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名家名篇名著:魏晋南北朝(一)

 风云际会2009 2011-10-04
  中国文学名家名篇名著魏晋南北朝(一)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出身于宦官家庭,家境富裕,但社会地位不高。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开始踏上政治舞台,先后担任过顿丘令、济南相、议郎等官职。中平元年(184)黄中起义时任骑都尉、迁典军校尉,镇压颖川黄中起义军。中平六年(189),董卓到洛阳表曹操为骑校尉。后来他变易姓名逃出洛阳到陈留(今河南开,散家财组织武装,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卓联军。初平三年(192)冬,他领究州牧,用武力镇压了青州黄巾军百余万人,择其精锐,改编成一支30万人的青州军,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建安元年(196)他把正在穷途未路中的献帝迎到许县(今河南许昌)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他在军事上遭到了一次大的挫折。初平三年青州一役,使一支上百万人的农民武装改变性质,成为替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他推行屯田。发展经济。曹操40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涯,凭借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结束了东汉末年北方分裂动乱的局面。
  
  《蒿里行》诗歌曹操借古乐府题而作的新诗,写成于建安二年,关东各路将士兴兵讨伐董卓,本是符合众望的义举。可是袁绍袁术之流,却假借讨董的名义,进行分裂割据。他们初则拥兵观望,裹足不前,终至连年混战,相互残杀。混战的后果,便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使百姓遭受深重的灾难。在这首短歌里,作者对袁绍、袁术之流的军阀行径深表不满,对广大百姓的不幸遭遇流露出悲悯的感情。作者以浑厚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汉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抒发了个人的愤慨,写得慷慨悲凉,特别是对汉末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的描绘,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观沧海》诗歌曹操作干公元207年。《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企图勾结乌桓的奴隶主贵族卷土重来。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亲率大军,北征乌桓m途经碣石写的。作者面对辽阔的大海,写出了海水荡漾波动,山岛巍然屹立,岛上树木丛生的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虽然一阵秋风,平静的大海顿时卷起了汹涌的巨澜,但作者的感觉不是悲伤忧惧,而是更加扩大了视野,感到运行、发光的日月星辰,也好象从这巨浪滚滚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这种生气蓬勃的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既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丽,更反映出作者当时奋发乐观的精神。全诗描写生动,寓精干景,气势磅薄,表现了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龟虽寿》诗歌,曹操作。前四句,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神龟”、“腾蛇”这两种富有代表性的动物,表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受客观自然规律的制约,即使是“神龟”、“腾蛇”也不能例外,但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作者以“老骥”和“烈士”自喻,表示虽到暮年,仍然志在千里,并不满足于现状而停步不前。后四句进一步说明生命井非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努力也能发生作用。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富有积极意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四句整齐中仍有变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话表现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志深意长,雄迈遒劲。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说:“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三国时著名作家。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献帝迁部长安,二年后董卓被杀,长安大乱,往荆州依附刘表,在荆多年末被重用,后归曹操,官至侍中。建安22年春,他随曹操东征孙权,病死于途中,终年41岁。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地位最高,以诗、赋著称。王粲一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在战乱流离之中,在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赋多反映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深沉的恩乡和失意心情。代表作《七哀诗》和《登楼赋》。后期政治上得到曹操的重用,对个人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曹操感恩戴德,歌颂备至。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和情调都和前期显著的不同。后期诗歌以激昂的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诗歌。王粲作。七哀,表示哀思之多,达到了当时的乐府新题。王粲有《七哀诗》三首,并不是同时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是他往荆州避难,初离长安时所作。这首诗从个人的不幸遭遇,进一步看到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达到了当时封建文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两句,境界开阔,既照应了上面见到的景象,也联系了汉王朝基业的今昔巨变。作为贵公子的王粲,此时此地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这两句诗就凝聚了这种感情,加以音节响亮,为后世所传诵。《登楼赋》辞赋。王粲作。是他避难荆州登当阳城楼时所写。东汉末年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互相争夺,他们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公元190年,董卓挟制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王粲也随至长安。不久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jué)郭汜(sì)等大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不但老少百姓惨遭屠杀,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也颠沛流离,仓皇逃散。王粲避难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看到他身材瘦弱,相貌不扬,不肯重用他。王粲目睹当时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加以自己怀才不遇,心情抑郁,他作了不少诗文,抒发感慨。《登楼赋》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蔡琰(177~?)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三国时著名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念蔡邕无嗣,遣使以金璧赎回,再嫁陈留人董祀。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军阀混战罪恶,反映出东汉末年动乱纷扰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传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一篇,是她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作,叙述了她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
  
  《悲愤诗》诗歌。共二篇,东汉蔡琰作。其中五言一首可信,骚体一首大概是伪作。五言体最著名。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这首诗作于文姬归汉之后,是一篇杰出的作品,全诗长达五百四十字。虽然诗里写的是诗人自身的遭遇,但通过自己的遭遇反映了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诗共分三段,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以及俘虏们所受虐待。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第二段写胡地生活,以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的苦况。第三段写回乡以后的生活。别子一段写的淋漓酣畅,是全诗的高潮。《悲愤诗》受汉乐府中叙事诗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节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胡笳十八拍》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东汉蔡琰作。全诗共十八章,每章为一拍,故名。这首诗是作者被掳后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作。诗中叙述了她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其中母子离别的情形,尤为动人。这首诗侧重于吐露主观的感情,浪漫主义的色彩更浓。如第八拍:“为(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流?为(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是作者饱含血泪对不幸命运发出呼天抢地的控诉,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恨之情。全诗气势贯注,情真意切,形式为骚体,完整统一。许多学者认为是伪作,郭沫若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并非伪作。
  
  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三国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阮瑀在诗歌之外还善长公犊文书,长于表章书檄,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是其代表作。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驾出北郭门行》诗歌。阮瑀作。此篇《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取篇首句为题目,当是阮瑀自拟。本诗写一个孤儿受到后母的虐待,揭露了封建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与汉乐府中的《孤儿行》相类似。“母亲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棰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诗刻画了一个受虐待孤儿啼饥号寒的悲惨形象,情真意切。提出了后母虐待孤儿这一封建社会里普遍的社会问题。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人。三国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何进败,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笔,曾作檄文辱骂曹操。袁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不咎既往,任司空军谋祭洒,管记室,后为门下督,病卒。他擅长书檄,与阮瑀齐名,曹丕称“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乃隽也”。檄文名作为《为袁绍檄豫州》,铺张扬厉,多用骈偶。诗歌仅存四首,以《饮马长城窟行》最著名,该诗写人民谣役之苦,真实生动,不加雕饰,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
  
  《饮马长城窟行》诗歌。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陈琳作。这首诗借秦代筑长城的史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坚贞不渝的爱情。全诗主要由两组人物对话构成,中间插入一些叙述和描写。前半段写役夫同长城吏的对话,后半段写役大同他妻子的书信往来。役夫忍痛劝妻子改嫁,但妻子表示以死相守,说明残酷的徭役制度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这首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呼声,现实主义精神很强。诗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语言质朴通俗,不加雕饰,刻画细腻,含蓄委婉,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如“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真实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为太山郡丞。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丧父,随叔父到荆州避难,后隐居隆中。公元207年应刘备之请而出山。任刘备军师。他洞察时势,善于谋划,帮助刘备联孙权,败曹操,夺荆州,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总领军国大事。他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发展农业生产,较好地处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同时积极进行北伐,图谋统一天下,六次出兵伐魏,未能成功,病死于军中。在封建时代,他被尊为宰辅当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型。死溢“忠武”。他主要不是以文学著称,但他的《出师表》《隆中对》却为后人所称道。后人辑有《诸葛亮集》。《出师表》散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少年有志,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8岁,即能文,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曾两次征吴,皆未过江,不果而还。他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和文学批评最突出。今存诗歌,较完整者约40首,可分两类。一类是本人生活的写照,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及《黎阳作》三首、《至广陵于马上作》等。一类是拟作的征夫思妇饲,如《燕歌行》二首、《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二首等。曹丕诗歌的特点是笔致细腻、语言流畅、民歌风味相当浓,格调情新。诗歌体裁多为五言,也有四言、七言、杂言。他的赋全是短篇小赋,今存近30篇,如《出妇赋》《寡妇赋》等。曹丕的散文也比较引人注目,如两篇《与吴质书》《典论》尤其是其中《论文》篇开了综合地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对后世一些文学批评家有较大影响。《燕歌行》诗歌。曹丕作。共两首。都是写妇女思念在远方从征的丈夫时的心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频繁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风格清新,语言流畅,富有民歌风味。通篇七言,句句叶韵。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吴质书》书信。曹丕作。公元217年,传染病流行,曹丕的好朋友徐于、陈琳、应玚、刘桢等都在这年病死。曹丕将他们遗下的诗文编为一集,并给好友吴质写了这封信,信中回忆了过去他们一起饮酒赋诗的生活情景,表示了对亡友的怀念,同时对他们的文章作了恰当准确的评价。文笔清秀、语言质朴诚恳,亲切感人,对后世抒情散文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魏诗人。自幼聪明好学,年10岁余,便通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一生勤于著述,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主要诗作今存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后期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杂诗》等80余首;赋作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数第一,主要有《洛神赋》《鹞雀赋》《骗蝠赋》等;散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今存较完整者近百篇。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钟峰在《诗品彭中称他的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而不群”,为“建安之杰”。
  
  《赠白马王彪》诗歌。曹植作于公元223年7月。是年5月,诸著王俱朝京帅洛阳,中有曹植及胞兄曹彰、异母弟曹彪。不久曹彰被曹丕害死。7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同行,又被曹丕派监国使者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彪。诗分七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景,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别的曹彪的惜别之情。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直指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表现出深沉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洛神赋》辞赋。曹植作于公元223年。作者描述了自己离开京师返回封地时渡过洛水而遇洛神的故事。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为题材,借鉴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描述了诗人对她的爱慕以及同洛神约会的情景,终因人神殊隔,不能结合。赋中对洛神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的若芙蓉出绿波”。诗人借这样一个虚幻的故事,抒发自己痛苦心情。想象奇特,比喻巧妙,形象鲜明,富有传奇色彩。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魏著名文学家,为“竹林七贤”之一。籍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但因不满司马氏集团的独专朝政,不愿与他们合作,故纵情山林,一生中出仕机会不多,但也曾被迫出任过步兵校尉等职,因此世人称之为“阮步兵”。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者9篇,诗歌80余首。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其五言《咏怀诗》82首。《咏怀诗》在五言诗发展过程中有较高的地位,唐代陈子昂、李白等人的诗歌创作多受其影响。《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共4000余字。后人辑有《阮步兵集》。《大人先生传》散文。阮籍现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所谓“大人”即仙人。据《晋书·阮籍传》载,此作品写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文章采取辩难式展开,一方面阐发了超越名教而纯任自然的旨趣;另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讽刺。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国铚县(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由于对当时专权的司马氏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遭到忌恨,后来被司马昭借故杀死。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其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为多,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散文中尤以论说文和书信见长,今存论说文9篇,书信2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最负盛名。后人辑有《嵇中散集》《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信。嵇康作。嵇康与阮籍齐名。阮籍工于诗,嵇康长于文。而在康文中,《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书体散文,最为难能可贵。山巨源就是山涛。这封信就是写给竹林旧友山涛的。山涛本来也是立意隐迹山林,与阮籍、嵇康等人相友善。但在司马氏积极网罗文七贤才阴谋取曹魏而代之的过程中,山涛在中年以后遽入仕途,官选曹郎,并向统治集团荐举嵇康以自代。这件事并未成功,但嵇康由此看透山涛并非知已知心的朋友,便愤慨地写了这封谢荐绝交信。行文不拘成法,笔锋犀利个性鲜明。
  
  向秀(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少颖慧。成年后与嵇康等友善,不愿进入仕途,但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也曾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等官职。向秀好老庄之学,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向秀今存赋、文各一篇。为纪念亡友嵇康而作《思旧赋》是其代表作。《思旧赋》辞赋。是向秀为追念旧友嵇康、吕安而写的一篇抒情小赋。“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嵇康与吕安交谊最深,对司马氏集团的不合作态度,是他们友谊的基础。司马昭听信钟会的谗言,借故把桩康、吕安杀死,理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向秀慑于司马氏的威势,不得已而赴洛阳应郡举。这篇赋就是他应郡举归来,经过嵇康在山阳的旧居,有所感而作。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嵇康的形象,表现了清刚劲健之美,以及由于这种美的被毁灭而引起的人的心灵震颤。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有千言万语一时难尽之意。
  
  《情诗》(游目四野外)诗歌。晋张华作。共五首。都是夫妻赠答之词,表现夫妻离别后的思念心情。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五首,是男赠女。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其中以采取兰蕙花无人共赏表露自己的思慕,以鸟虫之巢居穴处能预知风雨来说明未经离别的人,不能了解自己此时此刻的痛苦,心理描写极其细致,抒情真实动人。
  
  潘岳(247~300)字安仁。祖籍蒙阳中牟(今属河南)。西晋文学家。曾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薄等职,后死于“八王之乱”,夷三族。潘诗今存18首,《悼亡诗》三首是其代表作,比较有特色的诗还有《关中诗》16章。潘岳的辞赋题材广阔,表现手法灵活,在西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除了诗赋之外,潘还“善为哀诔之文”,今存诔、哀辞、祭文等20多篇。《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悼亡诗》诗歌。晋潘岳作。《悼亡诗》共三首,内容都是伤悼亡妻的。以“荏苒冬春谢”一首为代表。写妻子死后葬毕,自己将要赴任时的哀伤心情。人已经死了,但遗物还在,触目惊心,引起自己沉痛的哀思,情感真切动人。形容微妙、情景交融,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后人写“悼亡诗”多受他的影响。把“悼亡”作为丧妻之作的代称。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山东)人,西晋诗人,词赋家,出身寒微,勤奋好学。为了阅读更多的书籍,要求做过秘书郎,后来退隐,广泛搜集材料,精心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名动一时,当时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他的诗格调高亢,语言朴素自然。《咏史》是代表作,艺术成就最高,笔力遒劲,风格雄健,托古讽今,直刺时弊,表现了作者对门阀制度的愤慨,反映出作者蔑视权势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其诗现存14首。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咏史》诗歌。左思作。主要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或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或抒发有志难酬的苦闷,笔力雄健,风格豪壮,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成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太康作家。《咏史》诗共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一诗托物言志,以古讽今,揭示了门阀制度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其四“济济京城内”以对比的手法揭露贵族生活的豪华,歌颂杨雄的穷居著书并肯定他的英名不朽。
  
  《娇女诗》诗歌。左思作。该诗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使用俚语,生动地描绘了两个小女孩的天真顽皮的情态。使两个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声态并作,极为生动逼真。这首诗在题材上是个创举,对后来诗人影响较大,如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某些段落,李商隐的《娇儿诗》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三都赋》辞赋,左思作。由《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部分组成。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形式创作而成,但内容更加丰富,辞藻也更为宏丽。三赋分别叙述蜀地的雄伟山川及名物特产;吴地的繁华富饶;魏都宫室府舍的华丽雄奇等。赋中对各地风谣歌舞、风俗人情等也多有描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三赋各有重点,各有详略,相互映照,各具特色。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历任祭酒、著作郎等职。后死于“八王之乱”夷三族。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
  
  《赴洛道中作》(远游越山川)诗歌。陆机作。《赴洛道中作》共二首,这是第二首,《晋书·陆机传》云:“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这两首诗是他在太康末年赴洛阳途中所作。描写他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哀伤的心情。语言雕琢工丽,象“抱影”、“衔思”等,可谓极尽锤炼之工,清新感人。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山西)人。东严文学家、训诂学家。官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后被敦所害。敦卒,追赠弘衣大守,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及阴阳历算。作《游仙诗》《江赋》《南郊赋》等诗赋,《尔稚注》《方言注》以晋代语言解释古语,为研究汉晋语言流变的重要资料。又注《三苍》《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子虚赋》等凡数十万言。后人辑有《郭弘农集》。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范家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范晔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史学名著《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多才,元帝时召为佐著作郎,领修国史,曾著《晋纪》,时称“良史”。又出任山阴令,升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左长史,迁教骑常侍。《晋书》有传。《搜神记》是其编写的我国现存较完整的一部讲鬼神灵异的志怪小说集。其中保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是魏晋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世小说、戏曲有很大影响。原有30卷,宋时散佚,明人胡元瑞辑存20卷。
  
  《干将莫邪》小说。《韩凭夫妇》小说。(略)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出身名门贵族,曾做征两将军庾亮参军、江州刺史等官,后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有“王右军”之称。王羲之的主要成就是书法。他吸收众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不但擅写楷书,还擅写草书、行书。笔画遒劲、很有气势。后人曾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评论他的字。有“书圣”之称。在文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兰亭集序》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也是他散文的代表作。现存王羲之的散文有27篇,但大多是书笺杂帖,风格疏朗简净而韵味悠长。有《王右军集》。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兰亭宴集序》。散文。王羲之作。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春天,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举行了一次盛大集会,他们临流赋诗,各自抒发自己的抱负与情怀,后辑为《兰亭诗》,包括21人的37篇作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作者极写聚会的盛况。首先写环境之幽美:“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面对这样的景象,作者内心是极其欢愉的。但下文笔锋突转,写人与人相处中,很快就会度过一生,格调由欢快转为悲伤,但他并不象一般士大夫一样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有力地驳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论调,指出了它的荒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通篇语言流畅,不加藻饰、通俗自然,并较多地运用骈句,骈散结合,灵活自如,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时曾接受儒家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吉向。但他并非出身士族,随着东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打击与排挤,直到29岁时才得以出仕。一生只做过一些小官。为官期间,看到政治的黑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于41岁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故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以及归耕田园的情景,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揭露官场的黑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但也有些诗歌流露出“人生无常”、“乐天知命”的思想。风格平淡、自然,富有意境。散文以《桃花园记》最为著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作。《归园田居》共五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少无适俗韵》是第一首。最能体现陶诗的创作风格。《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歌。陶渊明作。《饮酒》共20首,写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本诗是第五首。诗的前四句写归隐田园后的感受。其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全诗的诗眼,启示人们排除一切尘俗杂念。这样即使在喧嚣的环境中,也如同住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以下六句紧承“心远地自偏”而来,说明美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诗人置身于菊花丛中,观赏、采摘,心情自然是“怡然自得”的。这时诗人无意抬头远望南山,只见夕阳高照,飞鸟结伴归还,此情此景,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暗示人们远离官场,寄情田园,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的自然天性,富有哲理色彩。全诗语言简洁,比较含蓄,对所要表现的内容,只作暗示,不明白道出。同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自然地融合于一起。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苏轼誉为“境与意合”“最有妙处”。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
  
  《桃花源诗并记》一般认为这是他晚年的作品。包括“诗”和“记”两部分。“诗”主要追叙桃花源的形成。“记”实际上是“诗”前面的小序,它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重点描写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这里环境优美,社会安宁,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同时这里的人们又是何等的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何等的融洽。“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