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有哪些特质

 朝阳6935 2011-09-28

好课有哪些特质

参与讨论:陈    上海市长宁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周震和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好课贵在“真”

 

      晞:课堂教学中的“真”首先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要具有真情实感上。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就是如此。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到了她的手里,她都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而且能根据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作不同的处理。如教《茶花赋》,她的语言是那样的热情明快,情浓意浓;教《纪念刘和珍君》,她的语言是那样的深沉悲愤;教《指南录后序》,她的语言是那样的大义凛然,荡气回肠。可以说;正是由于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真情,才使她的课堂教学语言热烈、含蓄、深沉,充满迷人魅力,如涓涓溪流浇灌学生心灵,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真”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就像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就会悄然形成,师爱的阳光就会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在若干节来自诸多学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开课以及随堂所听的“家常课”中,笔者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似乎都习惯于让喜爱发言、有着主动发言欲望的学生发言,课堂的话语权就这么被教师与几位学力甚好的学生把持着。殊不知,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他们所热爱的教师轻易扼杀,学困生大量增加也就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了。然而,不知上课和听()课的教师们有没有意识到,造成学困生产生与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否与教师真情的阳光没有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也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呢?因此,我以为,二期课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育教学的“公平性”,课堂教学中来自教师的“真爱”应当是平等地面向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博爱”,这种“爱”如果只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真爱”,或者说是以牺牲对一部分学生的“爱”为代价的,那么在这节课上,不论教师投入了多少情感,它都是失败的。

 

    好课的“真”还体现在教师要教学生“求真”上,这也是各学科教学中“人文性”的最终落脚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坚持的办学方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学科的学习中,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是感染并指导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投入学习,让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真人”,不仅是政治、语文等少数学科的“专利”。当然,另一方面,因为二期课改强调学科的人文性及其育人意义,于是就有不少学科教师在进行教材人文因素挖掘时,喜爱用“贴标签”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教育方法机械笨拙,收到的不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而是让学生学会了大话、空话、套话。中小学每一学科的教学都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但育人的方法、途径与手段可能各异,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使学科教学显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好课的“真”还体现在学科育人的“天然去雕饰”和教育无痕的影响力上。

 

    周震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指导中小学改革课堂教学时,曾主张把“公开课”改为研讨课。我们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提出:上课“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因为有些公开课“作秀”的地方实在太多。更有甚者,有的公开课只是把彩排好的教学过程原封不动地再现。如有时我们参加公开课会听到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时行云流水,听到数学课学生做习题时无一差错等。其实,没有问题就有问题,过于完美并不完美。这些课的真实性都要打上一个问号。这种做法既对研究教学不利,也对诚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一位教师倾其全力上成一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并非难事,但他也许并不能对所有的课都如此尽力。而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经历的是大量的日常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随堂课”。这才是我们必须研究、探索、改革的所在。教育教学是科学,科学必须求真。

 

    ●好课贵在“活”

 

    周震和:“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是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来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活跃思想、交流情感、展示自我的场所。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要鼓励质疑,引导发现,使学生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难,也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还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学生在课堂内活动的方式以及时间和空间来衡量;当然,教师讲解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不能仅仅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评价其优劣。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讲解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具有自发性的讲解,再多也不为过。

 

    其次是课堂是否具有生成性以及生成的程度。教育活动是有预设、有计划、有目的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复杂性及师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师生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才产生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倾听学生的反映和表现,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点、质疑点、闪光点及时抓住,和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变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

 

  晞:“活”,就是“活力”“活动”“活跃”。“活力”是指教师上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具有一种生命的热情。“活动”是指教学过程如同一条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尽管有时细若涓流,但也是一种别有诗情画意的动态,是和谐默契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跃”是指要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随机应变调控教学,使教学浑然—体,自然和谐。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建构的生命课堂。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必须要有“精、气、神”的修养。精、气、神就是指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教师的“精、气、神”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对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对学习的向往。

 

    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上的重要标志就是“活”。活动的课堂使师生充满了一种生成性的互动,师生间即时即景的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尤其是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是动态生成的,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协商、合作建构的。二期课改课堂活动的形式是丰富的,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互动,并在互动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学生由此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别人的看法,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

 

“活跃”使学生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课堂气氛的活跃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的“活”,更包括师生思维的“活”——这种“活跃”可能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地调整原先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课堂的“活跃”不只是一种气氛的渲染,课堂表面虽然是静悄悄的,但其实并不能掩藏学生思维的活跃。所以,从更高、更优的层次来说,我们更希望课堂的“活跃”不只是停留在表层活跃的层次上。      

 

●好课贵在“适”

 

      晞:“适”,代表着课堂教学的“适切”“适度”和“适宜”。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过细的弊端,二期课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课改理念及其精髓的深刻把握,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和实践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叛,忽视实效性原则的应用,生搬硬套别人的新方法、新经验,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上的临摹,结果显得东施效颦。例如,上课一律采用前后四个学生围着两张桌子坐:把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教学时尚,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学习;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讳言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活”,使学生的一些活动游离于教学之外;一味地追求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发表意见就一听到底课堂教学评价唱赞歌、模式化,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过分依赖甚至滥用多媒体,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等,不一而足。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此煞费苦心的“点缀”,虽然具有观赏性,却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无益。

 

    体现和落实课堂教学中的“适”,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适切”。“适切”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例如,怎样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驾驭教材,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好学生学习中的需求点、学生学习中的优势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过程设计群体的学习方式。

 

    体现和落实课堂教学中的“适”,其次体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要“适度”。教师要从班级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以此来准确掌握和适度调控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在实施二期课改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如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他们的实践证明,只有吃透生情、学情,导学适度,学生才能够在学科学习中真正地消化吸收、发散求异、主动创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体现。

 

    体现和落实课堂教学中的“适”,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营造要“适宜”。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解进行的一种有效整合。好课是放大教师教学长项的课,有的教师擅长朗读指导,有的教师擅长情感渲染,有的教师擅长思维训练,还有的教师擅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整合。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扬个人的教学之长,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务实,又富有创造力。

 

    周震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教学目标的“适”。

 

    二期课改把课程教育日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强调获取生活经验以及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情感陶冶,使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这是对教育目标的革新和创造。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定向)时,都会先列出这三个方面,然后每个大的方面之下再列出详细的一二三四条小的目标,而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些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不可能都完成。因而,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少而精,关键在于提出的都是能够真正落实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一堂课应该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予以实现。有人批评这种做法为“挂一漏万”,们是我想,如果每堂课都完成了少而精的教学日标,都挂起了“一”,那么无数个“—”连起来就是“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