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古国的早期数学

 茶香飘万里 2011-10-03
 (一)巴比伦篇——泥版的故事

  
19世纪前期,人们在亚洲西部伊拉克境内发现了50万块泥版,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有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实际上就是巴比伦人所用的文字,人们称它为“楔形文字”。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泥版上记载的,是巴比伦人已获得的知识,其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

  古人最初用石块、绳结记事,后来又用手指计数。一个指头代表1,两个指头代表2,…,到数到10时,就要重新开始。由此巴比伦人产生了“逢十进一”的概念。又因为,一年中月亮有12次圆缺,一只手又有5个手指头,12×5=60,这样他们就又有了每隔60进一的计数法。在泥版上,巴比伦人用“▼”表示1,用“<”表示10,其他数通过▼和<的组合实现。比如35,就用:

  <<< ▼▼

  ▼▼▼

  来表示。

  这种计数方法也影响了后人,我们现在的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1米=10分米,1分钟=60秒。

  巴比伦人还掌握了许多计算方法,并且编制了各种数表帮助计算。在这些泥版上就发现了乘法表、倒数表、平方和立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像乘法表,现在的学生还在背诵呢!

  巴比伦泥版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兄弟10人分5/3米那的银子(米那和后面的赛克尔都是巴比伦人的重量单位,其中1米那=60赛克尔),相邻的兄弟俩,比如老大和老二、老二和老三,……,所分银子的差相等,而且老八分的银子是6赛克尔,求每人所得的银子数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巴比伦人已经知道了“等差数列”这个概念。

  巴比伦人也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他们会把不规则形状的田地分割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面积,也能计算简单的体积。他们非常熟悉等分圆周的方法,求得圆周与直径的比π=3,还使用了勾股定理。

  总之,巴比伦人在的成就对后来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埃及篇——金字塔的建造之谜

  
你看见过埃及金字塔吗?几百年来,它以宏伟高大的气势,吸引了无数观光旅游的人们。不仅如此,它设计的别致,建造的精巧,还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为它着迷。比如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现因损坏还高137米),基底的正方形边长233米(现为227米)。在这么长的范围内,误差却非常小:底边长度的误差仅仅是1.6厘米,是全长的 1/14600;基底直角的误差只有12",是直角的1/27000。

  这么高大的金字塔,建造精度如此之高,古埃及人是怎么建成的呢?当科学家破译了古埃及人流传下来的草片上的文字之后,发现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几何知识。

  原来,在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和芦苇很相象的水生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把这种草从纵面剖成小条,连接成片后再压榨筛干,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古埃及人的这些文字因为写在纸莎草上,所以我们称它为“纸草书”。

  后来,一位法国人弄明白了纸草书上文字的含义,使人们知道,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用数学来管理国家和宗教事物,确定付给劳役者的报酬,求谷仓的容积和田地的面积,计算建造房屋所需要的砖块数等等,还会计算酿造一定量酒所需的谷物数量呢!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分数的运算,还解决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类相当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特殊问题。纸草书上还有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另外,古埃及人计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等的结果,和现代的计算值十分相近。比如,他们用公式:s=(8d/9)(8d/9)

  (d为直径)

  计算圆的面积,这相当于取π=3.1605,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因为有了这样充足的数学知识,古埃及人建成金字塔就不足为怪了。

  ( 三)古代印度篇——佛掌上的明珠

  
古代印度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度,而古印度人对古代数学的贡献,就像佛掌上的明珠那样耀眼和引人注目。

  在公元200年到1200年之间,古印度人就知道了数字符号和0符号的应用,这些符号在某些情况下和现在的数字很相近。此后,印度数学引进十进制的数字,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数的运算,并使计数法更加明确。比如,古巴比伦的记号▼既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1/60, 而在古印度人那里,符号1只能表示1个单位,要表示十、百等,必须在符号1的后面加上相应个数的符号0。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发明,以致于到了现代,人们在计数的时候依然沿用这种方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会用负数表示欠债和反方向运动。他们还接受了无理数的概念,在实际计算的时候,把适用于有理数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运用到无理数中去。另外,他们还解出了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

  印度数学在几何方面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但古印度人对三角学贡献很大。这是他们热衷于研究天文学的副产品。如在他们的计算中,用到了三种量——一种相当于现代的正弦,一种相当于现代的余弦,还有一种称为“正矢”,在数量上等于1-cosα,这个三角量现在已经不用了。他们还知道一些三角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同角正弦和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等等,古印度人还会利用半角表达式计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值。

  古印度人在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永远被后人景仰和传诵。

  (四)古代阿拉伯篇——数学的桥梁

  
提起古代阿拉伯人对数学的贡献,人们自然会想到1,2,…,9,0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其实,这十个“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后来古代阿拉伯人将这十个数字传播到了欧洲,欧洲人就把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古代阿拉伯人主要是吸收、保存了古希腊和印度的数学,并将它传给欧洲,架起了一座数学的桥梁。

  在算术上,古代阿拉伯人采用和改进了印度的数字记号和进位记法,也采用了印度的无理数运算,但放弃了负数的运算。“代数”这门学科的名称,就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阿拉伯人还解出一些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方程,并且用几何图形来解释他们的解法。

  另外,古代阿拉伯人还用圆锥曲线相交来解三次方程,这是一大进步。
 古代阿拉伯人也获得了较为精确的圆周率,他们计算出2π=6.283185307195865,π值已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第15位。此外,他们在三角形上引进了正切和余切,并且给出了正弦定理的证明。

  古代阿拉伯人还翻译并著述了大量数学文献,这些著作传到欧洲后,对后世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把古代阿拉伯数学称为数学的桥梁,是当之无愧的。

  (五)古希腊篇——现在理论数学的萌芽

  
古希腊虽然未被列入“四大文明古国”行列,却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后起之秀”。古希腊人不仅在文学、戏剧、美术、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更是当今意义上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主要自然学科的创始人。

  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以严谨的逻辑性著称,他们善于通过精细的思考和严密的推理去认识世界,在数学研究上也具有这种特色。古代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他们只能回答“应该怎么做”,却无法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古希腊人在探究前人数学的时候,有意识地解决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将人类早期的“经验数学”逐步转化为“理论数学”。

  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泰勒斯,曾利用太阳影子成功地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实际上利用的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泰勒斯之后,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批学者,对数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发现“勾股定理”,是他们最出色的成就之一,因此直到现在,西方人仍然把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正是这个定理,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在毕达哥拉斯之后,数学史上著名的“诡辩家”芝诺,又首先提出了“悖论”这个概念,并叙述了四条著名的悖论。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博学的人物之一,正是他所创立的逻辑学,对古希腊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欧几里德时代,几何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当完整的学科了。欧几里德的名著《几何原本》,是世界数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大部分知识依然来源于古老的《几何原本》。

  继欧几里德之后,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更是开创了希腊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时期”。阿基米德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数学之神”。他设计出一种“大数体系”,根据这个理论,即使整个宇宙中都填满了细小的砂粒,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计算出砂粒的总数目。他还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223/71和22/7之间。还有几何学中著名的“阿基米德螺线”,也是他发现的。

  在阿基米德之后,古希腊的数学研究更加侧重于应用。几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梅尼劳斯和托勒玫创立的三角学,使数学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尼可马修斯完成了数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数论典籍——《算术入门》。丢番都则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方程,特别是各种不定方程。这样,初等数学的各个分支——算术、数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全部由古希腊人建立起来。所以说,古希腊的数学不愧为现代理论数学的摇篮。 (六)古代中国篇——十进制和二进制的故乡

  
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中国人对数学的研究成果,实际上远远领先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早在五、六千以前,古代中国人就发明了简洁的数学符号,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刻在甲骨和陶器上的数字,已经十分常见。通过对当时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其中有表示一、十、百、千、万、……的十三种计数单位,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计数方法,已经采用了人类现行的“十进制”。

  中国人最早使用十进制的另一个例证, 是现行数字符号“0”原本起源于中国的古籍。中国古人在删除文章中错字的时候,采用的就是“圈除”这种方法,久而久之,这个“○”就成为表示“不存在”,也就是“零”的符号了。而古印度正式使用“0”这个符号,已经是公元876年前后的事了。只有表示“零”的符号“0”产生后,人类发明的十进制才算完备。 因此,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十进制故乡”。

  中国古人在运算过程中,采用的是“算筹”这种工具。“算筹”就是一些用木、竹制作的匀称小棍,中国古人把这些小棍纵横布置,就可以表示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来。据考证,至少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人的算筹记法就已经相当完备了。这种表示数字的方法,无疑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国古人对圆周率的研究,就不用多说了。早在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就计算出了极为准确的圆周率值——3.1416。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计算出圆周率的准确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而欧洲人在1000年之后,才计算出如此精确的圆周率。

  我国周朝数学家商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早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杨辉,创立了数学史上著名的“杨辉三角”,这是人类数学史上对二项式系数的最早探究。

  除此之外,中国古人发明的“乘法口诀”(也就是俗称的“九九表”),大大提高了乘法和除法的笔算效率。中国古人发明的算盘,则被世界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前身。

  最奇妙的一件事,莫过于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法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所认为的,中国是现代计算机理论中“二进制”的故乡。莱布尼兹对中国古籍《易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易经》中的八卦图形,所记录的内容就是“二进制”的思想。按照他的说法,《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疑就是“二进制”思想的体现了。

  所以说,古代中国的数学家,不愧为现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古代中国的数学研究成果,不愧为现代数学理论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