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聘请律师者的误区

 小竹篓 2011-09-26

                       律师给拟聘请律师者几个提示

                                      :2011年09月25日作者浙江-湖州 李广健律师
 

         摘要

         您在遇到一些纠纷或者麻烦,有必要聘请律师时,是否为聘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律师而感到困惑呢?的确,选择一个“好”的律师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案件结果的走势。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单位或个人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对于应该聘请什么样的律师,如何识别选择律师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了给读者一定的帮助,现将常见的几个误区简介如下:

         误区一、自认为不需聘请律师帮助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有这种人,自认为法律无非只是一些死条文,像照镜子一样,翻翻法条就可以得出答案来,聘请律师是多花钱,是多余的。报有这种认识的人,很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官司并聘请了律师,结果“输了”,其就不分青红皂白简简单单地将责任归结到律师的身上——律师不中用。其实,有的案件并不复杂,但诉讼的结果却很复杂,看似对你很有利的,法院判决结果与你的预期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你的期望是否有法律依据、你有哪些过硬的证据,还有对诉讼本身是否有个正确的认识、代理律师是否正真用心工作是否有这方面专业特长等等。事实上,抱有这种认识的当事人处于极大的法律风险之中。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一项专业技能很强的工作,许多法律程序和时效都是一驰而过不可逆转的。一审该举的证据没有举,二审举证如果不属于新证据就会面临对方不质证法庭不认证的被动局面,就会丧失胜诉机会---也许这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有理打不赢官司的原因所在。不说诉讼经验和技巧的话,单说,法条和法律的应用更是两码事。如果自己茫然行事,势必十分危险。

        误区二、等到事件发展恶化无奈后方想到要聘请律师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等到万不得已或者事到临头时,方才想起要聘请律师帮助。要知道,美国有个权威统计机构统计,事后补救的代价是事前预防的3.8倍以上。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他们喜欢将大把的钱扔在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动辄数千上万,但要花钱聘请个能为自己遮风挡雨、防范未然的律师却很是舍不得。他们宁可出事后再花大血本去聘请律师,也不愿花小钱防灾免难。没有预防的概念,只是一味将所有都寄托在事后的补救上。不到我不得已或者病入膏肓的时候,绝不肯花钱咨询或聘请合适的律师。要知道,有些“病”一旦染上,再高明的良医也是回天无术的。切记,预防的成本绝对要低于事后解决问题的成本,无论从时间金钱上,还是经济、精力、效果…….

        误区三、以低收费为聘请标准

        现在有许多当事人在选择律师聘请时或者单位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时,仿佛是在竞价招标,哪个律师、律师事务所的收费低就能“中标”。当然,一个有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好律师,是不会漫天要价或“看着当事人的口袋报价”,也不会随意降低收费标准,用不正当的手段争揽业务,而是在法定的收费幅度内,根据处理案件所需要投入的工作量、时间,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接受这一聘请会明显妨碍开展其他工作的风险,委托事项涉及的金额和预期的合理结果,律师的声誉、专业水平和能力等等合理因素以及国家、律师协会制定的相关收费规定,给出合理的律师费价格。作为当事人一定要明白,聘请律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求法律上的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不是为了节省点小钱而不顾案件办理的质量和其他你所要实现的。

        误区四、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不加选择甄别随遇而安

        许多人并不熟悉法院的诉讼,在发生法律问题特别是有些当事人在收到法院传票后,就寝室不安,心情慌张,急切地要找个律师,好把思想精神“包袱”抛给律师,于是,在聘请律师的过程中,道听途说或者听信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甚至办案人员等他人介绍,不加以任何的思索考虑、甄别挑选,对律师的责任心、专业能力、声誉口碑、综合素质等等一概不加考察、选择或者根本没有此种意识。大有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之感。要知道,病急乱投医不一定就能遇到良医,随遇而安就正巧遇上良师。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知识爆炸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律师的专业领域趋势越来越明显。事实上,没有一个律师能在所有的法律门类里都有专长,选择适合办理你的案件的律师才是最好的。不加任何比较和选择而聘请律师为自己代理的话,也许你就找了个妇产科医生来看男人的肚子痛。

        误区五、请 “打包票”“稳赢”的律师

        很多当事人在与律师商谈委托代理事宜的时候,喜欢以探寻的口气询问律师在所要诉讼的法院里是否有“特殊关系”,当事人就是喜欢聘请“搞得定”“摆得平”的律师,就是看哪个律师的胸脯拍的最响,谁下的保证越响亮就聘请谁。明示与法官法院有特殊关系或者以此来招揽代理业务,事前作诉讼结果的承诺等这些都是为法律所禁止。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遵守法律的律师,他有能力去维护你的合法权利吗?

        很多当事人衡量律师是否有能力的条件就是看律师是否与法官、检察员等存在特殊关系,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部分律师,为了迎合当事人的这一心理,总是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来透露其与某某法官、某某检察官等有什么特殊的过硬的“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试问:“关系”能作为证据使用吗?试看:许多“关系案”、“人情案”最终还不是都得到了纠正。

        误区七、看 “名气”而不看才气请律师

        许多当事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或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时候,为了“面子”一定要请“有名气”的律师。殊不知,在我国目前法律专门人才还很紧缺的情况下(每十万人只有七八名律师),法律服务的马太效应使得绝大多数案源集中在少数知名或资深律师门下,可以说名律师是应接不暇的。但“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说名气与责任心、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并不一定是成正比。有的律师的职务很多什么兼职教授、什么委员、什么联络员、什么成员、什么特约嘉宾等等,甚至有的写不完还将名片设计成折叠式双面的。不懂的还真被吓着,认为头衔越多越好。某公司就曾聘请了某某律师,全国优秀律师、首届全国十佳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与公司签了三年的常年法律顾问合同,第一年是在收顾问费的时候来了一次,之后再没有见过,以后收顾问费都是叫律师事务所的内勤人员来的。请律师不能光看名气或光环,重要的是看这个律师的才能、才干和才气。

        误区八、看“工龄” 请律师

        民间有个不成文的习惯,“老医生”、“老教授”、“老律师”似乎这几个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我作律师N年了……”,当事人自然会认为“律师越老越吃香”。实际上,鉴于律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律师既要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又要有充沛的精力还要时刻把握法制动向,只有不断学习、勤奋好学、善于学习的律师,才有越老越吃香的可能。如果单单从年龄上来划分的话,大概是在35岁在55岁之间的律师,比较有社会阅历、办事沉稳、思维敏捷、年富力强一些。经验是否丰富,时间不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标,而应该是办案经历的历练和办案心得的总结。法律方面的经验并不都是有用的东西。一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老律师,虽然工龄不小,充其量最多也只能算是老而不辣的姜罢了。真正能称得上人们心中所敬仰的那种老律师可能会产生于受到过正规法学教育,人在中年而又长期驰骋于诉场,知识渊博,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勤奋好学,勤勉尽责,奋发向上,向往成功,努力不辍的律师人群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