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中风”扼杀在萌芽之中1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10-05

将“中风”扼杀在萌芽之中1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等调查数据,专家预言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面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和中风的较大规模流行。

“中风”是亚洲第二号“杀手”,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我国每年发生新发高血压病人每年300多万人;完全性脑中风120万-150万人,死亡者80万-100万人,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存活者中需要医疗照顾的约200多万人。这一连串的惊人数字警示人们,一定要将中风扼杀在萌芽之中。

中国内陆平均每二十一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中风),每十二秒有一个新发病例;目前现存病人约达七百四十九万,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九十七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今天公布这一数据时强调,中风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人第二大致死病因和第一大致残病因;现有病人中有三分之二需要看护照顾;平均每次住院治疗费用已超过二万元人民币,这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往往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治疗很不容易,有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脑中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今,不少专家、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预防上,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就需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防病意识。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所调查的病人中40%有脑中风危险的患者,对脑中风的现象、症状和危险因素所知甚少,其中老年人对脑中风的意识还弱于青年人。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一】、什么是脑中风?

提起“中风”,人们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一般人都知道它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中都名列前茅;说陌生,是人对它缺乏全面的了解,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其中最普遍的误解是把“中风”当成一种病。其实,“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脑中风泛指因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脑神经组织破坏,主要有下列三类:

它分为出血性、梗塞性和缺血性三个类型,共六种病。

一、出血性中风: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疾病;

1、是脑出血,是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风六症中最凶险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它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起病急、来势猛,先剧烈头痛、频频呕吐,很快出现言语不清、昏睡、昏迷、半身不遂。重者鼾声如雷,呼吸深大,两便失禁。治疗此病过去完全依靠内科疗法,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用立体定位(CT)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挽救了许多脑出血病人的生命。

2、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动脉血管破裂,以青壮年多见。其起病急,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预后较好。若反复发生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二、梗塞性中风:

包括脑血栓、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塞等三种。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1、是脑血栓,全名是脑血栓形成。它是中风六症中发病率最高者,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本病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起病,进展较慢,逐渐出现半侧肢体失灵,但神志清楚,预后比脑出血为好,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2、是脑栓塞,它与脑血栓差异很大。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分(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随血入脑,堵塞了脑血管。其起病急,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

3、是腔隙性脑梗塞,它是中风的新成员,在CT问世之前很难确诊,其主要特点是病变多而小。其病理基础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性病变。症状轻微为其又一特点,一般人仅有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表现,预后较好。

三、缺血性中风:

即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系因暂时脑部缺血引起中风症状,但一般在二十四小时内可完全恢复。

它的病理基础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而已。它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现是手中物品突然落地、单瘫、偏瘫、单眼视力障碍、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等,但均很快消失,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应切记,小中风虽然病情轻,发作时间短,却常是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先兆,一旦发现,不可忽视,应及早就医,认真治疗。【二】、中风诱因

现在,科学家把与中风发病有关的因素称为“诱发危险因素”,认为如果能把诱发危险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人们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实践证明,消除诱发危险因素的做法确实可以使部分人免受中风之苦。

[一]、环境、生活方式与中风

一、年龄与中风

年龄与中风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程度越来越重,中风的发病率也趋向增高。

值得注重的是近年来国内外文献都提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有变轻的趋势,因此除老年人外,中年人也要重视预防此病。

资料表明:中风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50岁以前发病者仅占10-15%,50岁以后发病者达85%以上,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脑血管的发病率增加1倍。

45岁以上的人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比45岁以下的高3倍;60岁以上的人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比小于45岁的高5倍;70岁以上人的中风率是50岁以下的20倍。

在缺血性中风中,脑血栓形成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在出血性中风中,以50-60岁者发病居多;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则多为年青人。这是因为与先天性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有关。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有动脉粥样硬化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血流速度缓慢;加之原有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易于粘附于血管壁,促使血栓形成。

二、性别与中风

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1.5(男性发病高于女性30%-50%)。原因可能与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男性吸烟与饮酒者多于女性、男性多从事体力劳动因而突然用力的机会较多有关。

由此可见,年龄是重要的诱因,可是我们迄今还没有办法改变它。

三、时间与中风

专家发现,早晨6点和中午12点是脑中风高发的时段。

清晨醒来后,由于人体血液黏度高,老年人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增高诱发缺血性中风。美国经对11816例中风病人的调查发现,79%的中风患者在上午发病。降压、抗血栓形成等药物在清晨起床后服用,效果较好。

中午12点后,室外的温度较高,当温度上升到32℃以上时,人的体温主要靠出汗来调节,大量出汗将严重消耗体液,若不注意及时补水或补水不足,血液会浓缩,血小板易于凝聚,血流会变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若堵住了营养大脑的颈总动脉,大脑就会发生缺血性中风。

四、气候与中风

中风的发生与气候季节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风好发在冬天,一般说脑出血以每年的十二月至一月为高峰。

据统计资料,往年7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病在12月份和1月份。中风是对脑血管意外的统称。由于发病急,来势猛,难以预测,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因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而80%以上发生在冬季,故医学专家又称之为“中老年人冬季的流行病”。

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冬季天气转寒,气温、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而冷空气又不断入侵,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还能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易使血栓形成,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流缓慢,如室内温度较低,更易导致脑血栓的形成。气温骤变时,这些生理反应更加剧烈。又因为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所以极易在冬季发生中风。

另有学者报导,脑血栓在六七月间发作较多,其原因是天气刚转热,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或因流汗脱水,血粘度增加而引发。白求恩医科大学一组研究指出,当气压变化大于2mmHg,平均温度变化大于摄氏2℃,日最高气温变化大于4℃,湿度大于5%时,均易诱发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以易患脑血管病的人要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在气候骤变时更需加强自身的防护。

五、环境与中风

生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并能影响其预后和转归。生活环境内容很丰富,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居住环境及心理环境。

若长期生活在处于强烈的噪音环境,不断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出现大脑皮层兴奋,并扩散到整个人体,此时内脏器官卷入兴奋之中,过分的兴奋,往往出现严重的后果。

居住条件也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长期在楼房中居住,家庭之间缺少来往,中老年人尤其在丧偶之后,常陷入孤单寂寞、精神抑郁的困境,久而久之,也可导致中风的发生;

周围的人吸烟和饮酒对患者都有不良刺激,间接地吸进烟雾比直接亲自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更大。同样,有的人在饮酒的环境影响中,也可过早的形成动脉硬化。有的患者甚至在饮酒过程中发生脑出血。

人们在工作环境中,难免出现各种不顺心之事,若在心理上引起冲突,造成一种无所适从、心烦意乱、情绪不定的境况时,也可发生脑血液循环的改变,促发中风。

六、遗传与中风

高血压有家族倾向,故脑中风也存有遗传的因素,在导致中风的诸危险因素中,遗传属于其中之一。有中风家族史的人,患中风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者高10倍。

调查研究说明中风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父母有中风病史者子女患中风的机会相对升高。

还发现病人近亲的兄弟、姐妹中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人组也较正常人有增高趋势。另外,资料显示,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脑血管病的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4倍。这些充分说明脑血管病与遗传有关.

为什么脑血管病在家族中发病率高呢?

通过对中风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也比较高,血管张力不稳定,并有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他们的植物神经功能亦不健全。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家属中,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率较高。在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家属中,除高胆固醇血症以外,呈低凝状态的倾向较多见。这说明有些中风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中风与母亲遗传有关

“母亲患中风而亡,其子女得中风的机会远比那些母亲没有中风病史的人为多。”这是不久前瑞典哥德堡市欧斯特拉医院一组心血管内科研究人员共同得出的结论。

这些专家曾对789位50岁以上的中年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其中有99位的母亲与59位的父亲患中风亡故。在长达18.5年的观察中,共有57人发生了中风,其中因母亲中风的发病率是20%,而其他的690人,其发病率仅为6.5%。

本人的中风史:据观察,首次中风后的病人一年内复发率为8-10%,五年内复发率高达28-30%。中风每发作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侥幸存活者,其致残程度也将越来越严重。

七、性格与中风

人的性格多半与遗传有关,但后来的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在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必须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个人特点。在研究中风的诱因时,发现性格与中风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脑卒中通常在情绪极度激动后发生。如国内有人调查了346例脑卒中患者,其中241例是由于心理情绪波动而诱发的,占69.65%;而“愤怒”对脑卒中的诱发性居诸心理因素的首位,有133例,占241例中的55.18%。

根据有关人士统计,性格急躁者发生中风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5倍。个性好强,情绪激动,遇事发怒急躁,难以自抑,过分自负,情绪紧张或者爱生闷气,思虑过多,个性怪癖,不听劝告的人容易诱发中风。

为什么上述性格的人容易发生中风呢?

从医学角度来讲,人的不同情绪及感情表达方式或各种性格色彩,都是由高级神经活动支配的。情绪烦躁而紧张的人,对心算及紧张加压实验时的反应值高于耐心而能控制者。不同感情特点能产生不同的加压反应和血液动力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强、过分自负、固执、好争辩、容易冲动、急噪、紧张等A型性格的人或具有A型行为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其他人要多,而且容易发生高血压和中风疾病。因为这种性格的人,当处于不愉快的状态或受到外界任何打击时,比起性格安宁、生活乐观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及中风。

A型性格,即人们常说的急性子或急脾气,要比其他性格的人容易得中风。这是因为A型性格的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会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血液的粘性和凝固性增加,因此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率都会增加。

A型性格的主要表现是;争强好胜,雄心勃勃;易激动,好发火,举止粗鲁,健谈敏感;容易紧张,好支配人,坚持己见等等。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发病前有急剧情绪波动者为数不多,更多的人还是由于长期的烦恼所致,尤其与病前某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有关。如个性怪僻、情绪低沉、固执刻板、抑郁的内向性格的人,情感活动很脆弱,稍微有一点的不适合则伤心流泪,承受不了一些并不严重的刺激。这种性格的人也容易诱发中风。八、情绪与中风

情绪激动和用力过猛为什么会诱发中风

现代医学认为,情绪激动,如兴奋、惊恐、愤怒、悲伤、烦躁等,可导致儿茶酚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颤,脑下垂体应激性增高。这些因素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影响血压、血凝、血流与血管之间的关系,致循环障碍、微动脉瘤形成,如破裂导致出血。

临床实践证明,一些经常急躁易怒、逞强好胜及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的人,诱发脑血管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因此,注意控制情绪,避免不良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可减少中风的发生。

研究表明积极心态可以减少中风危险

华盛顿消息,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积极的情绪如感觉幸福和充满希望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减少中风的机率。

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抑郁情绪会加大中风的危险。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

院则对积极情绪与中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对2478名65岁以

上的老人进行了6年的跟踪观察后发现,积极的情绪可以大幅降低中风的机率。

情绪积极程度高的人与积极程度低的人相比,中风的机率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研究人员称,情绪积极的人更愿意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能坚持治

疗,这可能是减少中风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与中风之间的关系在男性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九、饮食与中风

饮食与中风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和山区居民相比,中风发病率明显减低,医学家分析结论为主要原因是前者多吃海鱼,海鱼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较丰富。 不管是主食还是副食,荤食还是素食,其主要营养成分都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和中风发生都有关系。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麦等含有较多的糖,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转变为甘油三酯,使血脂增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以每天碳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宜过多,有人提出中老年人每餐主食只吃八成饱就可以了。

水果和新鲜蔬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果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每日要有充足的水果和新鲜蔬菜。

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加速了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肥肉等含胆固醇量较高,应当控制。有人提出每日膳食中限制脂肪含量在30克以内,对预防中风有一定意义。牛奶、淡水鱼胆固醇含量较低,豆制品含有植物固醇类,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可适当多吃些。

蛋白质饮食可降低中风发病率,长期用高蛋白饮食可延缓血管壁的弹性减退过程。近来研究发现,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和牛磺酸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弹性,还能促使钠盐从尿中排出。牛奶、鱼、瘦肉、蛋白中都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低蛋白:我们都知道高脂饮食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却很少知道中风更乐意选择血浆低蛋白者。国际中风学会的最新资料说,血浆中白蛋白过低,预示中风的准确性高达75%,比高纤维蛋白、高血糖的预报价值都高。而美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报告说,高脂肪对中风发病的危险性,被人们大大地夸张了,危害并不明显。这就是说,单就预防中风来说,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提倡低脂饮食更重要,因为中风易选蛋白过低者。

缺镁: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很少谈及缺镁会导致中风。日本学者对培育的易患中风的白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吃普通饲料的白鼠发生中风的时间平均为89天;吃加有20%大豆蛋白的饲料,再加0.9%的铝者,平均为344天;而在第二组饲料中再加入0.6%的镁者,出现中风的时间可延长到416天。白鼠的“长寿经”提示我们,中风也易发生于缺镁者。作为预防,人们应注意摄入海产品、深色蔬菜和硬壳类坚果等含镁食物。

十、吸烟与中风

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亦是脑中风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甚至认为是一独立的诱发中风的因素,仅次于年龄和高血压。

缺血性中风属多病因的非特异性疾病,但其共同的特点是表现为血粘度增高。吸烟已证明可引起血粘度显著升高及血管壁损害,易促使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吸烟促发中风的病理过程是随着吸烟时间的推移,吸烟量不断增加,血粘度升高并逐渐达到一定阈值,机体便处于危机之中,自动调节的能力下降,易导致中风的发生,故吸烟是中风独立的危险因素。

吸烟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目前已得到证实。有研究表明,吸烟量大、吸烟时间长者,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5倍。且每日吸烟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脑血管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国外资料表明,停止吸烟能减少中风的危险,其中风危险可在2~4年内减少。这种减少不限于吸烟者的年龄或吸烟量,任何年龄段中,重度吸烟者戒烟后均能减少中风的危险。

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脑血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能使血液粘滞度升高,可使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全血比粘度包括高、低切变异及还原粘度均显著升高。长期吸烟可致慢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高200倍以上,因而会引起脑组织缺氧,而缺氧又使红细胞生成增多,致使红细胞压积升高。 此外,吸入的尼古丁能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管壁损伤,并能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也易粘附在有损伤的动脉壁上。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使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大,血液粘滞性进一步升高。吸烟触发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的不断增加而加重,最终导致中风。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抽烟会大大增加患脑中风的危险。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抽烟,日本每年大约有16万人可以免于患上脑中风,约1.5万人可避免死亡。

脑中风是脑血管病的俗称,会导致患者偏瘫、痴呆、失语乃至死亡。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从1990年起,研究小组对4.2万名50至60岁的日本人进行了11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总体来说抽烟者脑中风发病率高。

在各种类型的脑中风中,一种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中风与抽烟的关系最大。每天抽烟数量在20支以下或20支至40支的男性患上这类脑中风的风险,分别是不抽烟男性的3.2倍和3.8倍。而总体说来,抽烟的女性患此病的风险,是不抽烟的女性的2.7倍。蛛网膜是像蜘蛛网一样包在大脑表面的一层脑膜,它的下面有间隙,发生在该间隙里的出血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是剧烈的头痛,常伴有颈部僵硬。

抽烟也会增加其它类型的脑中风发作的危险,例如大面积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其中前者是脑动脉主干阻塞导致脑组织大面积受损,后者是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的小梗塞。男性抽烟者患上这两种脑中风的风险,分别是不抽烟者的2.2倍和1.5倍,每天抽烟40支以上的男性发病率为不抽烟者的两倍以上。

吸烟与中风的因果联系认为一是吸烟可加速动脉内膜增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二是影响血液中的凝血物质,收缩血管导致血管阻力加大,血栓形成继而发生脑梗塞。

抽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质含量,也可引起脑血管瘤等,脑中风危险性与吸烟数量相关。吸烟量的增加可使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吸烟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因素,及时戒烟对脑中风有预防作用,尤其是对6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或伴有心肌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更应该进行切实有效的戒烟。

被动吸烟可导致中风

许多人都知道,被动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和心脏病等疾病。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被动吸烟还会使人得中风的机率大为增加。

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吸烟者患中风的机率比不吸烟者要大。而在新西兰进行的这项研究则专门集中于香烟被动吸烟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常被动吸烟者得中风的机率要高80%。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丈夫吸烟会使不吸烟的妻子增加患中风的危险。美国的研究人员说,和与从不吸烟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女性相比,那些与目前仍吸烟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女性,患中风的危险要高47%。女性患中风的危险随着她们丈夫每天吸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还与丈夫吸烟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十一、饮酒与中风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大量饮酒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且为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急性酒精中毒者近期中风的发病率为65.3%,其中24小时内发病者占23.6%,72小时发病者占33.9%。

酗酒者中风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酒精中毒不仅是年轻人中风的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使血压升高,还可以改变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血小板、红细胞、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的改变,可导致血小板功能低下及纤溶活性增高。饮酒可损害肝功能致凝血因子生成减少,长期饮酒导致脑深穿支小动脉内膜纤维素样坏死、玻璃样变及微动脉瘤形成。酒精本身也可引起小动脉痉挛,对促使中风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荟萃分析研究饮酒和中风危险的临床观察性试验显示,两者之间是一种J型曲线关系,适当程度的饮酒引起缺血性中风降低30%,而大量饮酒引起至少增加了60%的危险性。该文章见于2003年2月5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

“总起来说,这些结果显示每天饮用少于2个酒精饮料或者24克,能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而饮用5个或60克以上的酒精,将显著增加任何类型中风的危险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

虽然他们的发现显示适量饮酒能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他们保持补充说,“这些发现的意义应该慎重考虑,任何关于饮用酒精的建议都要考虑到患者的危险性和可能的益处。”

老年人每天少量饮酒能够降低中风发生的危险性

据路透社健康新闻2002年4月19日纽约讯最新的研究结果证实,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喝一两杯酒能够降低其中风发生的危险性。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其他年龄阶段中,饮酒并不能降低中风发生的危险性。

来自Boston大学医学院的Luc Djousse报告,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只有在60到69岁的老年人中,每天喝酒12到23克(相当于摄入12克酒精),才会起到降低中风发生危险性的作用。

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酒精是何种酒精类饮料具有这种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结果发现只有红酒具有这种作用,啤酒和白酒都没有类似的作用。Djousse等人说:“对于这一发现,我们还没有符合生物学的解释,还只能是猜测。”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适量饮酒,不管是啤酒、红酒还是白酒都能够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这主要是由于酒精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尽管如此,研究人员提醒说,红酒除了有酒精的作用以外,其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上述两种作用协同,可以减少人体动脉血管中脂肪的蓄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十二、食盐与中风

食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但摄入过多能使血压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中风。资料证明进食过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高血压是中风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食盐摄人量普遍偏高,多数超过10克,北方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6克,对于预防高血压中风极为不利。

农村调查数据显示,进咸食的相对危险度在出血性中风是1.8,在缺血性中风为2.0。

据临床研究,平均食盐每增加2克,收缩压增高2.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高1.2毫米汞柱。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血压病病人每日摄盐量以3~5克为宜。

十三、过劳与中风

生活无规律,作息时间紊乱,休息太少,工作过于劳累以致疲劳过度,睡眠不足的短期表现为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注意力无法集中,动作难以协调,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等。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好好睡上一觉后就会恢复正常。其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的影响会累加起来,导致血液中的氧携带量不足,会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不平衡,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的紊乱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脑血管舒缩障碍和脑灌注不足,直接或间接诱发中风的发生。

十四、用力过猛与中风

过度的体力劳动,如搬动重物、超量运动、用力大便等,不仅可造成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损伤,有时还可引起脑血管的破裂而发生中风。

此外,用力过猛可促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还可使腹压、胸腔压力突然增高,阻碍脑静脉的回流,两者都会突然增加脑血管压力,从而促使已有病变的脑血管破裂,产生出血性中风。

十五、体位变化与中风

体位突然改变最易诱发脑卒中

卒中的即刻诱发因素,是指在发病前2小时内引发卒中的直接诱因。

现在认为,精神压力、愤怒、突然用力以及环境温度和体位的突然改变,都是诱发卒中的即刻危险因素。那么,在这些因素中,哪个因素危险性最大而居首位呢?今年2月在美国卒中学会第27届会议上,以色列学者报告了他们的最新观点:突发的动作,如门铃响后的一惊而引发的动作,就足以使老年人猝发卒中,而且危险性位居诸因素之首。

研究者在对卒中病人发病前一天或当天的活动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发病前2小时内至少有上述即刻危险因素中一种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比卒中前的相同时间无这种因素的高7倍多。在所有即刻危险因素中,首位的是突然改变体位,其次才是精神压力和愤怒。

突然改变体位何以容易诱发卒中,专家们推断可能与动脉硬化癍块的碎片梗塞血管有关。

这就给有卒中危险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预防思路:为减少卒中猝发危险,遇到有敲门、门铃、电话或其他需要改变体位的事件时,应防止突然的动作反应,其次是注意突然变化的情绪、突然变化的温度和突如其来的精神压力。

十六、脑力劳动与中风

脑力劳动者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多坐少运动最易脑中风。

脑卒中发病者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最多,脑梗死4509例,占67.38%;脑出血1857例,占27.75%。脑卒中患者中,白领以及技术员等脑力劳动者是发病最高的人群。这与脑力劳动者多坐少动有关。工作压力大也是容易诱发脑卒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大小以及在相同的时间里发挥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用脑力。若用脑不当,有可能促发中风。在中风好发因素的统计中,发现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在脑力劳动过程中,如在长时间地学习、看书、开会、研究工作中,有时会感到头昏脑胀、精神疲劳、心情烦躁,甚至出现偏瘫、肢麻等症状。

在用脑过度及劳累时,脑部的需血量增加,全身各器官的代谢加快,生理上的消耗不亚于重体力劳动。不合理的用脑方法使大脑神经细胞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或兴奋与抑制失去了生理上的平衡,则容易促发中风的发生。

脑中风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过去一般认为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但现在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由于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四十多岁突发脑卒中的情况越来越多见。某市慢病院的监测结果也显示了这一趋势,去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中,40岁的有958例,50岁的有1294例,60岁的有1556例,70岁的有1498例。

高蛋白质、高脂肪等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有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驾驶汽车出行或伏案工作者运动量过少;生活及工作压力过大、竞争环境激烈、情绪紧张;忽视健康检查等,都是中青年发病呈增长趋势的原因。

十七、药物与中风

与中风相关的常见药物有:兴奋剂、减肥药、迷幻药、鸦片制剂、安非他命、海洛因、古柯碱、苯丙胺、可卡因等,中风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作用或用药的并发症所致。

诱发脑中风药物黑名单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药物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脑中风的发生,药物已成为诱发脑中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可引起脑中风的常见药物有:

①、降压类药物:长期患有高血压但又没有发现的病人,平时已习惯于在较高血压下维持其脑部血液灌流。一旦发现血压偏高,降压心切,大量使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致使血压在短时间里突然大幅度地下降,结果使脑部血供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对于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表面粗糙不平的中年老人,很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脑中风。

②、利尿类药物: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其粘滞性增加,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对原有脑动脉硬化、血液粘滞度较高的中老年人应慎用。

③、解热镇痛类药物:这些药物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应在大量出汗后,及时饮用糖盐水或静脉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

④、止血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止血敏、止血芳酸、6-氨基已酸、安络血等止血药。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局部急性缺血,出现脑中风。

⑤、抗凝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易引起脑溢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时,一定要加强凝血功能的检测,以防发生意外。

⑥、镇静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充血管,如用之不当,特别是在超量运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中风。

⑦、避孕药:口服避孕药也可以引起颅内动脉或静脉血栓的形成。

英国曾进行一系列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和中风关系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两者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口服避孕药加上吸烟的妇女,中风的危险性较一般妇女高7倍。

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增殖,导致某些凝血因子如内皮素及血管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Carolei发现其观察的333例年轻脑梗塞患者中,12.5%的女性患者在服用避孕药后发生中风,且多发生在35岁以下,与Bogousslavsky的报道一致。

60~70年代,认为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口服小剂量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不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⑧、滋补保健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的可能性,切不可盲目滥补。

十八、妊娠与中风:

普遍认为妊娠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但资料不多。Kittner等研究了中部马里兰和华盛顿46家医院出院的所有15~44岁的女性患者,同时观察了妊娠后的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及分娩与中风的关系,结果发现妊娠妇女中17例发生脑梗塞,14例发生脑出血,而另175例脑梗塞和48例脑出血与妊娠无关。

年龄和种族匹配后,发现脑梗塞和脑出血均是产后期的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妊娠期间(8.7%>0.7%;28.3%>2.5%),其危险性在产后6周内增加,而不是在妊娠期间增加,即产后状态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二]、疾病与中风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以往发生过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和中风史,都是脑中风的诱发危险因素。

本病多发于50-70岁,起病突然,历时短暂,每次发作症状持续数分至1小时左右,并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常可反复发作。常见的症状为一侧肢体乏力或不完全性偏瘫,或一侧视力短暂丧失。另一类症状是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可出现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或一侧肢体共济失调等。一旦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完全性中风。

洛桑卒中登记处对2 738例病人的调查发现首次缺血性中风后的早期(最初30天)复发率是4.4%。对1 27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平均随访1.1年,发现1年复发率9.3%,2年为14.1%,且动脉粥样硬化致血栓形成的中风几乎都处于复发高危状态。

二、高血压与中风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收缩压140—159mmHg或/及舒张压90—99mmHg为1级高血压(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或/及舒张压100—109mmHg为2级高血压(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80或舒张压≥110mmHg为3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调查结果都表明,高血压是中风的最主要的独立高危因素。据我国最新出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公布: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中风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为250/10万人,而冠心病的发病率为50/10万人。  中风的发病率是冠心病的5倍。

高血压病患发生脑中风的机率比正常者高出6倍。

高血压若未服药控制,则发生脑中风的机率为服药者之21倍。

日本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组脑梗塞的死亡率比正常血压组约高4倍,脑出血的死亡率则高出17倍。

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其导致脑血管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的结果。血压越高,危险越大,血压波动越厉害,越容易发生中风。

无论是收缩压高,还是舒张压高,或二者都高,都是危险的。有人曾做一项调查,舒张压在90mmHg(毫米汞柱)的人比70mmHg的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大为增高,一般说来,舒张压每增高7.5mmHg,中风的危险性就增加46%;收缩压每增高10mmHg,中风的危险性就增加20%。反之,如果严格控制血压,按时服降压药,那么,血压每下降5.8mmHg,中风的危险性就可减少42%。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单独控制收缩压(高压),可将中风减少三分之一。

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压控制率低是全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哪些高血压病人容易发生脑中风呢?

哪些高血压患者容易诱发脑中风呢?

1.患了高血压自己全然不知者:我国人群对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24.7%,控制率6.1%。有一种高血压被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压”,血压升高速度缓慢,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病人逐渐适应了这种升高,即使血压升到很高,如果不测量血压,也感觉不到疾病的存在。这种高血压是一种静悄悄的杀手。他们得不到及时降压治疗,这是造成部分病人发生脑中风的原因。上述病例属此类型。

2.患高血压后用药缺乏针对性者:俗话说,一把锁匙开一把锁。如果用不配套的锁匙去开一把锁,无论如何是开不开的。治疗血压高的病人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不能针对性降压,盲目用药,有时收不到应有的降压效果。例如血浆或尿中醛固酮升高者,宜首选用螺内酯;血容量负荷增加者,宜使用利尿剂较合适。然而,高血压发展到中晚期,治病因素是多元化的,所以目前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多采用联合用药:例如目前专家提出行之有效的最佳结合方案是:钙拮抗剂(拜新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有时能收到良好效果。

3.血压控制不好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有的高血压经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用到3种以上,血压仍达不到标准水平,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生活方式仍存在问题,饮酒多,口味过重,每日食盐6克以上或更多(北方人有时一天多达16克),体重增加;使用某些升压药(避孕药、肾上腺素类固醇、可卡因、甘草、麻黄等),而自己未知其害;利尿剂治疗不充分;某些引起高血压的病因(例如腹部肾上腺长着具有升高血压的嗜铬细胞瘤等)尚未查出来等。

4.心理因素不够稳定的高血压患者:话说大脑边缘系统有一个奖励中枢和惩罚中枢。这类病人遇到应急情况,不能冷静处置,惩罚中枢受到刺激,脑内即时分泌大量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突然升高。过高的血压会使脑血管薄弱处扩张爆裂。例如与人吵架时,发无名大火,血压突然升高,大量脑出血而殒命。另外提一句,成功后的过度兴奋有时也会乐极生悲。

三、高血压与脑出血

脑出血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凡是能致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均可成为脑出血的直接原因,如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

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种:(1)全脑症状,多由脑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所致。表现为头痛、呕吐 、嗜睡、昏迷等。(2)局灶症状,为血破入脑实质后所致的定位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等。

高血压病与脑出血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脑出血的发病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然升高所致,所以有高血压性脑出血之称。但是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足以引起血液外溢出血。

有人观察到正常人脑动脉能耐受200千帕(1500毫米汞柱)的压力而不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有80%以上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因此又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之称。

一方面,高血压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硬化的血管壁变脆弱,易于破裂;同时硬化的血管壁弹性变差,易于形成动脉瘤等,为血管破裂奠定了病理基础。

另一方面,高血压病的长期慢性血压增高,可导致脑动脉产生一些特殊的病理变化,如形成微小动脉瘤(没有患高血压病的患者的脑动脉中很少发现),导致小动脉的脂肪玻问样变,小动脉壁形成夹层动脉瘤等,可在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出血。

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患者潜藏着发生脑出血的两大病理基础,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二是微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脑血管特殊病理性变化,就像埋下了两颗脑出血的“定时炸弹”,一旦血压骤升,就易发生脑出血。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这也说明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最严重后果或并发症。所以人们认为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最危险因素。四、脑动脉硬化与中风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绝大多数脑血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据专家研究,最早出现的病变是动脉内膜的深层有脂肪变性和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处有散在的或聚集的淡黄色,不规则的动脉粥样硬化斑,病变在动脉分叉处最早发生,而且比较严重,然后波及其他部位。受累动脉粗细不均,管腔变小而弯曲,内弹力层损害,中层变薄,这段受损的血管可以扩张,形成梭形动脉瘤,易破裂出血。另一方面,在受损的血管内,由于管腔狭窄,管壁粗糙不平,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缓慢,也常发生脑供血不足或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与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中风在高血压病患者中,较常人多2倍以上。有数据表明,脑出血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者占45%;脑梗塞病人中有高血压者占70%。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不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呈线性关系。若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如日本原来中风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在高血压的宣传和防治中做了很多工作,30年后,中风发病率降到了世界第10位。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也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病时,由于血管内压力增高,血中脂质容易进入血管壁,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高血压产生的心肾损害也是产生中风的病理基础。当高血压病与脑动脉硬化同时存在时,更容易产生中风。可见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

五、心脏病与中风

心脏病是公认的中风主要危险因素。已证实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衰竭、房颤等),特别是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者,为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心脏病中有心房纤颤的病人中风的危险性比没有心房纤颤的高17倍,而没有心瓣膜病变的心房纤颤病人有19%发生中风。故控制好紊乱的心律,甚至必要时做抗凝治疗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

心脏病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应加强中风预防。国外对房颤和冠心病病人中风预防研究较多,现已明确,房颤病人应用华法令或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冠心病病人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均可明显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

丹麦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与没有血栓的人相比,静脉存在血栓会让患者在一年之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增加约90%,患者在至少20年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也会高出20%到40%。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戈登拉·洛在《柳叶刀》上发表评论说,揭开这些疾病之间的关联,可以让更多人服用旨在减少血栓的药物,从而防止患上心脏病和中风。

六、糖尿病与中风

西方学者认为糖尿病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但并非直接因素。目前认为糖尿病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常与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混杂在一起,使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比例增加。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极快,最近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已接近1/20,可知道自己患糖尿病的人比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更少。糖尿病对脑血管有非常显著的损伤作用,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中风,而且中风后恢复很差。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可广泛累及大小动脉,引起心、脑、肾、肢体和眼底动脉硬化。加上糖尿病者常有血液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糖尿病和血糖浓度为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且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薛广波等报道,糖尿病患者脑中风发病率为1 549.05/10万,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333.00/10万,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0.01,RR=4.64),说明糖尿病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中风危险度显著增高,其中男性患者脑中风危险率比非糖尿病对照组高2~3倍,女性患者高5倍。

除了糖尿病引起动脉硬化是中风的病理基础之外,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亦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血小板凝聚机能亢进,血液有不同程度的凝固现象。此外,患糖尿病时,激素调节能力异常,生长激素增多使血小板凝聚粘附性增高,胰高血糖素增多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粘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相对缓慢。这些因素均便于血栓的形成,促使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七、血脂异常与中风

高血脂是导致脑中风、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脂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紊乱不仅使冠心病的风险升高,同样也使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

过去对高血脂引起中风的说法曾有争议,如今经过研究发现:血脂和中风的关系不是呈直线型,而是呈U字形。甘油三酯低时,容易患出血性中风;甘油三酯高时,容易患缺血性中风。高血脂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也就是说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心脑血管病,而高血脂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心脑血管病(脑中风、冠心病)最根本的独立危险因素。

人们都知道血脂不能高,高了会得血管硬化。其实一味高、一味低都是不正常的。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缺血性中风有关,而胆固醇过低(<160毫克/公升)则有出血性中风的危险。

饱和脂肪酸,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应不超过总热量的百分之十。

Simon等的研究发现,饱和脂肪酸硬脂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升高35%;ω-3脂肪酸、α-亚麻油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0%,经校正吸烟因素后,显著相关性消失,但多变量分析仍表明胆固醇酯、ω-3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油酸仍与中风危险度相关,其含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7%。

近年来国外对调整血脂的药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使用 HGM-Co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因此,血脂紊乱的病人应根据医师的建议,积极进行血脂调整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适量运动,以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八、Cy与中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同型半胱氨酸”(下称cy)是中国人高血压的新帮凶,它能使患者脑卒中(中风)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比健康人群的增加十一倍。

随着医学科学领域研究、总结的提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下称cy)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的深入,而发现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血浆或血清中游离及与蛋白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物含量增高。正常空腹血浆cy的总量为5~15mol/L,高于此范围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随着人们对cy代谢及其作用的深入认识,cy在脑血管病中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 重视。目前实在有必要了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并开始研究cy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于 90年代初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已初步确定性别、年龄、种族、生活习惯、疾病等影响血cy 的水平,并且多发心脑血管病。我国90年代后期开展了大范围的研究,由于北方为脑血管病的高发地,居住人群的饮食习惯,故研究cy、维生素B12、叶酸含量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是脑血管病的病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血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主要是由蛋氨酸在肝脏、肌肉及其它一些组织中脱甲基生成,为体内蛋氨酸代谢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近年研究发现,高cy血症引起血管病的机制是cy代谢过程中过氧化物、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破坏内皮细胞的形态,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内皮细胞的凝血及抗凝血功能发生紊乱,同时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强血小板活性、增加其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生成,改变血液凝固状态,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研究还发现,血cy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有共同的作用,可促使血管发生病变。

从一九九五年开始的该项研究,对中国内陆三万九千一百六十五人进行了平均六年以上的前瞻性追踪,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或高cy的患者,脑卒中死亡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人群的三倍和四倍,而两者同时升高,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至十二倍。研究数据表明: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约百分之七十五伴有cy升高,其中女性达百分之六十,男性达百分之九十一。

一些动物实验也证明高cy可以引起血栓、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甚至引起新生儿畸形...........

而研究表明cy(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缺乏),人群中高cy血症的原因可以有营养 物质的缺乏和基因突变致酶缺乏.

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来源于一种称为甲硫氨酸的物质,甲硫氨酸存在于所有食物蛋白质中,也就是说存在于每天你所吃的猪肉、牛肉、鸡蛋、鸡肉中。正常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需要通过三个“朋友”的帮助以维持它在体内的平衡,这三个“朋友”是: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若缺乏这三个“朋友”的帮助,同型半胱氨酸将会在体内大量积累,继而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元凶。

有人认为,我没有遗传病,我不是cy,cy与我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我们体内都有cy的存在,只是含量有高有低,如果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了解胆固醇及血糖一样,我们可以到医院抽血检查cy的含量。如果发现高cy,也不用紧张,因为高cy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附注:建议无论任何年龄,尤其是孕妇、老年人每天服一 次维生素B12、叶酸有利辅益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