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部分县市历史沿革

 toto888 2011-09-25

本溪市(县)

县人民政府驻小市镇原名本溪湖市


        此地早在汉、晋时代属辽东郡地,后魏齐为高句丽所据,隋代历史沿革不详,唐初属白岩地,后为渤海江城州的辖地。辽代属辽阳府境,后属岩州地。金代分属于辽阳,石城两县.元为沈阳路的辖境。明初设置草河干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改置东宁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辽阳州、兴京厅、凤凰厅,桥置本溪县,隶属盛京省奉天府。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将东北划分为三省十道,本溪县划属奉天省东边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本溪县直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实行县治改组,成立伪本溪县公署。康德六年(1939年)由本溪县析置本溪湖市,与本溪县同归奉天省所辖,后撤销本溪湖市。东北光复后,恢复设市,名为本溪市。一九五二年撤销本溪县,并入本溪市,一九五六年复设本溪县,隶属辽宁省管辖。
    本溪之名以境内的本溪湖故名。

桓仁县

县人民政府驻桓仁镇原名怀仁县

    此地远在汉代属玄菟郡地,后为高句丽所并,晋、后魏、齐时期均为高句丽所据、唐迄辽属渤海桓州地。金属婆速路辖境,元代为婆速府境,后属沈阳路,明代为建州卫地。清初属兴京厅的辖地,光绪二年(1876年)盛京将军崇实奏请垦荒,次年于六道河设置怀仁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故改称桓仁县,隶属奉天省东边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桓仁县直隶辽宁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安东省公署,桓仁县由奉天省划归安东省管辖,在此之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中,桓仁县均为安东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桓仁县又划归辽宁省管辖。
    桓仁之名,是以历史上古国的州府之称而命名。唐朝渤海时代的桓州以及高句丽时代的桓都,均为今名桓仁之渊源。

丹东市(东沟县)

东沟县人民政府驻大东镇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  东沟县原名安东县

    此地上古时为青州领域;周朝时为中朝的边境地;汉晋属西安平县;后魏齐为高句丽所据;唐为安东府地;江为来远城地;金为婆速府路;元废婆速府设巡检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设置宣城卫,万历年间设置镇江堡,归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清初此地为边外巡防地,隶属岫岩城守官管辖。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隶属于岫岩城理事通判。道光七年(1827年)改为岫岩凤凰城海防通判管辖.同治年间山东发生饥荒,许多山东难民移居于此进行开垦种植,逐步形成了村落。当时地名称沙河子或沙河镇。光绪二年(1876年)析大东沟以至叆河地设置安东县以后,使此地逐渐兴盛起来。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日清战争,日本人占领了此地,并在此设置了民政厅,后撤销。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将此地作为军事重地,并颁布军政,铺设了轻便铁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黜日本军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安东县划属奉天省东边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为辽宁,安乐直属辽宁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安东隶属奉天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安东划属安东省,并为省公署所在地。康德四年(1934年)七月一日实行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同年十二月,治外法权撤销,实行市制,增设了安东市,与同时并存的安东县均隶属安东省,省公署近驻安东市;在此之后的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市、县均属安东省。东北光复后废伪省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安东与通化两省合并为安东省,安东市、县仍属安东省所辖,省会迁至通化市。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市、县划归辽宁省所辖,一九六五年二月改安东市为丹东市,改安东县为东沟县。
    安东地名的由来,一说是沿用了唐代安东都护府的旧称;二说是因此地与朝鲜隔江相望,设治时,统治者寄希望于东方平安,政命名为安东。

凤城县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原名凤凰县

    此地汉代属玄菟郡的辖地;晋代属平州地;隋为高丽庆州地;唐归属安东部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据之,此地改属东京龙原府;辽代置设开州镇国军。金代为石城县地;元属东宁路(一说属辽阳路);明为东宁卫的凤凰城堡地,归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置凤凰城守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划归岫岩理事通判管辖;道光七年(1827年)改为岫岩凤凰城海防通判;光绪二年(1876年)放置凤凰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凤凰直隶厅改为凤凰县,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更名为凤城县,同年六月划属奉天省东边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为辽宁,此县直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本县隶属奉天省为乙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划属安东省所辖。在此后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本县均隶属于安东省所辖,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凤城县又创属辽宁省管辖。
    原名凤凰县,取于距城东南数余里处的凤凰山。凤凰山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此山峰峦起伏,山的两处高峰恰似翱翔的凤凰,故称此山为凤凰山;另一种说法,相传凤凰曾经在此山作过巢,因而得名凤凰山。设治时,便以此做为地名,后因与湖南省凤凰县同名。改为凤城县。

岫岩县

县人民政府驻岫岩镇  原名秀岩县

    此地汉时归属玄菟郡地;晋时归属平州地;隋为高句丽的领地;唐归安东部护府管辖;辽归东京道所辖;金设署秀岩县,隶盖州;元仍属盖州地;明属盖州卫;清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济尔哈郎贝勒奉命筑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没岫岩城守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增设通判,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岫岩通判兼辖凤凰城,光绪二年(1876年)改通判为知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东边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此县划属辽宁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置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此县划归奉天省所辖,为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岫岩划属安东省所辖。在此后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安东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有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此县划属辽宁省所辖。
    岫岩地名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记载:唐代以前为白岩县,唐时称岩州,金时叫秀岩县,元明时仍沿用此名,直至清朝开始使用岫岩二字。“岫”则是“秀”的同音。而秀岩名称的由来,则因本县青山秀丽,山峦纵横,故名秀岩。

宽甸县

县人民政府驻宽甸镇  旧称宽甸堡

    汉晋时期为西安平县的辖地;后魏齐为高句而所据;唐属泊沟坡;金元为婆速路地;明代设置六甸,宽甸是其中的一甸.称宽甸堡,以此来防御女真骚扰。六甸均为东宁卫所辖。当时在宽甸堡附近都被设为封禁区,至使此地成为荒芜地带。到了清朝初期此地为岫岩州东边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才允许游民开垦,居民随之逐渐增多。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设县,取原宽甸堡旧名,隶属于凤凰厅。民国二年(1913年)仍为宽甸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东过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此县隶属于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本县划属奉天省为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划归安东省所辖。在此之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均属安东省。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此县又划归辽宁省管辖,沿续至今。

锦州市(锦县)

锦县人民政府驻大凌河镇

    汉属辽西郡徒河县地;晋属昌黎郡地;隋属辽西郡地。唐置汝罗守捉城;到了辽代开始设置锦州,兼在永乐县设州治;金同之;元废且并入州,隶属大宁路;明为广宁中、左二屯卫,隶属江东部指挥使司;清康熙三年(1662年)设置锦县,隶属奉天府,同年改隶广宁府。康熙四年(1663年)设锦川府,以锦县为附郭县;宣统年间裁县,县地直接划自锦州府;民国二年(1923年)废府又改为锦县,民国三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锦县归属辽宁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宫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辽宁省为奉天省,锦县隶属奉天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锦县隶属锦州省,省公署驻于此地。康德四年(1937年)七月一日实行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同年十二月治外法权撤消,实行市制,增设了锦州市,与锦县同时隶属锦州省,省公署移驻锦州市。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市、锦县同时划归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

锦西县

县人民政府驻锦西镇  旧称连山

    汉为狐苏地;晋为龙城县地;隋为辽西都地;唐属营州地;辽金属安昌县境;元为锦州红罗山地,隶属大宁路;明代本境东北部属广宁中屯卫,西南部属宁远卫,并设置塔山中左千户所,辖连山驿;清初属锦州府锦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在锦县西境设江家屯抚民通判,九月改置锦西抚民厅,隶属盛京省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锦西厅为锦西县,民国三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并改奉天为辽宁,锦西隶属辽宁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锦西县隶属奉天省为丙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锦县划属锦州省;东北光复后废除伪省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锦西又划归辽宁省管辖。沿续至今。

    锦西地名的由来,是因县址位干锦州之西,故名。

 

义县

县人民政府驻义州镇  旧名义州

    唐属冀州;虞展幽州;商属营州;周属幽州;秦汉属辽东郡;三国(魏)属幽州;晋至隋此地为高句丽所据;唐属营州;辽为宜州崇义军,归属中京道;金改宜州为义州崇义军,归属北京路;元属大宁路。明改置义州卫,隶属辽东都司管辖。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义州巡检司,隶属广宁府管辖。雍正二年(1724年)移归锦州府通判分辖,雍正十年(1732年)设管过同知,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州,隶属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县。民国三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义县直隶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义县隶属奉天省为乙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分为十四省,义县划属新设的锦州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义县又划归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

兴城县

县人民政府驻兴城镇  旧称宁远县

        汉为徒河县地;隋为柳城县地;唐为营州及瑞州辖地。 辽圣宗时开始设置兴城,隶属锦州来州归德军;金属兴中府;元属大宁路;明初置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后分二卫地置宁远卫肩辽东都司管辖;清康熙二年(1663年)置宁远州,隶属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隶属广宁府,康熙四年(1665年)属锦州府;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宁远州为兴城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为宁远县,后因与四川的宁远府以及山西、甘肃、湖南、新疆各省的县名重复,于民国三年(1914 年)又启用了旧称,改为兴城县,隶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此县划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兴城县隶属奉天省为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兴城县划属锦州省所辖。东北光复后废除伪省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共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兴城县又划归辽宁省。沿续至今。

黑山县 

县人民政府驻黑山镇  原名镇安县  土名小黑山

      唐为冀州地;虞为营州地;夏、商沿用唐旧制为冀州地;周为幽州地;春秋时为燕国领地;秦为辽西郡;汉为辽东郡无虑县地;三国魏为平州地;晋为玄菟郡地;南北朝、北魏为营州地,后入高句丽;隋为江西郡地;唐属望平县镇安军后为渤海国地;辽分属于显州山东县地和安定县地;金为广宁府望平县地;元属望平县辖地;明为大宁卫及广宁卫地;清为广宁县及新民县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在广宁以东、新民以西设置镇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镇安县为黑山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为辽宁,本县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 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本县隶属奉天省为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为十四省,本县又由奉天省划属锦州省所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本县又划归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 原名镇安,是当时的统治者以“镇压”、“安抚”之意而命名。后因与陕西省镇安县重名,遂更名为黑山县。黑山之名系由县治土名小黑山(又名小河山)而得名。县人民政府驻黑山镇原名镇安县土石小黑山唐为冀州地;虞为营州地;夏、南沿用唐旧制为冀州地;周为幽州地;春秋时为燕国领地;素为江西郡;仅为辽东郡无虑县地;三国魏为平州地;晋为玄虽郡地;南北钥、北魏为营州地,后入高句丽;防为辽西郡地;唐属望平县镇安军后为渤海国地;辽分属于显州山东县地和安定县地;金为广宁府望平县地;元属望平县辖地;明为大宁卫及广宁卫地;清为广宁县及新民县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在广宁以东、新民以西设置镇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镇安县为黑山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改奉天为辽宁,本县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 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本县隶属奉天省为丙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为十四省,本县又由奉天省划属锦州省所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 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本县又划归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原名镇安,是当时的统治者以“镇压”、“安抚”之意而命名。后因与陕西省镇安县重名,遂更名为黑山县。黑山之名系由县治土名小黑山(又名小河山)而得名。

绥中县

县人民政府驻绥中镇  旧称中后所

       唐属冀州;虞舜属幽州;夏并幽州入冀州;商仍为幽州州属孤竹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辽河为区域分辽东、辽西二郡,此地属辽西郡徒河县境内;汉晋同之;南北朝为营州地广宁县;隋为辽西郡之东境柳城县地;唐代属营州西北界,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於柳城西南一百三十里乌突汗达罕部落置威州后改瑞州,又置来远县为州治;辽属来州地;金天德三年(1152年)改来州为宗州,明昌六年(1195年)改州治为县治,名宗安,泰和六年( 1206年)以避讳,又恢复唐瑞州之名,改宗安县为瑞安县,为瑞州所辖;元仍为瑞州,后将瑞安县并入州,属大宁路,至正十五年(1955年)放此地设置于户所;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设广宁前屯卫,属辽东都, 指挥使司统辖,宣德三年(1428年)设中后千户所和中前千户一所,均归广宁前屯卫管辖;清康熙二年(1663年)归宁远州,属奉天府管辖,康熙三年( 1664年)归属广宁府,康熙四年(1665年)改属锦州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宁远州为兴城县,。并於中后所地(即宁远州六股河以西地)设置绥中县,归盛京省锦州府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绥中县隶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绥中县划归奉天省所辖,为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绥中县划属锦州省。东北光复后废除伪省制,并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合并为辽宁省,绥中县随之划属辽宁省管辖。绥中地名是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时命名的。县设置于中后所,为使此地永久平安、绥靖,故取绥中为地名。“绥”即为“安好、安抚”之意,“中”取“中后所” 的“中”字。

北镇县

县人民政府驻广宁镇  旧称广宁

      汉为无虑县境;晋为营州的东境地;后魏齐时期属辽东郡地;隋代属辽西郡怀远县境;唐代属怀远镇,并设置巫闾守捉城;辽世宗时为奉先县,属显州;金天辅七年(1123年)升为广宁府;元称广宁府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广宁卫,隶属辽东都司统辖。清康熙三年(1664年)设广宁府,兼置广宁县,后废府,康熙四年(1665年)广宁县改属锦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因县名与广东省广宁县同名,改称北镇县,隶属奉天省辽沈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此县隶属辽宁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此县划属奉天省为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北镇县又由奉天省划属锦州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北镇随之归属辽宁省。北镇地名以山得名。在县城西部有医巫闾山,亦称北镇山

营口市(县)

营口县人民政府驻大石桥镇  旧称牛庄  土名没沟营

       此地汉代为房县境地;晋代为安市县西南地(汉代设置了安市、平郭两县);后魏齐为高句丽的属地;唐为安市州地;辽为辰州地;金属盖州地;元属辽阳路;明代为海州卫、盖州卫地,归属辽东部司管辖;到了清朝,因此地居于渤海的北部,所以从南方和外来的船舶都于牛庄城和盖平的西河口停泊,进行贸易交往。当时辽海的贸易中心在牛庄城。后因辽河水的泥沙逐渐沉积淹没了港口,使其逐渐成为芦苇丛生之地。道光初年由于渤海湾上的渔民往来,他们将此地作为停歇,暂居之地,盖起了一些窝棚称之为“营子”。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条约允许在牛庄开商埠。十年(1860 年)设置镇海营,故又有东西营子之称。又因此地为辽河出海口,又名“营子口”,后简称“营口”,便为“营口”名称的由来。自此以后,此地逐渐的发展起来,并於同治五年(1866年)设置了营口海防厅,宣统元年(1909)年分海城、盖平两县地,设置营口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 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营口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康德四年(1937年)七月一日实行第二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同年十二月治外法权撤销, 实行市制,增设了营口市,隶属于奉天省所辖,同时取消了营口县。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奉夭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营口市隶于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

盖  

县人民政府驻盖州镇城    旧名盖平

       此地早在唐尧时代为青州地(当时分天下为九州);虞属营州地(当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夏仍隶属于青州;商仍隶属于营州地;周秦为辽东郡;汉初沿续秦制,后归属玄菟郡,并於本境南北置平郭、安市两县;魏晋时为平州地;南北朝时为高句丽的属地,当时改平郭县为建安城;隋代设置盖牟城,仍归属高句丽;唐代李世绩征高句丽,破盖牟城,并改设盖州,归属安东都护府管辖。唐渤海时期仍为盖州,后改为辰州。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契丹陷入平营二州,从此本境归属于辽,改为东京道管辖;金归属盖州地;元改为盖州路,属辽阳府管辖,后改为东京支郡。延祜五年(1318年)设盖州千户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盖州千户所为盖州卫,归辽东部司统辖;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盖平县,隶属于奉天府所辖;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盖平隶属于辽宁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盖平仍隶属于奉天省为乙类具。在此以后的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奉天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盖平隶属于辽宁省。一九六五年二月改盖平县为盖县。

盘山县

县人民政府驻盘山镇   土名双台子

     此地很早以前是一个介于营口与锦州之间的小村落,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极为荒芜。早在汉晋时期为险渎县的辖地;唐代属江西郡地;辽代为显州地;金代属广宁府管辖;元代属辽阳行省广宁府路;明为广宁卫,归辽东部司管辖;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放荒,并於盘山驿(一作盘蛇驿)设收租衙门。 后来由于此地年年发生水灾,住民纷纷迁移,故取消了衙门。后几经招民开垦才使此地有所发展,并放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在盘蛇驿设盘山厅,管辖锦县极东、广宁东南、新民西南等地,隶属锦州府;民国二年(Nu年)改盘山厅为盘山县,民 国三年六月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 盘山县属辽宁省所辖,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 盘山县属奉天省,为丙类县。康德元年( 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盘山县划届锦州省” 所辖。在此之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锦州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 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伪奉天与锦州两省一合并为辽宁省,盘山县又划属辽宁省所辖。沿续至今。

     盘山名称最早始于盘山驿(又称盘蛇驿)。据《满洲地 名考》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盘蛇驿设厅时,因 ‘蛇”字不雅观,故改称为盘山。后沿用为地名。

 大洼县

 县人民政府驻大洼镇

    此县於一九七五年由盘山县析置。其历史沿革可参见盘山县条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