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散记

 雅贝丽 2011-09-26
           新加坡散记            
                                                                  (写作时间2011.3)

(一)

   近日去了二次新加坡。之前在策划时有朋友推荐中介公司可以代办签证、机票等琐事,但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些琐事并不复杂,于是便决定自己DIY。

   登陆了新加坡上海领事馆网站,下载了签证须知和签证申请表,按照要求备齐了照片、护照、户口本和在职证明,在一个寒冷的上午送到领馆。原以为很复杂,结果排了5分钟队、花了3分钟与工作人员讲了4句话就将材料递交了。第二天下午准时拿到了签证。

   早在二个星期前我就通过公司的订票公司预订了机票,签证出来便通知出票。虽然比网上的价格略高,但双方的信任让我感觉便捷和放心。宾馆也早就订好了,是朋友利用其旅行积分预订的RIZ酒店,也是一个e-mail搞定。

   于是一切ok,感觉手续比想象的简单。现在出国真方便,出境比去西部还容易。而申请时间也是几天搞定,80年代我曾受公派出国,为行前的准备仅北京就专程去了至少3次。现在的生活便利是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

(二)

    一直以为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在国内算很大,但和新加坡的樟宜机场相比,真不算什么。樟宜机场共有三个航站楼,除了进门的办票、安检、移民局和退税柜台外,航站楼更象是一个庞大的豪华购物中心,到处是商店和餐饮,到处是忙着消费的乘客,与新加坡市内的购物中心没有多大差异。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航站楼中间的交通。乘客有多种选择方式:若有宽裕的时间,你尽管可以慢慢悠悠地在沿着商店一路逛过去,采购累了可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或者犒劳自己;你若逛累了,也可以踏上电动传输带,让电梯将你送到登机口,传输带很长,覆盖了所有的登机口但每个登机口附近都有上下口,非常便捷;你若赶时间,那就可以乘免费的快速列车(Sky-train),几分种就将你从安检口送到电动传输带起点或者送到不同的航站楼。而我们的虹桥国际机场,已在酝酿因为通了地铁而取消航站楼之间的免费公交。

(三)

   去之前,对新加坡的食物就很憧憬。 去了二次,对食物的第一个感觉是饮食的多样化,中式、日式、意大利式、泰式、马来式、印度式…当然还有新加坡式,民族的多样性在餐饮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你尽可以在这个小小的国度找寻到自己心仪的口味。第二个感觉是餐饮的便利性,新加坡不大,但到处是购物中心,而购物中心吸引人的主题之一是具备了各种档次各种风格的餐馆,口味各异,丰俭随意。第三个感觉是餐饮的兴旺性,我在新加坡呆了二个周末,所见的餐馆从周六上午起便熙熙攘攘,有的是扶老偕幼的举家,从早午餐到晚餐客流不断,给我的感觉是当地居民周末不太在家煮饭,不知工作日家庭主妇们是否会下厨?

   至于口味,我们品尝了泰式煎鱼、马来的娘若、印度的咖喱卷饼、日式烧烤,当然还有新加坡风味的菠萝饭。其中值得回味或难忘的有几样:

   第一样难忘的是RIZ酒店的大陆式早餐,因为我们一早7:45分要到目的地,宾馆的早餐在出发前还没有开,因此按以往经验选择了6:10客房送餐。6:05分房间门铃响,服务员带着一脸灿烂的阳光笑容推进了一辆餐车,银制的餐具反射着房间里的灯光,咖啡的醇香将我们的睡意一扫而光。鲜榨的胡萝卜汁洋溢着国内任何胡萝卜所榨不出的新鲜,炒鸡蛋有着黄油的香味却没有黄油的油腻,配上土豆泥、煎火腿和西红柿让人食欲大增。而四款各式面包则装在精致的小篮里,配上了四款有机果酱与蜂蜜和一大碟软软的奶酪。盛放在精制咖啡壶的咖啡,为我们提供了一天的清醒和醇香。我也曾经在国内宾馆选择同样的服务,但感觉这里的送餐无论是内容还是服务都更上乘。这顿丰盛的早餐,着实为我们一天的活动助力不少。

   第二样难忘的是“熊猫叶子水”。在回程的机场上,因为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发放了就餐券,凭券在机场各餐厅自由选择。于是我们选择了新加坡餐厅。点的套餐印象已不深,惟独一壶Panda Leaf Juice(“熊猫叶子水”)让我们忍俊不住,冲着这个名称我们点了一小扎,味道很清淡,有点淡淡的竹叶清香,在冰块的映衬下更是透心凉。然而恰是这个冰饮,让同行的小朋友在飞机上出了点状况,或许是太凉,或许是太冰,旅途一半就开始拉肚子,直到下飞机。

   第三样难忘的是国贸桥(ANG MO KIO)大排挡的手打鱼丸。难以推迟当地小朋友的盛情,我们有天晚上跑到当地有名的国贸桥去参观夜市大排挡,看上去和国内没啥区别,露天的凉棚里,一边是简陋的桌椅,一边是热气腾腾的炉灶,可惜我们都不是“排挡爱好者”。为了不拂小朋友的热情,我们在一对华人老夫妇的摊位上买了一碗手打鱼丸尝鲜,这是我在国内最爱吃的港式点心之一。没想到看似普通的鱼丸汤,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QQ的韧性,弹性实足,细润的鱼肉中透出自然的鱼香,与避风塘有得一拼。只是那个外环境不是我们热衷的,在闷热的傍晚还是更偏向于室内活动。

   除了餐饮,还要提一下食品店。我们住在乌节路上的万豪酒店,宾馆裙房是著名的购物中心——唐城,地下一层是食品城,供应很多现做的烧烤、小吃、现榨果汁以及糕点,让人欲罢不能。在乌节路的食品商城,类似我们的食品一店,但相比规模更大,品种更多,最吸引我们的是各种果仁,你可以买单品种的,也可以买各种组合的,组合的品种也是相当的多。我们抵不住诱惑,采购了很多国内少见的蓝莓干和蔓越莓干。售货员是个慈祥的华人老太太,白发苍苍,这种年龄在国内早就在家颐养天年了。让我们吃惊的是她的记忆力,我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她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购买的情形。

(四)

   新加坡是个小小的岛国,但市中心已被建成了一个立体的大建筑。楼宇之间有二、三层的平台和屋顶广场相通,上面还建造了遮阳避雨的长廊,而地标之间则由已下伸至负二层或负三层的地下通道相连,几乎所有的长廊两端和通道两旁都有购物中心环绕,丰富的商品和美食时刻诱惑着你。乌节路的地下通道更是绵延数公里,上下几层四通八达,这里既有ZARA、玛莎等著名连锁名店,也有那种分割成很小空间的不起眼的小店,甚至还有一条通道是首饰街,一家接一家的橱窗里展示的是景致的首饰和昂贵的钻石,而各种外买和餐厅更是比比皆是。所有的地下通道都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而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拥挤程度,让我这个上海人也望而怯步,心生惰意。

   想想也是,人类毕竟是最聪明的,在地底下做世面是最适合这个热带岛国的居民了,你尽快可以舒适地在地表之下消磨时光、消费财富、消耗人生。

(五)

   在购物这个女性最喜欢的主题上,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理智。理智消费理智花钱,但这个理念在新加坡狂热的购物诱惑中似乎很难掌控。新加坡是个购物天堂,乌节路是天堂中的天堂,一旦你到了乌节路,很快便会被购物欲望和购物人流所淹没。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概念是新加坡的物价很贵,但现在与通涨后的中国物价相比,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乎对于我这个理性的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还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于是我们没能抵制住诱惑,但在被诱惑前我们都问自己二个问题,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带回上海?对于答案有“否”的,坚决捂住钱包,因此我们放弃了大牌的包包,放弃了名牌的服装,放弃了ipod,放弃了以色列的古典首饰;还放弃了很多很多…尽快如此,我们还是为新加坡的商业销售做出了贡献。漂亮T恤和牛仔、钻石挂饰、异国首饰、英文原版小说,还有很多当地的咖啡、调料、果干等土特产,回沪的行李是我多年出门所没有承受过的沉重。

   对新加坡购物中心的繁华,我有个很强烈的问题,就是消费量为什么会如此强大?无论仰望还是俯视购物中心的电梯或收银台,总能看到如潮的人流和密密麻麻的排队。这个小小的岛国,凝聚着人气,也凝聚着财富。

(六)

   根据旅游手册,新加坡有很多可以游玩的地方,但我们结合当天气温和自己的游览需求,选择去了新加坡的地标——鱼尾狮。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城市,地图上标出的很多景点实际距离都不远,一会就走到了。于是我们在去鱼尾狮公园的路上,路过了新建的大榴莲会议中心以及著名的克拉海湾广场。这三个景点相距都在步行20分种之内,我们在太阳下山的下午五、六点一路散步一路观景,倒也不觉很热。从大榴莲会议中心出来,隔着海湾远远就能看见一组三栋联体大厦,高得那么孤独,那是金莎酒店,据说上面有世界上最高的游泳池。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从地图上看有伊斯兰区、中国城和印度城。我们对这些民族聚集区的兴趣超过了圣淘沙,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乘地铁去了“小印度”集市。

   临近“小印度”站,地铁车厢里的乘客已基本以印巴人为主。出站来到地面,顺着人流和建筑,很容易我们就找到了集市。那是一片二、三层楼低矮房屋的集中区域。街道很窄,两旁停满了车;地上很脏,很多地方污水横流;房子外墙色彩鲜艳,带有印度特色的浓烈彩绘;沿街房屋带有拱型廊桥,挤满了印度小店的货架。小店以蔬果杂货、餐饮、服装以及印度特色商品为主,中间夹杂着金光闪闪的首饰店。很多印度家庭在采购新鲜蔬菜,但很有意思的是妇人们都身着艳丽莎丽款款而行(有的还在头上戴着茉莉花),汗流浃背的提着购物袋的都是男人,似乎印度男子也是属于怜香惜玉型的,和我知晓的“印度妇女地位低下”的印象有所不一。

   在小印度的游览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黄金首饰店。精美的工艺将黄金打造成各种不可思议的造型,超大超重的黄金饰物在阳光下放射着耀眼的光芒,黄金已彻底回归到最原始的功能——财富的象征。我相信任何一个女人都会为之拜倒,包括我们。

   临近中午,我们想找一个印度餐馆品尝印度小吃。但一路走来,都是敞开式的小店铺,比70年代的上海饮食店还要拥挤和落后。当我们在一个路过的敞开式小餐馆里边上,看见一个身着漂亮莎丽的妇人用黝黑的手指从盘子抓起一团咖喱饭往嘴里送的时候,小朋友几乎崩溃。于是我们放弃了品尝印度美食的幻想,最终还是回到地铁站附近找了一家SUBWAY充饥。

   回沪后我们整理行囊,发现在小印度的收获颇有特色:将印度香熏点着了放在小小的盘子里,香味会顺着袅袅青烟渗透到你的心灵深处,特别适合独自蜗在沙发里看书或听音乐;印度丝巾的独特花纹和色彩,让我们在路上“被回头率”显著提高;而小朋友手上的一组手镯,更是让她的同伴们羡慕不已……  

(七)

   新加坡的建筑是一个混合体,民族风、现代派以及看不出流派的普通城市大楼交错临立。

   从机场出来的地铁,在进入市区前一直在高架上行驶。两旁闪过的是一栋栋联排的低矮排屋和独栋小屋,掩藏在茂密的绿色植物中。小区的路很窄,但很干净。越接近市区,房屋的规模就越大,很多是四五层的板式楼房,和上海的多层住宅相似。而在市区边缘和新心区域,有很多高层的住宅大楼,据说是政府建造的“组屋”,相当于我们的廉租房。大楼新旧不一,但从外观看很整齐,没有杂乱的外观,有的阳台或窗口边还挂着鲜花。在乌节路附近的高档住宅区,我们看到了充满南洋风格的小洋房。白色的房子依着地势起伏蜿蜒而建,弓型廊柱和门厅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饰,木制的百页窗隐约地透着纱窗和灯光,所有的建筑都被茂密的热带植物所环绕。而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印度人居住区,则有很多涂满了花花绿绿色彩的印度房屋,非常有特色。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马来人居住区,相信他们的建筑一定也很有可看性。

   新加坡的市中心有很多大型办公楼和购物中心,建筑物风格与一般现代化城市没有区别,和上海的外滩或者是淮海路、南京路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很多建筑物内部都有宽广的中厅广场供人们避暑休栖与休闲,我想这和它的气候温度有关。

   能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是榴莲会议中心和金莎酒店。榴莲会议中心外观是个超级大榴莲,圆弓型屋顶被建成酷似榴莲的深色格子状,更象个带刺头盔。而那个著名的金莎酒店,是建在三栋高大建筑的顶部。整个建筑底部是三栋排成一排的高高耸立的柱壮建筑,顶部横架着一个扁扁的细长型建筑,两短突出在外,远眺象是一列地铁行驶在孤独的三个粗大桥墩上,而没有前途的道路即将让车头失去平衡。据说顶层的细长建筑就是金莎酒店,那是超七星酒店,上面有世界上最大、最高和最漂亮的室内游泳池,周末挤满了前来体会高度和奢华的富翁。我们没有专程上去参观。

   新加坡是个美丽、洁净的城市,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去度周末。
                                                                              2011.3.10
 
(注:这是我今年初利用闲暇之余写的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