易产生抵触、对抗情绪。由此可见,“向师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占据十分关键的作用。
  (2)善待后进生。对老师有畏惧心理的往往是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学习、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尊心。所以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理智、耐心地帮他们分析原因,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温暖,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这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讽刺等,往往会让学生离教师更远,最终导致师生双方无法达成良好的合作。
  3.改进家校合作策略,调整合作角色
  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将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及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发展,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家校合力形成并不容易,需要家庭与学校彼此联动,共同努力。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人格发展和个性发展等。但长期以来的家教传统和应试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保守性并存的特点。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仅限于学业成绩:也有部分家长教育方式过于单一,面对青少年活跃的思想粗暴压制。作为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关心、多赞赏子女,与子女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这样孩子也会逐步放下戒备心理,遇到困难主动告诉父母,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作为家长,还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保持联络,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尊重,信任、体谅孩子,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主动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
  (2)有效发挥家校联系机制的作用。家校联系一般以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进行。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时教师应做到:主动、平等、信任、存异。不能只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与学生家长交流;不能一味对家长批评指责,使得家长饱受怨气,回家迁怒于孩子,导致学生产生与教师的敌对情绪。在家校联动中,教师应主动、平等地与家长沟通与交流,要让家长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对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作全面的了解,精心“备课”,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交流时就能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之心,家长也会受其感染,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责任心,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策略,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