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轩辕黄帝的真陵在汝州

 高万须图书馆 2011-10-01

轩 辕 黄 帝 的 真 陵 在 汝 州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黄帝的寝棺  

高 万 须       2010年5月8日

轩辕黄帝的真陵在汝州 - 英语名:Andrew Gao - Andrew Gao的博客 

      

前言: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死后到底葬在哪里?陕西省有个赫赫有名的“黄帝陵”,以汉武帝最始祭拜而闻名于世。据说,此处黄帝陵为后世误置,而汉武帝最初所拜“黄帝陵” 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不论是陕西“黄帝陵”还是甘肃“黄帝陵”,都是“衣冠冢”。河南省灵宝市有个“黄帝陵”,以著名文人拜谒而名声大振,那也是“衣冠冢”。 北京宣称平谷县有“黄帝陵”,但历史专家认为可能为黄帝族某一酋长的陵墓。现在还有几个地方在争“黄帝陵”,但都不能证明是“黄帝真陵”。然而,我们经过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实地考察,从多方面考证,确认轩辕黄帝的真陵在河南省汝州市阎村仰韶文化遗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是黄帝的寝棺。

让我们先看一些相关信息材料:

——汝州大峪境内的天雄寨有许多有关炎黄二帝劈山治河和嫘祖桑蚕织帛的传说及遗迹。(见(《汝州发现大红寨原始神话群》《水经注:神话流淌黄涧河》.汝州时空论坛)

——汝州黄涧河,古名黄炎河。(见《汝州解图》.搜易搜)

——黄涧河西畔曾有“白茅台”记载。(见《水经注》)

——远古时期,天子把茅草盛包的五色土(南方为红土,西方为白土,北方为黑土,东方为青土,中部为黄土)用作封王建国立社(庙)的信物。(见“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李陵答苏武书》;见“天子 太 社 . 以 五 色 为 坛 . 封 诸 侯 者 . 取 其土 . 苴 以 白 茅 . 授 之 . 各 以 所 封 方 之 色 . 以 立 社 于 其 国.故 谓 之 受 茅 土 .”《艺 文 类 聚. 卷 第 五 十 一》.唐.欧阳询等著)

——汝州阎村(原为殷村,“殷”与“阎”谐音所致)现存仰韶文化遗址(约6000年历史),出土国家不可移动文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见《汝州解图》.搜易搜)(附《鹳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图”为“炎黄大战”的生动描述。(见《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王先胜“黄帝吧”)

——炎帝早于黄帝500年,参加“炎黄大战”的一方是黄帝率领的“鸟”部落,另一方是炎帝第八代孙子榆罔率领的“鱼”部落。(见《黄帝和炎帝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中国经济网。见《炎帝黄帝谱系》。见《五千年前炎黄之战发生在延庆》《北京青年报》2001年9月7日)

 ——鹳鸟为早期皇帝部落的图腾(后人称之为龙或凤凰)。(见“少昊帝挚以鸟纪年,并以百鸟命名百官,司掌节气历法和军法行政,后代因此称少昊为“百鸟之王”。当然,这些“鸟官”,大概都是少昊大部落内各个小部落的首领,都以不同的鸟类作图腾。可见,少昊世族的图腾形象为“鸟图腾”)(见“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皇帝的故事》)(见“黄怀信先生研究认为,流行鱼纹的半坡类型相当于炎帝部的文化,流行鸟纹的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部的文化,所以炎帝部可能以鱼为图腾、黄帝部可能以鸟为图腾。其文献依据还有:《山海经·海内经》说“氐人国……其人人面鱼身”,《大荒西经》说“有互人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氐人国即互人国,所以炎帝后裔以鱼为图腾。《大荒北经》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又载:“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名曰禺强。”《大荒东经》说:“黄帝生禺,禺生禺京。”按郭璞注,虢又作号,禺京即禺强,而任姓又恰在《国语·晋语》所云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故黄帝之后确有“人面鸟身者”。又《墨子·非攻》记禹征苗“有神人面鸟身”相助,而禹为黄帝之后,故知这“人面鸟身”之神与黄帝部确有关系。”《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鲢鱼为早期炎帝部落的图腾(后人称之为龙或凤凰)。(见“根据《古本山海经图说》中的《海内南经》和《大荒西经》所载,“人面鱼身”是氐人国之形像,而氐人乃炎帝之后。由此可知,“人面鱼纹”图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故宝鸡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得到了考古学上的证实。”《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绳结柄斧图”为黄帝的权力标志(即“权柄”,就如后世的“虎符”、 “玉玺”)。(个人观点)

——《大河论坛》有人展示刻有“绳结柄斧图”的石斧。(见《发现龙山文化时期文字》附图.大河论坛)

——嫫母曾被黄帝任命掌管葬仪祭祀事物。(见《嫫母:最丑的美容大师》)

——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衣冠冢。(见“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黄帝陵》)

——河南灵宝市的黄帝陵也为衣冠冢。(见“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黄帝》)

——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黄帝陵仍然是衣冠冢。(见“原《正宁县志》云: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所祭的黄帝冢”《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北京平谷县的黄帝陵可能为黄帝族某一酋长的陵墓。(见“黄帝庙、陵建在山东庄西的庙山上,还可能与当地流传的黄帝民间传说有关;平谷之有山东庄鱼子山的黄帝庙、陵,还可能与涿鹿大战前后黄帝族某支或曾迁徙到平谷一带有关;平谷刘家河商墓铜器上铸刻的黄帝“天鼋”氏族徽铭文,则多少透露出了一些黄帝族裔曾生活于平谷地区的信息。古史传说中的黄帝,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可能并非一人,而是该族代代酋长世袭的尊号;这称号也并非只有黄帝族的大酋长才可称,其分支各族的酋长似也可称之。”《北京为何也有黄帝陵》.北京日报)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思索的空间不禁产生这样的历史画卷:

六千多年前,人类已经步入氏族部落时期。这些氏族部落大多以狩猎为生,同时,他们开始从事粮食采集和种植活动。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大部落更加重视改造自然,改善部族的生活条件。他们群体活动,垦荒辟田,大规模种植庄稼;他们疏通河道,引水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他们桑蚕织帛,穿着衣服,向文明迈进;他们制作改进劳动工具,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他们发明烧陶技术,制作日常生活器具,大幅度改善生活条件;他们甚至开始创造文字,用以记录天文地理以及日常活动。他们已从采集渔猎、漂泊流徙、穴居野处的“野蛮”生活跨入农业经济、铜石并用、相对定居和社会有一定分工的“文明”时代。因此,很多部落纷纷投奔炎黄,臣服其族。炎黄部落成为华夏人口最多,生活水平最好,威望最高也是势力最大的部族。

炎黄两族既独立又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克难攻坚,迅速将文明向前推进。汝州梁山水浴(大峪山区)开山引水工程(凿穿石界岭,撤干水浴水,开辟山间平原)以及嫘祖采槲养蚕的活动就是炎黄两族通力合作的典范。在此,他们创造了旷世奇迹。他们以阎村为中心,开展渔猎以及农耕活动。他们制造出精美实用的劳动工具。阎村遗址不断有人捡到石锥、石镰、石斧、石臼等器物。他们的制陶技术尤为先进。汝州田堂附近的制陶技艺历史久远,也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其它手工艺如绘画已有起步,出现了技艺非凡的“艺术家”。“鹳鱼石斧图”彩绘技艺就是突出的例证。黄帝也曾到汝州西部的空洞山拜访广成子寻求安邦强族之道。汝州曾有“汝海”之称,为山间川地,土质肥沃且处于亚热带地区,生活条件非常优越,黄帝部落以此为“根据地”并视为“风水宝地”,是黄帝多年征南战北经验的选择。汝州还有十几处仰韶文化遗址,例如槐树尹、大张、中山寨、神德宫、煤山等,都有丰富的炎黄文化遗存。或者,可以说,汝州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区或“大遗址”。

他们还在阎村设立封授台——“白茅台”,用以封赏立功的部落酋长,甚至“封王分国”的大典也在此举行。在这样的分封大典上,黄帝或炎帝,代表整个部族,首先发表一段“封授辞”。然后,用当地特有的茅草,包上酋长被封地方位的土色样品(称为“茅土”。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东方青色,中部黄色),小心翼翼地捧到胸前,默默祈祷片刻,然后郑重地交给受封酋长。酋长毕恭毕敬地接过“茅土”,看看地,望望天,虔诚地发表立国誓言。之后,酋长带领自己是部下,奔向封地。凭着这包“茅土”,酋长就成为该地的“王”或者“侯”(即国君),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地立社建庙(称为“茅社”),为自己的子民定氏赐姓,独立从事各种活动。

曾有一度,炎黄两个部族意见不一,发生争端,甚至爆发武力战争,阪泉之战最为著名。参加战争的一方是黄帝率领的“鸟”部落,另一方是炎帝第八代孙子榆罔率领的“鱼”部落。最终炎帝部落战败,两个部族还是坐下来进行协商。虽然意见不一,但可以分疆而治。商定的结果是:以黄涧河为界,平分天下。河东为炎帝部落治区,河西为黄帝部落治区。故此,“黄炎河”名贯千古。这样也好,东西形成剧烈的竞争局面,从而更加迅速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炎黄二帝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初祖,为全球华人所敬仰。

黄帝最终病死在帝位上,寿终120岁。其帝位由孙子颛顼接任,颛顼传给侄子帝喾。皇帝去世时,负责葬仪祭祀的是黄帝的妃子“丑女”嫫母。皇帝德高望重且对嫫母恩重如山。嫫母及其部下无不企望皇帝的伟业发扬光大,永传千古。他们希望皇帝的灵魂不灭,尽早脱生。他们议定以最新方式也是最高规格安葬皇帝——陶棺葬。也就是,先将尸体假埋别处,待肉体腐化尸骨分离后,再把骨头捡起放进陶缸内,择日举行葬礼埋葬。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洗骨葬亲方式能使人的灵魂超脱人世升达另一世界。这样,陶缸就成了黄帝的“寝棺”,自此,陶瓮葬的葬式开始兴起。既然作黄帝的“寝棺”,就要选择当时质量最高、式样最好的陶缸,并且还要在上面显示最能标志当时黄帝部落的图腾及其至高无上黄帝本人的标志。选好陶缸后,他们找到了当时最为有名的画师。这位画师以当时最优质的颜料生动形象地画出了两幅图:“鹳鸟衔鱼图”和“绳结柄斧图”。“鹳鸟衔鱼图”寓意为“炎黄两部并存,黄族钳制炎族”, “绳结柄斧图”当时已在使用,表示黄帝的“权柄”,相当于后世的“虎符”或“玉玺”。这两幅图拼在一起,又活灵灵地表现出炎黄二族膜拜黄帝“权柄”的情景。这个“绳结柄斧图”在当时还有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即只画(写)“T、X”两个符号,或在石斧上阳刻这两个符号。(见“鹳鱼石斧图”和刻有符号的石斧图)。画有这两幅图的彩陶缸出土后被著名的画家张绍文先生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阎村遗址后来又出土很多陶瓮墓葬,汝州洪山庙也出土数百陶瓮墓葬,其它地方也出土有陶瓮墓葬,而绘有彩图的陶缸只此一个。这说明,受此特殊待遇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轩辕黄帝本人。

既然黄帝的尸骨就敛入这个“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个彩陶缸就是黄帝的“寝棺”。而葬于汝州黄涧河畔的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地——也就是郦道元所记之“白茅台”之处,那么,这里就是轩辕黄帝的寝陵——真陵所在。

众所周知,陕西省有个赫赫有名的“黄帝陵”,史书上记载为黄帝的“衣冠冢”,以汉武帝最始祭拜而闻名于世。据说,此处黄帝陵为后世误置。河南省灵宝市有个“黄帝陵”,也为“衣冠冢”,以著名文人拜谒而名声大振。如今,有人力辩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有“真正的黄帝陵”,其为世人寡知的原因是历史的错误。然而,那仍然是“衣冠冢”。 北京宣称平谷县有黄帝陵。然而历史专家认为可能为黄帝族某一酋长的陵墓。现在还有几个地方在争“黄帝陵”。但是,都没有见到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

黄帝的生平事迹向来大多为传说,而黄帝的陵墓更是缺乏准确记载。历史跨越五千年之久,要准确认定并非轻易而举。然而,在传说丰富、遗存详实的汝河之滨、嵩岳山麓的汝州市,凝集着中华文明和轩辕黄帝的文化精髓,更有“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一黄帝陵的确凿证据。不可置否,汝州市为黄帝真陵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