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忘母亲教诲 钱学森用一生报效祖国

 秀水拖蓝 2011-09-25
不忘母亲教诲 钱学森用一生报效祖国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重要职务。
   
    1957年,当代文豪郭沫若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诗《赠钱学森》中这样写道:“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舰相期星际游。”这无疑是钱学森这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富有民族气节科学家一生的写照。
   
    仁爱种子播撒心间
   
    1911年12月11日,在辛亥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岁月里,钱学森来到人世。在位于碧波万顷、幽静安谧的西子湖畔的方谷园2号度过他人生最初的岁月。父亲钱均夫按照钱家“继承家学,永守箴规”的八字论辈,为孩子取名为“钱学森”。
    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章家的长女,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求学于杭州求是书院,即现在的浙江大学。钱氏家族曾经地位显赫,富甲一方。到了钱均夫这一辈,家道中落,家中多处房产被变卖。但是,钱学森的外祖父却不看重钱财,十分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和人品,把女儿许配给他。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母亲心灵手巧,想象力丰富,尤其擅长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母亲具有数学天赋,她常跟钱学森做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
    1914年初,父亲钱均夫从杭州进京在教育部工作,3岁的钱学森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的一座四合院里。周围居住的大多是一些贫穷困苦的下层人士,母亲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非常体恤下层人民的疾苦,并且积极引导钱学森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善事。
    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母亲总是和善地打开庭院中的那扇黑漆大门,热情地接待那些时常来求借的邻居,只要家中有的东西,母亲都会倾力相助,借出去的钱粮,若无力偿还,母亲也绝不索要。每次母亲带钱学森出门,走在街上,若是遇到沿街行乞的路人,母亲定会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母亲的善良仁德,深深影响着钱学森。
   
    文明传统植根灵魂
   
    还未到上学堂的年龄,钱学森就表现出过人的禀赋。他记忆力超群。3岁时就已熟读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5岁时,就可读懂《水浒》;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被邻里赞叹地称为“神童”。
    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母亲牢牢抓住孩子对周围世界表现出的探索兴趣时机,因为她不想看到儿子像古时的方仲永一样,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她对钱学森的教育十分严格,并且制定了每日的读书学习计划。清晨准时起床后,进行体育锻炼。早饭后背诵唐诗,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学习画画或写毛笔字。日出日落,日复一日,钱学森从不间断,这让他从小就树立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启蒙教育关系到此后的整个人生。钱学森的母亲决定不让孩子进私塾学习,而是接受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不久的现代教育,把孩子送进蒙养院进行学前学习,这在当时的北京是非常革新的。那时候,在蒙养院里,孩子在“修身话”中接受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仪”中学习行为举止,在“读方”中识字,在“数方”中学习数数和加减,在“手技”中搭积木,在“乐歌”中初习歌舞,在“游戏”中活泼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渴望也日趋强烈。家中的那些浅显易懂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满足他强烈的读书欲。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于父亲书橱中那些厚厚的大部头书,由于内容过于深奥,钱学森并不能理解其中缘由,于是他向母亲请教。
    母亲对于儿子狂热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精心地挑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让他阅读,并把其中经典的故事讲给他听。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专心致志,目光中流露出对古代仁人志士的崇敬和钦佩。他们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在钱学森的幼小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对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明无比热爱,并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赴美求学终成大家
   
    1935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负笈东行,从上海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横渡太平洋,赴美学习,就读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家人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深切地叮嘱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母的勉励是钱学森最大的力量支撑。
    初到美国的求学岁月里,钱学森对美国人所表现出的歧视态度而气愤。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钱学森拍案而起,向他们提出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周围的美国学生听了这话后,面面相觑,再也不敢轻视面前的这位中国学生。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时刻勉励他不要忘本,要努力学习,早日学成,报效祖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
    麻省理工学院功课很重,这里的学生必须拿满360学分才能毕业,少一分也不行,擅长数学的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理所当然挥洒自如,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航空工程硕士的方尖帽。这在那些瞧不起东方人的美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次,一个美国同学闪着狡黠的蓝眼睛问钱学森:“钱,你是不是有犹太血统?”钱学森郑重而又充满自豪地说:“你错了,我是中国人。我的祖辈世世代代长在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
    1935年冬天,母亲去世。噩耗传来,钱学森悲痛万分,他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导。
    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飞机机械工程学生,钱学森本来应该去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当时美方规定,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无疑成为钱学森求学之路上的障碍。但是,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强盛中国而发奋图强的决心。既然学习航空工程走不通,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师从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教授曾经回忆到:“这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的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决定接收他。”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铭记自己出国学习的使命,没有放弃报效祖国的愿望。钱学森在美国生活虽然近20年,但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他甚至没有在养老金的帐户里存入1美元。
   
    不忘嘱托报效祖国
   
    当历史的航船行驶到1955年10月8日7时,钱学森看到了曙色里的祖国,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嘱托,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天,离钱学森回国仅仅5年时间。
    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7年,钱学森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推委会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