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很重视一个八字中寒热燥热的问题,其思想极可能来自传统中医的"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学理,将干支物质化,分五行为风温、火热、金燥、水寒、土湿(辰土湿而温,未土为暑气热,戊土凉而燥,丑土湿而冷),配合二十四节气,取其调和。因为与气候有关,所以名为"调候法则"。其实是"阴阳法则"演化出来的一种。在《易》的法则里,阴阳是坎(水)离(火)二卦的质能,而坎离是由乾(刚)坤(柔)两个父母卦中爻相交而成;刚柔两爻相乘,兹生六子(卦),衍化出宇宙万象。所以归根究底,寒热燥湿就是从水火阴阳衍生,水火阴阳的本质就是代表刚柔的乾坤。
乾是动能,主拖;坤是静能,主受。《易》理的阴阳观念交叉错综,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讨论清楚。仅就命理学范畴,将片面的阴阳意象,略作比较于此,读者应自己研究《易》学,予以融贯引申。 应用太极、阴阳观念及其衍生的阴阳均平原则,来处理八字命学的"调候原则"。其计算的干支阴阳气含原值如下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