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  术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杏林博览 2011-10-07
编者按:

  医古文是研读古医籍的基础,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中医古代文献是古汉语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汉语的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等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例证。提高医古文教学、科研水平对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换届会议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上,著名中医文献专家、医古文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代表们就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医古文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就医古文学科在推动中医药行业开展中医经典阅读活动和提高从业人员传统文化素质等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达成共识。现摘编部分学者的论文,以飨读者。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 钱超尘   

  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此五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所题。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说文解字》:“述,循也。”谓沿循往轨也。《增韵》:“循,依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则“张仲景述”者,谓仲景遵行旧说整理古训而为书也。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故《伤寒论自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此书至梁犹存。若寻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规范,并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称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提供了第一手可信资料: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下面这些方剂原载于《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伤寒论》散佚甚多,下述13首方剂,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谨录如下:
  1.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之桂枝汤方,见12条。《伤寒论》阳旦汤名见30条,有名无方。)
  2.正阳旦汤。(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3.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   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按,此为《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也。见172条。芍药作二两。服法文字少异)
  4.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见37条。无芍药。)
  6.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按,此为《伤寒论》麻黄汤方。见35条)
  7.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按,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见40条。《伤寒论》“温服一升”下之大段文字疑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等所加之注,或南宋小字本《伤寒论》或《仲景全书》将此注释雕刻成与经文字体大小相同之字而窜入正文。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此大段文字引为小注,可谓有识。)
  8.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棉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白虎汤方。见176条。主治表述异。白虎汤《伤寒论》不分大小。)(未完待续)


解读古医籍例谈

□ 许敬生  于红艳  

  浩如烟海的中医古代文献大大丰富了古汉语的内容,为《说文解字》、《尔雅》等古老的字典词典所记录下来的古字古义,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例证,充分显示了汉字文化无穷魅力。
  1.关于煮、煎、熬
  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大体相同,如果说“煮药”、“煎药”、“熬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在古医书中含义就不一样了。
  煮,《说文解字》:“或从火,或从水在其中。”煮药,即把药物和水一起加温,这同今天的用法是一致的。
  煎,《说文解字》云:“熬也。从火前声。”段玉裁注云“凡有汁而干谓之煎。”煎药,就是把煮好的药汁去掉渣滓,再加温浓缩。
  熬,《说文解字》云:“熬,干煎也。从火熬声。”杨雄《方言》云:“熬,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可知“熬”有干煎、火干、焦干之义,它是专用火制,而不兼水制的。熬药,就是把药物炒干或烤干。“熬”与“煎”的区别在于“煎”是有汁而干,而“熬”是干煎。“熬”与“煮”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在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医籍中,在许多药物之后,如芫花、水蛭、虻虫等药后,往往注有“熬令赤色”、“熬令黄色”,甚至“熬黑”等语,这显然是指“火干”、“炒干”而言,绝不是加水煮。“熬”的这种用法,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相当普遍。如《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中有关丧礼的内容中,多有“熬谷”的记载,但无一例外地都是把五谷“焙干”或“炒熟”,而不是煮熟。
  新版《辞源》第1949页“熬”的义项注为“文火慢煮”,所举例证却是《周礼·地官·舍人》:“丧记,共饭米熬谷。”这就错了。此处“熬”也是“炒干”之义。
  2.关于“乳”和“字”
  司马迁《史记·仓公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有人译为:“菑川王的一个妃子怀孕后不下奶汁,……给他服用一撮莨菪药,用酒伴服,很快就下奶了。”译者望文生义,把“乳”理解为“乳汁”。甚至有人还据此向世人介绍司马迁记载的所谓下奶良方。按《说文解字》云:“人及鸟生子曰乳”。“乳”是生育的意思。“不乳”义为“难产”,“旋乳”义为“很快生下孩子”。由于不明“乳”的本义,竟把催产药说成催乳药。若照此用药,岂不贻误病家吗?其实“乳”的这一含义在古籍中颇为常见。如: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意思是:妇人产后,中气亏虚,出现心烦意乱,呕吐气逆,应当安中益气,用竹皮大丸主治。有人不知在“妇人乳”后点断,总是讲成“妇人奶中虚”云云。这也是不明“乳”的本义的缘故。
  又如:《后书·霍光传》:“(霍光妻显)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此处“乳医”是指妇产科医生。至于“乳子”、“乳虎”、“乳牙”、“乳名”都是由“初生”义而来的。
  “字”的本义也是“生育”,《说文》云:“字,乳也。”“乳”和“字”是同义词。
  如《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不字”即“不生子”。
  正因为“字”、“乳”本义相同,所以在本文中可对举和连用。如《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思是说,生孩子稀少的容易养活,生孩子太频繁的不容易养活。这是古人对优生的认识。句中“字”、“乳”同义对举。又如《论衡·气寿》“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字乳亟(qì)数”意为生育频繁。“字乳”和“亟数”均为同义复用。
  至于“字”的“爱”、“抚养”、“待嫁”、“文字”、“表字”等义项,几乎都是由“生育”这一本义辐射引申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