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来胜:享受藏砚三大乐趣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9-27
火来胜:享受藏砚三大乐趣

文/本刊记者 王开峰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精神领域的充实。有人皓首穷经而不觉其苦,有人身居陋巷却安贫乐道;有人墨海纵横而名动天下,有人却倾其所有收藏成就字画的“无名英雄”——火来胜,就是这样一位钟情砚台的藏家。
火来胜,山东东平人,著名古砚藏家、中华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砚台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北戴河新华假日酒店总经理。从为庄邻写春联时对砚台的爱好,到如今以弘扬中华砚文化为己任,近四十年的砚台收藏经历,历练了火来胜的鉴评眼力,更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质。
“我藏砚,我快乐。”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火来胜尽情享受名砚收藏带来的快乐:弘扬中华砚文化的责任感、修生养性的愉悦感以及投资收藏的成就感。
我是志愿者!
        火来胜的集藏古砚则完全始于“偶然”。1975年,他还是一个民办教师时,就对书法极为钟爱。在春节给街坊四邻写春联为乐趣的过程中,火来胜渐渐对砚台收藏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后来接触古砚,认为名砚、古砚除了可玩可赏之外,比瓷器、家具等古玩文物具有更加丰厚的人文特质,于是 “移情别恋”,专注于古今名砚的收藏。
       藏砚需要丰富的鉴赏经验与理论为前提。火来胜虽然钟情于藏砚,无奈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无论是收藏信息还是鉴评专业知识的获取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复苏、社会稳定,中国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艺术收藏界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987年,火来胜到济南黄河河务局工作。从此,他的艺术品收藏知识和信息渠道洞开。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古玩市场,他逐步对中国古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谈到这里,火来胜忍不住感慨:“现在精品古砚日渐稀少,成为了稀缺资源”。
        随着砚文化知识的日渐丰富,火来胜逐渐迷恋上了砚收藏。起初的砚台收藏之路并不畅。在当时经济能力有限,没有条件支撑的情况下,他成了古玩市场砚台商贩摊前最常见的看客。没有足够的古砚实物供研究,他就去收集各种砚台鉴赏书籍来钻研。《阅微草堂砚谱》这本书是他珍藏至今的一本专业研究砚的古书,这本书开启了他通往砚文化研究殿堂的大门,为他铺就了一条砚文化的鉴赏之路。
通过大量专业书籍研究理论的协助,火来胜的鉴赏能力迅速提升。博物馆里古砚展区和全国各地砚台生产地,也是他重要的研究考察渠道,火来胜认为,在博物馆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感性认识。正是这些积淀,让他对当下砚台行业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并最终成为业内专家,也促成了今日藏有数百方精品古砚的“盛源斋”的建立。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是弘扬中华砚文化志愿者中的一员。”火来胜认为,砚作为研磨的器具,与笔、墨、纸一同铺就了一条华夏文明的传承之路,并被尊为文房四宝之首,是集书法、绘画、雕刻、铭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载体。砚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凝聚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包含着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基因,承载着诗人名贤的大德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奥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砚台兴亡,匹夫亦有责。这是砚台志愿者的奋斗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