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年建筑学学习总结:2005.10

 昵称7793968 2011-09-29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四结束之后的实习期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期,还夹杂着大二的美术实习,大三的游历等时间段。这些时间虽然比起在学校的时间相对短暂,但它信息庞杂而密集,对我的影响跟前四年相比其量相当。
基本上属于乱逛的荒野篇和实习的城市篇
(1)乱逛的荒野(心随风起)
大二美术实习去的徽州,大三的暑假骑车走了川藏,这些乱逛的旅程看似跟专业没什么关系,不过也有些或大或小的影响
比如那时候怎么也看不错卒母托的建筑有什么好,现在看起来却十分对我的胃口,气氛,光,关注建筑基本的东西,这或许跟生活和旅程体验的累积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吸引我的西部的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让我立下志愿,以后总是要回西部去,希望能做属于西部的真实建筑,更何况那是我的家乡。
(2)城市森林
09年暑假的时候,我来到上海,一半实习,一半为了考研,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有了很多新鲜的城市奇观的体验,也有了我的第一次实习,更有后来的世博会看到的眼花缭乱的建筑。
在tj听了快题课,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基本没有做过快题,只是有个西南院的快题竞赛,08年的时候我参加比赛得了奖,从此周围的同学都以为我的快题很好,我自己也很有信心,总的来说,我觉得快题在建筑学习中是有一定的用处的,特别相对于死板的固定的9个周的课程设计,在一个较长周期的设计开始之前,做几个小的快题设计可以使自己找到一个主要的矛盾点迅速的切入进去,用最直接的手段解决问题。
何况量的积累也是很重要,要想在第一次做一个新的类型建筑就做的很好是不容易的,先用快题来试验一下方向和可行性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最终我虚高的自信心导致了我的考研失败,一个惨痛的教训。当然考研当然不是全无收获,对历史的学习至少比以前要好。
放弃了保研去考研是另一个值得我自己思考的问题,但当时最真实的想法就是,呆在原学校可以刺激我的东西太少了,我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来使自己重新充满学习的热情。
后来又到了北京实习,在北京中国院实习的时候,周末走遍了各大景点,皇家园林的没落的繁华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并在北京的老四合院里听了aa的参数化设计的研讨会,见到了很多的牛人,虽然只有一天的研讨会,却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引起一阵迷恋参数化的热潮,我后来分析其实自己并不是迷恋参数化的手段,而是觉得qh的x老师讲述的使用参数化的逻辑使我豁然开朗,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一直困惑的形式的逻辑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答。
也许有些问题别人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我自己真正理解接受和运用,这个过程却很复杂漫长,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点透了你,有时候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也不见得真正想明白了。
后来换到lxg工作室实习,近距离的接触到了所谓明星建筑师和牛人工作室,以前那么遥远的只能在书和电视上见到的,结果就突然在你眼前了,让我突然有种感觉自己活在时代的中心。在这期间更经历一个对rhino,3d等软件狂热,在实践的流行的浪潮的席卷下,对手段的渴求程度超过了思想。当然所谓的“活在时代的中心”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只不过是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工作室及环境对于一个来自相对闭塞的地方的小同学的冲击。
可惜在lxg实习的时间太短,有很多可以学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因为工作室从前期研究到方案设计到最后的施工图绘制都自己完成,相比市场水平而言,是比较有追求,有野心的设计,兼之全是委托项目,lxg有很多的主导权,有很多想法你可以眼睁睁的看着是怎样从图面变为现实的,在实践中怎样实现建筑师的一些追求的。
(3)八笑
2010年的三月,开始了毕业设计,由于考研失败,心情一直很糟,并没有很认真的去做毕业设计,但是因为之前就报了八笑联合设计组,还是被迫用了一些心。设计上的事情没什么可说,但是通过在北京和南京的两次评图,看到别的学校的同学在面对同一场地的态度,切入点,设计手法,画图手段,模型方式,最后成果,以及在评图的时候老师的评价,也有不小的收获。
奇怪的一点是,手段总是受到特别的注意,如果一个设计上用了参数化,形体是人们以前未成想过的逻辑推导出来的,总是被认为更有创意,更好。Tj同学用了新进购的百万的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模型更是让大家叹为观止。我们同学之间的讨论就是,模型就跟人家差了不知道多少了,人家是3d打印,我们是手工切割。。。
当然更使我自己受益的是一些关于思维态度观念的东西,就比如yf老师说的
所谓深度,不是你画到了哪个深度,而是在哪个深度做设计
更可以在和其他学校对比中看到本校的优劣,我认为学院的最大一个问题(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是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整个五年中有一个非常强大清晰的目标:要吧我们培养成为建筑工业里好用的人才,做事扎实,画图能力强。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所有的一切专业课都有一个基本标准,这个标准使得我们在出了社会以后很快能适应市场,适应这个体制,成为“好用”的画图员。
与之相对比的是,暑假在听aa院长的演讲时,他对学校的第一个定义是“交流”。也就是说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学生在这里能找到他们所需,从而能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对于学院的定义我更赞同后一种,因为前一种学校目标可以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实现,而作为一个大学,也许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性比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
最后,7月的时候来到深圳上班,自然体会到商业设计公司的一些运作规程,一些惟利是图的无奈与失望。
离开了学校环境,自己的学习又从何而来呢,这时候网络成了另一资源,在网上看到笔记人老师的日记,认真看每一篇及评论,特别是下面的留言,还真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自己好多的疑问;更刺激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开的一些书单,也大有益处。
现在正在努力,为以后有空间有时间的更好的学习。
离开了学校,隔一段距离和时间再来看这五年,也可以更客观理性一些,在这里做了一个对我自己的总结。
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五年,五年中的所有教过我东西的人,上面如果有话得罪,请原谅,对事不对人。最后,这是一个非常热爱建筑,非常喜欢学习建筑学的,没有过人的天赋的同学学习建筑的文字笔记记录,这样的笔记写满了十几个笔记本,虽然没价值,但真实。
希望有同感的同学共同进步,没同感的同学一笑而过,需要同学教学反馈的老师随便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