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钦堂:“小楷”练就“大书法”

 条山夜语 2011-09-27

赵钦堂:“小楷”练就“大书法”

 

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孙守功

 

  说起中国汉字,楷书堪称最正统、正规的“方块字”字体被大众认可。南北朝时期魏碑是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特点是笔力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在中国书法之乡——郸城,一个研习魏碑小楷的书法家备受书法爱好者推崇,他就是郸城小楷书法家赵钦堂。

  赵钦堂,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县二高书法教师,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协会会员,省书协会员,市书协理事,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

  刚过知天命之年的赵钦堂自幼爱好书法,并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在中学、高中和大学时期,都把书法当做自己的功课去做。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位书法教师。那时起,他在认真教学生练习毛笔字、写好“方块字”的工作之余,潜心研习楷书。在他看来,楷书方方正正、笔力强劲,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楷书之中,最具艺术魅力的要数魏碑小楷。

  30多年来,他在一方砚池中日夜耕耘,其间有喜、有乐,也有迷茫和彷徨,吃了不少苦头,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初,他买来书籍,对照《灵飞经》、《隋元公墓志》、《苏慈墓志》等历史名碑帖进行临摹,天天写、练、摹,功夫没少下,但作品长进不大。迷茫中,他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他通过访专家、拜名师、上进修班,才恍然大悟:究其因,是把书法看得太简单了,有时太功利化了,总想到创作,一本帖临了不久又换新的,总是肤浅地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收效甚微。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他得到刘文华、李松等专家的悉心指教,感悟到书法需要“养”、需要“悟”,如何临摹,如何提高眼力和手的控制力及艺术欣赏力,如何学习前贤的艺术共性,如何创新发展,都需要追求深度,下苦功夫,持之一恒,一点一滴汲取养料。于是,他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专心临摹《张黑女墓志》、《李璧墓志》、《文徵明小楷》,更加刻苦、更加执着、更加忘我。

  在研习书法的历程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徒有虚名。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天,中国书法已从实用价值上升到了艺术价值。书法人要想在艺术天地里取得成功,必须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借鉴古人,加上自己的感悟、努力,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于是,他没有像蜜蜂采蜜一样一点而过,而是认准一种碑帖不厌其烦地临摹,他下功夫最多的是临摹《张黑女墓志》,在每天坚持临帖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经常背诵一些经典古诗古文名句名篇,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探求古人意境和胸怀,再运用到自己的小楷创作中去。他在学中练、练中学、学练中长进。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先读后临,读而思,思而写,循序渐进,从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线条的力度上下功夫,在线条形态中焕发出流畅、婉转的效果,感觉到比以前心手舒畅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他从赵孟的“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亦须用功”中悟到:书法强调的是笔法,关键是用笔,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只要笔法得宜,书法就具有了灵性。所以,他在临摹中求古人的笔法,持之一恒,在古人的笔法中求得了“一瓢饮”。近几年来,他先临写《宣示表》、《张黑女墓志》,然后再创作,以求在小楷中渗出隶意,求得古味。在不断探索和创作中,他的艺术水平又在文徵明小楷中取得了更大的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多次自费参加国际、国家级大赛大展,捧回了一个个大奖。他的书法作品曾荣获2008年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优秀奖、“新北京、新奥运”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2009年度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育成果展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毛笔组一等奖、第二十六届日本中国国际书画大赛二等奖等。入选2009年“平复帖”国际书法大展,《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集》第二、三部和《为中国喝彩——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名家书画展作品集》等10多部全国书法大赛作品集。

  面对取得的一个个国家级大奖,回头看看风雨路,他无怨无悔,舞文弄墨不仅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也让“小楷”书法这一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流传。他的魏碑小楷书法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精品,备受人们青睐,被书法爱好者称为写“小楷”的大书法家。

 

抗震救灾有感---赵钦堂

 

山崩地裂灾情重,满目疮痍血染红。

华夏儿女意志坚,万般苦难勇担承。

一方有难八方助,捐钱运物传心声。

舍身救民赴险境,最敬人民子弟兵。

人间大爱处处在,重建家园抒豪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