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之南》解说词*第六集 大河之歌

 胖门神 2011-10-03

《河之南》解说词•第六集 大河之歌

 一场雨水不期而至,舞阳贾湖的夏天愈加美丽。19866月,舞阳县贾湖同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8000年前的骨笛出土了,在随后的测音实验中,专家们选用其中的一支骨笛吹奏我国传统名曲,悠扬的旋律,清亮的笛音,让我们和远古祖先们的心瞬间接通了。贾湖的这批骨笛,采用猛禽的腿骨或翅骨制作而成,形状固定,多为七孔。更令人惊异的是,靠近第七孔的地方还穿有一个小圆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沿着音乐的河流,我们寻找诗歌的故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开篇之词,属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住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即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古代诗集,收录了305篇诗歌,其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中原一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 卫风 氓》

  氓或许是一个英俊小伙,借着卖丝的机会来诱惑卫女。明知道子无良媒,卫女却还是心生好感,忍不住将氓送过淇水,淇水是多情的,淇水边的卫女也透明而多情。《卫风氓》的故事发生地淇水,位于河南鹤壁,春秋时期为卫国所在地。在《诗经》中,写到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公元220年,悠悠洛水,神情忧伤的曹植或许是思念曹丕妃子甑后,或许是寄托君臣之道,或许是祭奠流逝的感动,曹植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洛神赋》这篇旷世奇文。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

  赋是在汉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成于洛阳才子贾谊之手,鼎盛于司马相如。就洛神而言,首次现身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至东汉张衡、蔡邕的笔下,洛神渐渐丰满。而至曹植之时,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成为永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之中急就的诗句,撼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帝王心头的波澜。河南通许县至今还有七步村,纪念这位身世坎坷的才子。“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一百多年的帝都,瞬间化为灰烬,曹植的感伤,显然不独属他一人。生逢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诗与歌同生命个体的悲欢密切关联,对此感受最为深切的还要蔡琰。蔡琰,字文姬,开封陈留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爱女。当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之后,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文姬被掳到南匈奴。

  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东汉末年,乱世的中间,蔡文姬沦落到北方嫁给左贤王,后来到曹操掌权时候,因为蔡邕写了《后汉书》没有写完,曹操也知道,也很佩服蔡邕和蔡文姬父女俩的才艺,所以花了重金从北方少数民族把蔡文姬给赎回来。赎回来的时候,蔡文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一边是亲生骨肉,一边是故国河山,社会的动乱和个人的遭遇,撕扯着女诗人的心灵,发而为声,蔡文姬饱含血泪的五言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和七言骚体《悲愤诗》,是对一个时代的控诉。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曹氏父子们在行军路上,在洛水河畔,在铜雀宫中发出的遒劲、刚健之风,延及山阳竹林七贤的正始之音。而至阳夏诸谢的田园歌唱中渐趋低回,(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阳夏诸谢:谢灵运、谢混、谢瞻、谢惠连、谢庄、谢脁)直到唐代又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原横空出世,那就是诗圣杜甫。巩县笔架山南窑湾村,一座毫不起眼的窑洞,这便是杜甫诞生的地方。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天宝六载的时候,杜甫参加科考,当时李林甫是一个奸臣,虽然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他对皇帝说野无遗贤,就是说这个朝野之间已经没有遗漏的贤才了,一个都没有录取,所以杜甫这次精神上打击是非常大。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破灭了。长安遇到的冰冷现实,令杜甫生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慨。杜甫后来还做过三次小官,但加起来的时间不超过四年。诗人本色注定无法与官僚角色兼容,于是杜甫告假回乡。

  华峰(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请假回家的时候,这个路上他经过了华清池,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唐玄宗、杨贵妃正在沐浴温泉,他想到了自己的生平,想到了百姓,于是作了一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首诗的名句。实际上杜甫的诗作从这首诗之后才真正充满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观念。

  杜甫也许不是最穷的诗人,但肯定是穷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山老更斥,饿走半九州。”这是杜甫对自己的真实写照。民间疾苦、社会离乱、天道不公,杜甫有着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三吏”、“三别”所达到的诗歌高度,决不是偶然的。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知道,在西周《诗经》的诗里面,凤凰是作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孔子都说“凤兮凤兮”,就是凤凰是儒家所理想的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杜甫多次表示他的理想,他的图腾就是凤凰。那么后来到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从甘肃进入四川的路途,他有一首诗写凤凰台,那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晚年的杜甫盼望着北上回到故乡,可诗人却未能如愿以偿,而是孤苦伶仃地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只飘零的小船上,被人草草埋葬。43年以后,杜甫的孙子才将诗人的遗骸迁回故里巩县安葬。杜甫颠沛流离的行踪里,叠映着另一个云游四方的身影,那就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一如其为人,疏狂不羁,汪洋恣意,逍遥洒脱。据说当年李白在长安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可怜飞燕倚新装”一句,因此得罪了杨贵妃,在长安呆不下去了。李白郁郁寡欢来到了洛阳,公元744年的洛阳,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杜甫和李白的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梦李白》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杜甫领着李白穿街走巷的身影。而白马寺的佛光,河图洛书的传说,国色天香的牡丹,千年古都的兴衰,这些一扫李白心中的郁结,使李白游兴倍增。

     古都开封,李杜二人又与浪走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遇古吹台。那是据说创作了阳春、白雪的大音乐家师旷演奏的地方,正所谓诗人兴会更无前。三人推杯换盏之际,诗兴勃发,古吹台从此有了别样的阳春、白雪。“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这是杜甫的沉郁与开阔。“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这是高适的豪迈与苍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是李白的潇洒与浪漫。三个困顿落魄的流浪诗人,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雅集,“盛筵难再,兰亭已矣”,这次聚会终成绝响,化为三贤祠永远的诉说。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这话是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说的。龙门、香山隔河相望,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武则天率百官来到龙门,她将在此地举办龙门诗会,奖品:锦袍一袭。于是,天下诗人云集龙门。诗会结果,自然是宫廷内的人拔得头筹。完成最快的为第一,那是东方虬。诗作最佳者,那是宋之问。自龙门诗会开始,有唐一代的中原诗人沈佺期、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李商隐、李贺等先后来到龙门,更有孟浩然、李白、韦应物等诗人,从他乡赶来,成就了龙门的华彩片断。其中,白居易更为痴迷,将其晚年18年的时光留在了龙门香山,江州司马的名号,也被香 山居士所取代。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因祖父白湟任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移到新郑,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在白居易十二岁的时候,为躲避战祸,又举家东迁,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四十多年后,当白居易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时,途中特地取道新郑,探视故居,并作《宿荥阳》。此次回归故里,白居易决定终老洛阳。

  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李枕

  龙门东山,白园墓前,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写着醉吟先生传。白居易有酒仙之称,但在诗中却并不如李白那样言必称酒,而是于朴素的言辞里,含蕴深深的苍凉,一种穿透时空,消弭物我的苍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一个琵琶女的演奏中,白居易却听出了个体命运的悲欢。而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喟,又远远超越了一己之痛。与元稹一起,白居易力挺中唐诗坛新乐府运动,一挽大唐诗歌的颓势。

  文起八代之衰,孟州人韩愈,大唐的文坛巨擘,一扫六朝以来讲求对偶,以浮华为能事的骈文风气,发起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登上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唐代诗歌最后的余晖落在了一位中原诗人的身上。12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年轻的书生来到了太行王屋山学道,书生与山中灵都观一对年轻貌美的姐妹产生了恋情,但为礼教所不容,最后只能是撕心裂肺地痛苦分手。这个书生便是原籍沁阳,出生荥阳的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曲阳湖边,晚唐的李商隐,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留下了幽怨凄迷的佳句。曲阳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爱情湖。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李白的豪迈,高适的悲壮,杜甫的冷峻,白居易的通俗,直到其后李商隐的晦涩,唐诗,一个以时代命名的诗歌,一个直接记录了唐王朝精神标尺的诗歌,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吟唱声中徐徐谢幕了。

  北宋王朝是一个崇尚文教的时代,开国之初,宋太祖就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这给了读书人以极大的尊重和言论的空间。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东坡的弟弟,就是苏辙,他就讲他十九岁到东京来考试,原来在四川的时候,那个地方比较闭塞,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这样到东京来考试的时候呢,他才和欧阳修接触,他知道原来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他感觉到非常的振奋。

  随着北宋工商业的繁荣,勾栏瓦肆的民间唱曲脱胎换骨,慢慢演变为宋词。一时间,作为文化中心的开封唱曲四起,那些有名望的大文豪,也对填词乐此不疲。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永,他和东京的关系就太密切了,他虽然是福建人,但实际上他主要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东京,是在汴京长大的。不过这个人,他有点特别,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大守礼法的规矩,基本上留恋于在市井当中混的那种人,就有点浪子的作风。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一种。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一种自嘲,但是这个自嘲。据说就是传说,也被人到处,因为他太有一点反礼教、反传统的这样一个特点,在当时话流传得很广,据说有一次,他已经考中了,然后被宋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了,说是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给勾了。这个事情据说他以后再写词的时候,他就要向人家标榜了,因为宋仁宗说的那话是圣旨了,所以他说自己是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尽管失意无聊,但开封的酒肆勾栏却为柳永提供了另一片天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边防盛传,军中有一范敌人闻之惊破胆。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为《十事疏》庆历新政的失败而辞职,回到南阳花洲书院(邓州)。1044年的春天,岳阳好友滕子京来信,要范仲淹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写一篇美文。手握一卷图纸,从未去过岳阳的范仲淹思接千载,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挥笔而就了《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