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又一本 2011-09-26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

        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

        c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

        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

 
人口数(万人)
比重(%)
全 市
897.70
100
中心区
173.30
19.3
             黄 浦 区
13.25
1.5
卢 湾 区
5.40
0.6
徐 汇 区
27.95
3.1
长 宁 区
17.54
2.0
静 安 区
5.72
0.6
普 陀 区
36.30
4.0
闸 北 区
20.00
2.2
虹 口 区
19.61
2.2
杨 浦 区
27.53
3.1
近郊区
482.23
53.7
闵 行 区
120.37
13.4
宝 山 区
76.61
8.5
嘉 定 区
82.82
9.2
   浦东新区
(包括原南汇区)
202.43
22.6
远郊区
242.17
27.0
金 山 区
20.11
2.2
松 江 区
93.74
10.5
   青 浦 区
60.50
6.7
奉 贤 区
52.72
5.9
崇 明 县
15.10
1.7

        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

        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

        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普查资料还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 岁的青壮年人口为 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1.2个百分点(见表2)。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

表2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组
人 数(万人)
比 重(%)
总计
897.70
100.0
0-5岁
38.80
4.3
6-9岁
20.31
2.3
10-14岁
17.49
1.9
15-19岁
57.18
6.4
20-24岁
161.82
18.0
25-29岁
144.78
16.1
30-34岁
115.43
12.9
35-39岁
110.35
12.3
40-44岁
98.51
11.0
45-49岁
59.69
6.6
50-54岁
25.41
2.8
55-59岁
24.53
2.7
60-64岁
12.05
1.3
65岁及以上
11.35
1.3

        2、性别比与本市户籍人口接近

        历年外来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外来人口男性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993-1997 年和2003-2005 年下降得非常明显。至2005 年,外来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男性人口为487.23万人,女性人口为410.47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8.7,与“五普”的129.97相比,下降11.27。家庭式流动的增多导致外来女性人口增加,两地婚姻的增多也使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女性与上海男性结婚后长期居住在本地,从而使得外来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三、来源地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安徽和河南两省流入人口比例有较大提高

        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但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见表3)。“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排名前10位中,有63.3%的外来人口来自华东地区,同“五普”的77.1%相比,华东省份占绝大多数的格局基本没变,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也由2000年的安徽、江苏和浙江(比重分别为32.2%、24.0%和9.9%)转变为安徽、江苏和河南(比重分别为29%、16.8%和8.7%)。其中,河南外来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16.05万人,迅速增长至78.26万人,增长387.6%,排名也从第六位跃居至第三位。从绝对数量来看,安徽外来流入人口增长最多,从2000年的124.72万人,迅速增长至260.23万人,翻了一倍,总量占外来人口总量的29%。这个现象也说明了由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这两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重在近几年有所下降,而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如河南、四川等地流入上海的人口则明显上升。

3     2010、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与排名   单位:% 

省 份
2010年比重
排名
2000年比重
排名
合 计
100
 
100
 
安 徽
29.0
1
32.2
1
江 苏
16.8
2
24.0
2
河 南
8.7
3
4.1
6
四 川
7.0
4
7.3
4
江 西
5.4
5
6.0
5
浙 江
5.0
6
9.9
3
湖 北
4.5
7
2.7
8
山 东
4.2
8
2.1
9
福 建
2.9
9
2.8
7
湖 南
2.5
10
1.4
10
其他省份合计
14.0
 
7.5
 

        四、经济原因是外来人口流入的直接原因

        经济因素和城市功能的吸引是形成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吸引着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来沪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六普”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为703.07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78.3%,与“五普”相比,高出8.4个百分点(见表4)。由此可见,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原因离开家乡。同时随着社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家庭式流动的增加,外来女性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表4    2010、200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比重  单位:%

 
2010
2000
        合计
100
100
务工经商
78.3
69.9
工作调动
1.7
1.2
学习培训
2.1
2.0
随迁家属
8.5
13.5
投亲靠友
4.7
5.5
拆迁搬家
1.1
1.7
婚姻嫁娶
2.1
2.5
其他
1.5
3.7

        五、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升至30.4%

        近年来,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月10月31日,在上海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4.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6.3%,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52.7%,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5.1%,未上过学人口所占比重为1.8%。与“五普”相比,本市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上升15.5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10、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文化构成

        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口正在逐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制教育在各地得到推广与普及;三是外来人口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行列,在流动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分年龄看,20-2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学历人口比例最高,每岁组均超过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但是与本市户籍人口相比,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还是较低,外来劳动力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文化构成看,外来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比上海户籍人口低11.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低10个百分点。因此,需要加强外来就业人口在文化技能、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六、家庭关系比较稳定,“两地婚姻”数量逐年递增

        1、外来人口已婚比例占71.7%,正以家庭模式流入上海

        10%长表数据显示,在15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已婚人口占71.7%,与“五普”持平(见表5)。其中,男性已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比重为70.5%,女性已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比重为73.1%。随着人口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增加,外来常住人口以家庭户关系生活居住的比重已达到77.5%,表明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正以家庭模式流入到上海。

表5    2010、200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婚姻构成 单位:%

 
2010
2000
合计
100
100
未婚
26.7
27.3
已婚
71.7
71.7
离婚
0.8
0.4
丧偶
0.8
0.6

        2、“两地婚姻”在年轻夫妇中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

        两地婚姻通常是指户籍不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夫妇组成的婚姻。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婚姻状况统计显示,2008年在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国内结婚登记的两地婚姻为 53214对,占国内结婚登记的38.3%;2009年两地婚姻为56217对,占38.1%。然而,两地婚姻中外来媳妇仍然是“主力军”, 有41874位外地媳妇嫁入上海(我们习惯地称之为“上海媳妇”),占总数七成之多。这从2000本市外来流动人口调查中就可以看出,在配偶为上海人的外来流动人口中,“上海媳妇”占76.7%,“上海女婿”(我们习惯地将外省市男性与本市户籍女性结婚的称之为上海女婿)仅占23.3%。近年来,随着外来女性人口的不断增加,外来女性与上海本地男性联姻的现象也在增长,女性外来人口与上海人结合的机率要远大于男性。另外,这次普查“上海女婿”的人数也出现增长的势头,“本地女”嫁“外地郎”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说明上海年轻人观念正在不断转变。

        七、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

        1、外来就业人口主要以生产、制造加工人员、建筑施工人员和商业服务性人员为主

        上海外来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二、三产业中以制造加工、建筑施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他们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口绝大多数进入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事的大多是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普查资料显示,这一特征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上海15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分别占外来就业人口的44.7%和34%(见图3)。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又以生产制造加工人员、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建筑施工人员为主,分别占28.7%、5.5%和4.1%。但是,与“五普”相比,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重有所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的建筑施工人员比重有所下降。外来常住人口的职业构成已经出现向技术型移动的迹象,其中各类专业人员比重为8.3%,与“五普”的3.2%相比,上升5.1个百分点;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2.2%,与“五普”的7.9%相比,下降5.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外来人口中从事高端职业的人口比重在增加,而从事低端职业的人口比重在降低。 

图3 

        出现这样的变化原因:一是受全国义务制教育的影响,外来人口子女的学习教育已溶入上海,使得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高学历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外来人口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到上海发展,再加上经过10多年的资本积累,原先从事零售批发等自我雇用职业的人开始投资办企业,使得私营企业家的比重上升很快。三是外来人口中不断有新生代加入,而这些年轻人不愿再与其父辈一样从事脏、苦、累的职业。由于青年人素质相对较高,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其流动性较别的年龄段更强。由于外来人口中青年和劳动年龄段人口的比例较高,从而成为上海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其较轻的家庭负担、相对较低的报酬要求,相比上海户籍人口优势非常明显,再加上数量庞大,对本市劳动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

        2、近八成农民工是外来常住人口的主体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农村人口相对过剩。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外省市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必然成为外来人口的主力军。上海是农民工集聚的重要地区。“六普”资料显示,在上海897.7万外来常住人口中,有79.4%的人口是农民,这一比例虽然比“五普“下降5.9个百分点,但仍然较高。

        另外,通过对10%长表数据的分析看出,外来就业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体,20-44岁年龄段人口占农民工总量的79.4%。从婚姻状况看,他们的家庭相对稳定,已婚人口占农民工总量的73.3%,未婚人口占25.9%。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占农民工总量的61.7%,其次是高中和小学,分别占16.7%和14.7%。从职业构成看:制造加工、工程施工、运输操作和生活服务人员占农民工总量的85.7%。由于文化程度和工作技能相对偏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制造加工、商业服务和建筑施工为主。

        八、外来人口住房来源以租赁住房为主

        外来人口在上海的居住分布十分复杂,居住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外来人口“常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赁住房,形成以房屋租赁方式为主导,城郊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居住模式。10%长表数据显示,户主为省外的户(包括家庭户和集体户)中,在沪居住的住房来源相对集中在“租赁住房”,比重高达80%。在租赁房屋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外来人口较少,真正能够“购买商品房”的外来户仅为5.5%。

        从总体来看,目前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条件较差,这也是外来人口与上海本地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区别之一。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构建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同时,上海也不断拓展住房保障“兜底”的范围。2010年6月,上海制定公共租赁房的政策,并公开征询意见。公共租赁房的供应对象除户籍人口外,也包括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规定年限的外来人口。这是上海首次明确把非户籍人口纳入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工作的范围,将住房保障覆盖面从城镇户籍人口扩大至有基本稳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将有利于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