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

 xjjk雅儒 2011-09-27

xjjk雅儒

好孩子是惯出来的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北极主人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1-9-26 22:56:22  
编者按:文章说的“惯”孩子,就是讲的如何科学合理地管教孩子。作者分析了小孩子的“惯”法,分析了学生时代的孩子的“惯”法,指出了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作者的积极建议。这篇文章值得教育孩子的读者朋友看。请作者朋友以后发文章的时候规范好标点符号,选准标点符号的对应输入法。这篇文章的标点太不规范了,我已做了大量的更正。
  做家长的都想有一个好孩子,好的标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学习好,听话,懂事,长大有作为可以说是共同的标准了,然而常常不能如愿。
  有的家长尽了很大力,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很不如愿,便求助于“棒打出孝郎”的国粹政策。有的为了孩子成材,竟失手将孩子打坏。
  有的老师也奉行此道。圣人的故乡曾有老师因为写别字,将小学生打的鲜血直流,脸上落下永久疤痕。
  开明的人虽然不会这样做,但也是施用各种手段来强迫孩子做题,背诵,学一些不知是否有兴趣的钢琴,书法,美术等等,总之将孩子的时间占满,惟恐有剩余的。
  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常常有人叹息,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怎么越管越糟啊!
  实际上,好的孩子不是这样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
  “惯”不是不管,一味纵容,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一个自由表现和发挥的空间,再加以正确的引导。
  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小时侯家境多是一般,很多还很贫寒,但他们大多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有一个开明的母亲。
  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孟子小时学些不雅之事,孟母没有棒打,而是迁到学堂边,使孟子自愿去读书,若是遇一奉行棒打的家长,不知是否还能有亚圣出现。
  爱迪生因为太“笨”而被老师赶回家,而他的母亲没有嫌弃他,在家教他学习,后来因为做试验在火车上着了火,惹了祸,只有他的母亲理解和支持他.因此便有了一个举世文明的大发明家。
  范仲淹父早亡,家贫无纸,其母教他用小棍在沙地上写字,给他讲做人的道理,终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代名家。
  背刺“精中报国”的岳飞,名相寇准……都有相类似的环境和经历.
  好孩子应该从小“惯”起,学龄前和小学初期这一段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学前教育,更为重要。
  国外的教育研究证明学龄前时期,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出孩子的智力及其它内在的潜力,此后,很难再开发,只能是已经开发出来的能力的完善和加强。
  从这一点说,一个合格的家庭或幼儿园,比一所大学还重要;一个合格的家长或幼儿教师,比一个大学教授还重要。
  这时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世界的认识受大人的影响少,有独特的思维和观点,虽然有幼稚的成分,但其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和未来创造的灵感,然而大多被大人善意,但无情的扼杀了。
  孩子认识世界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是玩和问。
  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可以认识并熟悉周围的事物。了解其特性,掌握一些规律,锻炼了身体各部与脑的协调,通过玩学到的知识,比大人告诉的更相信和记得牢.同时也养成了动手的好习惯。
  问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涉世之初的孩子会问好多幼稚的和令大人难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回答,不厌其烦,不可挫伤其积极性.通过问,孩子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能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
  对孩子不要管得太多,在没有危险和伤害的情况尽量给他自由,不对的地方不要斥责,要耐心引导。有时在大人眼里是天大的错误,而在孩子眼里是很平常的事。
  孩子犯了错误,要耐心的讲解错误的原因和危害,以后应该怎样做,不要粗暴的训斥,打骂.其结果是令孩子胆小怕事,遇事畏缩不前,或是产生逆反心里,让孩子变得崇尚暴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做得不好就指导鼓励,不要包办代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头,受点挫折,锻炼他的毅力。因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过这样锻炼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突遇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
  让孩子多学些知识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实际做起来往往揠苗助长。
  拼音还没学好,就急着去学英语;古诗还不熟就去背百家姓,千字文……
  琴棋书画,随便拿来就让孩子学,学一个不够多才多艺,就多学几个。全不论孩子喜欢哪个。
  好象学得越多越杂,就越能成材。
  好多人觉得学校的教育太轻松,有的还认为私塾式的教育才能出人才,于是各种辅导站,补习班,私立幼儿园学校,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以要求严学的多而著称。
  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家教委就制定了“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减轻学生负担,“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的方针。
  但很难贯彻,老师为了出成绩,家长为了出人才常常教学生说谎,来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
  有位教师开始坚持启发式教学,竟被家长们以不负责之名,告到上级主管部门。
  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误区。
  勤学固然是好的,然而还要看效果。学的多,未必领会的多,成绩也不一定就好。有的孩子天天有背不完的和写不完的,累的晕头转向,成绩也不理想,有的初期还行,以后越来越差.
  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一定要讲科学性,讲效率。
  首先要弄清孩子在什么阶段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在理解和牢固掌握后,根据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接受能力,爱好,个性等具体情况,增加学习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不要让孩子感到太累,贪学一点知识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在重压下丧失了学习兴趣,将会一事无成.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无论多么有学问的人所学的,都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习一定要有选择,选择有意义的自己需要的,如《千字文》,《三字经》之类,虽然在当时是儿童读物,但在千年后的今天,已是深奥的古文,大人都不好理解,何况孩子呢,且内容也意义不大,浪费精力,不如背些易懂且有意义的古诗和现代儿歌。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生活知识的学习也是同等重要的。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不要说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生活中应该自理的事,也由家长包办了,其他的事就更无需做了,只要读书就可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出了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工作和生活中力不从心,遇到挫折就难以应付。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是理论,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知识多了固然是好事,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就是一个价值不大的两脚书厨。
  程朱后的建封理学,八股取士制度,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至今余毒尚未肃清。
  学习上学生的自主权少的可怜.案答要背老师的,方法要严格遵照老师的……课外的学习要有家长安排,学些特长也由不得自己的爱好,全凭家长定夺。
  喜欢画画的偏要让他学钢琴,爱好书法的偏要他去学舞蹈……
  就如桐木做琴,音色好,橡木做地板耐用,若是换一下,就都承担不起来对方的责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虽然作为圣言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去实际做的人很少。
  让孩子做符合自身特点且喜欢的事,爱做也能做好。
  孩子以后有所作为,单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和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
  过去曾有过专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到了工厂,简单的问题都处理不了,得靠老工人用老方法来解决;在讲台上讲了几十年电路图的老师,竟然接不响学校的电铃。
  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下,社会接纳的是有实际能力的人,不在单看学历和文凭了。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坎坷的,没有一帆风顺走到底的,即使别人看来是功成名就的人,也往往有遇到坎坷而放弃生命的,因此,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它们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各种原因,人的发展进度差别很大.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既有十二拜相的甘罗,也有八十垂钓渭水的姜子牙。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对孩子施加压力或丧失信心而放弃。
  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做天上的太阳或月亮,然而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的做默默无闻的星星.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给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
  只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尽力发挥,尽到努力就行了,不要管达到什么高度,能坚强的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感到幸福快乐应该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总之,“惯孩子”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发挥特长和才能,科学的合理的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好的心态和品质.而不是娇惯纵容的“小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