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水韵漳澎(二)

 麒麟合创 2011-09-27


相关链接: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水乡漳澎之一

觅水乡生活

依水而居的漳澎人家.jpg

 

依水而居的水乡人家

`   我们不善水性,在摇摇晃晃中登上了小船,心儿也是颤悠悠的。水灵灵的水乡女子阿敏依然端坐在船头,阿活也在船头,我们坐在中间船舱,徐老师、杨老师并排坐在阿敏父亲的前面,阿敏的父亲仍在船尾掌舵。众人安坐好了,只见阿敏的父亲用力一撑岸边的石阶,小船晃晃悠悠地离岸了。(【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小船吃水线很深,起初,我们还有点担心,很快发现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小艇靠岸了,我们准备上船.jpg

 

阿敏父女划着碧波而来。靠岸,我们准备上船啦!

·   小船穿过高耸的漳澎大桥,河水汹汹而来,看来,已经开始涨潮了。船上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几柄船桨,一人分得一支,徐老师的船桨则是自家的,船桨上书着“安”字。大家都在用力的划水,而我们俩个也象征性的扒了几下,怎么看都有点别扭。于是,放下船桨,专注于两岸的景致。




子木泛舟漳澎河涌.jpg

 

子木泛舟漳澎河涌,姿势别扭
`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左侧为大同茶楼,斑斑驳驳的剥落的红砖墙体,似乎诉说着曾经的风雨,而右侧漳澎市场的埠头十分宽大、阔气,记得312日行走时,发现这儿有一水上人家,船上用竹竿支架晾晒了衣服,男人在船上补网,妇女在摘菜淘米……如今,埠头边湾着几条艇,却未见人影……

    行舟在水上,才发现家家户户的临水处都有小埠头,旁拴一、两只小艇,岸边多有凉棚,或豪或简,我们更喜欢竹竿、松树皮、葵叶搭成的凉棚……


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松木皮搭建的小凉棚.jpg

 

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松树皮搭建的凉棚

    船右则是正在建设中的漳澎小学,近岸,水草浓密,我们疑心这便是莞草,而徐老师等人也不能肯定。不过,我们还是多拍了几张,希望能在无意间将莞草摄入囊中……



2011年6月4日晚,我们去听杨宝霖先生的讲座的时候请教杨先生,确认这就是莞草!.jpg

 


     2011年6月4日晚,我们去听杨宝霖老师的讲座的时候请教杨老师,确定这种被漳澎人称为“牛草”的就是莞草!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杨老师一边划船一边指着学校说:“这儿原来就是我们的漳澎中学。刚来麻涌时,我就在这里教书。看,那儿是教学楼,校门口在那边……漳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漳澎中学.jpg

 

人才辈出的漳澎中学

·   看到杨老师认真的样子,我们几个人也乐得呵呵大笑起来。虽然来漳澎才两次,但是我们不也喜欢上漳澎了吗?


杨老师自豪地说:“漳澎是我的第二故乡!”.jpg

 

杨老师自豪地说:“漳澎是我的第二故乡!”


·    “杨老师特别喜欢打篮球。她是我们学校女子篮球队队长,经常带我们打篮球。我们总是麻涌镇的第一名,”两脚打着水的的阿敏很自豪地插了一句。

  我们和着轻柔的水声转向徐老师:“听杨老师说,您会武术?还教村里人练。”

  徐老师开心地笑了:“是啊!1990年,我跟随来自湖北的王光师父学习玄极,后来因为受到**功事件的影响,我们就没有再练玄极了。当时漳澎小学的一位湖南籍老师的母亲从湖南带来了太极的学习光盘,我又开始学习太极拳。后来,大家伙看我练得很带劲,也就跟我一块练习打太极拳、太极扇等。再后来我们干脆组建了太极队,吸引了广大村民,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名村民跟着每天早上在漳澎的广场上练太极。什么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等等我们都一招一式地学完了。”(【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哈哈!真不简单,未曾想偏远的水乡的生活竟然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们笑赞徐老师的多才多艺。

徐老师曾经领着村里的武术爱好者在这里练习太极拳、太极扇等.jpg

 

徐老师曾经领着村里的武术爱好者在这里练习太极拳、太极扇等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你们听说过小英雄粤剧班吧?”徐老师在考我们,幸好我们还是略有所知。

   “是啊,这可是远近闻名的粤剧班。1965年、1966年,年仅二十四、五的我开始学习。那时,我刚刚结婚,由于我是村文艺宣传队队长,大队要求我们宣传队跟小英雄他们学,我师从曾师马。”

   “曾师马,知道吗?粤剧名角。”徐老师冷不丁地将了一军,我们还是对这位名角比较熟悉的,从容应对。“由于得到了名师曾师马的教导,我们漳澎的粤剧一直都非常有名。我们曾经演出过一段折子戏《抢伞》荣获市里一等奖。”

   我们从水上映出的徐老师的笑脸,读出了自豪和昔日的荣耀。的确,这些民粹的传统就是在这些民间的爱好者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我们深表钦佩。

  “《抢伞》这一剧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有兄妹两人,哥哥叫蒋世隆,妹妹叫瑞莲,在战争中被金兵冲散了,恰巧路遇一位叫瑞兰的姑娘,瑞兰姑娘也因为战争跟母亲走散了,瑞兰姑娘无依无靠,抢了蒋世隆的伞求蒋世隆带上自己寻找母亲,于是两个同病人假扮夫妻相互扶持,一起寻找自己的亲人。”徐老师怕我们不明白,又给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剧情。(【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网上下载的粤剧折子戏《抢伞》剧照.jpg

 

网上下载的粤剧折子戏《抢伞》的剧照

·     刚过漳澎四坊的凉棚,我们驾船右转,河水愈发的汹涌。我们俩个也加入了划船的行列,尽管姿势不美,尽管动作笨拙,尽管大汗淋漓……我们悄悄地打量着船头的阿敏,举落船桨间,不轻不重,不缓不疾,仔细听来,竟然不闻水声。反观我等,大张大合,动作夸张,水花四溅,声响如鼓……


尽管姿势不美,尽管动作笨拙,尽管大汗淋漓,我们还是荡起了木桨.jpg

 

尽管姿势不美,尽管动作笨拙,尽管大汗淋漓……我们仍然握桨感受水乡人家的生活

    水葫芦时而不时地飘来,船头的阿敏不声不响地用木桨把它们拨开。水葫芦是典型的外来生物危害,本来是作为观赏性的植物引进,殊知管理不善,竟然使这一物种在中国大肆繁衍,危害极大,且至今无法根除。这就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我们水中的生态平衡,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突然间,我们看到河边埠头上有两个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戏水,光着屁股,无忧无虑在那儿嬉戏着,跑来颠去,一会到水里摸一摸,一会儿钻到凉棚下,或许他们是在摸田螺,或许是在抓蟛蜞……此刻此景是水乡人最为熟悉的一幕,哪个水乡人小时候没有整天泡在水里呢?

抓蟛蜞还是摸田螺呢?.jpg

 

抓蟛蜞还是摸田螺呢?儿时,哪个水乡人没有整天泡在水里?

·    正看得入神时,杨老师指着右边的学校说:“以前我们学校经常搞游泳比赛。我们就从这儿下水,看谁先游到对岸。”“啊!水乡的学校就是不一样,做水乡人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不禁羡慕起来。

报故乡之恩

   正感叹间间,船头已至新建的陈氏宗祠前的石桥。两个高大的桥洞,河水急速奔腾,打着旋儿。听博友阿敬说,这儿就是当年的漳澎旧水闸。


原来的漳澎水闸.jpg

 

博友阿敬(漳澎人)提供的原来漳澎水闸的图片
·

   徐老师指着激湍的河水说:“漳澎水闸是用来防洪的。漳澎的以前不叫漳澎,叫涨棚。古时候村民都是依水搭木棚而居,每遇潮涨木棚都随潮水涨起,所以至有“涨棚”的村名。以前没有大堤围住,水一涨,水淹七分。”(【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记得312日行走时,黄先生回忆说:“解放后,漳澎的河道被改过了。当时三大镇(莞城、石龙、太平)都派人来挑泥,足足干了好几个月才把河道修好,才把水闸建好。水闸建好之后,漳澎村就很少发大水了。现在在那边修新水闸,一部挖机个把月就搞定了。”当时的黄先生流露出今胜昔的感慨。

 徐老师十分详尽地告诉我们:“漳澎运河建于1958年。最早改河道的时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历时三年。当时并没有机械化,全部是人工挖掘和挑泥的。当时只是漳澎修一座小水闸,水闸修好之后,一般的洪水确实挡住了,但是对于大的洪水一样起不到作用。曾经把驻地的解放军军营也淹了。

     运河水闸修建于1972年,于1975年投入使用。
我们实行洪屋涡、泗涌、西华、漳澎“四乡连围”,有了一级大堤和水闸之后,我们就不用年年水淹了。现在我们的大堤进一步加高,加固,去年那么大水,我们漳澎却没有受影响。(【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1994年,著名作家陈残云先生还亲笔为它题写了“运河水闸”四个大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虽然水闸的历史仅有30多年,但却见证和记录了东莞水乡历史发展,是岭南水乡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2011年5月7日拍摄的漳澎水闸.jpg

 

2011年5月7日,我们文化发现之旅组合拍摄到的漳澎水闸
·

     “陈残云先生一直十分关心麻涌漳澎的发展,这儿曾经是陈先生挂职麻涌书记生活过两年的地方,所以他一直充满着感情。我们看过《香飘四季》,对陈残云先生充满敬意。

   徐老师也不胜感慨地回忆道:“漳澎,地处偏僻的沙丘地带,狮子洋的水首当其冲进入漳澎。一旦有洪峰过来,漳澎首当其冲受害。村民采取加高自家房屋地势、用木板封门等措施对付涨上来的大水。发大水的时候,孩子们索性跳到水中玩水,水退了更加会有很多渔获。”

   “漳澎人的生活岂不是很清苦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经常被水淹的苦楚。
     “不会。大家都知道漳澎是鱼米之乡。许多村民经常是老婆在家洗米做饭,说一声没菜了,丈夫马上出去后院河涌捞鱼捞虾,饭还没熟,丈夫就已经回来了,捞到的鱼虾足够一家人下饭了。”徐老师说到此处,自豪得哈哈大笑起来……

凉棚外,把渔网放下去,不知道是否还可以跟以前一样有那么多的渔获?.jpg

 

凉棚外,把渔网放到河涌里,不知还有没有原来那么多的渔获?

·

   桥头左侧依然有棵大榕树,覆盖了半个桥头,桥右侧则是许多台阶的埠头,石阶已经十分陈旧。大家齐用力,小舟在逆流中缓缓驰过桥洞,桥洞两侧的水闸的沟漕仍在,昭示着昔的辉煌。

去埠头洗洗脚,凉快凉快.jpg

 

去埠头洗洗脚,凉快凉快!

· 平常人家的后面都有一个埠头,船拴住埠头边上.jpg

 

平常人家的屋后,总会有个小埠头,小艇就拴住小埠头的附近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船停住凉棚下,主人去哪里了呢?.jpg

 

船停住凉棚下,主人去哪里了呢?

· 水就在门前,把拖桶也省了!.jpg

 

水就在门前,拖地桶也可以省了!

·     陈氏宗祠宛然一片青云,倏然间跃入眼帘。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彦约陈公祠前的入粤始祖牌坊.jpg

 

彦约陈公祠的“入粤始祖”牌坊

·    徐老师一边划桨一边说:“新的陈氏宗祠是去年开始建的,至今年19日正式落成。这儿原来是漳澎村卖给麻涌做粮仓的,后来陈冠杰把它买了回来,再在上面修建祠堂。”

   徐老师的话,让我们想到了上次漳澎之行。那天,黄先生带领我们一进陈氏宗祠,就是一脸的兴奋:“这祠堂就是陈杰仔盖的!陈杰仔就是陈冠杰,现在应该还不到七十岁,是香港东洋集团总裁。新陈氏宗祠是他独资投入2000多万修建的,年前入伙的时候,请村里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在小学这里吃了一顿饭。我也去了!还和其他老人一样拿了100元的红包。今年过年时,杰仔又给我们每人100元钱过年!”

abbr_975452575da74730bb904c01c5795511.jpg

 

黄老先生对我们讲,陈冠杰先生去年请70岁的老人吃饭了,老人们还拿到了100块的红包,今年过年又给了100元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我们最初来陈氏宗祠,不禁为整个宗祠的恢宏大气所折服。陈氏宗祠前有宽阔的广场、牌坊、四周有麻石栏杆做成的围墙。牌坊上书“入粤始祖”四个大字,左右两则为“颖水名门,江右旺族”。过牌坊,宗祠前有一大水池。宗祠正门石匾上书“彦约陈公祠”,左右联为“颖川承祖泽,南粤启勋名”。

彦约陈公祠正门.jpg

 

彦约陈公祠的正门

·    陈氏宗祠五开间,四进的岭南风格建筑。头进屋脊上是陶瓷的花脊,人物、花草、鸟兽、螯鱼、楼宇等一字排开,尉然壮观。头进天井,四周依然雕栋画梁,廊下有祖训、家训、入粤始祖彦约陈公及世成祖藩衍村居图、凤翔源陈氏入粤始祖“车氏”公陈裔东莞漳澎分枝庆藩祖世系图、各宗枝的祝贺之版匾等;二进为“冠杰堂”,是个极阔大的宗祠,堂下为陈氏初祖祖地,入粤后的分枝繁衍各地村居分布的图片文字展,极为详尽。宗祠落成时,前来祝贺的陈氏达153条村之多,到场的陈氏成员愈2万人之众,据说,现在陈氏后裔已达100万人之上……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彦约陈公祠中的祖训和家训.jpg

 

彦约陈公祠的祖训和家训

·   三进为柳溪堂,堂下有一精致的神龛,供奉着“入粤始祖彦约隐公之神位”。神龛上方左右各有一牌“,覃恩,奉天敕命,六品顶戴‘车氏’孙陈大‘车氏’恭承”、“ 清同治十一年,授千总广东永哨管右哨额外外委,六品顶戴‘车氏’孙陈大‘车氏’恭承”。

入粤始祖“车氏”公简介.jpg

 

入粤始祖“车氏”公的介绍

   廊下有“忆苦思甜”、“渔夫救人”两幅图。记得黄先生讲:“这两幅画是陈杰仔的亲身经历。忆苦思甜图所画的就是陈杰仔当年的家境贫寒的状况,小时候经常到江边割草、砍柴、放牛……”“原来陈杰仔这么贫穷啊!真是有志气。”我们感到很惊讶,现在陈冠杰已经功成名就,贵为亿万富翁,却不忘贫寒的过去,真是难得了。



原来陈冠杰先生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到河边割牛草、打柴、放牛.jpg

 

原来陈冠杰先生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到河边割牛草、打柴、放牛

·   “第二幅图为什么叫‘渔夫救人’呢?”我们不禁好奇起来。“这幅画更是真实的经历。当年,陈杰仔在角头口水闸(今角尾)附近的河边割牛草,不小心跌落江中,因为水流过于湍急,陈杰仔很快就精疲力竭,幸好遇到一个渔夫经过,急忙把他救上来船来。那时候,渔夫要是见到落水之人一般是不会相救的,但是那个渔夫却把杰仔救了起来,于是杰仔对渔夫更加感激不已。发达后,杰仔回来寻找这位救命恩人,可是苦苦寻觅了几十年,却怎么也没找到,无奈,只好在祠堂里画了这幅画来纪念自己的恩人。”黄老先生津津有味地说着,一脸的柔和慈祥。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陈冠杰先生苦苦寻觅当年的救命恩人几十年却没有找到,无奈之下在祠堂中绘画纪念.jpg

 

陈冠杰先生苦苦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几十年,却一直没有找到,无奈之下在祠堂绘画纪念

    “陈冠杰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救命恩人。不忘众亲。实在是难得啊!在当年社会尤其有教育意义。”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陈冠杰先生,但是黄老先生说的一切,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第三进为柳溪堂.jpg

 

第三进为“柳溪堂”

·

虽然是外姓人,但是我们对陈氏先祖肃然起敬.jpg

 

虽然是外姓人,但是东莞有句俗话叫“入屋要叫人,入庙要拜神。”红颜也来给陈氏先祖敬香

·    我们一边聊一边来到四进,堂下为一开间,主要供奉漳澎陈氏先祖的神位。其中有一个为红布所盖,不知何因。黄先生解释说:“你看,这是民 国三十世祖神位,他的太太至今还在,就要把活人的名字用红布盖上。”“哦!原来如此啊!”我们对东莞的习俗又多了一些了解。

神主牌前,黄先生让我们对东莞的民风民俗又有了新的了解.jpg

 

神主牌前,黄先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东莞风俗禁忌
·

   说话间,我们登上了二层,漂亮的屋脊让我们又举起了相机……从宗祠出来,但见两侧各有林间小径,左右皆植花草,直通后庭。后庭亦有两座青砖房屋,不知何用。从后庭“礼仪门”可以出来,直通漳澎旧水闸桥。


从礼仪门出来,可直通漳澎旧水闸.jpg

 

从礼仪门出来,可直通漳澎旧水闸桥

   我们泛舟河涌,遥指陈氏宗祠:“这是我们在东莞文化发现行走中,所见到的规模最大的祠堂!”是的,漳澎人也因此而自豪,也因陈冠杰而自豪。徐老师感慨十分感慨于陈冠杰的家乡情怀:“漳澎村现拥有12800多,是东莞市最大的村。在漳澎无人不识陈冠杰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还未有农保时,他就给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10元补。未有自来水时,他在村内修水塘。包括进村委会的一些路、桥都是他出资修建的。”

如此精细典雅的彩陶屋脊让我们叹为观止.jpg

 

如此精细典雅的彩陶屋脊让我们叹为观止

·

栩栩如生的彩陶屋脊.jpg

 

栩栩如生的彩陶屋脊,让我们想到了民 国十九年的东城鳌峙塘徐氏大宗祠的屋脊



吉祥门.jpg

 

吉祥门,怎么样?有特色吧?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如意门.jpg

 

与吉祥门对称的还有这扇如意门!

·

叹漳澎飞龙

   小船继续前行,徐老师侃侃而谈:“现在许多地方都变了,或者没有了。为了保存村中的文物和历史。我们组织了村志编写小组,专门脱产撰写了一个多月,最终出版了20多万字的《漳澎村志》。


    “啊!这真是难得啊!”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不过,能不能送我们一本呢?”

水乡人家的小艇趟、躺在棚子乘凉待命,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要驾着它访友运庄稼?.jpg

 

水乡人家的小艇躺在棚子里乘凉待命,不知道什么时候主人要驾艇而去访友、运送庄稼呢?

   “没有了,”徐老师不无惋惜地说,“现在,我也找不到啦。”我们同时摇头,叹息。希望有《漳澎村志》的朋友能帮助我们,赠我们一本村志,以方便更好的写漳澎,宣传漳澎。

   “漳澎的龙舟听说很有名呢,能不能给我们详细地讲一讲?”我们不肯放过任何一个了解漳澎的机会,尽可能地多挖掘一些资料。

   “其实,不仅是漳澎龙舟有名,就是麒麟舞也很出名,这都是十多以前的事了。由于现在老一辈的年岁已高,年轻人出外工作、做生意的多,麒麟舞也就很难传承了,”徐老师不无惋惜地道,“现在最出名的是扒龙船。漳澎的龙舟……”

看到了漳澎的龙船,我们兴奋不已!.jpg

 

还没有到下水的时候,漳澎的龙船被包裹了起来……

·   “快看!”徐老师指着左边前面的小洋楼说:“这儿就是华苑——陈冠杰的家。我们划近点,看一看吧。”


谁能想到,如此简朴的华苑内藏着一大一小两条龙船?.jpg

 

谁能想到在这华苑内藏着“漳澎飞龙”?

·    “好啊!好啊!”我们齐起附和着用力荡起手中的浆。其实华苑院内我们上次来时已经进去过。华苑的建筑与陈氏宗祠比较而言,可以说极为简朴,只是风格独特,以水为主的建筑布局,让我们领略到水乡人依水而居的情结。华苑的四周垂柳、椰树、桂花树、葵树……透过柳丝,可以看到华苑中只有一座二层红色的小楼,安然于碧波之上,而与主楼相联的凉亭翼然临于水上,凉亭建在水中的一个粗大的水泥柱上,凉亭与主楼间有一座造型漂亮的石拱桥相联,倒映在水中,实在美仑美央。


建在水面上的陈公馆.jpg

 

伫立在水一方的陈公馆

·    “华苑别墅,312日我们专门拜访过。陈冠杰家后面的河涌上放着一条巨大的龙船。这条巨大的龙船是由四条龙船改装的。两条由两条龙船首尾接起来的龙船再并排连起来,形成孖船。现在龙船已经被铁皮房封起来了。在外面已经很难看到这条大龙船了。大龙船的旁边还有小房,房子里放的是一条普通的龙船,而那个比这个小房大很多的大房里则放着那条巨无霸龙船。”我们深为上次的行走而高兴,毕竟我们对漳澎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子木180斤的身体走过这条小跳板贴着铁皮房的边上的木板拍到了“漳澎飞龙”.jpg

 

子木180斤的身体从这条小跳板上晃了过去,再紧贴着铁皮房子从房子边上更窄的木板上挪到“漳澎飞龙”前拍摄“飞龙”的庐山

  “这艘长63米,由7名造船师傅辛苦100天,由4艘龙舟拼装而成的超大龙舟,名叫“漳澎飞龙”。还是陈氏宗祠的建造者早年移居香港的做房地产生意的陈冠杰先生出资30余万元兴建。这艘龙舟能坐近200人,能让160
名龙舟运动员同时划桨。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漳澎飞龙”的船头.jpg

 

“漳澎飞龙”的船头

    这艘超大龙舟一个船头、一个船尾,但船身是并排的双体船。其中龙头上插着两根高大的马鹿角,是花费上万元从俄罗斯专门买回来的。”徐老师和所有漳澎人一样,一提到“漳澎飞龙”总是眉头飞舞,精彩飞扬。


真没想到“漳澎飞龙”的船身长得见不到尾.jpg

 

没想到“漳澎飞龙”的船身是那么长的!真真儿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呢!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漳澎飞龙”现身2011年五月初一万江龙舟节1.jpg

 

“漳澎飞龙”现身2011东莞(万江)龙舟文化节

·

漳澎的龙船.jpg

 

漳澎的龙舟

·

·   “是啊!漳澎飞龙,不仅是东莞第一,据《南方日报》报道是世界第一哦!再请徐老师谈一谈漳澎人引以自豪的扒龙舟相关事情吧。”

    “俗话说‘四月初八,龙船鼓打拆’,(拆:这里是沙哑的意思)漳澎五月初九赛龙舟。实际上,东莞的赛龙舟其实是从初一开始的。初一万江、初二道滘、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初五中堂……一直数过来,数到漳澎就是初九了。麻涌镇上是十六。历时近一个月。漳澎去到澳洲、加拿大等世界各地都扒到第一。”徐老师越说越带劲,其实,凡是漳澎人,一提起龙舟,总有说不完的话。
 


漳澎的孩子从小就学习扒龙船.jpg

 

漳澎的孩子从小就学习扒龙船(本图片由博友阿敬提供)

   312日进入华苑采访时,看到了一个站立的公仔,经询问,黄先生才告诉我们:“我们漳澎的龙船很特别,龙船上总会将木头公仔放着龙船尾,这些公仔也叫‘龙船公仔’。”

 

  漳澎分成三个片区:一片龙船叫“白须公”龙头较细,轮廓分明,立体感很强,有白色的胡须;二片龙船叫“二花仔”与“白须公”相比,龙头较大,轮廓较分明,立体感欠强。龙船尾部有一如粤剧中的大花脸般的木头公仔。公仔左脚落地,左手撑腰,右手扛一面三角旗,呈“金鸡独立”姿势,船尾的木头公仔则被称为“二花仔”了,“二”指二片,“花仔”指未婚的男性,在这里说的却是这个木公仔;三片龙船叫“侧头仔”龙头和“二花仔”比较相似。

 

 “这些龙船公仔以前都是花脸的男孩,现在有男有女。但是并不是每一条龙船都有的。”“那么,为什么要在龙舟上放个公仔呢?其他村的龙舟上放不放公仔呢?”我们十分好奇地问道。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原来听老年人说,龙船都是生事的。赛龙船的时候因为大家在竞赛中,互不相让,很容易发生冲突。就入一个‘易花公仔’放在船尾,以示保平安,少事非。其实,有‘易花公仔’的龙船并不多。以前漳澎龙船景的时候我们只见过几条有。原来漳澎有两条龙船有,一条龙船是白须的,是男木偶。其他乡镇的应该没有。”黄先生慢慢悠悠地说道。

  “徐老师,漳澎龙船上的公仔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想进一步了解关于公仔的故事来龙去脉。



藏于小铁皮房的小龙船.jpg

 

藏于小铁皮房的小龙船


·   “漳澎的龙船尾有一个公仔,传说那是水神天后娘娘的儿子。每年龙船出赛前,我们都要请出龙船公仔到天后庙祭拜一番再钉到龙船尾。据说天后娘娘的儿子很喜欢玩水,我们请他坐在龙船后面,他就会推着龙船往前进,所以我们的龙船每次出赛都是最快的。”徐老师果然出语不凡,这正是我们最愿意听到的故事。(【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真正能扒得快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在摇(船桨)上的改良。”徐教师不无自豪地说。

    “哦?扒龙舟也有那么多的技术吗?”我们愈发想揭开这个秘密了。

    “是啊!扒龙舟十分讲究技术和技巧。以前扒龙船一摇是一摇,扒的是姿势,现在扒的是速度。以前划龙船的锣鼓声是“得咚呛、得咚呛……”徐老师一边说,一边腾出右手张开手掌以甩一甩地比划着水花,生动极了!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徐老师还握着桨说着“得咚呛”划了起来。随着“得——咚——呛”的节奏声,开始出摇、划水、出水,只听得水声“沙沙、沙沙”地响起。呵呵,姿势之优美、节奏感之强烈让我们赞叹不已。原来还真不知道扒龙船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我们今天可算是大开了眼界。(【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不行啦。这种划船的姿势早就过时了。现在我们的锣鼓声是‘咚呛!咚呛!咚呛……’”徐老师再次示范划桨的动作“咚——呛”,“‘咚’是主旋律,而且非常快,‘呛’只是伴奏。每‘咚’一下,摇就往水中‘锄’一下。节奏变快了,划船的节奏自然也随着锣鼓声紧密了起来。”“这样一改造,的确提高了划船的频率。相应的划船的速度会提高很多。”我们在听徐老师的讲解中,似乎也悟到了一点漳澎扒龙船的一点技巧。


徐老师一边说着得咚呛一边模拟着划龙舟.jpg

 

徐老师口中一边模仿着锣鼓“得咚呛”,一边划起木桨,俨然竞渡中的扒龙舟健儿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我们还把摇全部锯短20公分,我们随着鼓声一起把摇‘锄’下去。这样,龙船就会飞也似地冲过去了!我们划船的速度快到每分钟120摇!原来两边散出去的水花唰唰的,现在一点都没有水花了!有水花是不够质量的!我们曾经在香港邀请赛中扒赢顺德,靠的就是这种‘快摇’。”一船人都不无自豪地望着徐老师。

  “速度快了,姿势也变得没那么优美了!我们曾经在全市获得超过十年的第一。”“啊!这么了不起啊!可是我们在东莞很少听说哦!我们原来只知道万江的、中堂的……看来漳澎的扒龙舟还是需要扩大宣传才对。”我们不无惋惜地说。
   徐老师长叹一口气,一边锄水一边望着远处的激流:“是啊!近年来漳澎龙舟似乎式微了。以前漳澎的地多,劳动强度大,扒龙船靠的是死力,跟锄田、戽泥是一样的。所以每天出勤像接受训练一样。以前一天收几百担香蕉,但是现在很难了!还有,由于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很多地方都来漳澎请师父,原来扒龙船的健儿现在都去当师父了,漳澎的师父遍及世界各地,技术被推广了,漳澎的冠军地位也不再了!到现在,还有村里还有很多人去当师父的。”(【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麻涌老时光.jpg

 

麻涌的老时光(网上图片)

·    我们也虽然也很感慨,但还是再次撩起新的话题:“徐老师,关于龙舟赛一定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吧?我们很想了解这方面的事情哦。”

   “漳澎人赛龙舟曾经数十年来未逢敌手。最初扬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本县道滘区参加比赛。当时尚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道滘土匪头刘发如独霸一方,为粉 饰 太平,扬威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招来各地高手。漳澎人在本乡土匪刘老定等人的连哄带逼之下,只好也来参赛。”和着潺潺的流水,迎面而来的凉风,我们倾听着漳澎龙舟的传奇故事。


曾经,这里是水乡人到河涌捞鱼虾回家做菜的地方?.jpg

 

曾经,这里是水乡人家到河涌捞鱼捕虾的地方?

·   “十二条龙舟中,漳澎队员最黑、最瘦削,手臂不及人家一半,被讥笑为‘手臂仔’。他们到到达道滘,因天太热、口太渴、人太累,吃不下饭,更被人们所轻视。道滘土匪头刘发如早已定下‘万全之策’——驳龙。”徐老师说到这儿故意停下来,“你们知道什么是驳龙吗?”

    徐老师笑了:“这是一个坏招、阴招。驳龙者,是放头时出一条龙舟,半路埋伏另一条同一型号大小的龙舟,名称、旗号均相同。这种驳龙以逸待劳,又先走一截,哪有不夺标的?”(【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啊?原来如此啊!”我们不禁气愤起来,“看来漳澎龙舟凶多吉少啊!”

  “谁知‘手臂仔’竟连驳龙也赶上了。在绕过县城金鳌洲塔水路时,正遇洪峰,别的船员都下水推舟,‘手臂仔’却一鼓作气,箭般的飞过去,遥遥领先。刘家人马只得张目结舌,眼睁睁地看着大锦旗、大烧猪、醇酒、香饼给‘手臂仔’领去。”话说到此,徐老师开怀大笑起来。

   “其实漳澎龙船的威水史还有很多呢,像1984年麻涌镇漳澎龙舟队代表东莞市首次参加香港第七届国际赛就获得了冠军;1993年获得过澳门国际赛三项冠军奖;1994年在深圳国际龙舟邀请赛上也得过冠军;及至1997年6月,我们去到加拿大多伦多,在当地举行的国际龙舟大赛上,我们麻涌镇漳澎龙舟队代表中国一举夺得‘加航杯’邀请赛冠军和第九届多伦多国际龙舟公开赛亚军。”徐老师的记性非常好,他一五一十地跟我们述说着漳澎龙舟的昔日辉煌与荣耀……

阿敏划船的姿势真的好美,期待她美丽的转身…….jpg

 

阿敏划船的姿势真的好美,期待她美丽的转身……

(未完,待续)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